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19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 复习.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

产业经济学

09级中法经济1班复习资料

第1章导论

1.产业的定义:

产业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及在我国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是上述两种研究体系的有机整合,不仅研究产业内的企业运行,同时也研究整个产业及产业间的互动关联。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产业组织:

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模型研究寡头竞争、垄断竞争等不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市场运行的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绩效、社会福利的判断,从而为政府规制及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主要研究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产业关联:

研究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4)产业集群和布局:

产业集群指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在空间的高度集聚。

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刺激企业的创新;产业布局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研究区域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5)产业竞争力:

研究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6)产业安全

4.产业经济学两个重要学派:

(1)哈佛学派:

该学派开创的SCP范式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呈单向因果关系,其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将市场结构作为分析重点,提出“集中度—利润率”假说,主张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2)芝加哥学派:

(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哈佛学派认为的那样高,进入壁垒并不是导致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

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正是由于一些企业效率的提高,才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因此,芝加哥学派认为理论上贝恩的“集中度、进入壁垒与盈利性假说”并不成立,在实证方面,由于样本的选择性偏差,经验性的分析同样不足以支持这一假说。

第2章 企业理论

1.内部机制:

是指企业内部形成的监督约束机制,主要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职工和相应的制度安排组合而成。

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代理人实行激励监督约束。

2.劳动力市场机制:

即便股东不能因业绩不良而“惩罚”一个管理者,管理者也无法逃避不良业绩带来的不良声誉。

毕竟管理者不能永远服务于一家企业,所以他们乐于创造作为优秀管理者的良好声誉。

这种声誉有助于为管理者提供适当的激励。

3.产品市场机制:

(1)当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时,企业惟有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生存。

如果管理者不积极地寻求利润最大化,那么企业破产、管理者失业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2)竞争对手能够提供有关企业生产能力的有用信息。

在垄断情况下,管理者总能够将业绩不佳归咎于一系列行业外部因素。

这种战略在存在竞争企业并且他们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就会失效。

4.资本市场机制:

(即兼并所起的作用。

(1)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则企业的价值将低于其潜在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袭击者将收购该企业,将管理转换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井以此获取资本收益。

(2)接管的发生将能起到惩戒的效用,所以不必真的发生接管行为,只要存在适当的接管威胁就足够。

5.企业的横向边界:

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种类和数量。

规模(范围)经济与规模(范围)不经济决定了企业的横向边界。

6.规模经济的成因:

(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2)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7.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

(1)量本利比较法:

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规模企业的产量、成本和利润状况,以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的多少为基准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P*Q=F+VQ)

(2)工程分析法:

又叫技术定额法它是一种在假设不同产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的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等工程技术,以确定平均成本曲线,然后通过比较不同产量的平均成本曲线,以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

(3)适者生存法:

把产业的厂商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

如果某一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较低。

反之,则说明该规模效率较高。

(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J·施蒂格勒所首创。

8.范围经济:

如果随着生产的产品的种类的增加,企业能实现成本节约,则存在范围经济。

9.范围经济的成因:

(1)规模经济的一些成因,如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和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也是范围经济的成因。

(2)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3)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4)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5)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10.企业的纵向边界:

指企业在纵向链条中的位置。

(1)自制指该企业自己完成所有活动。

(2)外购指该企业打算依赖某个独立企业来完成某些活动,可以是以契约的形式。

外购的收益和成本决定了企业的纵向边界。

11.外购的收益:

(1)与一体化企业相比,市场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大多数活动。

原因在于:

1)市场企业也许会掌握一些专有信息或专利,这使得它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2)市场企业也许能集合许多企业的需求,从而受益于规模经济。

3)在为多家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市场企业能够积累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学习经济。

(2)外购可以节约代理成本和影响成本:

1)代理成本是与员工懈怠,以及为了阻止懈怠而引发的管理控制成本相关的成本。

2)影响成本指影响组织内部资本活动所产生的成本。

12.外购的成本:

(1)纵向链条中生产流程的协调:

如果从某家独立的市场企业购买某项服务,而不是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这可能会损害纵向链条中生产流程的协调性。

(2)私有信息的泄漏:

当某项服务由独立市场企业提供时,私有信息有可能被泄露。

(3)交易费用:

通过市场进行外购产生的某些成本能够通过使用企业消除,这些成本就称为交易费用。

第3章 市场结构

1.市场的界定:

