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846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docx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DOC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2012-01-1523:

06李传容[博客]169441字,阅读8315,评论0

编号:

8s-1-12

声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进行实验与记录、收集证据

各组可以自由选择3-4样来进行实验。

在做每一个实验时,全组成员要全员参与,组内一个同学(可轮流)使某个物体发出声音,其它同学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及不发声时看到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听:

有没有声音;观察:

看、摸一摸等)

 

实 验 记 录

实验器材

发声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发声时

不发声时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

                                                              。

 

编号:

8s-2-14

声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声音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

1.              2.                

 

实验步骤:

 

1、两个桌子分开,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2、两个桌子紧紧并在一起,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桌子分开时,              声音,桌子并一起的时候              。

实验结论:

声音通过              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实验结论:

                                                              。

 

 

 

 

 

 

 

 

 

 

编号:

8s-3-21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

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      ,声音的      。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

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      ,人听到的声音      。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

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      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      ,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

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      大了);2)与听众的距离      一些。

 

编号:

8s-4-39

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4、进行实验:

 

(1)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NO两侧的角i和角r,填入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入射角α

反射角γ

1

 

 

2

 

 

3

 

 

 

 

3、实验结论:

                                                      

 

 

 

 

编号:

8s-5-4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    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    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      ,是     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     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          .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     的,所得结论也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     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                           

 

                                                                         

 

                                                                         

 

 

 

 

编号:

8s-6-53

编号:

8s-1-12

声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进行实验与记录、收集证据

各组可以自由选择3-4样来进行实验。

在做每一个实验时,全组成员要全员参与,组内一个同学(可轮流)使某个物体发出声音,其它同学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及不发声时看到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听:

有没有声音;观察:

看、摸一摸等)

 

实 验 记 录

实验器材

发声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发声时

不发声时

 

 

 

 

 

 

 

 

 

 

 

 

 

 

 

 

 

 

 

 

 

 

 

 

 

 

 

 

我们的发现

 

 

 

实验结论:

                                                              。

 

编号:

8s-2-14

声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声音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

1.              2.                

 

实验步骤:

 

1、两个桌子分开,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2、两个桌子紧紧并在一起,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

桌子分开时,              声音,桌子并一起的时候              。

实验结论:

声音通过              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实验结论:

                                                              。

 

 

 

 

 

 

 

 

 

 

编号:

8s-3-21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

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      ,声音的      。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

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      ,人听到的声音      。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

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      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      ,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

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      大了);2)与听众的距离      一些。

 

编号:

8s-4-39

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4、进行实验:

 

(1)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NO两侧的角i和角r,填入表中;

(5)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入射角α

反射角γ

1

 

 

2

 

 

3

 

 

 

 

3、实验结论:

                                                      

 

 

 

 

编号:

8s-5-4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    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    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      ,是     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     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          .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     的,所得结论也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     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                           

 

                                                                         

 

                                                                         

 

 

 

 

编号:

8s-6-53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

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我们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         。

颜料的三原色:

        三种颜色是颜料的三原色。

                                        

实验设计: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

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

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设计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

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棍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结果]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            ,而色光的三原色为         。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

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       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

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编号:

8s-7-6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组次: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实像和虚像的认识,收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据和资料

2、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   蜡烛     光具座    火柴    刻度尺

实验步骤

1、估测凸透镜焦距   f=        cm

2、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实验数据(完成表格一、二)

3、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完成表格三)

注意事项

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怎样找像:

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表格一:

成实像时(f=     cm)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放大的像

1

 

 

 

2

 

 

倒立、等大的像

1

 

 

 

2

 

 

表格二:

成虚像时(f=     cm)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应用

正立、放大的像

1

 

 

 

2

 

 

3

 

 

表格三:

结论(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正(倒)

放大(缩小)

实(虚)

u>2f

 

 

 

 

 

u=2f

 

 

 

 

 

f<u<2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