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543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 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docx

12第十二章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解析

第十二章 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

 

 

第一节

镜头焦距与视角

  焦距是摄影镜头的主要性能指标,它与摄影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摄影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该镜头的......

 

第三节 

景深与超焦距

  当摄影镜头对准某一被摄体平面准确调焦之后......

 

第四节 

调焦与跟焦点

  调焦是调整焦点的简称,又称为"对焦"、"聚焦"、"对距离"等......

在电视、电影摄制中,摄影人员在应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时,应熟悉和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能,并能正确的进行调节和运用,以确保画面的成像质量。

第一节  镜头焦距与视角

(一)镜头的焦距

  焦距是摄影镜头的主要性能指标,它与摄影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焦距的英文为FOCALLENGTH,所以镜头的焦距用符号表示常用"f"或"F"为标志。

焦距的长短用单位表示为毫米(mm)。

摄影镜头焦距的长度都在镜头的聚焦环上有明显的标示,如,标示有"f=50"或"50mm"时,即表示摄影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

  摄影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被摄对象在胶片乳剂平面或摄像管光电靶面上成象的大小。

当对同一距离上的同一物体进行拍摄时,镜头焦距愈长,像平面上物体成像的面积愈大,放大倍率愈高;反之,镜头焦距愈短,象平面上景物成像的面积愈小,放大倍率愈低。

  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摄像机使用的摄影镜头,其焦距的种类繁多,短至几毫米,长至上千毫米不等。

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厂家有不同的系列标准。

  我国部分JB745-65标准,对照相机用摄影镜头的焦距系列规定如下(单位为毫米):

  25、35、40、45、50、58、75、80、90、105、135、180、210、300、400、500、600、1000.

  我国部分JB2384-78标准,对电影摄影用摄影镜头的焦距系列作了明确规定,见下表所示。

  电影定焦距摄影镜头系列

 

35毫米电影摄影镜头(单位毫米)

16毫米电影摄影镜头(单位毫米)

 

优选系列

非优选系列

8

 

16

18

10

 

20

25

16

 

28

35

25

 

40

50

50

 

85

75

100

 

150

100

300

 

300

800

500

 

600

1500

1000

 

1000

 

 

 

2000

 

 

  电影变焦距摄影镜头系列(单位毫米)

 

35毫米电影摄影用

16毫米电影摄影用

8.75毫米电影摄影用

 

变焦距范围

变焦倍率

变焦距范围

变焦倍率

变焦距范围

变焦倍率

 

20-100

5X

9.5-57

6X

6-60

10X

 

25-125

5X

12.5-75

6X

9-36

4X

 

20-120

6X

12.5-100

8X

9-54

6X

 

25-250

10X

9.5-95

10X

 

 

 

25-500

20X

12-120

10X

 

 

 

20-200

10X

10-150

15X

 

 

 

 

 

12-240

20X

 

 

 

注:

表中X表示变焦倍数

在供电影摄影机使用的镜头中,一般将所摄画幅对角线与人眼视角接近的摄影镜头,称为标准镜头。

因此,35毫米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16毫米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为25毫米。

又因为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值刚好接近电影所摄画幅对角线的2倍,所以,又称焦距值为画幅对角线长度2倍的电影摄影镜头为标准镜头。

另外,目前电视节目制作中使用的电视摄像机镜头,是根据摄像管光电靶面的成像面积相差不多。

因此,摄像机标准镜头的焦距约为25毫米。

比25毫米焦距长的称为长焦距镜头,镜头焦距长度小于25毫米的称为短焦距镜头。

  把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一台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镜头焦距越长,被摄体的影像放大率越大。

如果以影像的高度相比,镜头焦距相差一倍,则影像的高度也相差一倍,所以影像的放大率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成正比。