市场是生产和提供同种产品或者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

有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测定。

2.定性方法:

(替代关系3点)

(1)它们具有相同的或类似的产品性能特征;

(2)它们具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使用场合;

(3)它们在同一地域市场中销售。

如果产品是处于不同地域的市场的,那么即便它们有相似特征和使用场合,它们也不是替代品。

3.定量方法:

当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数时,就意味着当产品X价格上升时,顾客将增加对Y的购买。

这样,商品X与Y就互为替代品。

4.市场结构:

一个市场中企业数量与规模的分布情况。

5.企业集中度比率的计算:

CR4、CR8、HI。

当CR相同时,若市场中寡头企业占领的市场份额越高,则HI指数越高。

6.市场结构的类型:

(1)使用HHI对市场结构的分类

(2)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3)谢泼德的市场结构分类

7.进入壁垒:

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是新企业寻求进入某一产业时必须承担的、高于已有企业的生产成本。

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产业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当一个产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它才是一个可竞争产业。

8.进入壁垒的类型

(1)规模经济优势

(2)绝对成本优势

(3)必要资本量(注册资金)

(4)产品差异化(广告手段)

(5)网络效应

(6)政府管制(烟草)

第4章 市场绩效

1.利润率:

这里是指会计利润,而不是经济利润。

在四种情况下会产生超额利润:

(1)垄断利润;

(2)由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想外利润;

(3)在危险大的领域进行冒险投资获得的风险利润;

(4)开发和引入新技术成功获得的革新利润。

2.贝恩指数:

反映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经济利润就是产业的超额利润)

3.托宾q值:

如果一个产业是完全竞争市场,那么q比率为1,也就是说,企业市场价值正好等于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

q比率越大,即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差额越大,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越多,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大。

4.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

5.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要求产出在合适的水平上。

配置效率由总剩余来衡量。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6.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要求这些产出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来。

第5章企业并购

1.并购的概念:

(1)兼并、吞并、吸收、合并

狭义: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法人资格丧失,并获得它们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广义: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产生三种情况:

1)一是B企业被兼并后不存在,而成为A企业的一部分;

2)二是A企业兼并B企业后,A、B企业都解散而成立一个新的C企业;

3)三是A企业兼并B企业后,A、B企业都存在,但是A企业控制了B企业。

(2)收购:

是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行为。

A企业收购B企业,结果有三种:

1)A企业吞并了B企业

2)A企业获得B企业较多的股权而控制了B企业

3)企业只购买了B企业的很少的股份,从而成为B企业的一个股东

2.并购的类型:

(1)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划分

1)横向并购:

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

2)纵向并购:

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处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前后衔接的关系。

3)混合并购:

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2)按照并购后的法律状态分

1)新设合并型:

新设合并是两个以上公司通过并成一个新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

2)吸收合并型:

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通过吸收其他公司的形式而进行的合并。

3)控股型:

控股型即并购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制

(3)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划分

1)现金支付型

2)换股并购型:

即目标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净资产、商誉、经营状态及发展前景为依据综合考虑其折股比例,作为股金投入,从而成为并购后新公司的一个股东的兼并方式。

3)零成本收购型:

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优势企业以承担目标公司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的方式,实现零成本收购。

4)债权支付型:

即优势企业以自己拥有的对目标公司的债权作为并购交易的价款。

(4)按照是否赞同并购来划分

1)善意并购:

一般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董事会一致同意接受并购。

2)敌意并购:

收购公司在目标公司管理层对其收购意图尚不知晓或持反对态度的情况下,对目标公司强行进行收购的行为。

(5)其他分类

1)杠杆收购:

是指筹资企业以其准备收购的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抵押,通过大量的债务融资来支持并购行动。

2)管理层收购:

是指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大举借债或与外界金融机构合作,收购该管理层人员所在的企业,从而改变该企业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该企业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并购行为。

3,并购史:

(1)第一次并购浪潮: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以横向并购为主,追求垄断地位,追求规模经济

(2)第二次并购浪潮:

20世纪20年代

出现了多种兼并形式,其中以纵向并购居多,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开始相互兼并、渗透。

(3)第三次并购浪潮: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并在6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

主要形式是混合兼并,进行这种兼并的主要目的是谋求生产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

(4)第四次并购浪潮: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并在80年代形成高潮。

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形式,跨国并购进一步发展。

(5)第五次并购浪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

规模极大;跨国并购占了很大的比重;横向与纵向并购剥离并存;是并购的支付手段不是现金,而主要采取股票的形式。

4.横向合并相关理论:

