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1642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药证直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儿药证直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儿药证直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儿药证直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儿药证直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药证直诀.docx

《小儿药证直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药证直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药证直诀.docx

小儿药证直诀

【推荐】小儿药证直诀

2006-3-1822:

56 作者:

czg2000详情:

查看论坛本文已有1位网友阅读网友评论0条

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

  

  建档:

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张鸿所长

  

  1=标题=卷上剎证治法

  

  一、小儿剎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

  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

  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

  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

  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

  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

  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

  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

  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

  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

  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

  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剎,

  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

  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

  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剎至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剎以七至或八至为平,

  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剎,

  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剎乱者是正气已散,故剎无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剎弦急,

  食伤则气滞,故剎沉且缓,惊则气浮,故剎为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

  不必依剎经及伤寒论辨剎篇,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剎四条,

  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

  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剎诀较胜於剎经者,风是外感,於剎当浮,冷为寒,剎必沉细,

  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

  皆当以大人剎理,推测求之可也。

  

  二、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藏六府,成而未全。

自出生之後,及长骨剎,

  五藏六府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

  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於前,何者,长生府藏智意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

  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

  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馀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

  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

  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

  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

  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哬冷,肾与膀胱俱主於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

  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曰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

  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

  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

  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脾与胃皆属土,土数五,

  故第五次之变蒸应之,变蒸至此使全矣。

此後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使全也,

  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於十变後六十四日,长其经剎,手足受血,

  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

  

  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

  不可馀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之易苗。

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

  齿当与变蒸相合也,年状而视齿方明。

  

  (笺正)变蒸之说,由来旧矣,外台引崔氏:

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

  兼蒸,九十六日三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又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

  三百二十日十变,又蒸,此小变蒸毕也;後六十四日又蒸,

  (千金作大蒸)蒸後六十四日又一大蒸,蒸後百二十八日又一大蒸,

  此大小蒸都毕也,凡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

所以变蒸者,皆是荣其血剎,改其五藏,

  (寿颐按,改字可疑,盖是滋长之意。

)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

  其变蒸之候,令身热剎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不乳哺,

  上唇头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亦冷,此其诊也。

单变小微,兼蒸小剧,

  先期四五日便发,发後亦四五日歇。

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至七日九日而衰。

  

  当变蒸之时,慎不可疗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已,可微与紫丸,热歇便止;

  

  若於变蒸中加以天行温病,或非变蒸而得天行者,其诊皆相似,唯耳及尻通热,

  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热当歇,便就差,若犹不都除,

  乃与紫丸下之。

(紫丸黑散方附後)巢氏病源谓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

  变者生气,蒸者体热。

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髋亦冷,

  上唇头白泡起,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剎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C

  

  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弗令傍边多人,

  变蒸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也。

(馀与外台相近,千金方即言之尤详,

  然大旨俱同,不备录,以省繁冗)颐案小儿变蒸发热,诚不可谓之病,

  盖藏府筋骨渐以发育滋长,斯气血运行之机,有时而生变化。

大率体质孱弱者,

  变蒸之候较盛,气粗身热,食减汗多,或吐乳,或则渴饮,诸恙多具,

  

  此不当误认外感,妄投发散,静以俟之,一二日自然恢复原状;若体旺者,

  则未必皆然,或一日半日,稍稍不甚活泼,其最健全者。

且绝无此等状态。

  

  古人计日而算,太觉呆板,万不可泥。

凡经此一度度蒸之後,声音笑貌。

举止灵敏,

  皆进一步,其为气血增长,信而有徵,是以世俗共谓之长意智。

仲阳此节,

  颇有语病,如谓儿在母腹,五岁六府成而未全,已非真理,又谓自下而上,

  第一次生肾膀胱,第二次生心小肠,则竟似达生之初,藏府原未完全,得无可骇,

  又谓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则拘泥五行,执而不化,惟是宋、

  金、元、明之世,谭医之士,大都如此,固不必专责之仲阳一人。

  崔氏所谓荣其血剎,巢氏所谓以长血气二语,最握其要,

  仲阳谓长骨剎五藏六府之神智,浑而言之,颇得圆相。

病原谓变蒸之时,或早或晚,

  依时如法者少,盖人之体质,万有不齐,其理如是。

凡论生理病理,

  古籍中多以日计者,固亦略示以标准之意,而为之解者。

  

