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919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docx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

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从“方国”到“封国”

C、从“封国”到“帝国”D、从“帝国”到“共和”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

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突出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型

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

A、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B、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

C、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D、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期间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下列关于春秋战国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此期间,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在此期间,中国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

C、在此期间,中国从国家分裂到国家统一

D、在此期间,中国从百家争鸣到文化大一统

5、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了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周边异族反叛

③列国混战,诸侯兼并④诸侯国纷纷进行内政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话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

A、政治权力下移B、礼乐制度遭破坏C、社会动荡纷争D、经济领域发生变革

7、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曾侯乙墓葬的“九鼎八簋”。

这套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东周

A、礼乐有序B、礼崩乐坏C、制礼作乐D、敬天保民

8、《史记•楚世家》记载:

(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大小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

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

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

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

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大量荒地的存在B、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

C、新的剥削方式推行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D、曲辕犁的发明

12、左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

1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犁耕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带来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中不包括的一项是

A、耕地可以买卖B、产生了新兴地主C、强化了周统治D、壮大了士阶层

1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

这表明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平民执政的时代

B、各诸侯国君采纳了孔子“德治”的主张

C、当时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尔虞我诈局面

D、社会变革为强国而出现渴求人才的潮流

15、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

年代(公元前)

已知任官人数

平民出身人数

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

772-633

130

29

22

632-543

223

57

26

542-464

163

49

30

463-344

77

41

53

343-221

120

67

56

A、分封制度的崩溃B、推举制度的成效C、社会阶层的变动D、科举制度的影响

1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7、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指

A、诸子百家争鸣B、私田大量开垦

C、商人地位提高D、诸侯重视教育

18、胡适认为: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聘,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的B、错误的C、片面的D、表面的

1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2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分别描述为: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

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

21、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道: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由此,这位思想家属于

A、儒家学派B、法家学派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22、春秋战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治理社会方案。

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23、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B、应贵贱有序C、行政为本D、人际关系要和谐

24、“仁者,爱人”在孔夫子看来,“爱人”应始于爱

A、君主B、父母C、兄长D、夫妻

25、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B、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D、他的行为方式独立特行遭人忌恨

2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无为而治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7、在儒家思想形成阶段这一思想沿革的链条上,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

A、孔丘  B、朱熹  C、荀况  D、孟轲

2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会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的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原因,而是环境不好,必须择善而局

2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30、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1、“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曲则全,枉则正,清则盈”,以上论述属于诸子百家中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32、老子希望“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老子

A、不满社会现实B、怜悯农民处境C、不善人际沟通D、遭到君主迫害

33、战国七雄中,下列四国的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排列,正确的是

A、燕、齐、秦、楚B、燕、齐、楚、秦

C、齐、秦、楚、燕D、齐、楚、秦、燕

34、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诸侯的争霸B、铁器牛耕的出现

C、战国变法的推进D、周王统治的衰微

35、“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者众”,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

A、地大物博B、人口众多C、位置优越D、制度创新

36、战国时期,一位历史名人曾提出:

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打击了

A、新型地主B、宗室贵族C、自耕农D、商人

3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规定了

A、土地自由买卖B、按军功授爵C、不许弃农经商D、废止井田制

38、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战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

39、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40、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

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

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

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二、非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在河南辉县的战国魏墓中,曾发现五十八件铁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其中有两个“V”形的犁铧,构造虽然还很原始,但已能起破土划沟的作用。

 在河北兴隆县发现了一个战国后期燕国的冶铁手工业遗址,有铸造工具的铁范87件,其中有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除此以外,在经济领域还出现了什么代表新生产力的技术?

这些变革在阶级分化与社会风气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当时各国的内政产生了什么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是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问题:

顾炎武认为春秋战国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3、“子”字中的历史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

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

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问题:

(10分)

(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3分)

 

(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

(7分)

 

4、古代社会转型(8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序》

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现象?

“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指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5、先秦儒学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为什么不为统治者重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

问题:

(1)概括三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并指出三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

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

请简述理由。

 

7、思想繁荣的时代

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

……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问题:

(12分)

(1)东周社会经历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6分)

 

(2)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6分)

 

8、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

“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

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问题: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

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A

B

C

B

B

C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C

D

C

A

A

A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B

B

B

B

C

A

D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D

C

D

B

B

C

A

D

二、非选择题

1、

(1)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2)铁质农具大量使用;犁耕技术出现。

铁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不断扩大改革范围。

2、具体体现在周天子权威的扫地;祭祀、聘享、宗姓、氏族、宴会、赋诗、赴告、策书之类的活动,逐渐淡出日常政治;列国之间倾轧和兼并成为了常态。

即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社会风俗、外交礼仪、战争规则等方面出现了变化。

结果:

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秩序下的社会规范彻底崩溃,社会开始了重大的转型。

3、

(1)答案1:

由对统治者(或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学者的尊称;(2分)由对少数学者的尊称转变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

(1分)(回答子的含义是“卿”不得分)

答案2:

从政治称呼转变为文化称呼。

(1分)

(2)从“子”含义变化中可以看出周王权威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坐大(2分);教育与学术逐步向下层转移(平民转移)(1分),“士”阶层兴起并日趋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

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2分)

4、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分)

(2)经济上: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逐渐催生出新型地主和地主土地私有制。

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上:

诸侯争霸,“封邦建国”体制被逐渐打破,为富国强兵,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文化上:

知识份子崭露头角,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不同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

(每点2分,共6分)

5、

(1)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立,他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春秋战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是个图强争霸、战争不断的年代,儒家思想提出的“仁”和“仁政”主张,适应不了时代潮流,满足不了诸侯国君图强争霸的需要,所以难为统治者重视和利用。

6、

(1)材料一:

民贵君轻,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儒家学派。

材料二: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

材料三:

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

法家学派。

(2)材料三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7、

(1)经济: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社会: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政治: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内政改革。

思想文化:

当社会转型期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个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6分)

(2)地中海文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冲破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南亚文明:

悉达多;众生平等。

东亚文明: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6分)

8、

(1)措施:

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评价: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

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

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应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地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