假设使用135照相机镜头焦距为50毫米,拍摄景物的影像高度为10毫米,那么,当换用镜头焦距为100毫米时,再拍摄该物体、影像高度就会达到20毫米。

所以,要了解同一相机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摄景物影像高度的比例,只要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比较,就能了解影像效果。

  当影像的放大率确定后,摄影镜头的焦距越长,所拍摄的距离就应加大;反之,镜头的焦距越短,距被摄体的距离就应越近。

由此可以知道,在影像放大率不变时,拍摄距离的远近与镜头的焦距的长短成正比关系。

  从上面两组照片中可以看出,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影像放大率的关系,镜头焦距与拍摄距离的关系。

另外镜头的焦距还直接影响着画面的透视效果。

当使用两个焦距相差很大的镜头拍摄后,取得相同放大率的被摄景物的影像时,拍摄距离也相差很大,因此前后景物在画面中所形成的影像比例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两个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摄画面的透视效果有很大不同。

使用28毫米的摄影镜头拍摄人像,由于距被摄人物距离过近,加大了远近物体影像的大小对比,使人像出现变形。

当换用200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该人物时,进行远距离拍摄,影像间的透视没有任何差异,而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节  镜头焦距与视角

(二)镜头的视角

  把摄影镜头安装在一很大的伸缩暗箱前端,并在该暗箱后端安装一块很大的磨砂玻璃。

当将镜头光圈开至最大,并对准无限远景物调焦时,在磨砂玻璃上呈现出的影像均位于一圆形面积内,而圆形外则漆黑,无影像。

此有影像的圆形面积称为该镜头的最大像场。

在这个最大像场范围的中心部位,有一能使无限远处的景物结成清晰影像的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清晰像场。

照相机或摄影机的片窗一般都位于清晰像场之内,这一限定范围称为有效像场。

  当把镜头对准无限远调焦时,凡是通过镜头主轴的平面,必与有效像场的边缘相交于两点,从这两点引两条直线相交于镜头的像方主点,所形成的夹角被称为有效像角。

由于有效像场通常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因此有效像角可归纳为三种,即水平像角、垂直像角和对角线像角。

  像场所对应的景物范围被称为视场,凡通过镜头主轴的平面,从与视场边缘相交的两点引直线至物方主点,同样形成三种视角,即水平视角、垂直视角和对角线视角。

  当镜头位于空气介质中时,普通镜头的水平视角、垂直视角、对角线视角的数值,一般分别与该镜头的水平像角、垂直像角、对角线像角相等(某些鱼眼镜头除外)。

因此,相应的像角与视角总是相等的。

如图13-4所示:

  摄影镜头的视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画幅的尺寸和镜头焦距的长短。

如果画幅的尺寸已固定,那么视角的大小完全决定于镜头焦距的长短。

即焦距与视角成反比关系。

镜头的焦距愈短,则该镜头的视角就愈广;反之,镜头的视角就愈窄。

镜头的焦距与视角之间的关系如图13-5所示:

为了掌握和熟悉各种规格的摄影镜头的视角变化,下面分别列举135照相机摄影镜头的对角线视角和35毫米电影摄影机、16毫米电影摄影机以及2/3英寸电视摄像机的摄影镜头,不同焦距与视角之间的关系。

  由于视角是镜头摄取景物的清晰范围的空间角度,所以,镜头的视角越大,所包容的画面空间也越大。

还有,因为影像放大率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成正比,而且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镜头的视角成反比,所以景物影像的放大率也与镜头视角的大小成反比。

镜头的视角越小,影像放大率越大,镜头的视角越大,而影像放大率也就越小。

一般规律是镜头视角缩小二分之一,影像的高度增加一倍。

第二节  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摄影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该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用D表示)与焦距(用f表示)之比,

  即相对孔径=D/f

  调节镜头上的光圈调节环,使光孔开至最大位置时,最大入射光孔直径与该镜头焦距的比值,称为该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

它往往标示在镜头上,如1:

1.2或f/1.2,即表示该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为1:

1.2,这一比例数只表示最大入射孔光直径与焦距的比值。

  镜头相对孔径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由景物投射来的光线,在通过镜头时的光通量大小,从而决定着象平面处所得照度的高低。

镜头的相对孔径愈大,透光能力愈强,影像的密度(或光电信号)值愈大;反之,相对孔径愈小,透光能力愈弱,影像的密度(或光电信号)值愈小。

  相对孔径的倒数称为光圈系数,又称为f/制光圈系数或光孔号码。

当摄影镜头的焦距不变,而改变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可得到下列f/制光圈系数:

1、1.4、2、2.8、4、5.6、8、11、16、22,这些光圈系数一般刻在镜头光圈环的外围。

光圈系数相邻两级之间数值上相差一倍,曝光量相差一级。

光圈系数的数值愈大,表示投射到成像平面上的照度越小;反之,光圈系数的数值每减小原数值的1/2,摄影镜头纳入的光量就增大原数值的2倍,平时摄影中所说的开大光圈,实际上是减小光圈系数值;而收小光圈,即是光圈系数值加大。

  目前,使用的摄影镜头由于型号不同、光学结构不同以及制造工艺上的差异,不同焦距的镜头对光线的透过率也不相同。

在实际拍摄中,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如果不考虑镜头透光率对画面的影响,将会造成曝光不准。

为了保证画面的技术质量,实现准确地控制曝光,有些新型的摄影镜头,除标出f/制光圈系数外,还标有T/值光圈系数。

在光圈调节环上,T/值光圈系数值与f/制光圈系数值在数字上彼此相对应,但T/值光圈系数考虑了光线通过镜头时,该镜头通过率对像平面处照度的影响。

  

  总之,T/值光圈系数比f/制光圈系数更科学,更便于对摄影进行准确的曝光控制。

尤其对长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更为有利。

因此,目前常用的电影摄影机和电视摄像机都采用T/值光圈。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

控制进入镜头光通量的大小,使所摄画面获得适当的曝光量,同时它又是控制画面景深范围的重要手段。

在拍摄同一景物时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范围越大。

  现在使用的电视摄像机上的光圈,通常有手动、自动等方式。

手动范围一般应用在拍摄一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中。

为了使不同的景物亮度变化按创作者的主观意志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拍摄时可采用调节镜头上的光圈,有意地让某些景物的亮度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以实现有目的的控制曝光量。

当采用自动光圈拍摄时,光圈的大小是根据摄像机机内安装的自动检测量设备,并按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镜头光圈,保证适当的曝光量需要说明的是自动光圈对光线变化不能做艺术意大判断,只能做出技术处理。

因此,在实拍中,自动光圈非常适合于拍摄镜头把视场角内所包容的景物亮度较为均匀,亮度间距不大,画面中主体物不十分突出等场景。

有些场景摄制人员为了更好地控制景物亮度,实现准确地曝光,常采用自动、手动结合。

方法是先用自动光圈进行测光,然后根据不同的景物亮度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去控制,使画面得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节  景深与超焦距

(一)景深

  当摄影镜头对准某一被摄体平面准确调焦之后(该物平面称为调焦物平面或被摄主体平面),在像平面(即胶片平面或光电靶面)上,只有该调焦物平面处的物体才能结成最清晰的影像。

而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的景物的影像都不是最清晰,其中离调焦物平面越近者,其清晰度相对就越高,而离调焦物平面越远者,其清晰度相对也就越差。

也就是说,随着物体逐渐远离调焦物平面,其影像清晰度逐渐降低。

当物体远离至一定程度后,甚至会使人的视觉上产生逐渐模糊的影像。

显然,在景物空间中,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还能够结成相对清晰的影像。

上述位于调焦物平面前后的能结成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间之纵深距离,也就是能在实际像平面上获得相对清晰影像的景物空间深度范围,称为景深。