  必偻指而数,作算博士,则呆读古书,未免可哂。

  

  附录紫丸方。

  外台引崔氏(外台秘要三十五卷)

  

  代赭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煎)、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

  

  右四味,捣代赭等二味为末,巴豆杏仁别捣如膏。

又内二味,合捣三千杵,自相合,

  若硬,入少蜜更捣,密器中盛封之。

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喉,

  食顷後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日更与一丸。

  

  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也。

小儿夏月多热,喜令发疹,二三十日,

  辄一服甚佳。

此丸无所不治,代赭须真者,若不真,以左顾牡蛎代之,忌猪肉芦笋。

  

  寿颐按巴豆入药,古人皆曰熬,盖其毒在油,熬黑以去其毒也。

  

  近世则研细,纸包压净油用之,尤佳,此是後人制法之巧於古人者。

  

  附录黑散方。

  外台引崔氏(外台秘要三十五卷)

  

  麻黄(一分去节)、大黄(一分)、

  杏仁(二分去皮尖熬令变色)

  

  右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杏仁别捣如脂,乃细细内散又捣,令调和讫,

  内密器中。

一月儿服如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之,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

  勿使见风。

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为度。

  

  (笺正)此二方皆是古法,所服甚少,故不为害。

然温病发热,

  究非发表一法所可无投不利,此读古书者,不可拘守成法者也。

  

  三、五藏所生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不安。

  

  (笺正)儿之惊搐,多由稚阴未充,火升气升,肝阳化风上炎,

  是即西学之所谓血冲脑神经病,故猝然而作,知觉运动顿失常度。

  

  古人不知有脑神经之功用,恒谓知觉运动皆以心为之主,遂以惊为心病。

  

  寿颐则谓心阳太亢,气火上升,亦与西学血冲脑经之理,同条共贯,所言病情病因,

  无甚歧异,但彼此立说,各道其道耳。

叫哭发热,渴饮抽搐,是为火气有馀之实症,

  治宜泻火清心,并须镇摄肝肠,以抑上升之气火,则脑神经功用可复。

  

  若心液虚而卧寐中悸怯不安,则宜养液甯神者也。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

  温则内生气。

  

  (笺正)肝藏合德於木,性情刚果,最易横逆。

肝阳既动,则火盛生风,

  是为气火太盛,内生之风,幼科急惊,陡然而发,皆属肝病。

目直大叫,

  亦即气血上冲,而脑神经受其刺激,故目定直视,不能旋转,呵欠亦气逆不下,

  升多降少之徵。

项急即痉直,亦脑神经病,不可以仲景痉病之例,认作太阳。

  顿闷者,即猝然闷绝,人事不知之状,皆西学之所谓脑经病也。

咬牙者,

  睡梦中齿牙轧轧作声,有因於胃火太盛者,亦有因於脾胃虚寒者。

火盛属实,

  虑其猝有急惊之变,脾寒属虚,虑其将作慢惊。

下文心热条中,有咬牙一症,

  即是实热,而此以为肝虚,岂不自矛自盾。

气热则外生气以下十一字,文义费解,

  盖展转传写,必有哵误。

  

  此当阙疑,不可再为涂附。

  

  脾主因,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笺正)困者,盖言倦怠嗜卧之意。

然脾主困三字,措辞殊觉不顺。

  

  然今之苏浙间俗语,谓睡眠曰困,乃字书所无之义。

仲阳先世,系出吴越,

  或当时已有此谚,所谓实则因困睡,确与吴越俗语相合。

盖脾热则清阳不司布,

  故懒倦而多眠,身热饮水,皆热徵也。

又脾为湿困者,亦多眠睡,若脾虚且寒,

  则上吐下泻,不司健运之职矣。

脾虚而肝得乘之,侮其所不胜,则亦生风,

  即是慢惊,亦曰慢脾风,此非急投温补脾肾不可者也。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

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笺正)肺主气之出纳,肺和则呼吸调和,肺病则气之出纳必病,故肺病主喘。

  