(1)协同效应理论:

指两个公司兼并后,其产出比兼并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还要大,这一效应常被称为“2+2=5效应”。

主要体现在管理协同效应和营运协同效应两个方面。

(2)市场势力效应理论:

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

5.纵向并购相关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组织费用。

当交易费用高,而组织费用很低,企业通过纵向并购有利于节约费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2)获得稳定的经营环境:

纵向兼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经营环境,包括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或较确定的产品市场,以消除企业外环境中的部分不确定因素。

6.混合并购相关:

(1)资产利用理论:

A:

某些资产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得以充分利用,那么把它用于其它方面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利用的方式可以是出售或出租这部分资产,也可以通过混合并购自己留用这部分资产。

B:

扩展经营范围可以利用管理经验、技术知识、企业已有的良好信誉。

(2)降低经营风险:

当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把经营领域拓展到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就意味着整个企业在若干不同的领域内经营,这样,当其中的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

7.反并购的预防策略:

(1)建立“合理的”持股结构

(2)在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

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

(3)多数条款

8.反并购的经济手段:

(1)提高收购者的收购成本

1)资产重估

2)股份回购

3)寻找“白衣骑士”

4)“金降落伞”、“灰色降落伞”和“锡降落伞”

(2)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

1)焦土战术(售卖“冠珠”和虚胖战术。

2)“毒丸”计划

3)收购收购者

第6章政府规制政策

1.公共利益理论:

市场存在失灵,规制的目的是通过政府干预以增进公众的福利,弥补市场缺陷带来的效率损失,并得到更为社会认可的收入分配状况。

市场失灵的两种主要形式:

外部性和自然垄断

2.规制俘获理论:

促使政府进行规制的是某一特殊利益集团,规制的整个过程最终将变成是为被规制的产业服务,规制者被规制的对象所俘获,是一种极端的推断。

3.规制需求理论:

(1)施蒂格勒(GeorgeJ.Stigler)于1971年提出该理论。

该理论基于两个前提和假设:

1)政府的基础性资源是强制权,一个利益集团可以说服政府使用强制权去为他们谋利。

2)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可通过选择行为以谋求最大效用。

(2)施蒂格勒——佩尔兹曼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哪个产业会受到规制。

佩尔兹曼模型的三个关键要素

1)管制立法对财富进行再分配

2)立法者的选择为受希望继续留任的动机驱使,即通过立法获得最大的政治支持。

3)利益集团用政治支持来换取立法上的倾斜。

4.利益集团理论:

贝克尔(GaryBecker,1983)提出该理论,认为有利于提高和增加福利的规制更容易被执行,因为在这个行业中受益集团有获得更大潜在收益的可能性以至于他们将施加更大的影响力,遭受规制损失的集团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因为较低的净损失使他们不会施加太多的影响力去反对规制。

该理论为市场失灵的规制提供了解释。

哪里在市场缺陷,哪里就有来自规制的潜在收益。

5.可竞争市场理论:

鲍莫尔(Baumol,1982)首先提出,认为可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要求任何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以及任何现有厂商的退出是无利可图的。

可竞争性市场的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此时可竞争市场既无厂商进入也无厂商退出。

有三个基本假设:

1)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产业)是完全自由的,新进入者和现有经营者之间处于平等而对称的地位。

2)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

3)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成本为零,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hitandrun)的策略。

6.规制博弈理论:

李立威(1ee,1980)提出该理论,认为规制的产生可以是一个增值的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各方都是赢家。

消费者因价格降低获得了好处,而垄断厂商则因此避免了残酷的竞争。

政府由于具有强制性权利和税收手段可以用很小的成本来促使各方合作,监督合同的执行,从而能节省非常多的成本。

7.政府规制的类别:

(1)直接规制:

1)经济性规制:

主要指政府对企业在价格、产量、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决策进行限制。

2)社会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和防止灾害为目的,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进行的干预和限制。

(2)间接规制:

不介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机制发挥职能的行为,并以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职能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为目的。

8.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

(1)进入规制:

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其生产效率。

主要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但程度不一。

进入规制对于在位企业而言是一种进入壁垒,确保了行业内的在位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并可能获取规制所带来的租。

(2)价格规制:

