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201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docx

初二下册文言复习

初二下册第26课《答谢中书书》复习材料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书”指__________后一个“书”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横线的词注音: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竟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_______________;再俯瞰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第井然。

四、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五色:

⑵交辉:

⑶四时:

⑷歇:

⑸颓:

⑹沉鳞:

⑺竟跃:

⑻与:

五、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理解欣赏: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4、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5、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一个“美”字?

7、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8、“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七、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

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

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

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

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

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

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

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

多么清净的山水啊!

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

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

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

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人间仙境莫非在此?

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

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

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最后,作者发出慨叹:

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

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

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

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

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初二下册第30课《诗四首》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归园田居》(其三)选自《陶渊明集》,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第二年。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2、《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3、《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

4、《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陆游,自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

二、需要掌握的生字:

荒秽(huì)道狭草木长(zhǎng)都护在燕然(yān)足鸡豚(tún)

三、解释画线的词:

荷锄()腊酒浑()拄杖无时夜扣门()闲乘月()

四、重点句子默写:

1、《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2、《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3、《渡荆门送别》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的句子是,。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美景的句子是,。

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从远处描绘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的句子是,。

描绘长江近景的句子是,。

4、《游山西村》蕴涵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的句子是,。

五、赏析练习题:

1、《归园田居》(其三)

(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读了《归园田居》(其三)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末句中的“愿”?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征蓬/出版塞,归雁/入/胡天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使至塞上》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特色,请你来描述景物的画面感。

 

3、《渡荆门送别》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游山西村》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2)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诗的颔联写景中蕴含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的名句,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代,字。

二、给加点字注音:

毳(  )凇()沆砀()更()定芥()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1、是日更定 ()()

2、雾凇沆砀()

3、拥毳衣炉火()

4、焉得更有此人()

5、强饮三大白()()

6、上下一白()

7、及下船()

8、人鸟声俱绝()

四、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作者自述舟中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想象在岸边或山顶某高处眺望湖心亭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出了湖心亭知己相见的意外惊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

为什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

一个“绝”字传达出那些信息?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有何表达作用?

4、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5、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6、作者以舟子的话作结,舟子的话含义是什么?

7、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

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初二语文下册第25课《三峡》复习题

一、课文重点知识分析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

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谷”

3.一词多义现象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急速)疾恶如仇(痛恨)

绝沿溯阻绝(断绝)哀转久绝(极高)

4.与本文相关的常用虚词意义归类

以:

(1)认为(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用(不以为之者)

(3)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凭(何以战)

(5)通“已”(固以怪之)

(6)把(以君为长者)

之:

(1)助词“的”(冬之时)

(2)代词(复投之)

(3)去,往(吾欲之南海)

(4)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悍吏之来吾乡)

(5)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怅恨久之)

二、阅读分析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重要的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是、、的总称。

2.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不见曦月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属引凄异飞潄重岩叠嶂

3.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回清倒影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霜旦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绝:

绝巘()阻绝()群响毕绝()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虽:

虽乘奔御风()虽有千里之能()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依据提示填写句子

(1)直接描写三峡两岸山峰耸立的句子是,。

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连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

(2)突出夏天三峡水流速之快的句子是。

(3)突出秋水清澈的句子是,。

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歌谣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先写山而不先写水呢?

写水的时候,为什么先写夏水而不先写春冬之水呢?

9.从“良多趣味”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0.“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你想到了哪两句诗?

11.“清荣峻茂”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2.本文描写的中心是什么?

13.文章最后一节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从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文章的描写表现了这一季节的什么特点?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四季景物的特点

初二下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5、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6、《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三、古汉语常识

1、古今异义词

但少闲人(但,只是。

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

今无此用法)

2、古汉语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

此句是介词结构后置。

四、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相与步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6、月色入户  

7、欣然起行  

8、解衣欲睡     

9、遂至承天寺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六、课文内容理解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的顺序是:

时间→起行→寻张怀民→→

4、本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这句话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7、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9、本文最后一段: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七、课文理解指津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初二下册第28课《观潮》复习资料 

一、给生字加拼音,或按照拼音写汉字:

艨艟()、京尹()、善qiú者()一gě无迹()、如lǚ平地()、珠翠罗绮()、穹()、僦赁()、溯迎而上()、fén烧()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仅如银线吞天沃日

际天而来艨艟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一舸无迹随波而逝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溯迎而上鲸波万仞人物略不相睹

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与“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中的“为”用法相同的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士以此爱乐为用。

D.为宫室、器皿。

2.与“方其远出海门”中“方”意义相同的是()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B.方欲行。

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D.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四、翻译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2.作者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来描绘海潮,你是如何品味这句话的?

3.文章引用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

表现了。

5.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健儿的英姿,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

6.“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7.简要分析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初二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复习资料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诗,作者是,与

、、并称为“初唐四杰”。

少府,

之,。

 2、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为好友送行,人们常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明不要“共沾巾”原因的句子,.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出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的句子是

,。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交代送别地的是,。

8、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

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9、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二)《登幽州台歌》

1、《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描绘出作者傲立于悠悠天地间,内心孤独寂寞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2、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出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句子,。

(三)《送元二使安西》

1、《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情韵感人的诗,诗题又作

2、《送元二使安西》中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3、《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清新明丽的景物来渲染离别气氛的句子是

,。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道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诗句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出诗人李白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的诗句是,。

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诗人超迈意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1、在《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早春的美丽景

致要比盛夏时节烟柳满皇都的景色更胜一筹的句子是,。

2、《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景色的千古名句是:

,。

(六)《相见欢》

1.《相见欢》名,又作

2.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见欢》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诗句是,。

(七)《登飞来峰》

1、《登飞来峰》中与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飞来峰》中“,。

”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中写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的句子是,。

(八)《清平乐村居》

1.清平乐,名。

2、《清平乐村居》中写乡情的语句是,。

,。

3、《清平乐村居》中写亲情的语句是,;

,。

 

附答案: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送别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官名到、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8.A

9.C

(二)《登幽州台歌》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三)《送元二使安西》

1.送别渭城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弄扁舟。

(五)《早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