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87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docx

辜鸿铭与中国人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

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

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

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

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

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

你对中医知道多少?

”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

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扯远了,说到中医了。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

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

但是我现在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而被撇得一干二净,糟粕却继承了个十成十。

又扯远了,说到毛泽东思想了。

还是回到辜鸿铭这本书吧,不然写一个月都写不完了。

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

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这部书是他用英文写作的,里面对中国文化中许多名词的翻译相当的贴切和易懂,这也可以看出先生对中英文的融会贯通,建议学习的英文的朋友看看这部书。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人的精神》序文:

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ofChinese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批判,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

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

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

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

“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

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

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

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

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

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

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

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

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

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

“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

“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

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

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

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

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

“中国人缺乏精确性”。

他形象地说:

“中国

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

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

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在

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与“成年人的智

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这就是历

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

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

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

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祥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

正是这种心灵状

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

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

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

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

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

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的圣母马利

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

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

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

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

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

纯洁或贞洁”。

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

避的话题。

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

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

“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

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

”这显然是一种狡

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

形象。

  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精神特征?

辜鸿铭认为,这是

中国的“良民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

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

之道,其“精华”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

“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

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叫人

‘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

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

讲礼义而崇信强权。

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

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

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

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

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

在。

  历史的发展证明,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并没有产生“乱臣贼子

惧”的实际效果,他对中国“良民宗教”的普世功用显然是过于自信

了。

不过,在“一战”前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由于人们身受战争

苦难,对于自身文明的价值普遍感到失望乃至绝望,而对和平安宁的

东方产生了某种朦胧的欣羡,辜鸿铭其人其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希

望的使者”。

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

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

在这股“辜鸿铭热”

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辜鸿铭笔下遵

奉良民宗教、社会有条不紊的中国与温文尔雅的中国男人、幽美贤淑

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广为人们所熟知,乃至成为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

人心向往之的一个乌托邦。

真实与否姑且不论,辜鸿铭所阐发的“中

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

文化的历程中,无疑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据说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

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这

就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或曰“春秋大义”。

《孟子》有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两千五百年后,20世纪初叶的中国和世界,也正是“世衰道微,邪说

暴行有作”的年代。

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

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

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

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

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

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

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ofChinesePeople)一书,汉语

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

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

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

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

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

“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

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

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

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

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

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

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

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

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

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

“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

“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

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

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

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

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

“中国人缺乏精确性”。

他形象地说:

“中国

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

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

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在

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与“成年人的智

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这就是历

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

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

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

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祥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

正是这种心灵状

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

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

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

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

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

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基督教的圣母马利

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

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

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

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

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

纯洁或贞洁”。

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

避的话题。

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

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

“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

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

”这显然是一种狡

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

形象。

  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精神特征?

辜鸿铭认为,这是

中国的“良民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

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

之道,其“精华”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

“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

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

‘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

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

讲礼义而崇信强权。

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

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

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

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

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

在。

  历史的发展证明,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并没有产生“乱臣贼子

惧”的实际效果,他对中国“良民宗教”的普世功用显然是过于自信

了。

不过,在“一战”前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由于人们身受战争

苦难,对于自身文明的价值普遍感到失望乃至绝望,而对和平安宁的

东方产生了某种朦胧的欣羡,辜鸿铭其人其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希

望的使者”。

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

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

在这股“辜鸿铭热”

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辜鸿铭笔下遵

奉良民宗教、社会有条不紊的中国与温文尔雅的中国男人、幽美贤淑

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广为人们所熟知,乃至成为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

人心向往之的一个乌托邦。

真实与否姑且不论,辜鸿铭所阐发的“中

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

文化的历程中,无疑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辜鸿铭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

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

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

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

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

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

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

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

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

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

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

“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

”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

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作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

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

“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他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

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

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

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

“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

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 

    辜鸿铭辩才无双。

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

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

“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

”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馆藏补缺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李晨曦译,上海三联书店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本书是辜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

辜鸿铭用他令人仰止的完美英语力阐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著就了这部当时轰动西方的名作。

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它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对于中国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都很有意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中国人的精神》内容概要:

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淳朴。

除此之外,还应补上一条,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寻就是灵魂。

这种灵魂的程度无以复加,恐怕只有在古代希腊及其文明中可望得到,在其他任何别的地方都概莫能见。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儒家文明救西论。

它是一战前后(即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

据说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这就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或曰“春秋大义”。

《孟子》有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两千五百年后,20世纪初叶的中国和世界,也正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年代。

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

记得在网上曾看见过这样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学会享受孤独的时候,孤独也就变成了一种美。

”鲁迅先生也曾论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在那样一个时事风云变幻、国家遭受苦难、全盘西化之风横扫中原的晚清萧条岁月里,许多人都在困惑着:

清廷的统治者迷惘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迷惘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也迷惘了,太多事情,太多选择,究竟何去何从……  纪伯伦说自己喜欢走极端的人,而自己也是极端的人。

辜鸿铭其实本可以选择不成为这样的人,当时许多人眼中的“小丑”,所谓的“异端”。

但是每个人的一生总要有所持守,有所持守就注定要付出一定的的代价,辜先生甘愿用他一生“怪诞”的言行持守他的对于中国博大传统文化的信仰,所以他注定不为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

  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中富有深远意义和长远眼光的思想家们都是如此走过来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中国似乎在任何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总会有一些人固执的高高将拳头擎起,因为他们相信,那些当时不为国人理解和接受的闪着光的思想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代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先生对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品质和灵魂魅力的虔心召唤和完美诠释,也许你会觉得当代社会中,国人的那些美好天真的气质几乎荡然无存了,辜描写的是已经逝去的东西。

但是我想说,人类精神与灵魂层次上的内容是最难以改变和湮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