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21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山东省临沂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宋代司马光罢相时市人为之叹息,他再次当政时,市人为之额手;后来金人人侵,李纲被罢职,太学生陈东纠集学生抗议,市人加入者也甚众多,这反映出宋代(  )

A.市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传统社会秩序已被打破

C.士子与政府间矛盾尖锐D.知识阶层社会基础扩大

2.明代中后期山东究州府,“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农产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C.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D.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贸易

3.如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

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

年画名称

主题

《女子自强》

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

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

《庄稼稼樯难》

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妻打男挨》

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

A.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B.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C.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D.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4.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

实与公法吻合”。

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

A.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B.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D.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5.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  )

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6.年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时代风貌。

如图是宣统三年创作的年画《北京失守宣统逃走》,该年画(  )

A.是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真实再现B.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说明革命新军已经控制了北京D.折射出民众对反清斗争的支持

7.1914年5月,青年学者章士钊在日本创刊《甲寅杂志》,主要阐扬民主宪政,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6月,留美学生出版《科学》杂志,主要介绍科学技艺,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

这说明当时(  )

A.知识分子对于救亡道路存在分歧B.新青年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C.留学生成为新思想萌发的主群体D.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8.如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国旗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  )

1928年《党国旗使用条例草案》

除对悬旗、降半旗、旗帜收藏和折叠等项有详细规定,还禁止党旗、国旗作为商标、装饰,禁止在上面涂写,更不许侮辱损毁

1934年新修订的《党旗国旗制造使用条例》

添加各级党部会同警察机关指导纠正旗帜使用的规定

1935年《制售党国旗商店管理办法》

增加制售旗帜商店须经政府核准的规定

A.动员民众参与抗战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D.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9.如图为画家钱松岳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名为《水上高歌丰获归》的

年画。

该作品(  )

A.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B.描绘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劳动场景

C.用文人笔墨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D.其创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10.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层面上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

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

A.主导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B.注重建设新型的国家关系

C.以维护联合国原则为宗旨D.极力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

11.《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

1900年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

马克思曾指出: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据此可知(  )

A.罗马法过于偏重私法的内容B.近代欧洲各国的立法具有统一性

C.近代欧洲法律体系过于保守D.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治基础

1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费奇诺认为,灵魂作为宇宙中介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功能,宇宙符号从灵魂那里穿过,再折射到其他事物之上,灵魂尽管与人有所区别,但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

这一思想(  )

A.冲破了神创人的谎言B.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D.肯定了宗教的价值

13.公共图书馆在十八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

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十九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

这表明,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D.促进了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

14.1917年四月,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

列宁提出这一设想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B.工兵代表苏维埃已控制国家政权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完成D.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15.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

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

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

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

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

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7.图1、图2、表格分别是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分布示意图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表:

唐朝元和年间府州县数量统计情况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陇右

淮南

江南

剑南

岭南

共计

2

1

2

1

2

2

2

1

13

27

29

19

29

33

19

12

51

38

73

330

135

196

110

174

161

60

53

247

189

314

1551

总计

164

226

131

204

196

81

65

298

229

388

1894

指出图1的西周行政区划体制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与图1比,说明图2秦朝行政区划体制的意义。

比较图2和表,说明如表反映出唐朝行政区划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8.挂洋旗是清末镇江轮船运输业中共同的偏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镇江的一位道员联合商人创办立生洋行,以托名洋行,并且依附在麦边洋行内,成为第一个开拓内河航运的华资公司。

据统计,1898年到1899年的两年间,在镇江到清江浦航线上有航运业务的10多家民族航运公司中,挂英国旗的5家,挂美国旗的3家,挂法国旗的1家,挂日本旗的1家。

下面的事例讲述的是镇江木材商人在长江航线上的困境:

木商假借英、法、美、日、德、葡等洋商名义,挂上洋旗,每船交洋旗费银三十八两,变成洋商外运之货,就可免除重重税扰,通行无阻。

这种生存策略使许多木材运输企业得以生存,但流失的财富也很可观。

在同一则资料中,作者估算了一笔账:

直到1931年裁厘加税止,历时三十一年,交纳洋旗船费达三十八万两之巨,利银外溢,良可浩叹。

--摘编自沈红亮《清末镇江轮船运输业的“挂洋旗”怪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镇江轮船运输业挂洋旗怪象的历史背景。

此类怪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他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最占势力”的思想,并多次论及马克思及其学说。

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学说的要点,并肯定了《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资本论》,认为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剥削的实质,同时又认为他有些偏激,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非常推崇。

1905年5月,孙中山说:

“中国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全部土地或者大部分为公共所有,就是说很少或没有大的地主,但是土地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给农民。

”这一对土地的美好设想,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虽然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大同思想的烙印,但是某种程度上对土地分配的愿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民大众的同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整理自张文新《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与意义研究(1894-1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评述。

(要求: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如图为1790~1990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情况(单位: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徐肖冰《美国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与可持续性研究》

采取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债务情况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市人为之叹息”、“市人为之额手”、“市人加入者也甚众多”等信息可以看出宋朝知识阶层参与政治,社会基础得出扩大,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知识阶层参与政治,不能说明其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故A项错误。

