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23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培优练习《大众传媒的变迁》历史人教必修2

《大众传媒的变迁》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

A.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国产影片

B.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C.苏小姐正在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D.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2.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B.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C.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D.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

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  )

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

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

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5.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

“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

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下列西方商品进入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   ②电报   ③电话    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④②③①

7.表1

表1为19世纪术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C.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得到发展D.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8.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9.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

这些报纸的创办()

A.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10.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11.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12.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9世纪4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期

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B.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C.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4.章柏青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将新中国电影划分为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产业的时代六个历史时期。

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红高粱》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应该划分到()

A.历史的时代B.政治的时代C.艺术的时代D.市场的时代

15.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16.“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no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17.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18.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

“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住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19.以下图表内容最能反映出近代以来

A.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B.科学发现促进了技术不断更新

C.技术发明孕育于科学发现之中D.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

二、材料解析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摘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演变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变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中国电视业诞生是在1958年,所以“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的上海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近代报业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故A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思想的宣传推动报业兴办出现一个小高潮,1900年后受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报业迅速发展,可见报业发展与政治局势联系密切,故B正确;因近代报刊大多宣传民主民权思想,因而清政府不可能大力支持报业发展,故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前即已兴起舆论高潮,因而并不是戊戌变法导致的第一次舆论高峰,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报刊事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的材料表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故B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报刊的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的功能,所以A项中的“党的宣传工具”说法过于片面;C项中的“不受限制”说法错误,不合实际;D项中的“普遍提高”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故选B。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还未开始半殖民地化,故排除A。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D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排除。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

据此可知B正确,故选B。

5.【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主要讲述了上海的戏院演昆区,后来放映西方电影,这说明近代中国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排除均与此排序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时局”、“日将瓜分中国”、“强国之战弱国”,说明近代国人逐渐关注国际时局,国际观念得到发展,C正确;维新变法只是表格部分信息,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A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与表格中时间不符,B错误;表格没有体现出政府外交信息,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1909年”、“《一手掩尽天下目》”可知,清朝政府对社会舆论实行严格监控,使当时的新闻媒体面临着恶劣的环境,报刊等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排除;A项说法错误,错在“肆意压制”,排除;材料阐述的是清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压制,D项排除。

故选B。

9.【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有很多党派,受到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的影响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扶植了汪伪政府,其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不利于其统治,D项符合题意;AB项同材料信息不符;C项说法不准确,且不符合材料信息。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及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自主之理”对于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不推行,则会出现“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的现象,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AB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只是强调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报刊的内容,因此无法体现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程度,无法说明其是否与社会变革有关,也无法反映人们思想是否获得解放,故排除ABD三项。

而材料体现了三个阶段:

19世纪40—90年代,强调外国人创办;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创办;20世纪初期,革命派创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基本上体现出以国人办报为主,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士’、‘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触,B正确;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等为并存的进步思想,A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且由制度层次向思想文化层次的转变,C错误;D材料的信息无法反映,排除。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视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据此信息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关键词无关,排除。

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报刊业的变迁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中“已主导了”、B项中“日益庸俗化”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

材料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的信息体现的是三民主义思想,应该出自《民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是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应该出自《时务报》。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A项错误。

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材料不体现该报舆论监督的功能,B项错误。

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C项正确。

根据材料“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希望国民能够勇于担责,救亡图存,非引领民间风尚,D项错误。

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孕育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的关系,从孕育过程不断缩短,可以得出科学成果与实际运用日益密切的结论,故D符合题意;图示信息不足以得出“科学技术发现发明的基本历程”的结论,排除A;B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D。

20.【答案】

(1)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主要目的:

革新图存;舆论宣传,唤醒民众。

(2)洋气:

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

(3)称呼演变:

夷学——西学——新学。

社会心理变迁:

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归因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原因”,紧扣材料一信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把握到“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结论;紧扣材料一信息“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把握到“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的结论。

关于第二小问“主要目的”,紧扣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注意围绕“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危亡”的维度展开思考和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以及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洋气”,紧扣材料二信息“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等,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把握到“西方式生活时尚”维度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注意围绕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以及“西学东渐”的深入等方面展开思考和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的演变历程,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本题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分析、认知,把握到“夷学——西学——新学”的演变历程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人对西学的认识逐渐理性,即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