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78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docx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其实在下对二战空军的题材本是一知半解,查阅资料和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完成了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的文章之后,发现手边还有多余的资料可以加以运用,同时,有两篇旧作“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军衔和权力来源”,和“德国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毛奇元帅”(那是我的欧洲近古名将传系列的最后一篇),基本上把普鲁士-德意志陆军总参谋部的渊源作了个交代,这次就起意写个空军总参谋长的科普小文,也算给以前的文章作个侧面补充吧。

好在德国空军1933年才成为独立军种,历任总参谋长一共只有7位,比之陆军总参谋部从沙恩霍斯特数起,不知要容易多少倍。

众所周知,一次大战德国战败以后,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

战后魏玛共和国十万人陆军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西克特将军,却仍然秘密地在军官团中保留了一部分飞行骨干,作为将来有朝一日德国空中力量东山再起的种子。

在二十年代,德国空军的军官在苏联和意大利秘密训练。

1933年希特勒上台,戈林出任帝国航空部长,汉莎航空公司总裁米尔希(Milch)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开始全面重振军备,但是此时德国空军的存在还是秘密的。

米尔希在德文里是牛奶milk的意思,有些文章说在纳粹里面有犹太人元帅,就是指的他了。

作为德国空军二号人物,米尔希虽然不是总参谋长,但也不能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说米尔希是犹太人,可以说此事可真可假:

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不是,按照犹太教传统,犹太人是从母亲那边算的;可是根据纳粹的标准,只要有八分之一犹太血统就算犹太人。

可是米尔希的工作能力太强了,空军建设少不了此人,在戈林授意下,德国政府搞了份调查报告,宣称米尔希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母亲与一位纯雅利安人,男爵贝尔(HermannVonBier)的婚外私生子。

这样,犹太人的米尔希就成了纯种雅利安人。

“荣誉非犹太人”米尔希的确是一位管理天才。

他在一次大战时也是飞行员出身,升至上尉。

战后脱下军装,先在警察部队干了一段时间,1921年加入容克航空公司,8年以后,当容克航空公司和另一家劳埃德公司合并组成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时候,米尔希已经是汉莎航空公司的总裁了。

1933年,米尔希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

在议会内阁制的欧洲国家,各部的部长是执政党的政客,他可能不懂部里的业务,如果选举失败,也可能很快换人,所以各部的国务秘书才是真正主管部里事务的业务骨干,也就是常务副部长。

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国内播出过一个英国政治讽刺系列喜剧,叫作“是,大臣”,就是讲那些公务员国务秘书们是怎么上下其手,糊弄那些政客大臣们的。

米尔希作为戈林的副手,可以说是帝国航空部真正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但是他强悍揽权的作风,使得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都很难工作。

在戈林和米尔希要求下,时任国防部长步兵将军勃洛姆堡(后来的元帅)把军队中保留的航空骨干,外加一大批相当优秀的陆军总参谋部军官,都转入航空部。

威弗尔上校就是这样进入空军的。

第一任空军总参谋长威弗尔(WalterWever,1933年9月到1936年6月3日)

严格地说,1933年德国空军虽然成立了,但是对外仍旧保密,名称上也不存在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头衔。

但是帝国航空部下设空军指挥部(AirCommandOffice)实质上已经是空军总参谋部,而从陆军总参谋部转入空军的威弗尔上校,是第一任事实上的空军总参谋长。

在三年之内,他很快晋升到中将军衔。

瓦尔特。

威弗尔在进入空军之前,就已经在陆军总参谋军官中声誉鹊起。

他1887年生于波森(Posen,现在属於波兰),1905年参军做陆军见习军官,一次大战中1914年在西线服役,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上尉,1917年当鲁登道夫的副官。

战后留在军队,1926年晋升少校,1930年晋升中校,担任陆军总参训练部长。

1933年转入空军当总参谋长时晋升一级成为上校,但是他算半路出家,并没有航空经验,也不会飞行。

所谓能者无所不能,威弗尔尽管1933年进入空军才学会的飞行,可是凭借他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成了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里唯一被方方面面赞扬有加的人物,更主要的是,他是唯一主张发展战略空军的早期领导人。

