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89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复习.docx

货币银行学复习

1、信用2、商业信用3、银行信用4、直接融资

5、间接融资6、回购协议7、并购业务8、派生存款

9、货币乘数10、货币制度11、直接融资12、实际利率

13、转贴现14、利息15、利率16、单利法

17、复利法18、流动性风险19、名义利率20、实际利率

21、公定利率22、官方利率23、基准利率24、货币市场

25、同业拆借市场26、金融市场27、资本市场28、金融债券

29、再贴现30、公司债券31、商业银行32、负债业务

33、资产业务34、中间业务35、表外业务36、存款准备金

37、超额准备金38、货币需求39、货币需求函数40、流动性偏好

41、存款乘数42、原始存款43、派生存款44、存款准备金率

45、基础货币46、通货47、货币乘数48、通货比率

三、简答题

1、简述信用的基本特征。

答: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信用有两个特征:

一、偿还性,指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贷出去,并约定归还期限;货币借入者在获取货币时要承诺到期归还。

二、付息性,指借贷活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就应当是有偿的,货币所有者有权要求货币借入者给与补偿,即支付利息。

在两个特征中,偿还性是信用的最基本特征。

2、简述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

(1)特点:

①商业信用的主体都是工商企业;②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的商品资金;

③商业信用主要依靠商业票据建立信用关系。

(2)局限性:

①规模和数量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限度的;②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是上游产品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给下游产品企业;③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只能是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

3、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及局限性。

答:

(1)优点:

①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可以根据各自的融资条件实现资金的融通;②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③可以筹集长期稳定的资金。

(2)局限性:

①融资条件的限制较多;②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大。

4、简述间接融资的优点及局限性。

答:

(1)优点:

①金融机构可以广泛收集社会资金,满足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②间接融资的融资风险相对较小。

(2)局限性:

由于间接融资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所以对筹资人的约束较弱。

5、试比较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答:

(1)形式不同

银行信用的具体形式是存款和贷款。

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是商品赊销和货款预付。

(2)地位不同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体在现代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商业信用是直接为生产服务,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

(3)当事人的关系不同

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银行实质上充当中介人,即职能资本家与资本是以银行为桥梁形成借贷关系的。

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买卖和借贷同时出现并存在,因此效率高。

(4)信用规模与方向不同

商业信用的方向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如果借贷双方没有发生买卖关系就不可能提供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这一特点使银行信用能较好地克服商业信用的这一局限性。

(5)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不同

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国家可以管理的,可以做到反周期。

商业信用的动态和规模与产业周期及产业资本的周转动态是一致的,它会导致经济的波幅更大。

(6)信用工具不同

银行信用的信用工具为银行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存款单,信用卡等。

商业信用的信用工具为商业票据有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

6、简述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答案:

(1)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

(2)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7、简述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答案: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变动的幅度;(4)国际经济的环境;(5)政策性因素等。

8、要充分发挥利率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

要使利率充分发挥作用,须具备以下条件:

(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即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以真实灵敏的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即在利率体系中,一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3)适当的利率水平,即利率真实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并使资金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4)合理的利率结构,包括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

9、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一般来说,左右和影响金融市场发展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

重要的则有五个方面:

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及体制或管理

因素。

(1)经济因素。

a.经济环境的变化;b.放松管制与加强两种经济哲学的

交替;c.世界货币制度的影响。

(2)法律因素。

法律历来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

创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刺激作用,因此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市场因素。

市场自身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一贯对变革有刺激作用,70年代以来,以电脑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10、金融市场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案:

1.把储蓄转化为投资(0.5分);2.改善社会经济福利(0.5分);

3.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并加速流动,使中短期资金凝结为长期资金(1分);4.提高

经济金融体系的竞争性和效率(0.5分);5.引导资金流向(0.5分)

11、、金融工具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

金融工具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期限性。

是指金融工具一般

都规定了偿还期。

偿还期是债务人必须全部归还本金前所经历的时间。

(2)流

动性。

是指金融工具在必要时迅速转变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风险

性。

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定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小。

(4)收益性

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能带来一定的收益,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收益率。

11、什么是信用货币?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基本特征有:

(1)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黄金基础也已经消失。

(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实际上是银行债务凭证,信用货币流通也就是银行债务的转移。

(3)具有强制性。

它是法定货币,银行发行的强制流通使用。

(4)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12、什么是中间业务?

什么是表外业务?

两者是同一个概念不同表述吗?

