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808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语文一二轮复习备考浙江专版专题规范练十一文言文阅读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8-2019年高考备考

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大宗。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

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故古人有言:

“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选自《汉书》,有改动)

注①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登上皇位。

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故桓文扶微兴坏      微:

微小的国家。

B.援而立之援:

推举。

C.绝者不可复属属:

嘱托。

D.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唯:

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文章第一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

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

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

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钳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

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2)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宋]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

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的南面。

B.三宿而至其下宿:

夜。

C.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

行走出入。

D.舟车冠盖之冲冲:

要害之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B.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C.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赠丁掾①序

[清]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

而请于侯子为之文,曰:

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

若丁掾者,可谓能佐其上矣。

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犂然②不可欺,于

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

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

终徐公之治。

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

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

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

呜呼!

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

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③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

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余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

行之百年,而其势积轻④,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

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

何也?

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

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

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

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

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

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

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

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节选自《侯方域集校笺》,有删改)

注①丁掾(yuàn):

其人不详。

掾:

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②犂(lí)然:

明察,明辨貌。

③骫(wěi)法:

枉法。

④积轻:

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掾治其室成       治:

修建。

B.当世以此贤之贤:

尊重。

C.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不肖:

没有才能。

D.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效:

尽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作者写丁掾的笔墨不多,但通过描写徐太守的清正威严、明察秋毫,从侧面烘托出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B.朝廷、官员、吏胥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朝廷是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治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自上而下地革除官场弊端。

C.与现在平庸的吏胥不同,过去的吏胥经过长时间的官场历练,重视文章修养,用法律政令来自我约束,熟悉为官做事的章程。

D.作者通过盛赞一位吏胥,而生发出一番吏治得失成败的道理:

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表达了作者革新吏治的愿望。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

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

 

(2)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饿 乡 记

[清]蓝鼎元

醉乡、睡乡之境稍进焉,则有饿乡,王、苏二子①之所未曾游也。

其土其俗其人,与二乡大同而小异。

但其节尚介行尚高气尚清磨砺圣贤排斥庸俗则又醉乡睡乡之所未逮也。

昔者伯夷、叔齐②,尝造是乡,爱其境,婆娑不忍去。

乡之人留之,群奉为主,凡有过客,悉禀命辨别去留。

孔子去卫适陈,道经是乡。

伯夷率乡人郊迎伏谒,礼甚恭,欲以主位让。

孔子不顾。

然亦重违其意,乃偕诸弟子为停骖者七日。

于陵陈仲子,矫廉于齐,齐人疑之,仲子投是乡三日,欲亲伯夷,夷笑而麾之曰:

“避兄离母者,非吾徒也。

”仲子惭而去。

汉周亚夫慕是乡高义,弃通侯之尊,徒步款里门。

伯夷蹙额曰:

“亚夫粗人,岂足以居此,但彼既来,亦不可拒者”。

顾左右,即于里门别构数楹与之,而延晋处士陶潜,以高风荡涤羞秽。

潜亦舍彭泽令,与夷、齐交,称莫逆焉。

凡有圣贤豪杰、孝子忠臣、高人义士,辱亲敝乡,迎之致敬,无敢失礼。

其为贱吏鄙夫,亟扑杀之里门之外。

吾友黄越甫尝游是乡,归为余言:

“此中佳胜,非俗人所知。

”余初未以为然。

年来,偕越甫联袂而往,未半途,觉道路险峻,若不可耐。

复勉强前行,忽尔气象更宽,别有天地。

其山茫茫,其水淼淼,忘贫富贵贱。

俯视王侯卿相,不啻蝼蚁之尊。

持粱齿肥,醉饱欲死,殊觉可怜莫甚焉!

伯夷、叔齐为余言是乡来历,及君子之至于斯者。

且言:

“彼未入时,虞帝、大舜及商臣傅说、胶鬲,皆流连是乡;后又有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诸公,谒吾徒而来请。

盖天将有意于是人,必先使阅历是乡,以增益之。

二君其亦然乎?