  肺实者,气必闭室而不调,则为闷乱而喘气急促。

饮水者,肺家有热。

不饮水者,

  肺有水饮,故皆为实证。

虚则气哽者,气不及而抑塞,失其故常也。

长出气者,

  盖以多呼少吸者言之,肺虚何疑。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笺正)肾主先天之真阴,其长成极迟,稚龄无欲念,肾阴未足可知,

  故儿科无肾实之病。

古人之所谓疮疹,即长痘疮,痘疮何以有肾实之症,

  则亦以相火之太炽,露而不藏使然。

然肾火上炎,即是肾阴不济,虽曰火盛为实,

  却是阴液涸枯,故痘为之焦黑而瘪陷,见机及早,急急大剂养水,救焚沃焦,

  或可挽回一二,稍迟必无及矣。

  

  更当利虚实证,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

  

  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虚冷。

肝强实而反胜肺也,

  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笺正)此则以五藏虚实,互相克贼者言之。

一藏有病,而此藏所胜者,

  尚无盛旺之实症,则不致反受其侮,此藏尚可支持,否则不胜我者,气焰既张,

  亦挟其锐厉而来陵我,其何以堪,然此特泛言其理耳。

见症治症,不可一概而论,

  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二语,虽曰古之恒言,其实不可泥死於古人句下。

  

  四、五藏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

  畏明,体骨重。

  

  (笺正)此条五藏为病,多上文所已言者。

盖阎氏所得仲阳之书,

  原非一本以其大同小异而并存之,阎序自有明文,此盖其重复之未削者耳。

  

  惟肾病一条,上文所无,畏明无精光,则以瞳神言之,目有真水,即属肾阴,

  是以肾藏为病,而目乃羞明,且无精彩,是为虚证,正与上文肾无实症,互为发明,

  体重骨重,则可与仲景少阴篇叁看,是为少阴虚寒见证。

  

  五、肝外感生风

  

  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当发散,大青膏主之。

若能食,饮水不止,当大黄圆微下之,

  馀不可下。

  

  (笺正)此条标目,既曰外感生风,则是为外风而言,然肝能生风,

  皆是内热上盛所致,此内因之病,必不可误认外感,此乃仲阳千虑之一失。

  

  呵欠者,气火上升,即肝阳为病之气粗息高。

顿闷者,猝然闷绝,

  且是气血上冲而脑神经受病,外感之风,奚容有此,且外感为病,

  亦胡可专属之肝藏。

大青膏方见於後方下云,治小儿热盛生风,欲为惊搐,

  其非外感之风,甚是明白,且药用天麻青黛朱砂竹黄等,皆非发散之品,

  则此条所谓外感当发散,而主以此方云云,竟是认病一误,认药再误,大有可疑,

  再证以大黄丸微下之一层,惟其内热生风,故可微下以泄实热,若日外感,

  又安有感邪可下之理。

盖仲阳此书,原属当时辗转传抄之本,实非仲阳所手定,

  是以全帙中可疑之点不少,凡属疑窦,皆当是正,方不致贻误後人,反为仲阳之累。

  

  六、肝热

  

  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圆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笺正)寻衣领及乱捻诸物,皆肝阳肆扰,而举动失其常度,是肝有内热,

  而惊将作矣,故宜泻青,然此证之手握诸物,必皆坚固有力,故知为实热,

  可投是药。

若神虚无主之循衣摸床,则无力而缓缓循摸,其神情状态,大是不同,

  不可误认。

喘闷而壮热饮水,则肺之郁热可知,故用泻白,

  然此条壮热饮水以下十一字,明属肺热之症治,何以并入於肝热条中,

  以此知仲阳是书,为传写者错乱,固已多矣。

  

  七、肺热

  

  手掏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

  

  (笺正)肺气通於鼻,故眉目之中心及鼻面之正部,皆属於肺。

  

  惟肺热上薰,则眉目鼻面之间,皆郁结而不能舒适,或为烘热,小儿虽不能言,

  自知以手掏之,则肺热外露之明证,故用甘桔,所以宣泄肺金之郁气也。

  

  桔梗是苦泄开通之药,非升浮发散品,此不可误信张洁古诸药舟楫,

  载药上浮之妄说者。

  

  八、肺盛复有风冷

  

  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後发散风冷。

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

  肺不伤寒,则不胸满。

  

  (笺正)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皆肺有实邪,当先散肺,是也。

  

