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46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人文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人文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人文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人文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人文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人文素养》.docx

《《教师人文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人文素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人文素养》.docx

《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现代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旖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所谓“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学识、人格、修养、能力等都将直接决定学生素养的水准。

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教师人文素养概述

陶行知先生指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才的培育必须以人文素养做底蕴。

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

北大教授叶朗在《人文学科大有作为》一书中指出:

“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

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人才首先有一个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教养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基本方式便是教育。

教师自身素养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

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这大概是关于“人文”一词最早的记载。

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

“人文”成为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

“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

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人文素养的本质,是个人一种内在的修为和品格,是个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

这种品格和价值体系通常被称为人文精神——个人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在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普遍而持久的关怀。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以争取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为己任,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不断追求自身解放为旨归,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

人文精神是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

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人”处在人类活动的中心位置——以人为本,“人”是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

)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的内核,就是对人的承认,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资料链接1】

人文素养的ll项内容

1.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

3.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则将人简单化、机械化。

4.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

5.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6.重视德行修养,具有叩问心灵、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7.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眼光看待事物。

8.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

9.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的问题作严肃的追问。

10.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11.能自觉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如公平与正义。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

学术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标准和界定,但基本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之一。

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1)历史知识。

所谓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教师的历史知识除了明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外,主要的应该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关注人自身如何从蒙昧发展到文明。

这里就涉及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指的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反思——对历史的认识和由这种认识产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思考。

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学习中国通史,学习世界通史,学习断代史,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国别史。

并能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积极反思,不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

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认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才能使人摆脱人的束缚、摆脱物的束缚,达到人的彻底解放。

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

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

无论是儒家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还是道家老子的“上善若水”,还是佛家的善恶报应,无论他们各自侧重于现实关怀,还是侧重于终极关怀,都在力图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

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

“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宽广、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

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人更是十分自觉地创造美、欣赏美。

人们创作艺术作品、美化生活环境、美化自身都表达了对美的不懈追求。

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生活得高雅,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

我们的教师今天多洒下一滴汗水,我们的后代就多一份财富;我们的教师今天多耗费一份心计,我们的民族就多一份前途。

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

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

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造理想的社会。

我们应该不断追问:

什么是教育的真谛?

什么是教育的源头?

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们应该不断追求:

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

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

教育的愿景应该怎样绘就?

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

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

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

在存在各

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

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

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家庭、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应一视同仁。

(4)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

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问、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

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

3.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

内容:

(1)直觉。

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

作为教

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

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

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

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

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人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

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资料链接2】

内省:

让光芒进入自己之内①

当我们有意识地省察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内里的观念、欲望、情绪等活动,就是在内省了。

内省的具体过程是,将注意力的光芒照耀到内在无意识的黑暗之处,使得虚幻的思维曝光,从而使我们对真实心灵的醒觉度不断提升,进而可以越来越接近、认识自己的灵性本质。

我们没有活出自己本身,心灵就会有苦痛、不满足,才会去找寻。

内省可以让那些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暴露出来而消除,而让我们真正的自己即真我的特质显露出来。

不管外在的你拥有什么地位、名誉、财富、人际关系,这些可能都还没有带给你内心真实的满足感、快乐和最终的意义;也可能混沌、迷茫与无名带给你的苦痛、失落、空虚,你早已经受够了。

你希望改变、发现自己,知道活着的意义;或者只是想自己先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在;或者想有更大的智慧,并更超然地活在这世间;或者你想探索“你到底是谁”、“你的本质是什么”等。

这就是说,你在寻求解脱,寻求真理,寻求你的“真我”和“道”,说法很多,但都是一回事。

有了这样内在真实的愿望,对自己的认识和省察就变成了一种需要了。

内省就是基于这种需要,在醒觉的状态下进行的。

认识自己是智慧之始。

内省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手段,内省让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外在、内在的活动表现,这些活动暴露在你的意识之光中,其中那些伪恶、虚幻不实的即会自动地被消除。

这样虚幻的东西便不能再以秘密隐讳的方式,控制你做出各种无意识的言行举动。

不经过内省,那些内在隐蔽的思维能量会一直操纵你去实现它们自身,而你不能依照心灵真正活出你自己。

二、教育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

(一)教师社会角色的需要

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等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社会角色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自我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选择自我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营造民主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特别是“优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学生一道找寻真理,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促进者的角色的特点:

一是积极地观察。

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2.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显示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关注学生的心理卫生。

教师要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学生的紧张程度,并及时提供心理指导、咨询和诊断,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教师应该是一位“心理教育者”。

3.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

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与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交往。