”余笑而不信。

但乐乡人之不余拒也,辄数日一往。

往则与夷、齐上下议论,盘桓尽兴而归。

恨王无功、苏子瞻之不获从吾游也。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王、苏二子:

指王绩和苏轼,王绩著《醉乡记》,苏轼著《梦乡记》。

②伯夷、叔齐:

商末孤竹君二子,孤竹君死后,他们都不愿继位,逃往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商灭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又醉乡、睡乡之所未逮也  逮:

及。

B.然亦重违其意重:

难。

C.不啻蝼蚁之尊不啻:

差不多。

D.必先使阅历是乡,以增益之益:

好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8.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以神奇的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一个横绝天地、纵贯古今的世界,这里聚集了古今困厄的人们,却别有气象。

B.在饿乡,如圣贤豪杰、孝子忠臣、高人义士得到礼待,而贱吏鄙夫却遭到鄙弃,可见这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世界。

C.虽然饿乡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感叹、理想、感情融入其中,所以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D.饿乡在“我”心目中自始至终是一个崇尚廉介、清高,超越“醉乡”“睡乡”的佳胜之地,所以早已心生羡慕。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夷率乡人郊迎伏谒,礼甚恭,欲以主位让。

 

(2)但乐乡人之不余拒也,辄数日一往。

往则与夷、齐上下议论,盘桓尽兴而归。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但其节尚介行尚高气尚清磨砺圣贤排斥庸俗则又醉乡睡乡之所未逮也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4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

世吏二千石。

父宏,预章都尉。

晨初娶光武姊元①。

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

或曰:

“是国师公刘秀乎?

”光武戏曰:

“何用知非仆耶?

”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

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

晨因谓光武曰:

“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

往时会宛,独当应耶?

”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

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

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

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

元曰:

“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

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

宗族皆恚怒,曰:

“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

”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

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

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

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

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光武曰:

“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乃遣晨归郡。

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

十三年,更封南

侯。

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

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

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

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明年,定封西华侯。

二十五年卒。

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

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元:

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相亲爱        亲爱:

关系亲密。

B.而新野宰乃污晨宅污:

污秽。

C.会王郎反会:

适逢。

D.流衍它郡衍:

扩展。

2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

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

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

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光武帝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光武帝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

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

”最终无恨色。

 

(3)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专题规范练十一 文言文阅读

1.C C项,属:

连接。

2.A A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兼词,于此。

C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D项,连词,表承接,那么/连词,表转折,却。

3.B B项,“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无中生有。

4.答案:

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解析:

“……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后断开;“……于世”“……于胸”“……于耳”三句句式整齐,应在“世”“胸”“耳”后断开。

“此乃……也”为固定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

剩下的“虚美熏心实祸蔽塞”8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分别由“虚”“实”领起的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

5.

(1)紧接社会变化以后继位,(君主)一定有跟往日不同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昭显天意的行为。

(2)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接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着,被处死刑的人每年数以万计。

参考译文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

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吕氏家族发动叛乱,而孝文帝成为汉朝的“天子”。

由此看来,出现祸乱,将会引出圣人。

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起弱国,振兴了衰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惠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

孝文帝有深远的思虑,有最高的德行,以之来承受上天的旨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取消设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关卡,使远近之地归于一体,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

紧接社会变化以后继位,(君主)一定有跟往日不同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昭显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便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

但是上天不赋予他当皇帝的使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他便自己丢失了帝位。

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引出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

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朝廷才得以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写君王正月登基,是因为新君要一统天下,所以要特别谨慎。

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相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端正刚接受天命时的法制,废除烦琐的法令,除去老百姓的疾苦,使将要灭亡的得以保存,使将要断绝的得以继续,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

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君主的心窍,而实际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今天下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

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刑狱乱加于人。

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

《书经》中说:

“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的错误。

”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都争着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正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

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是置人于死地。

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接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着,被处死刑的人每年数以万计。

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

天下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

我听说乌鸦和老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

所以古人有种说法:

“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

”希望陛下除去诽谤的罪名,用以招来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少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人们永远生活在安乐之中,和天地一样长久,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6.A A项,阳:

水的北面。

7.B A项,介词,依照,根据/介词,通过,经由。

B项,都是连词,表目的;C项,代词,代指灵壁张氏园/副词,表反诘,难道。

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8.D D项,“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

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

9.

(1)居于乡

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被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

(2)(我)不忍心离开,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

10.答案: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解析:

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

该题主要是要准确理解所给句子的含义,根据大意来断句,另外“故”一般用在句首,也可根据这一标志来断句。

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一共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

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