请简要分析之。

答:

中间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

严格来说,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是有区别的。

(1)从会计处理角度而言,所有的表外业务都属于中间业务从银行开展业务的角色而言,银行办理传统的中间业务时,一般充当中介人的角色;而银行在办理表外业务时,银行既可以是经纪人,又可以作为自营商。

(2)从与表内业务的关系和银行承担的风险角度而言,传统的中间业务一般不发生由表外业务向表内业务的转化,承担风险相对较小,而或有负债性质的表外业务,存在表外业务向表内业务转化的可能,承担风险就大。

国外商业银行通常将中间业务统称为表外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所有的中间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负债的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

中国商业银行一般将广义的表外业务称为中间业务。

13、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

答: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的能力。

(2)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控制风险、弥补损失、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

(3)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力求获得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14、中央银行的产生有哪些必然性?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由于商业银行资金实力、经营范围的限制,其发行的银行券的流通往往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一个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权威性的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并保证兑现;

(2)票据交换问题,随着商业银行间互相支付量的增加,有各自银行自行轧差清算已非常不方便,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清算机构,为各个商业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提供服务;(3)最后贷款人问题,单个银行由于资金有限,容易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产生挤兑,为此有必要集中银行的准备金,对某一银行的支付困难实施救助;(4)金融监管问题,随着银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活动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管理,而这种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很强,必须有专业性的机构来实施。

15、简述中央银行组织形式。

答: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划分为四种:

(1)单一中央银行制

(2)复合中央银行制

(3)跨国中央银行制

(4)准中央银行制。

16、什么是基础货币?

它对货币供给量有什么重要性?

答:

基础货币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17、什么是货币乘数?

简要分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答:

货币乘数也称为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共有五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通货比率及超额准备金比率。

18、简要分析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

乔顿货币乘数模型是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即M=B*m。

而货币乘数m=

由于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不是由中央银行所能决定和控制的。

所以它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要比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更重要更复杂。

19、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

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其理论的要点如下: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3)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4)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5)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

(6)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

(7)凯恩斯也指出,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

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

20、什么是货币需求

答:

经济意义上的货币需求包含三点内容:

(1)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需求能力可理解为占有货币对应的收入、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3)需求愿望可理解为需求主体经济利益决定的各种动机与行为。

对于货币的需求,是需要货币所能够执行的种种职能。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对货币需要用于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的货币数量。

四、论述题

1、论述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答:

信用的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

发挥信用的职能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靠企业自身积累是难以实现的,而像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信用形式,可以广泛集聚社会上分散的、期限长短不齐的各种闲置资金,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满足规模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信用活动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例如,通过银行的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在客户的存取、贷还此存彼取的过程中,银行结算存款账户上总会有一部分稳定的最低余额,在这个余额内发放相应贷款,基本上是无风险的。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工具有了更加充分的流动性,将更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信用分配是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货币资金将直接产生对社会总产品的需求,来改善总供求的关系,实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信用分配对社会产品总需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总量的调节,即通过调节信贷总量影响社会产品的需求总量。

同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利率水平,如对某一行业的利息优惠,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需求结构的调节。

总之,由于发挥信用职能对国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用形式多样化、信用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论述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作用。

(一)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受信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通过授信业务,把资金投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银行资金运用。

(二)支付中介。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经营机构,具有为客户保管、出纳和代理支付货币的职能。

(三)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之上的。

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运用所吸收的活期存款进行贷款或投资,通过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过程,形成存款货币的成倍扩张或收缩。

(四)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过程中所获取的大量信息,凭借这些优势,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它服务。

3、试分析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意义。

答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为各国所重视,两类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

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并进而影响总需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功能不同,在实现扩张的目标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时滞较短。

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实现扩张目标比较困难财政政策对攻击的作用比较直接、有力,而货币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弱。

由于两种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配合,如在经济过热或衰退时,采取双松政策,在内外经济状况不同时,采取一松一紧的政策组合。

只有合理搭配政策,才能提高政策有效性。

4、中央银行的性质及其职能.

答案要点:

中央银行既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又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4、试述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答案要点: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通过对人们持有闲置货币是为了在利率变动中进行债券的投机以获取利润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得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从而得到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根据凯恩斯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

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

一般情况下,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向变动。

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出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5.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答:

各国不同时期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最直接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供应过多。

要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货币供应过多的问题,则需要从深层次上寻找原因。

常见的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需求拉上、成本推进、供求混合推动、结构因素、预期不当等。

(1)需求拉上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拉上论是产生最早、影响力最大的通货膨胀理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2)成本推进论:

主要是从总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利润而构成的。

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3)供求混合推动论者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很难分清通货膨胀究竟是需求拉上造成的,还是成本推进造成的,单纯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为“需求拉上”或“成本推动”都是不准确的。

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度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工资)推进的因素。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能从成本方面开始,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资等,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因为工资上升会使失业增加或产量减少,结果将会使“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终止。

可见,“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5)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在膨胀预期的心理作用下,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采取各种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

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