  然所谓散肺者,即发散风冷,以开泄肺家闭塞之气,当用麻防苏杏荆蒡桑蒺,

  紫菀兜铃之类,必无寒凉遏抑之理。

本条以散肺与发散风冷,分作两层治法,

  已是可疑,且散肺胡可概用泻白,须知地骨桑皮寒降之药,止可以泻肺藏之郁热,

  必不能散肺塞之窒塞,此症此药,正是背道而驰,如其误与遏塞,

  适以闭其风冷於内,变证且不可胜言,安得谓是发散。

仲阳之明,必无此谬,

  即大青膏亦岂对症之药,此条决非钱氏原文,後之学者,不可误信,

  且末句又谓肺不伤寒,则不胸满,又岂有伤寒胸满,

  而可以泻白散之寒凉抑降重其窒塞者,读者必须具此慧眼庶不为无稽之言所误。

  

  九、肺虚热

  

  唇深红色,治之散肺。

虚热,少服泻白散。

  

  (笺正)脾主囗唇,唇色深红,当属脾胃实热。

何故以为肺之虚热,如果肺虚有热,

  则当甘平补肺,用沙叁百合之类,且热既属虚,何以云散,而所以散虚热者,

  又是泻白散一方。

上条则以散肺之风冷,此又用以散热,

  安有一方而可兼治冷热之理,种种疑窦,钱仲阳何竟如此。

  

  若口脾为肺母,脾热泻子,正合古人实则泻子之法,然终不可谓是肺虚热也。

  

  一十、

  肺藏怯

  

  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主之。

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

  

  (笺正)口唇属脾,脾之与肺,子母相生,故肺气虚怯,则唇色?

杯L华,

  是为子虚及母。

钱氏制阿胶散,专补肺阴,而用兜铃牛蒡,开宣肺气,俾不壅塞,

  是其立法之灵通活泼处,与呆笨蛮补者不同。

钱谓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

  盖肺为娇藏,稚龄生长未充,实证闭塞,已非易治,况复虚而喘硬,自当难疗。

  凡儿病喘促,多不可救,临证以来,历历不爽,仲阳早为指示,

  知钱氏於此科之所见博矣。

  

  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

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

故名曰怯。

  

  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桔骨者死。

  

  (笺正)肺虚而唇无华色,固也,然既属怯症。

必非吉兆。

此条末三句,

  反似唇白是肺家应有之色,盖泥於肺金色白,遂以白为正色,

  而不悟唇色之必不当?

A此岂是明医之言,且谓白而泽者吉,更非生理之真,

  仲阳明哲,何竟若是,宜为删之。

  

  一一、心热

  

  观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

  

  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笺正)睡中囗气甚热,当为胃火有馀之徵,上窜,盖指目之上视而言,

  则内热火升,气血上涌,行将有冲激脑经,惊搐之变矣。

咬牙多实热之症,

  亦肝火及脾胃郁热使然,仲阳概以为心热,似尚不甚贴切,惟导赤散清火泄热,

  导之下降,以治诸症,固无不可。

心胸有热,合面而睡,所以就冷,其理颇确,

  然数月之孩,不能自动也,以此为辨症之法,似不甚妥,下条亦蹈此弊。

  

  一二、心实

  

  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氧不能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一三、肾虚

  

  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

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

A此皆难养,

  纵长不过八八之数。

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

  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於下而缩身也。

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

  皆宜补肾,地黄圆主之。

  

  (笺正)白睛多而瞳神小,肾虚固也。

解颅是大虚症,确皆先天不足,即投大补,

  亦恐无及,谓为难养,谁曰不然,然谓不过八八,不及四旬,则大不可解,

  若以年龄而言,八八已逾周甲,岂犹与下殇等视。

  

  若曰此是日数,则恣色欲多,明指成人而言,似此立论,大觉骇人,下窜骨重,

  亦颇费解。

地黄圆补肾,向来每谓此是仲阳心法,然寿颐窃谓必非大补之药,

  说已见沈氏女科辑要所引本方方解之拙论,况此条乃先天极虚之候,是丸有何力量,

  而苓泽丹皮清热渗利,於此证尤为不合,木条文义,甚多不顺,

  恐仲阳不当颟顸至於此极。

  

