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946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揭阳市2019年高中毕业班

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7题,共12页,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1.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势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材料“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对井田制的破坏,而不是完善。

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信息。

故BD项错误。

题目材料未体现青铜铸造工艺,故C项错误。

所以选A。

2.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弄得汉景帝很尴尬。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材料可知,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既儒家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成熟,故D项正确。

大讨论是儒道学术争鸣,不能反应社会矛盾的尖锐,故A项错误。

题目是汉景帝时期,儒学独尊是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

题目重在强调统治思想的成熟,而不是讨论形式的延续,故C项错误。

所以选D。

3.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

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

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

A.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

B.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

C.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D.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C项正确。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A项错误。

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太弱,君弱臣强”,故B项错误。

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D项错误。

故选C。

4.明代学者丘浚曰:

“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

”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丘浚的观点和“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可知,江南文化繁荣和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A项正确。

题目未体现政府是否征收征税,以及削弱江南财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

题目未涉及京杭大运河,故C项错误。

题目未涉及政权的建立者,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5.清咸丰之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直隶中央。

咸丰年间(1851-1861),“曾国藩既请练军长沙,奋然以招募行伍,尽废官兵,使儒生领农民,各自成营”,且湘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而非由户部调拨。

后起的淮军也大致如此。

这种情况

A.是应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政策

B.使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小农经济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D.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咸丰之前兵权归中央,到咸丰年间,湘军和淮军兵权归地方将领,可见清中央政府对地方军权的控制力减弱,这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是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而出现的局面,故A项错误。

清政府实力衰弱是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淮军是清政府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体现,湘军不是,故D项错误。

所以选B。

6.胡适认为:

“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

”郁达夫也说过: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存在严重的绝对化倾向

B.缺乏家国情怀与责任感

C.个性解放是其主题之一

D.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可知,胡适和郁达夫对新文化运动共同认识是个性的解放,故C项正确。

题目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故A项错误。

题目未体现家国情怀与责任感,故B项错误。

题目中对个人的用词是“解放”“发现”,看不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故D项错误。

所以选C。

7.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而后方可补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

“上杭县才溪乡只有二千余人口,在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这当然不现实。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A.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

B.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

C.日伪军的扫荡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限

D.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后方可补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在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可知,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面对反围剿只得战略转移,故B项正确。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并非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故AD项错误。

此时是土地革命时期,日伪军尚未扫荡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

所以选B。

8.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基本分析,“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由此,中共中央

A.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C.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时,国内矛盾主要转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此中共中央制定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故C项正确。

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接管更多的大城市,不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大跃进”高潮,是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错误。

题目是民族资产阶级,而不是官僚资本,故D项错误。

9.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留下许多的演说词。

这些演说词都按一定的修辞程式组织,结构匀称,词汇丰富、句法讲究,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对于鼓动听众很有效果。

西塞罗演说词的这些特征是古罗马

A.共和政制的产物

B.民主政治虚伪性的体现

C.愚民政策的体现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公元前106-公元前43”可知,西塞罗生活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该时期的特征是贵族集体统治。

西塞罗的演说词有“一定的修辞程式组织,结构匀称,词汇丰富、句法讲究,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对于鼓动听众很有效果”,他要想使自己的执政理念得到贯彻,就必须说服其他贵族,这就是古罗马共和政体的产物,故A项正确。

这并非民主政治的虚伪性,也不是愚民政策,而是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手段,故BC项错误。

这是政治体制的产物,不是思想文化繁荣的表现,故D项错误。

所以选A。

10.马丁·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

A.因行称义

B.神权高于教权

C.人权至上

D.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信徒和上帝不需要第三者,符合路德认为的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既信仰得救,故D项正确。

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只要信徒购买赎罪券即可得救,既因行称义,与题目不合,故A项错误。

题目未体现神权高于教权、人权至上,故BC项错误。

所以选D。

11.下表为18世纪英国与欧洲大陆贸易份额在总进出口额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

表Ⅰ

1701

1751

1773

1798

进口

66%

55%

45%

43%

出口

85%

77%

49%

30%

 

