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088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9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精品教案 备课设计.docx

春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案备课设计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3.品味文章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

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去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格。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四、读准字音

五、辨清字形

六、理解词语

修润:

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

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

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

不必要,麻烦。

拖沓:

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

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

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

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

离散、流落。

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①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

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八、【感悟精彩句子】

感悟精彩句子【把握文章主旨】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读了总写叶先生品德的这些语句,你有何感受?

忆初见叶老,印象肤浅;写诸多前辈,烘托叶老品德高尚;引用孔夫子名言,对比中尽显叶老堪为人之师表。

九、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第二课时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情感表达真实。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

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2.人物刻画鲜活。

本文主旨是记人。

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用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

3.文风朴素简洁。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

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人物,写一个片段作文。

方法指导:

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1)认真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2)多留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如:

一个眼神,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一连串的动作等。

(3)在与他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或与自身前后变化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比的表现方法是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

(4)通过文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议论、评价,从侧面更完好、更全面的把握人物的性格。

素材积累:

叶圣陶轶事一则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4驿路梨花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本文作者彭荆风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难作斗争的勇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有改动。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迷茫:

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

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

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

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折损:

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

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新课导入

贾平凹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从小孤苦伶仃,生活贫苦,然而他始终没有自暴自弃。

本文中的小桃树象征了什么?

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呢?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本课文。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

“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

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

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

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

热情赞美,结束全文。

【感悟精彩句子】

赏析下列句子。

(1)山,好大的山啊!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把握文章主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主旨。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象征手法新颖。

作者着意描写梨树梨花,旨在写人。

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

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2.侧面描写传神。

本文主人公梨花姑娘未出场,但是却使人感到姑娘美好的形象如在眼前,姑娘美好的心灵又是那样感人肺腑。

这是因为本文以满山遍野的洁白梨花来衬托哈尼姑娘梨花;通过草屋及屋内陈设的细致描绘,侧面表现主人公梨花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通过瑶族大爷、梨花妹妹和其他哈尼姑娘等来烘托主人公梨花姑娘。

正是这些侧面描写使未出场的主人公形象鲜明感人。

2.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点。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5最苦与最乐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教学重、难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

文章所表达的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文体知识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

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

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

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

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

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

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

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句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到底什么叫责任?

它的范围有多大?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

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

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2.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3.巧妙地运用排比。

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

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

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6短文两篇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新课导入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者的赞美。

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

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

有怎样杰出的文作?

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

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百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读准字音

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

大今义:

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

品德高尚今义:

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形体、身体今义:

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

立今义:

栽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译文: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3.“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

(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4.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文意,说说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参考译文: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

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