既然要合作,就要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无交往,就不存在教学,不能发生教学;无实质性交往,就是假教学。

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师生问人格的平等性。

(2)互动。

师生互教互学。

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

教师在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学,也在对话中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

(3)互惠。

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

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学习则是主体性的实现,他们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对教师价值观的形成、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人文素养对于教师价值观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日益多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直接的作用。

张岂之先生认为,人文素养在各种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构成人生观、世界观的知识原料和思想资料;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如果离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对人类的命运、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对人类命运有深切的关怀,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往往有崇高的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乐于奉献,内心坚定。

令人忧虑的是,现代教师的人文素养状况远不让人满意,主要表现为:

缺少超越的价值追求,对个人发展之外的、关乎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价值缺少必要的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9月4目的《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仰望星空”的诗作,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他说:

“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作为以培养人才为职责的教师,更应该“经常地仰望天空”,具有超越个人、超越物质的价值追求。

2.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实现,增加职业幸福感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教师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方式,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因此,教师绝不是照亮别人却毁灭自己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自己前进道路的“火炬”——教师从职业中体验创造性的工作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获取人生价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华。

深厚的人文素养会让教师更容易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具职业幸福感。

他们能够在从事教师职业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即:

用外在的标准去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在他的主观感觉上,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

如叶澜教授所讲,“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

这是人性之美、力量之美,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流淌,是教师内在精神的显现。

它既反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又体现了教师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

而教师“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正是人文素养在他们身上的集中体现。

3.人文素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正确认识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把握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理解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知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学习成绩是否良好标志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与水平。

但从人文的角度看教学,其基本目标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人文主义的关注点是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做人”。

教材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平台和中介,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就是“人”的成长主体。

做人的核心要素是人生存的价值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方法,“知识”对于做人来讲只是辅助条件。

由此看来,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能力,才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与水平的标志。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对“知识”本位的超越,是对“人文”本位的回归。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不是等待雕琢被动塑造的“物”,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习惯,他们有权利设计和规划自我。

诚然,学生处在成长阶段,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进程,但实施这种责任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学校的规章,班级的制度,是学生团体意志的具体体现,必须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要经受学生的评判。

学生组织要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即使学校教师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目的也许是“为学生好”,但也必须获得学生的“现场认同”,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要相信学生“向上”、“向善”的天然本性。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时代流行用语,展示出了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是主体的师生关系。

(3)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人文观念强调,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

就遗传素质而言,已经先在性地规定了他们的不同,就后天环境而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人际关系又加大加深了这种差异。

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认知方式上、情感类型上、行为习惯上以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我们在学校生活中见到,有的学生偏重文科,有的学生偏重理科,有的学生具有音乐天赋,有的学生偏偏五音不全,有的学生长于分析,有的学生长于综合。

这些不同常常是他们的个性,是他们自己独有的特征,不能用“好”与“坏”去评价,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当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有一些支支叉叉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成长中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拓宽自行消除,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就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会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个性化讲解,布置个性化作业,安排个性化测试,就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就不会歧视后进学生、另类学生,使全体学生真正找到落脚点。

【案例1】

故事一:

一个外国女校长到天津南开大学附中见习期间,要打电话到她澳大利亚家里去,校长让她到办公室打电话,但她谢绝了。

她认为这是私人的事,坚持到邮局自费打电话,不占公家的便宜。

故事二:

同样是这个外籍校长,平时和蔼可亲,待人诚恳友善,但有一次她却大发脾气。

原因是她主持的一次教师培训活动中,有一位教师迟到了三分钟,外籍校长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对她本人以及100多位等候教师的极大不尊重。

她讲求诚信守纪,并尊重他人。

故事三:

同样是这位外籍校长,有一次她看见一位教师在学生家长面前数落学生学习不认真的行为,事后她批评过这位教师。

她认为这是教师缺少人文素养的表现,不能只埋怨学生,也有教师没做好的地方。

她主张宽容,自省,爱护学生。

这三个事例,都被天津南开大学附中校长作为师德教育的范例。

事例中的被外籍女校长批评的两位教师,如果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要求来看,并没有多大的违背之处,甚至可以说没有违背,但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去审视,无疑能反映出人文素养修炼不够的问题。

而故事中的女校长,廉洁自律、诚信守纪、尊重他人、坚持原则、宽容学生,是对人文素养最好的诠释。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更深层次的内容。

作为现代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格魅力,推动人文风尚的形成,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新课程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要求

“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在教学层面上它追求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提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这是对过去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过强的功利性、工具性、唯理性倾向的否定与纠正。

的确,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全人”或“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培养只得到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