因为威弗尔是铁杆亲纳粹的军官,熟读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他相信,苏联才是德国真正和最大的敌人,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

按照这种思想,一旦和苏联的战争爆发,为了能够轰炸苏联后方直至乌拉尔山脉的广阔腹地,德国必须大力发展四引擎重型远程轰炸机,组成战略空军。

不管他的战略预见是否正确,至少战后英美的历史著作都认为,缺乏战略空军而过分强调战场支援,是德国空军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

(但是笔者本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的详细评论请见拙作里希特霍芬小传的结尾部分)。

那么按照这个观点,威弗尔是当时德国空军唯一具有战略远见的领导人。

威弗尔出任总参谋长的三年,是德国空军草创,各项组织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

空军总参谋部隶属于帝国航空部,直到威弗尔死后的1937年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期才独立出来。

威弗尔必须向戈林和米尔希报告,而他不但能力出众,而且人际关系处得非常之好,跟戈林,米尔希,各部队和空军军区指挥官象施佩勒等人都能合作融洽。

这在空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般来说,三十年代的戈林是个容易相处的老板,因为胖子戈林个性懒散而幽默,喜欢跟部下吹牛,在希特勒那里又一言九鼎,一般不过问空军的具体事务,下级碰到什么财政困难,给戈林打个招呼,戈林上希特勒那里一说,钱就来了。

这样一个给钱大方又不管事的老板,下级不爱戴才怪。

更何况,戈林本人是一战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过22架敌机,被手下飞行员出身的军官看作是“自己人”。

难说话的是二老板米尔希。

首先,米尔希不是战斗机飞行员,是从民航过来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比较敏感,揽权也更严重。

而且米尔希是个能力很强的行政官员,事无巨细都想过问,这样一来,后面历任空军总参谋长跟米尔希的关系都非常紧张。

只有威弗尔例外,他在空军草创的阶段,与‘米尔希通力合作,德国空军的建制和作战原则,以及后来著名的几个成功机型,象梅塞施米特Me109,“斯图卡”容克Ju87,都是这个时代发展成形的。

威弗尔还创建了培养空军高级指挥参谋军官的空军战争学院AirWarAcademy。

1935年3月,希特勒正式对外宣布废除凡尔塞条约,并承认德国空军的存在。

威弗尔作为总参谋长,被后来的所有人交口称赞。

他只有一个缺点,他加入空军以后才学会飞行,不是熟练的飞行员,而就是这个缺点要了他的命:

1936年6月3日他自己驾驶飞机去空军军官学校作讲演,然后又急着赶回柏林参加一战英雄利茨曼(KarlLitzman)将军的葬礼,匆忙之中,威弗尔忘了起飞前对飞机作例行检查,未发现飞机副翼锁住(Aileronlockisengaged),结果他驾驶的亨克尔He70飞机刚刚起飞,就在跑道尽头不远处带着满载的油箱坠毁爆炸了。

听到威弗尔坠机身亡的消息,据说戈林当场象个小孩一样哭出来。

就这样,德国空军失去了最有远见的战略家,可能也是最称职的一任总参谋长。

他失事后仅仅几周,1936年8月1日,空军指挥部正式改成空军总参谋部,第一任不仅有实而且有名的总参谋长是凯塞林。

第二任总参谋长凯塞林(AlbertKesselring,1936年6月5日到1937年5月31日)

凯塞林后来在第二航空队司令和南线总司令的任上,在波兰,法国,东线,和意大利战场都是战功赫赫,不但晋升为元帅,而且获得最高战功勋章,佩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

我打算以后有机会专门写凯塞林的传记文章,在这里,只是简略讲他在战前担任空军总参谋长一年内的事情。

凯塞林从陆军转入空军的时候并不情愿。

他是巴伐利亚人,生于1885年,父亲是教师,并非贵族,父母还是近亲通婚。

1904年凯塞林加入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之后接受过炮兵校射气球观察员的训练。

一战当中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是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希特的炮兵参谋,然后在巴伐利亚第2军和第3军分别担任过军需主任和情报处长。

