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115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2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docx

人教版新教材三上教案陈悦

人教版新教材

陈悦2014-9

第一单元时、分、秒

【内容简析】: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度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

因此,教材将时间单位的教学适当加以分散。

本册教材在这里安排了时间单位:

时、分、秒的认识。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整钟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物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时间单位的进率及推算进经过的时间。

【课时划分】:

时、分、秒..................................3课时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P2-4

【教学目的】: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

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

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

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

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

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

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

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体验15秒。

6、体验30秒。

7、师:

(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

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

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

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

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

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练习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

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

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

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

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

(学生整理,教师报时)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时间单位:

时、分、秒

1秒15秒30秒

嘀哒

1分=60秒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P5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

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

“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

“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2时=()分

(1)教师:

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5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

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方法:

(1)数格字;

(2)晚点时间-早点时间。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

现在是几时几分?

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7时30分7时45分

钟面图钟面图

3×5=15(分)

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的】: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6-8页的题目。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

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

05开始,到2:

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

共安排了4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准备:

题单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

50+70300+600800-40030+40

200+700600+40080+9080-30

说出怎么计算的。

二、学习情境创设

1、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2、播放展示动画。

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丽的鸟岛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设计意图】:

由谈话引发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搭建生活平台,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师生互动活动

1、组织活动1——码头乘船。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斑有23人,

二年级二班有31人,

二年级三班有32人,

二年级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船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

鼓励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去寻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

重点是口算方法。

(4)选择书上例1、例2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

四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我们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

为什么不行?

说说原因。

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20+30=5050+4=54

23+30=5353+1=54

31+20=5151+3=54

(6)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

算一算:

32+39=?

怎么算的?

说一说!

尝试计算32+39并说说算法。

(7)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

注意进位!

(8)引导完成。

(9)我们知道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个位子,现在你能不能独立完成第3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级一班和二班合坐后,还剩14个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22-4=18

强调退位在头脑中算。

四、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练习二第1题。

2、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掌握。

拓展性学习

1、练习二第5题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二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师准备:

练习二第3题和第8题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

2、引导学生完成“算一算”。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设计意图】:

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二、学中做

1、组织活动1——买东西。

出示练习二第3题主题图。

(1)观察练习二第3题主题图。

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2)列式计算。

58+25=83

(3)提示:

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

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2、组织活动2——篮球比赛。

出示练习二第8题的主题图。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吗?

自己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同桌交流,最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买东西的活动,复习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

三、做中学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6题。

(1)说说意图。

(2)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题。

(1)用讲故事的形式说说图意。

(2)解决书上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能解决吗?

3、引导学生完成应用题。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设计意图】: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要求学生完成数学日记的填写。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

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

(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

因为18+34=52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

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

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

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

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3)根据变化的数据进行计算。

五、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

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于近似数的复习引出加减估算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交流、讨论中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体验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

“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

先让学生明白:

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

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然后全班交流。

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如:

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出示问题二。

问:

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

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

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6.延伸拓展。

师: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做一做”。

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

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三第6、7题。

四、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几百几十的加、减(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题。

教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

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生连续计算60+200-160+280-450,集体评价订正。

2.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

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

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0题。

(1)大屏幕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2)集体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

结果是多少?

然后集体评价订正。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1题的估算。

  先让学生独自估算,将结果写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引导其它学生评价该生估算是否合理,使学生理解估算策略的多样性。

2.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三第8题。

大屏幕出示第8题情景图。

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

“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2—143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2)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大屏幕出示第12题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估算。

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

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设计意图】: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深化知识的掌握。

四、练习总结  。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