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399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docx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基石,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在体表的特定靶点,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从速缓解症状。

二、适应症

(一)运动系统腰腿痛、扭伤、挫伤、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背痛。

(二)神经系统眩晕、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失眠、癔症、癫痫、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

(三)心血管系统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

(四)消化系统膈肌痉挛、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胆囊炎、肝炎、前列腺炎、便秘。

(五)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六)其他糖尿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牙痛、假性近视、白内障、痔疮、急性乳腺炎、疲劳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子宫脱垂。

三、禁忌症

(一)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二)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四)婴儿颅骨囟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四、操作流程

(一)用物准备

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二)针具选择

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三)体位

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四)针刺手法

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1、直刺法:

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

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

适用于局限性、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疗。

2、斜刺法: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45度角。

较直刺广泛,灵活度大,刺激穴位较多,有利于埋针固定针体,加强刺激量。

五、注意事项

(一)当针刺伤血管时,病人会有烧灼痛样感觉。

起针时,要用干棉球轻压揉按针眼。

(二)极个别患者畏针,或体质虚弱,如针刺手法过强,也有晕针现象。

对于晕针患者,一般予卧位,休息一下即会好转。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1人1穴1针,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程。

(四)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

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

附件

平衡针灸38穴位

1.升提穴

定位:

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针刺方法:

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

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主治: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2.腰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手法: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的情况下,可以留针。

主治:

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3.急救穴

定位:

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

以针刺眶下神经分支或面神经颊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

休克,昏迷,晕厥,晕车,晕船,晕机,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中暑,小儿急,惊风,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腰扭伤,痔疮,低血压,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4.胃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

针刺特点:

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产生的针感为宜。

手法:

滞针手法

主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痉挛,膈肌痉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晕车,晕船,晕机,小儿消化不良,原发性痛经,糖尿病。

还可作为保健穴。

5.偏瘫穴

定位:

耳尖上3厘米。

手法:

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

滞针手法:

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此种针感一般30分钟左右自行解除。

2.到位针刺手法:

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的针刺手法。

主治:

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风昏迷,中风后遗症----偏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6.鼻炎穴

定位:

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

手法:

无痛快速进针手法。

待针体达到要求深度时,不提插不捻转自行将针退出。

主治:

鼻炎,过敏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下颌关节炎,上呼吸道感染。

7.牙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

针刺手法:

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待针体刺入后,病人疼痛没有缓解,可上下提插3次。

主治:

由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引起各种牙痛。

还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中风性失语流诞。

8.明目穴

定位:

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手法:

采用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主治:

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电光性眼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流行性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鸣,耳聋。

9.醒脑穴

定位: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

指针方法:

采用拇指指摸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利用瞬间点压,点压力度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决定。

手法:

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手法以局部微痛为主,中度手法以局部能忍受为主,重度手法以局部瞬间钝痛为主。

主治:

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

更年期综合征,旅游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高血压症,低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白血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

10.臀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1/2处。

手法:

1上下提插手法2,针感达不到要求可采用滞针手法。

主治:

臀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积劳损。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同侧网球肘,对侧颈肩综合征,偏瘫。

21面瘫穴

定位:

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22神衰穴

定位:

位于脐窝正中。

主治:

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

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23痤疮穴

定位:

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方法:

点刺放血疗法。

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

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

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主治:

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24疲劳穴

定位:

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指针方法:

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主治:

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25乳腺穴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软组织损伤。

26肩背穴

定位:

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带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主治:

颈肩综合征。

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

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

腓肠肌痉挛。

27耳聋穴

定位:

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手法:

1.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部位,在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

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主治:

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28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手法:

(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29腹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手法:

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30过敏穴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手法:

上下提插。

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主治:

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以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31肘痛穴

定位:

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主治: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

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

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32癫痫穴

定位:

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手法:

上下提插

主治:

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33精裂穴

定位:

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34肾病穴

定位:

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主治:

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遗尿,疝气。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35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手法:

滞针手法。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36头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

(太冲与行间之间)。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

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37降压穴

定位:

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手法:

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主治:

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瘫。

38.膝痛穴

定位:

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主治:

膝关节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