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279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红烛 学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红烛学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红烛学案

【学习指引】

《红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第二篇文章,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

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时是需要足够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篇课文,就是诗人闻一多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由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入对红烛的思考,由“红烛”到自己,写出的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

这对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素养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学习重难点】

把握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体会闻一多诗歌的“三美”艺术。

【学习方法】

1.语言品读法:

诵读法、点拨法。

2.点拨法:

抓关键核心意象“红烛”,了解情感结构,进而深化主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

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

“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

在学校中颇有诗名”。

“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

……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

”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物轶事】身处异乡却心系祖国

1922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

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

在家书中,他说:

“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可就是店老板还就是要求中国学生只能偷偷地来理发。

毕业典礼上,惯例就是男女生成对上前接受毕业文凭,但六个中国男生只能自己结成三对走向讲台。

因为没有美国女生愿意和他们站在一起。

每每耳闻目睹这些事,闻一多都会痛苦地折断手中的笔。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读的话语。

都可以用来形容祖国的苦难,但他写下的诗句却就是“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有人说:

“国家就是腐败的,到处丑恶,不值得爱。

闻一多痛心地反驳道:

“不对,只要就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

”他常把自己的诗寄给国内的朋友们。

也常常提醒道:

“不要误会我想的就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2.了解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

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

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3.了解“新月诗派”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4.了解“三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详解】

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

“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

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

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

二、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读准字音

吐出()烧沸()捣破()

脂膏()慰藉()耕耘()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3.诵读指导

红烛啊!

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

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

烧吧!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4.教师范读。

5.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思考2】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说一下理由。

【思考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思考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思考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思考6】品读语句

①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④哦!

我知道了!

(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⑤才着急得流泪!

(叹号的作用)

四、探究把握—情感结构

【任务指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指出: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

情感之于诗歌犹如根本之于树木,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可见,诗歌的情感何其重要。

【分析】: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

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而是诗人无比清楚理性地明白自己的献身事业,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是在反思自身的倾心交流,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诗歌经由“蜡炬成灰泪始干”到“莫问耕耘,但问收获”,中间也有困惑不解,认为红烛是误了自身,但最后仍归于继续燃烧,是诗人自己对理想的短暂徘徊和疑问,但诗人没有丧失信念,他很快认识到燃烧是为了照亮世人,继而安慰鼓励红烛,这也是诗人的自我激励,由此更见出诗人的高尚和伟大来。

诗歌的情感呈现出一个封闭式的紧凑结构。

《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

五、明晰主旨

六、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

●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对点练习】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①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

①刘郎:

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

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分析尾联用典的效果。

七、积累提升

闻一多名句

1.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尤当尊敬.

2.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3.尽可能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4.我爱中国固因它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它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

八、课后作业

以“红烛”为中心,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