一战以后,凯塞林上尉一直留在巴伐利亚炮兵团和陆军总参谋部,晋升到中校,期间还去苏联接受过秘密航空训练。

1932年,凯塞林上校担任第4炮兵团团长,有了独立指挥一个团的位置,凯塞林心满意足,所以1933年接到转入空军出任空军后勤建设办公室主任的调令时,非常不情愿。

但是在急剧扩张的空军中,凯塞林晋升机会却更快,所管辖的范围也更大:

他以上校军衔主管整个空军的预算,基建,后勤供应,一年以后1934年10月晋升为少将,1936年4月晋升中将,两个月后,出任总参谋长。

新任空军总参谋长凯塞林中将个性强悍,并不特别善於与人相处,尤其不买米尔希的帐。

米尔希虽然非常能干,而且同时拥有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头衔,还有航空兵将军军衔,但是在凯塞林看来,米尔希不是真正的军人出身,只是等因奉此的文员而已,应该管好自己那一摊行政工作,不要干涉军队事务。

1936年,米尔希因为空军第3训练大队辖下训练事故太高,准备军法审判大队长耶舒恩内克少校,被总参谋长凯塞林一口拒绝。

凯塞林甚至敢当面教训米尔希“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后来英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德,凯塞林指责米尔希有叛国言行,理由是米尔希告诉英国人的东西太多了。

米尔希那方面姿态倒是比较高,至少后来在人事安排方面,没有给凯塞林来个秋后算帐。

戈林呢?

他把米尔希看作对自己总司令地位潜在的竞争者,乐得米尔希与凯塞林不和,装做看不见,来个撒手不管。

在凯塞林的一年总参谋长任期内,德国空军有三件大事。

他上任三个星期,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组建兀鹰军团开赴西班牙,在战争当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另一个成就,是在凯塞林任期内空军创建伞兵部队,后来成为战争中的精锐。

其他空军地面部队,象高炮,探照灯部队也急速发展。

凯塞林作为空军参谋长办的第三件大事影响深远,他停止了威弗尔任期内上马的容克89,道尼尔19两项四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项目。

也许是凯塞林一开始在空军主管预算和后勤的背景关系,他对所谓“乌拉尔轰炸机工程”所需要耗费的巨额原料,燃料,和人力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上任伊始就强烈主张Ju89和Do19两个项目下马。

这次,米尔希与凯塞林难得地观点一致,一拍即和,从此直至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再也没有认真发展过战略轰炸机。

可以说,德国空军向单纯战术空军转变的进程,由凯塞林始。

还是在1937年,空军总参谋部直接向戈林汇报。

米尔希则作为航空部国务秘书主管民航和一切空军的行政事务,因为他还保有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职务。

这样至少从隶属关系上讲,凯塞林作为空军总参谋长,取得了和米尔希平行的地位。

与凯塞林和米尔希地位平行的,还有乌德特主管的空军装备研制采购部,也直接向戈林负责。

凯塞林是个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很快就厌恶了和米尔希在空军内部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一年以后主动辞职。

卸任之后,凯塞林晋升航空兵将军军衔,出任空军第3军区司令。

在波兰战役中,凯塞林担任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航空队司令,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中,凯塞林作为第2航空队司令均担任主攻,而且是各航空队司令中表现最为优异者,于法国战役之后越过上将军衔,直接晋升陆军元帅。

随着他的第2航空队从东线中央被抽调至地中海战场,凯塞林出任南线最高司令官,在意大利战场以绝对劣势的陆空兵力节节抗击英美盟军,建立了极大声誉。

凯塞林的作战经历,我以后会写专文。

这里就不赘述了。

凯塞林在第三帝国的最后日子里被希特勒任命指挥整个西线,战后被判处枪决,后来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出狱,1960年死于心脏病。

他著有回忆录“战士的记录”(ASoldier’sRecord)。

第三任总参谋长施通普夫(Hans-JurgenStumpff,1937年6月1日到1939年1月31日)

凯塞林辞职以后,戈林考虑的空军总参谋长继任人选,首先是陆军中将哈尔德(后来二战初期的陆军总参谋长),其次陆军上校约德尔(后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但是两位陆军军官都知道空军机构复杂权力斗争严重,一口拒绝来趟这浑水。