为限制企业制定垄断价格,提高分配效率而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价格规制。

采用平均成本定价法解决了定价矛盾,主要形式是公平报酬率规制,即允许垄断企业在通过资费收入补偿成本支出后,得到一个合理的公平报酬率。

(3)质量规制: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缺乏竞争的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

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

如自来水的质量标准

2)建立有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定期检查制度

3)定期颁布准许生产的有关产品和服务的目标,以防止质量下降或不合格的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

9.激励性规制:

指垄断者采取能给被规制企业提供经营刺激,从而改善规制绩效的规制方法。

激励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

(1)价格上限规制:

指管制者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率。

在价格上限范围内,企业可自由变动价格。

价格上限规制的优点:

1)规制机构规定大于零的生产效率提高率,迫使被规制企业必须改善经营管,提高效率。

2)企业改变价格水平的因素限于受规制企业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通货膨胀水平和强制性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率)。

在企业的价格和总收入既定时,利润的变化完全取决于总成本的变化,企业可以完全享有降低成本、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利润增加。

(2)区域间竞争:

规制者通过比较被规制企业绩效的方法来规制企业。

将受规制的全国垄断企业分为几个地区性的企业,分别给特定地区的企业设置一个绩效标准,这个绩效标准是由其它几个企业的平均绩效决定的。

如果该企业超过此绩效,将会获得奖励,低于此绩效的企业将得到惩罚。

因此,单个企业会在其他地区经营成就的刺激下提高自己内部效率。

(3)特许投标制:

政府将授予一个企业某种垄断的特许经营权来提供公用事业服务。

特许投标制优点:

1)不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具备相关的成本和需求信息。

原因在于是竞争而不是规制者的决定导致了平均成本定价。

2)可以避免公平报酬率规制的无效率。

采取特许投标制,就不会有过度投资的激励,特许经营者有动力有效利用资源,因为他保留全部利润。

特许投标制不足:

1)假设产品质量是可选择的,那么特许投标制不仅使价格下降,同时也使质量下降。

2)不确定性使政府与厂商间的合同是不完备的,会产生事前—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

(4)社会契约制:

10.放松规制:

鲍莫尔认为,如果一个产业符合“可竞争性市场”的特征,那么即使该产业是垄断的,垄断者也会制定竞争性的价格。

所以对该产业实行规制是无意义的。

需求和技术的变迁使得某些产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

(1)需求增加提高了社会合意产量,超过单个厂商的有效生产规模,那么垄断规制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2)技术和厂商的成本函数变化固定成本减少,很明显地缩小了企业有效规模,故行业越加不适应单个企业的生产。

如在电力的发电侧、以及电信产业,因而也就失去对这些产业实行规制的依据。

11.放松规制带来的问题:

放松规制后,行业集中度反而增加了。

一般而言,进入规制的放松将导致更多的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从而导致行业竞争性的增加。

12.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的原因:

(1)通过政府规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2)政府规制可以限制市场中的过度竞争

13.金融业的监管内容:

证券市场的监管、银行业的监管、保险业的监管

14.金融业的监管形式:

分业监管、混业监管

第7章产业结构

1.克拉克大分类法:

(1)第一产业:

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采矿业

(2)第二产业:

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的制造和供应等公用事业

(3)第三次产业:

运输通讯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国家服务机关等

2.三次产业分类法:

(1)第一次产业:

农业,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

(2)第二次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其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和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和煤气的制造和供应业。

(3)第三次产业:

除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3.生产结构分类法:

是指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进行的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

1)第Ⅰ部类:

生产资料

2)第Ⅱ部类:

消费资料生产

(2)农轻重分类法:

1)农业---指大农业,含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2)轻工业:

主要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

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

3)重工业:

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如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其他工业

4.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方法,称为生产要素分类法。

(1)劳动集约型产业:

如食品工业、服装业、饮食业、传统零售业

(2)资本集约型产业:

如钢铁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工业

(3)技术集约型产业:

如代表产业:

计算机工业、航天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5.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配第定律:

对不同产业收入的描述,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的规律性;

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2)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

(3)库兹涅茨法则:

1)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下降的。

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基本是不断上升的。

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综合地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几乎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则未必与之同步,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霍夫曼系数与霍夫曼定律

1)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2)霍夫曼定律: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6.产业结构演进模式

(1)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

(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

1)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在工业先行国家,利用本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技术,首先研制和开发了某些新产品并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