宋代传统秩序仍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士子与政府间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市人为之叹息”、“市人为之额手”、“市人加入者也甚众多”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宋朝知识阶层参与政治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山东兖州盛产棉花,于是商人将兖州的棉花转运到缺少棉花的江南地区进行贩卖,这表明区域经济的差异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

虽然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但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故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山东兖州“土宜木棉”,但并不表明当时山东兖州就以种植棉花为主,也不表明当时山东兖州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故排除B、C两项;

故选:

D。

本题关键信息是“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结合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推动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3.【答案】B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底层女性地位的上升,“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清代民间的年画中岀现与女子相关的生产生活画面,甚至有“悍妇”形象的描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岀清代前期底层女性地位有所上升。

C.题干所给材料中“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强调的是女性的自强,不能凸显女性都有了自主意识。

D.“女性维权意识”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郑观应主张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体现了郑观应外交思想融入了近代国家观念,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民主政治的信息,故B项错误。

中体西用思想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涉及的是郑观应近代国家观念,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开启近代外交观念近代化是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郑观应的外交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郑观应近代外交思想。

本题考查对郑观应近代外交思想及其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海关的发展情况,当时没有实现独立自主。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涉及的是海关收入的增加,看不出便利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海关收入不断增加,表明中国和世界贸易的扩大,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材料看不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能力的增强。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我国经济的侵略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A.宣统三年应该是1911年。

当时宣统皇帝并没有逃走,北京也没有失守材料不是社会现实形势的真实反映。

B.1911年君主专制统治并没有被推翻。

C.1911年,当时革命新军并没有控制北京。

D.从材料可以看出反映了人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反对,折射出民众对反封建斗争的支持。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青年一方面宣传民主政治,一方面宣传近代科学,这符合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倡民主科学时代潮流,故B正确;

通过材料“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政治的认识”“以期促进国人对于近代科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识分子的宣传都是解放人们思想,不是救亡道路的分歧,排除A;

新思想萌发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D。

故选:

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

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

表格中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党旗国旗制造使用”的规字,“从材料中的“禁止党旗、国旗作为商标、装饰,禁止在上面涂写,更不许侮辱损毁”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是在通过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来塑造民众的意识形态,故C正确。

全面抗战于1937年爆发,国民政府直到1942年才对日宣战,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且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观抗战路线,是不会发动群众的,故排除A。

B与材料信息无关,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统治。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党旗国旗制造使用”“禁止党旗、国旗作为商标、装饰,禁止在上面涂写,更不许侮辱损毁”。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国民政府的统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作者笔下,秋天红叶笼罩着河流,满载着丰收成果的船正航行其间,船上的人有的划桨,有的撑船,有的坐在稻堆上,而每一艘船上的稻堆上都插着红旗,表现出那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而画中的红叶表现出江南的秋景,因此这幅作品用文人的笔墨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故C项正确。

“双百”方针强调创作环境宽松,而材料信息得不出此结论,故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实行于1953-1956年,与材料中作品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该作品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故排除D项。

故选:

C。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水上高歌丰获归》的主旨,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成就,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主导了不结盟运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

中国在国际层面上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注重建设新型的国家关系,B正确;

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D是新时期外交的一个表现,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本题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也不得不参照罗 马法的诸原则”可以看出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方法治基础,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立法的影响,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罗马法。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拿破仑法典》从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德国民法典也以古罗马的《法学汇编》为蓝本”、“也不得不参照罗 马法的诸原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深远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神创论,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否定上帝的存在,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不是宗教的价值,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的主旨,并正确把握文艺复兴的内容。

本题考查对人文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应该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大众化的发展。

B.材料现象体现不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特点。

D.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应该是在19世纪上半期。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

要求学生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列宁做出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本国国情做出的,排除A;

1917年4月,当时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反对立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所以B错误,D正确;

1917年2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排除C。

故选:

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答的关键信息是“1917年四月”“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和平发展方针”。

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材料中认为反对全球化的国家是债务产生的国家和根本参加不了全球化的不发达国家。

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利益的失衡。

威胁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倒是次要因素。

B.全球化没有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C.材料看不出反全球化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之所以出现反对全球化,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受益比较多,而发展中国家和没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受益就比较少。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16.【答案】【小题1】

(1)依据信息“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

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并进行概括可知原因;

(2)依据信息“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

故答案为:

(1)东汉末年,察举制度流弊丛生;战乱频繁,“乡举里选”在地方难以推行;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2)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严重打击和摧残了下层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小题2】

【解析】

(1)本题考查察举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官僚用察举培植集团势力,士族借乡党控制察举。

战争频繁,汉以来的乡举里选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本题考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

(1)通过图片也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制特征主要体现为诸侯国与周王室是松散的隶属关系,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

原因可以从分封制的角度去回答。

(2)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的郡县制度。

一夜从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郡县制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回答。

(3)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上南方的数量明显开始多于北方。

原因从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去回答。

故答案为

(1)特征:

方国,诸侯国与周王室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尚无统一的行政区划。

政治因素:

西周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