於是空军人事部长施通普夫少将出任第三任总参谋长,并于两个月后晋升中将军衔。

当时,空军人事部跟总参谋部一样也是直属戈林的独立部门。

施通普夫算是平行调动。

施通普夫生于1889年,1907年入伍当步兵军官,一战以后一直留在陆军。

与前两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和凯塞林一样,施通普夫也是1933年以上校军衔从陆军转入空军的,一开始就担任空军人事部长。

他也知道米尔希不好相处,最初也不愿意当这个总参谋长。

而在戈林心目中,施通普夫本来也是个过渡人物,主要原因是两个:

一,戈林内心对凯塞林,施通普夫,施佩勒这样精通空军业务资历又深的下属,潜意识上也存有一份自卑心理,因为他很少过问空军具体事务,在技术层面已经落伍了,因此怕这些资深下属不好控制。

戈林真正希望的,是一位年轻资历浅能力强的总参谋长,比较听话。

第二个原因,戈林已经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的米尔希对他的宝座构成威胁,想方设法分去一部分米尔希的权力。

所以空军总参谋长跟副总司令米尔希越敌对越好。

而施通普夫呢,老好人一个,虽然对米尔希的强势作风不满,但是仍然努力与其合作,这方面很难合乎戈林的理想。

施通普夫任内,德国空军又经过几次改组。

空军总参谋部正式从帝国航空部独立出来,取得跟米尔希平行的地位。

乌德特的装备研制采购部也平行于航空部和总参谋部。

1937年后半年和1938年,有一度空军人事,训练,通讯三个部门也独立出来,直接向戈林汇报。

这都是戈林采取的逐步削弱米尔希权力的步骤。

不过战前1939年的改组,这三个部门仍旧还是划归米尔希的航空部管辖。

施通普夫当总参谋长的这几年比较平稳,在任上于1938年11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

他也试图尽量跟米尔希合作,把德国空军内部这些林立的山头理出头绪,但是并不十分成功,空军的军政军令仍然不统一,而且有越来越乱的趋势。

1939年1月施通普夫卸任,还感到轻松愉快。

他卸任以后去当了米尔希手下的空军防空部部长,在这个位置上呆到战争爆发并渡过了波兰战役期间。

1940年法国战役之前,因为西线第2航空队的两名少校搭乘飞机误降在比利时境内,泄露了德军西线进攻计划,希特勒大发雷霆,撤了第2航空队司令Felmy将军的职,从波兰占领区调来第1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将军继任第2航空队司令。

施通普夫调往波兰接替凯塞林任第1航空队司令。

就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希特勒决定入侵北欧丹麦和挪威,进攻挪威的部队,是由陆军第21军升级而来的第21集群,后来改称挪威集团军,司令官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Falkenhorst),负责支援的空军是盖斯勒(Geisler)的第10航空军,直属最高统帅部。

挪威战役一开始德军进展顺利,直到4月份英国派出强大舰队,护送陆军在挪威登陆,并重创德国海军,夺回战役主动权,包围了北部城市纳尔维克(Narvik),德军第3山地师师长迪特尔(Dietl)死守纳尔维克,一度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更有效地指挥在挪威的行动,德国空军新组建第5航空队,施通普夫出任航空队司令,直接统一指挥挪威的德国空军,并负责从空中补给迪特尔的被围部队。

随着西线法国战役全面展开,英国已经顾不上挪威作战,6月从僵持的挪威战场撤军。

6月8日,挪威战役以德军的胜利正式告终。

法国战役胜利之后,7月19日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晋升为四星上将。

在随后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中,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担任助攻。

他手下只有一个盖斯勒的第10航空军,总共4个联队,其中还有一个Me109战斗机联队,因为航程太短飞不到英国,无法参与进攻。

施通普夫其余3个联队总共有138架He111和Ju88轰炸机,由37架双发动机的Me110战斗机提供护航,轰炸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

不列颠战役的主战场在英格兰东南,主角是西欧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和施佩勒第3航空队。

而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只在8月15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出击,结果笨重的Me110根本无法有效护卫轰炸机,一下子损失了7架Me110,16架He111和6架Ju88轰炸机,占出动总数的16%。

此后第5航空队再也没有参加不列颠战役。

随后东线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驻挪威的第5航空队只是部分参与:

施通普夫的参谋长尼尔森上校(Nielsen)兼任空军Kirkenes指挥部司令,负责支援挪威集团军(后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出兵攻击苏联北海港口。

