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069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精编习题第六讲光和颜色含答案

第六讲 光和颜色

选择题(共18小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源的是( C )

A.红光满面B.金光闪闪C.火光冲天D.波光粼粼

第2题图

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

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3.某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

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C )

4.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D )

A.紫外线最大B.可见光最大C.红外线最大D.一样大

第5题图

5.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D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6.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7.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C )

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

8.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

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

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 C )

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

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

9.戴黄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了黄色,这是由于( D )

A.白纸反射的光通过黄色镜片时,被镜片染上了黄色

B.白纸能反射黄色的光

C.通过黄色镜片看一切颜色的物体都是黄色

D.黄色镜片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黄色光

10.黑白照片进行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暗室安全灯是红色的,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

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

C.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看得更清楚

D.红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反射白光

11.在纸上剪一很小三角形,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三角形上,那么地面上形成的光斑( C )

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影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第12题图

12.如图,是发生日食的示意图,人在图示的哪个地方能看到日偏食( B )

A.a处

B.b处

C.c处

D.都看不到

13.日食、月食是我们在地球上通过肉眼能直接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是( A )

A.月环食B.月全食C.日环食D.日全食

第14题图

14.光盘是用激光在反光铝膜上刻出凸凹的音槽来记录音像信息,外表是一层平滑透明的保护膜。

如图是一张放在阳光下的VCD光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铝膜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

B.对着光盘能看到你的像,是凸凹的音槽漫反射形成的

C.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形面是保护膜的反射形成的

D.光盘上呈现彩色的扇形面是光的色散现象

15.一个人晚上沿马路行走经过一盏路灯时,路灯照射出人在地上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变长B.先变长,再变短

C.逐渐变短D.先变短,再变长

16.雷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B )

A.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慢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快

C.闪电比雷声发出的早

D.雷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

17.下列叙述中的“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AD )(双选)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18.在我国长江流域曾发生过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是因为通常日全食观察时间只有两三分钟,但本次日全食观察时间长达6分钟,是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世界天文学界甚至称此次日食为“中国日全食”。

假设若干年以后,长江流域将观察到日环食,那么正确的说法是( A )

A.附近区域虽观察不到日环食,但可能观察到日偏食

B.附近区域既观察不到日环食,也不可能观察到日偏食

C.发生日环食时,地月距离比日全食时会近些

D.发生日环食时,一定同时发生月全食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

下列各图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B )

第2题图

2.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C )

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

B.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小明用易拉罐所做的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越大成像越清楚

B.物体与小孔的距离越远,塑料膜上的像越小

C.小孔成像实验中,小孔一定要是圆的

D.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膜上的像逆时针转动

4.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红花的玫瑰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黑叶红花;③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④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③正确,①②④错误

二、填空题(共3小题)

5.俗话说: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甲正确,乙不正确(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

“都正确”、“都不正确”、“甲正确,乙不正确”、“乙正确,甲不正确”);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选择下列有关词填空:

“画图是否认真”、“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6.如图所示,截面为ABC的玻璃直角三棱镜放置在空气中,宽度均相等的紫、红两束光垂直照射三棱镜的一条直角边AB,在三棱镜的另一侧放置一平行于AB边的光屏,屏的距离远近可调,在屏上出现紫、红两条光带,小明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猜想:

光屏上红色光带可能较宽,请你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说出小明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棱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弱。

第6题图

7.衣服、花朵、图画、彩色电视节目里都是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颜色世界中已经很习惯了。

但是,物体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进行研究。

(1)让一束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结果在白屏上可以看到一条七彩的光带,由此可知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红玻璃,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红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红色光带;换上蓝玻璃,只在原来出现蓝光的地方出现一条蓝色光带,这表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

(3)如果在白屏上贴一张绿纸,屏上就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

还用其他颜色的纸贴在光屏上,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表明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在舞台上演出的演员穿的是绿裙子,白上衣,当舞台灯光是红色时,则在红光的照射下,观众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黑色的,上衣是红色的。

三、解答题(共1小题)

第8题图

8.物体的吸热本领与颜色有关吗?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玲同学找来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白色饮料瓶,并将其中一个涂成黑色,往两个瓶子中装入质量和初始温度都相同的水,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每隔3min测一次瓶中水的温度,如图。

经过30min后,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日照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

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1)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黑色比白色吸热本领强;

(2)如果你的上述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应涂成黑色的;

(3)一般人们夏天穿浅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色的衣服,这是为什么?

浅色吸热本领弱,身体吸热少,人感到凉快,黑色吸热本领强,身体吸热多,人感到暖和。

(精选各地提前招生真题)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当坐在野外的篝火旁时,我们看到篝火后面的物体是晃动的,原因是( B )

A.视觉错误,因为火焰在跳动

B.火焰加热空气,使空气密度不均匀且不稳定

C.火焰作为光源在抖动,所以经后面物体反射的光也在晃动

D.火焰加热了另一边的物体,使它热胀冷缩,所以看到它在晃动

第2题图

2.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

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为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

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秒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是( C )

A.c=4LnoB.c=8Lno

C.c=16LnoD.c=32Lno

第3题图

3.夜晚有两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相距d。

他们分别站在路灯下,O′点是路灯在地面上的投影。

A、B两人的连线通过O′点,如图所示。

他们头部分别在地面上留下两个影子A′和B′,相距d′,当两人沿过O′点的直线,以相同的速度行进时。

A′和B′的距离将( D )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4.夜晚,人们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赤道处有一观察者,在日落4小时后看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赤道正上方高空中经过,设地球半径为R,则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距赤道地面的高度至少为( B )

A.R/2B.RC.2RD.4R

5.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经测量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代科学公认的地球周长的真实值相差不到0.1%。

他在研究中发现,每年夏至这天,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阳光正好直射到城内一口深井的底部,而远在skm以外的亚历山大城,夏至这天正午的太阳光却会使物体在地面上留下一条影子,他测得太阳光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由此得出地球的周长为( B )

A.

kmB.

kmC.

kmD.

km

二、解答题(共2小题)

第6题图

6.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请在图中做出发光体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如图所示

 

(3)该同学发现发光体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发光体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正比(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4)如果用不透光的黑纸把圆形小孔蒙起一半,留一个半圆形小孔透光,控制其他条件不变,蒙起后与蒙起前比较像发生的变化有亮度减弱。

7.介绍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长方形玻璃水槽底部放一块(比槽底略小、镜面朝上的)平面镜,然后向水槽中注入适量的水,再向水槽底部的镜面上均匀地撒一层砂糖。

不搅动,让水槽平静地放置几个小时,待砂糖慢慢地全部溶解,这时用玩具激光器L在水槽侧壁靠近底部的O处(如图所示),向糖液中发射一束激光,可以观察到激光束在糖液中的传播路径好似乒乓球在水平桌面上弹跳着向前的运动轨迹。

这个实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示呢?

(1)平静的水槽中的糖液,它的各部分的密度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B。

A.各处都是均匀的

B.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小

C.由下往上,密度渐渐变大

D.从左到右,O、A、B、C是糖液密度变化的转折点

(2)光在糖液中的弧形传播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B。

A.由于糖的作用,使槽底的平面镜对光有了吸引作用

B.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大的方向偏折

C.糖液是液体,糟底和平浙教版科学面镜是固体,光在传播时总是向着有固体的方向偏折

D.光在密度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总是向着密度小的方向偏折

(3)下列现象中,与上述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很类似的是B。

A.在河岸上观察水中的鱼,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的现象

B.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人就能观察到日出的现象

C.光透过三棱镜,向三棱镜底边偏折的现象

D.阳光透过浓密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出现圆形光斑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