  附解颅症治验庚申秋季,有以解颅症来校就诊者,儿才二岁,顶巅之大,

  逾於七八龄童。

僺门宽陷,阔如两指,面唇惨白,毫无华色,头不能举,声嘶而直,

  不类儿啼,气营两惫,一望可知,非病本於有生之先,何以致此;

  询之则父逾大衍,母亦几及七七矣,似此根六竭蹶,纵有神丹,

  何能炼娲皇五色之石,以补到鸿蒙末辟之天。

寿颐辞不能治,而乃母痛极欲号,

  则半百之龄,膝下固止此呱呱在抱耳,无已。

  

  令以鹿茸血片研末,每日饲以三四厘,外用古方封僺法,乾姜细辛肉桂为末,

  热陈酒调敷僺门,亦聊胜於无药应付,以免重伤二老之心,乃後月馀,是儿复来,

  居然面色有华,笑啼活泼,项能举,颅稍,乃授以大补真阴,稍叁温煦为煎剂,

  仍令口服鹿茸末二厘,虽此孩日久,有无变幻,仍难预料,然就当时言之,

  不可谓非药力之扶持者也。

  

  一四、面上证

  

  左僺为肝,右?

高A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笺正)此以上下左右中之部位,分属五藏,为察色辨症之一法,然有时可据,

  亦有时不可据,是当以其馀之见症,合而叁观,不可拘泥不化,与颔同,

  又唇口属脾,亦最有验。

  

  一五、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笺正)目赤有外感之风热,有内郁之肝火,小儿初生数朝以至三五月,最多此候。

  则胎中蕴热,非三黄汤不可。

仲阳但谓之心热,但未免拘泥五藏五色之说,

  但导赤散清火以通小便,使热有所泄,尚无太蔽,特未免失之太泛耳。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笺正)目红而色淡不甚,固是虚热,然治虚火者,无大塞直遏之理,

  法当养阴益液以涵藏之。

生犀散方,药用犀角地骨,皆清实热之药,以治此症,

  殊未稳惬。

  

  青者肝热,泻青圆主之,浅淡者补之。

  

  (笺正)色青诚是肝家本色,藏气内动何色应於外,肝家横逆,气焰方张,故宜泻,

  然目色青者,未必皆实热,青者肝热四字,已不甚妥,且泻青圆药用羌防川芎,

  升泄太过,更与肝气横逆之症不合,此是木气之太过,非外受之风邪,风药升散,

  反以益张其焰,用者不可不知更改。

若青而浅淡,是为肝虚而本色外浮,补肝固宜,

  但须峻养肝肾真阴,必选温柔滋润之药。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笺正)目黄是脾胃蕴湿积热之徵,法当理湿清热而通利小水。

  

  泻黄散防风为君,古人盖谓风行地上,则燥胜而湿除,然湿热为病,

  而概以风燥之药助其鼓动,必有流弊,此必不可尽信古书者也。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圆主之。

  

  (笺正)目无精光,肾虚着矣,然补肾总宜味厚填阴,而六味丸中有渗泄伤津之药,

  岂可竟谓是补肾上将。

  

  一六、肝病胜肺

  

  肝病秋见,(一日作晡)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

  

  母令子实故也。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圆主之。

  

  (笺正)肝病而发作於秋令,肺金当旺之时,旺者不旺,而所不胜者反来相侮,

  肺虚甚矣,故当补肺,兼以扶脾,所以顾肺之母,庶几母荫及子。

  

  一七、肺病胜肝

  

  肺病春见,一作早晨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脏,肝怯者受病也,补肝肾地黄圆,

  治肺泻白散主之。

  

  (笺正)肺病而发作於春令,肝木当旺之时,旺者不旺,而所胜者来相克贼,

  肝虚何疑,故当补肝,且补肾以益肝之母,惟肝肾同法,本是乙癸同源,养毓真阴,

  以填根本,正不必泛言母子相生,反成空套。

  

  且补养肝肾之阴,必须峻与滋填,如广笔记之集灵膏魏玉璜之一贯煎类,

  始有效力可言。

钱氏是书,用六味丸,则丹皮苓泽,苦寒渗泄,药味不纯,

  岂可概认是大补之品,而乃授庸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