1941年6月,整个第5航空队只有10架轰炸机,3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0架Me109战斗机和20架侦察机,总共70架作战飞机,处於非常次要的地位。

在1942年的战争中,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的主要任务,是从挪威出发,拦截由英国与苏联北海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往来的护航运输船队。

为此,施通普夫拥有一个大队福克沃尔夫FW200“兀鹰”式远程侦察轰炸机,主要基地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rondheim),整个战争期间,这种飞机也只生产了276架。

另外,施通普夫还拥有60架Ju88反舰轰炸机,30架斯图卡,30架Me109战斗机。

北海航线绞杀战的高潮在1942年。

2月份,盟军PQ12护航队得以毫发无伤地抵达苏联。

之后PQ13护航队过早地分散,结果被容克88击沉2艘运输船,潜艇和驱逐舰击沉3艘,后来在苏联港内,德军轰炸机又击沉2艘商船。

PQ14护航队运气不佳,撞入北海浮冰群,16艘商船受损返回英国,德国潜艇击沉1艘。

PQ15出发时德军早已侦知,可是正好大部分容克88飞机飞返德国整修,仅用鱼雷机击沉3艘商船。

1942年5月的PQ16船队损失惨重,7艘商船沉没。

真正的灾难是7月份著名的PQ17船队,当35艘商船在冰岛编组护航队时,第5航空队仅容克88已经拥有103架,正虎视眈眈严阵以待。

7月4日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之下,伦敦命令PQ17护航队分散,结果8艘货轮被空军击沉,9艘被潜艇击沉,7艘由潜艇和飞机联合击沉,33艘商船仅11艘到达目的地,外加两艘医院船。

总共击沉吨位达到14万4千吨,送到海底的物资中包括259架飞机和430辆坦克。

这个重大损失使北海运输线停顿3个月之久。

当护航队恢复的时候,盟军充分吸取教训,派遣护航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

PQ18船队的40艘商船损失了13艘,但是第5航空队也被击落40架飞机。

此后,第5航空队大量飞机被抽调去地中海战场,实力急剧下降,盟军加强了护航兵力和航母空中掩护,挪威的德国空军渐渐无所作为。

施通普夫在平静的次要战场挪威呆到1943年秋,夜间战斗机司令卡姆胡贝尔(Kammhuber,战后西德空军司令)中将前来接替他的职务。

施通普夫出任新成立的“帝国航空队”司令,担负德国本土防空重任,主力是施密特(Schimd)的第1战斗机军(原第12航空军),有第1,2,3,7四个战斗机师。

当时帝国航空队在施魏因富特(Schweinfut)和柏林等地曾经重创英美重型轰炸机群,但是从1944年2月,美军投入新式野马P51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航程足够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必须同时面临轰炸机编队强大的自卫火力和性能更优异,数量占优势的护航战斗机,损失开始直线上升,直至消耗殆尽。

战争最后阶段,1945年4月,德国空军作战序列再次大改组,东线格莱姆上将(Greim,最后一位德军元帅和空军总司令)的第6航空队合并了由原第4航空队缩编而来的空军第4指挥部,原第3航空队缩编的西线指挥部,和第7航空军。

而施通普夫的帝国航空队合并了空军东北指挥部(原第2航空军),第14航空师,第1第2战斗机师。

基本上,德国空军全军由施通普夫和格莱姆分别指挥,格莱姆负责对付东线,施通普夫面对西线。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施通普夫作为空军代表,跟海军代表弗赖堡上将,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元帅一起,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施通普夫战后在盟军战俘营里呆到1947年10月,释放之后活到1968年病逝。

他没有著述存世。

第四任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HansJeschonnek,1939年2月1日到1943年8月19日)

耶舒恩内克是7任总参谋长里面任期最长也最重要的一位。

在耶舒恩内克时期,德国空军经历了波兰,法国,巴尔干,东线的辉煌顶峰,最终衰落也始于这个时期。

对德国空军的崛起和衰落,耶舒恩内克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文说过,自从凯塞林辞职,戈林就一直想任命一个年轻好驾驭的总参谋长,最好还要跟米尔希为敌,牵制米尔希的野心。

