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155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原因:

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

(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①分布:

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②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

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过渡”模式:

高低高(过渡型):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①分布: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②特点:

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

③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低”模式:

(现代型):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①分布:

多数发达国家

②特点: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③原因:

主要是推迟结婚、减少生育。

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国防兵力不足;

3)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4)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三低”模式,世界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指_人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

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

①战争:

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

例如: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②政治迫害;例如:

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

③国家政策;例如:

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

3)、社会文化因素:

例如:

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4)、生态环境因素:

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

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

5)、其他因素:

家庭和婚姻、教育、年龄、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迁移)。

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世纪50~80年代:

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

(政策因素)

2)改革开放后:

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

(经济因素)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1)、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不利:

造成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

(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不利: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

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概念:

1、环境承载力:

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

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3、两者的关系:

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人口容量:

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

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二、影响因素

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

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

●3、城市功能分区:

①住宅区: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

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一、

1中心商务区:

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

2商业区:

位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

3住宅区:

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因经济原因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4工业区: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

功能区

分布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城市的__中心______部位

经济__发达_______;建筑物____稠密

交通__便利_____;人口数量__多,流动量大_;地价高_

商业区

多分布在城市的__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交通___便利_______;人口____流动量大_、地价高___;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区:

多在城市__文化区____;

低级住宅区:

____城市的工业区

是城市中最__普遍_____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__边缘_____趋向于沿__交通线___分布

工业企业之间__集中______布置来集聚效益

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湟水谷底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运转

赣州

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

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

如北京的故宫

2、经济原因:

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3、社会原因:

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

4、行政原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规律: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规律: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

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因为有一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

例如:

桂林。

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

城市规模

服务范围 

服务功能

数目

距离

 

城市化

一、城市化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有关城市化发展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

②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

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放慢,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①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趋势更加明显。

②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共同特征:

(自然条件)位于中纬度、平原地带;

(人文条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呈带状延伸,通过交通线、通信网络连接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发达国家是__二战前最快,发展中国家是二战前_慢___、二战后_加快______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__特大____城市和_____超大__城市数量增加,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__增大_____;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__城市群____或_城市带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___逆城市化________、___郊区城市化_________和___产业空心化_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以__农村_____向_城市______迁移为主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

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

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4、中国地域文化:

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地域文化:

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

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

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l)区际贸易:

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2)国际贸易:

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

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一、

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③政策;此外还有④劳动力、⑤地价、⑥农业技术等。

例: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热量)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光照)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地形)

⑤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培育良种)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

(节水技术)

⑦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⑨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⑩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饲养技术)

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其中,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记忆]

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记忆]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

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

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

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

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

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地价低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