导致该表所反映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该时期英国

A.逐步完善君主立宪制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D.外交上形成孤立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可知,18世纪英国与欧洲大陆贸易份额在总进出口额中所占比例皆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获得新法兰西,侵占印度土地,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建立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英国的贸易转向全球殖民地,故B项正确。

君主立宪制是政治制度,题目中是商业贸易的转向,二者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18世纪英国正在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

题目是英国贸易地转移,未体现外交上形成孤立主义,故D项错误。

所以选B。

12.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

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

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项正确。

福利制度是在二战以后建立的,故A项错误。

福利制度是“混合经济”下,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并非遭到抛弃,故B项错误。

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非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

所以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1571年又在日本长崎获得了另一个基地,此后贸易便达到鼎盛时期。

16世纪80年代,澳门进入了黄金时代,人口由五百多人增长至两万多人,迅速发展成海港城市。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月至六月,他们乘坐由中日贸易舰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风从印度果阿起航,将装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美洲的白银运到澳门,把货物与白银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布等商品,到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丝、棉布等中国商品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及少量其他货物,返回澳门。

他们在澳门用日本的白银大批购买中国的生丝、丝织品、瓷器、黄金及其他货物,到第三年秋天,乘着季风返回印度果阿。

材料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

在葡萄牙人独占对日贸易利润的刺激下,西班牙人也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

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

马尼拉大帆船将近两年往返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一次,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特产,遍销西班牙本土及殖民地,深受欢迎。

18世纪,垄断性的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1815年西班牙国王废除此项贸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的特点,并分析16世纪澳门成为东方贸易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及其走向衰落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以澳门为中心,贸易区域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原因:

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致力于与亚洲的贸易;明政府的对外开放贸易;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葡萄牙重视对澳门的开发;葡萄牙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便利于从中国采购商品;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使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使得葡萄牙独占中日贸易的优越地位。

(2)影响:

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传统观念,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原因:

早期殖民争夺,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崛起,制海权逐渐落到荷兰和英国手中,西班牙海上霸权结束;西班牙自身工商业落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西班牙衰落;明清之际,中国政权更迭,清政府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解析】

【详解】

(1)特点:

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

此问解答可将材料以句子为单位拆开,逐句概括将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特殊之处,既可得到它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照抄材料,重在对材料的概括总结。

如从“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1571年又在日本长崎获得了另一个基地”可知,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安排在远东的贸易活动”可知,以澳门为中心,贸易区域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从“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生丝、丝织品、黄金以及铅、水银、糖、麝香、茯苓、棉布”“生丝、丝织品、瓷器、”可知,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结合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可知,中国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原因:

在分析原因时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外因:

在15-16世纪,葡萄牙所支持迪亚士和达·伽马船队开辟的是往亚洲的航线,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与亚洲的贸易;从葡萄牙东方贸易航线以澳门为中安排远东贸易活动,可知葡萄牙重视对澳门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倭患在中国东南沿海成灾,中日间正常贸易中断,葡萄牙独占中日贸易。

从材料“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中国澳门并和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可知,葡萄牙与中国建立正常贸易关系,从澳门便利于从中国采购商品;内因:

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明朝开放海禁,民间众多商业从事对外贸易;

(2)影响:

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

结合材料从“1565~1815年”可知,此时是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丝绸、瓷器出口,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的,西方科技通过贸易航线传入中国,冲击中国的传统观念;东方文化亦传入西方,促进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原因: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走向衰落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如外因:

从材料“西班牙人也致力发展对中国的贸易。

1566年,圣赫罗尼莫号帆船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抵达马尼拉,开辟了往返于亚洲与美洲的远程贸易航线”可知,西班牙致力于中国贸易,抢占葡萄牙贸易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西班牙逐步丧失海上霸权;明清两朝面对倭患,分别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内因:

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处于原始工业化时期,自身工商业落后,无法将获得的金银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王室将金银用于奢华的消费。