所以施通普夫不过是一个临时人选,耶舒恩内克才是最合适的。

首先,耶舒恩内克的确年轻资历浅,他生于1899年,任总参谋长时才40岁,之前是上校军衔,上任后才升为少将。

其次,耶舒恩内克是个狂热的纳粹份子,发自内心地信仰希特勒的一些主张。

第3,耶舒恩内克尽管年轻,已经在空军参谋部内部享有能力出众,智力过人的美誉了,他的工作能力极强,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将军曾经把他当作未来总参谋长的苗子培养。

只是威弗尔当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早死,这个“苗子”这么快就要正式接班了。

最后,也是对戈林来说最微妙的一点,是耶舒恩内克与米尔希曾经是好朋友,但是反目成仇。

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代,米尔希就曾经借口训练事故居高不下,要军法审判当时还是大队长的耶舒恩内克少校,被凯塞林一口回绝。

我并不清楚这两个好友之间为了什么反目成仇,但是这一点对戈林来说,绝对是任命总参谋长时考虑的因素。

耶舒恩内克是东普鲁士人,父亲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哥哥在一次大战以后的秘密空军里面很有名气,1929年死于飞行事故。

耶舒恩内克15岁半就参军学习飞行,1917年当上战斗机飞行员,打下过两架敌机。

战后1923年在陆军军械部工作,1928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

1933年转入空军的时候,威弗尔,凯塞林,施通普夫等人都是上校了,耶舒恩内克还是中尉,给米尔希当副官。

1934年升上尉。

从少尉到上尉的这两级,耶舒恩内克花了17年时间。

但此后8年之内,耶舒恩内克从上尉晋升至四星上将。

他在指挥参谋业务上的才华,在空军参谋部里是公认的,1938年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

但是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太浅,作为“坐直升飞机提拔上来”的总参谋长,根本镇不住象凯塞林,施佩勒这些前线的统兵大将,不好开展工作,而在与自己资历相仿的下级当中,耶舒恩内克的个性也不善交际,他又升得太快,没有什么朋友,这种孤独的个性为他后来自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重要的空军将领之中,只有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有比较好的私人关系,可能因为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差不多(1938年都是上校,1939年晋升少将),而且里希特霍芬拥有在西班牙兀鹰军团作战的英雄经历吧,耶舒恩内克几乎对里希特霍芬言听计从。

在拙作里希特霍芬传记里提到过,里原先是战略空军派,自从西班牙内战以后,成了近战航空兵最权威的专家和最坚定的鼓吹者。

他的观点,直接通过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影响整个空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体系。

作为一位总参谋长,应该对战略问题有自己独到而精深的见解。

我认为耶舒恩内克在这方面并不合格:

他过於盲从元首的战略见解,元首说战争将是短期的,可以速胜,好,空军就不做任何长期战争的打算。

公平地说,当时不但空军,整个德军的战争思想就是建立在速胜的闪电战基础之上的,这个不应单单去指责耶舒恩内克。

而且就德国的资源情况来说,除了根本不战,速胜是唯一合理的军事思想。

但是作为总参谋部来说,你至少要对万一战争拖延有个应急准备啊,这是参谋部的职责,至少在后备飞行员训练,新机型的研制生产这些方面做些长远计划吧,在名将毛奇手里成型的普鲁士总参谋部制度,一直以来就是干这个战争计划工作的。

可是当德军入侵波兰的时候,耶舒恩内克从一开始就把各个飞行训练学校划归各空军军区和航空队管辖,让航空队司令们可以自由从训练学校抽调学员和教官补充前线,完全是一个“今天全力以赴,明天不过日子了”的姿态。

德国陆军就没有在这么早的时间就开始竭泽而渔。

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以德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德军在敦克尔克的停顿,空军方面戈林可以说是唯一的责任者,因为米尔希,耶舒恩内克,和前线的凯塞林都强烈反对这个决定。

里希特霍芬把电话直接打给耶舒恩内克抗议,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无法改变元首和戈林的决心。

整个法国战役虽然是一场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大捷,但是后备力量薄弱的德国空军已经开始有捉襟见肘之感:

法国战役空军损失1389架作战飞机。

盟军一方的损失估计在3千架以上,包括英国远征军的854架飞机,占皇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