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338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

 2、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五)国家统计的职能

                                                    二、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统计调查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

  (三)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四)统计调查方法  

  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1、普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三、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二)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及分类

 2、分组标志的选择

  3、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按数量标志分组即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并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数量标志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形式。

  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

  (三)统计分布

1、统计分布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分类

  2、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

  

 四、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一)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 

  2、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按其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 

  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2)比例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

  (4)强度相对指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①计划数为绝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②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3、相对指标的应用

  (三)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

  ①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②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③简单算术平均数

  ④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

  权数的选择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①调和平均数的概念

  ②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③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根据相对数或平均数的资料求平均

  (3)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作用

  (四)变异指标

  1、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2、变异指标计算

  (1)全距

  全距的概念和特点

  (2)平均差

  平均差的概念和特点

  (3)标准差

  标准差的概念、特点及计算

  (4)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五)综合指标的运用

  五、抽样估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

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和样本

 2、参数和统计量

 3、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

4、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三)抽样误差

  1、抽样误差的意义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2、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的区别

3、抽样极限误差。

  (1)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

  (2)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

  (3)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抽样平均误差的关系

  (四)抽样估计方法

  1、总体参数点估计

  点估计的特点与方法

  2、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1)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

  (2)区间估计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设计

  1、简单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2)简单随机抽样的计算

  (3)样本单位数计算

  2、类型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类型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3、等距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等距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4、整群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整群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七、相关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

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

  1、相关的概念 

  2、相关的种类 

  (1)按相关的程度分,有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

  (2)按相关的性质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

  (3)按相关的形式分,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4)按影响因素多少分,有单相关和复相关。

  

(二)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的概念

  2、相关系数的计算

3、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 (本部分内容可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三)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的意义 

  2、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1)配合回归直线 

  (2)回归系数的意义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5、估计标准误差

  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和作用

 

八、指数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

  1、指数的概念及作用

  广义指数的概念

  狭义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作用

  2、指数的种类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二)综合指数

  1、综合指数的概念

  2、综合指数的特点

  编制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应该固定在哪个时期,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式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以经济内容为依据,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具有一般应用意义。

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的一般方法是:

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计算期实际条件下,此指标的变动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则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化。

在计算某一种综合指数时,分子与分母的同度量因素的数值必须是同一时期的。

选择不同时期的数值作为同度量因素,结果是不同的,经济意义也不相同。

  3、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

  (2)质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三)平均指数

  1、平均指数的概念

  2、平均指数的计算

(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通常以

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通常以

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因素分析

  1、因素分析的意义

  2、因素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3、因素分析的具体形式:

  (1)总量指标因素分析:

  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的利用)

  (2)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九、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

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动态数列的概念

  2、动态数列的种类

  (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 

  (2)相对指标动态数列

  (3)平均指标动态数列

  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①由时期数列计算

  ②由时点数列计算

  掌握每天数字资料时的计算

  时点间隔相等时的计算

  时点间隔不相等时的计算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及相互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

  2、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及相互关系

  (2)平均增长量

  (3)增长量的计算

  3、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

  ②方程式法的概念

  ③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四)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1、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

  2、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最小平方法

  

  十、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意义及一般步骤。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统计综合分析的概念特点及其一般步骤,理解什么是统计比较、统计比较的基本规则,掌握统计评价的一般程序。

(本章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范围)

  教学内容:

  

(一)统计综合分析

  1、统计综合分析的意义

  2、统计综合分析的基本特征

  3、统计综合分析的一般步骤

  

(二)统计比较

  1、统计比较的概念与目的

  2、统计比较的种类

  (1)根据比较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

  (2)根据比较方式不同分为相对比较和相差比较

  (3)根据说明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三)统计综合评价

  1、统计综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2、统计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1)明确评价的目标

  (2)选择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选择恰当的综合评价方法

  (4)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5)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

  (6)将各指标的评价值合成为总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判定优劣。

  3、综合评价的常用方法

  (1)综合评价法

  (2)功效系数法

  (3)平均指数法

  4、综合国力评价

  综合国力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构成综合国力基本要素。

_合评价的常用方法

  (1)综合评价法

  (2)功效系数法

  (3)平均指数法

  4、综合国力评价

  综合国力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构成综合国力基本要素。

 

_

第四部分统计学原理录象课教学进度

讲次单元教学内容

一1统计学的基本范畴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2、单位标志和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作业:

主教材第36页1、2、3、6、7、9、10、

13、18题

2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方案制定

2、统计调查方法及应用

作业:

主教材第68页1、2、3、4、7、8、10题

二3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分类

2、分组形式(变量分组)

作业:

主教材第109页2、3、5、6题

4统计分布1、统计分布概念、构成

2、变量分配数列编制

作业:

主教材第109页8、9、10、11、14、17、18、19、21、23题

三阶段复习

(一)1-4单元内容复习

四5总量指标1、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要求

作业:

主教材第161页1、2、3题

6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意义、表现形式

2、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5、6、15、17、19、20、21、22题

五7平均指标——1、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算术平均数

(一)2、简单算术平均数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8、9、23、24题

8平均指标——1、权数的作用及选择

算术平均数

(二)2、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计算形式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10、25、26、27题

六9平均指标——1、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概念、公式及计算

调和平均数2、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11、29、30题

10平均指标——1、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及作用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12、32题

七11平均指标——1、变异指标概念及作用

变异指标

(一)2、全距、平均差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13题

12平均指标——1、标准差、变异系数

变异指标

(二)2、变异指标应用举例

作业:

主教材第162页14、33、34、36题

八阶段复习1、归纳四--七讲的重点、难点

(二)2、平均指标应用举例

3、变异指标应用举例

九13抽样推断初步1、抽样推断的特点、作用及内容

2、抽样推断的基本范畴

作业:

主教材第221页1、2、3、4题

14抽样误差

(一)1、抽样误差概念、影响因素

2、抽样平均误差概念

3、样本指标与平均指标离差公式

作业:

主教材第221页5、8题

十15抽样误差

(二)1、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

数)

作业:

主教材第222页13、15题

16抽样误差(三)1、极限误差

2、概率度

3、总结抽样误差的内容

十一17抽样估计

(一)1、点估计及优良估计标准

2、置信度

作业:

主教材第222页9、10题

18抽样估计

(二)1、区间估计三要素

2、区间估计二种模式

3、简单随机抽样单位数

作业:

主教材第222-223页16、17、18、19、20、21题

十二19假设检验

(一)1、假设检验的概念、意义

2、假设命题、显著性水平

作业:

主教材第254-256页1、2、3题

20假设检验

(二)1、假设检验程序

2、双侧检验、单侧检验

作业:

主教材第254页5、6题

十三21相关分析

(一)1、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概念

2、相关种类、内容

作业:

主教材第304页2、3题

22相关分析

(二)1、相关系数的性质

相关系数

(一)2、相关系数的计算

作业:

主教材第304页5题

十四23相关分析(三)1、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步骤

24回归分析

(一)1、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2、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

作业:

主教材第305页6、7、9题

十五25回归分析

(二)1、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求解

2、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作用

作业:

主教材第305页11、13、14题

26回归分析(三)1、总体Y值的推断

十六阶段复习1、抽样的特点、内容

(三)

(1)2、几种抽样形式简介

3、抽样误差、区间估计

4、假设检验基本原理

5、相关系数计算应用、回归方程应用

十七阶段复习1、平均数、成数区间估计计算例题

(三)

(2)2、样本单位数的计算3、回归方程的建立及计算

十八27指数的一般问题1、指数的概念

2、指数的种类

作业:

主教材第361页1、2题

28综合指数

(一)1、综合指数的特点

2、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因素的内容

作业:

主教材第361页3、4、5题

十九29综合指数

(二)1、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公式的建立

作业:

主教材第361-365页12、13题

30平均指数

(一)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公式的建立

2、平均指数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

作业:

主教材第361-365页6、14、15题

二十31平均指数

(二)1、平均指数应用特点

32因素分析

(一)1、因素分析的内容、方法

作业:

主教材第361-365页20、21题

二十一33因素分析

(二)1、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作业:

主教材第361-365页22、23、24、25题

34因素分析(三)1、平均指标变动分析

作业:

主教材第361-365页10、27、28题

二十二35动态数列意义1、动态数列概念、种类

2、时期数列、时点数列的特点

作业:

主教材第422页1、2题

36现象发展的1、发展水平的概念

水平指标2、动态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作业:

主教材第422-426页3、4、10、11、13、15、16、

17、18题

二十三37现象发展的1、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量

速度指标

(1)2、现象发展速度指标间的关系

作业:

主教材第422-426页7、20、21题

38现象发展的1、平均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

速度指标

(2)2、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主要特点

作业:

主教材第426-428页22、23、24、25题

二十四39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1)1、现象变动趋势分析的意义

40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2)1、长期趋势的测定

作业:

主教材第423页8、9题

二十五41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3)1、数学模型法之直线趋势测定

作业:

主教材第426页28、30题

42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二十六阶段复习1、综合指数的编制

(四)

(1)2、平均指数的编制

3、因素分析

4、本阶段典型例题分析

二十七阶段复习1、动态数列一般问题2、发展水平指标、发展速度指标

3、长期趋势4、本阶段典型例题分析

二十八——二十九1、全面总结本课程学习内容

(1)

(2)2、复习范围、复习要点

3、考试题型介绍、考试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