在拉丁美洲殖民独立运动中,巴西等殖民地独立,使葡萄牙优势消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历史大事:

1825

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禁令;欧文开始“新和谐公社”实验

1831-1835

1831奶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里昂工人起义。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梁发《劝世良言》问世。

1834年冬印度公司对贸易特权正式停止

1836-1840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51-1848

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海国图志》出版。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欧洲革命;首批中国移民抵达旧金山

1851-1855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太平天国运动。

1854年日本黑船事件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

1861-1865

1851年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洋务运动开始。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1866-1870

1866年第一次跨大西洋电报通讯;1867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资本轮》第一卷出版;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0年普法战争

1871

德国统一,巴黎公社革命

上表为19世纪中期历史事件简表。

请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实关联,史论结合,叙述合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是按时序排列的19世纪中期历史大事,通过对这些史实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抽象后即可掌握这一阶段的具体特征和总体特征。

这一历史阶段形成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工业革命。

在这个根本原因的作用下,首先是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全球掀起工业化的浪潮;其次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再次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引发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第四是工业资产阶级为商品输出进行的侵略扩张引发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近代化运动。

以上几个基本特征全面显示了资产阶级力量的急剧增长和封建制度的没落,据此即形成了本阶段的总体特征——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如果以文明史观解读,则是工业化、民主化、全球化几股潮流的蓬勃发展。

要求学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做到论题鲜明,史实关联,史论结合,叙述合理。

【解析】

【详解】论题:

通过时序排列的19世纪中期历史大事,通过对史实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抽象后得到“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论题。

阐述:

首先“电磁感应”“万国工业博览会”“洋务运动”“跨洋电报”等是工业革命在全球的扩展,全球掀起工业化的浪潮;其次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70年普法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发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再次欧文开始“新和谐公社”实验、“英国宪章运动”“《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引发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第四“鸦片战争爆发”“日本黑船事件”“印度民族起义”是工业资产阶级为商品输出进行的侵略扩张引发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近代化运动。

(二)选考题

历史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目计分。

作答时,请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以前的地方官制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

南朝置有侨州郡县,形成“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局面,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

由于官吏冗多,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

583年,隋文帝废去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

汉、魏时期,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

至南北朝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地方佐吏已多由吏部选授。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确立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制度,并且还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

隋文帝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答案】

(1)隋以前地方官制紊乱,机构重叠;地方官吏冗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地方行政效率低下;州郡县长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

废除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合并了一些州县;确立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命的制度;县佐须用外地人;地方官在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作用:

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

(1)原因:

从“隋以前的地方官制极为紊乱,机构重叠,溢立名目”可知,隋以前地方官制紊乱,机构重叠;从“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官吏冗多,耗费了大量国家资财”可知,地方官吏冗多,造成国家财政困难;从“汉、魏时期,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可知,州郡县长官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官吏人员多行政层级多可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2)措施:

从“废去郡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可知,废除郡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合并了一些州县;从“地方佐吏已多由吏部选授”可知,确立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命的制度;从“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可知,县佐须用外地人;从“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可知,地方官在年终须到中央报告工作。

作用:

结合官制改革原因和措施,从政府角度可知,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9年9月2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在其西部边境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苏军于1939年9月17日进入了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居住在上述两个取缔的苏联同胞构成威胁。

随后苏军又入侵芬兰,于1940年3月强迫芬兰签订和约。

通过和约苏联获得4万多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并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作为军事基地。

在此期间,苏联还分别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

1940年6月,罗马尼亚政府同意苏军“进驻”北布科维纳地区。

通过以上行动,苏联建立起自北向南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旨在阻抗德军向东挺进的壁障——东方战线。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这一事件。

【答案】

(1)二战爆发,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趁机扩张势力和领土。

(2)没有起到阻止德国进攻苏联的作用;侵犯了邻国的主权和利益;损害了苏联在世界上的形象;是大国沙文主义行为的体现。

【解析】

【详解】

(1)目的:

从“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可知,二战爆发,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从“进入了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