摄影中,纵深距离大的,称为景深大,纵深距离小的,称为景深小。

景物中能够结成相对清晰影像,又距镜头最近和最远的物平面,分别称为景深近界或景深远界。

调焦物平面至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的距离,分别称为前景深和后景深。

景深近界与景深远界之间的距离,称为全景深。

如图所示:

  景深反映在焦点平面上,清晰的像点形成像空间的纵深距离,这就是焦深。

景深和焦深,是分别说明物方和像方结成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

形成景深和焦深的依据,关键在于可容许模糊圈直径。

如图所示:

  由图《景深,聚焦与模糊圈》可知,当对被摄主体A准确调焦后,则A点的光线通过镜头会聚成像点A′,正好落在胶片平面P上,其影像清晰度最高。

但是,物体B和C的结成的影像与物体A有所不同。

B点距离镜头远,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共轭原理,以及高斯公式的规定,像点B′距离镜头近,不能正好落在胶片平面上,就立即沿交叉直线向外扩展,在胶片平面上留下的将是一个扩散光锥的圆截面。

同理可知,C点距离镜头近,其像点C′距离镜头远,也不能正好落在胶片平面上,只能留下会聚光锥的一个圆截面。

这种扩散或会聚光锥的圆截面(即光斑),在摄影中被称为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又称为可容许弥散圈直径。

 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的大小,关系到景深范围的大小。

由于人眼的最小分辨角约为1分角(约为1/3438弧度,即在3438毫米远处人眼分辨出直径等于或大于1毫米的物体)也就是在1分角之内人眼不能分辨出光点和模糊圈之间的区别,而都认为是"光点"。

因此,人眼在明视距离处所能清晰分辨开两物点的最小距离约为0.0727毫米。

显然,凡直径小于0.0727毫米的小圆斑,小圆圈都被人眼视作几何点。

当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景物,人眼的分辨率会下降,因此,摄影界认为,人眼对于几何点和直径0.1毫米的小圆圈是分辨不出来的。

  人眼视觉不能分辨出的最大模糊圈直径称为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

  如果物体B和C在胶片平面(P)上所形成的模糊圈直径,刚好符合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其影像就是清晰的。

另外,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的大小,还和对成像质量的要求、观察画面的距离和方法以及胶片的用途等因素有关。

135照相机的可容许的模糊圈直径一般为0.033毫米,120照相机的可容许模糊圈直径一般为0.060毫米。

  由于电影画面在放映时的影像放大率较高,所以对其要求也严格。

为了更精确地控制景深,近来很多电影摄影镜头生产厂家,对新镜头的可容许模糊圈直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5毫米电影摄影镜头,规定可容许模糊圈直径控制在0.025~0.027毫米。

  景深范围的大小与镜头的光圈大小、焦距的长短以及调焦距离的远近相关。

  当摄影镜头的焦距和调焦距离不变时,光圈愈小(即光圈系数愈大),所摄画面的景深愈大,前后景深范围也就愈大;反之,光圈愈大(即光圈系数愈小),景深则愈小,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愈小。

如图所示:

摄影时,位于调焦物平面前方和后方的景物,分别向摄影镜头投射出各自的一束光线。

摄影镜头分别将这些光束会聚为成像光束。

显然,镜头的光孔越大,这些成像光束的圆锥角度就越小,该成像光束在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光锥的截面积也就越小,这时其模糊圈直径也就愈小。

由于物点在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圈直径愈小,该影像的相对清晰度也就越高,因此,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光圈越小,则所摄画面的景深就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光圈收小而加大了景深范围,但是,当光圈选择的过小时,会由于光线衍射的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反而有所下降,因此,摄影中一般不宜选择过小的光圈。

  当摄影镜头的光圈和调焦距离不变时,镜头的焦距愈短所摄画面的景深愈大,前后景深的范围也愈大;反之,镜头焦距愈长,景深就愈小,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愈小。

如图所示:

第三节  景深与超焦距

当光圈和调焦距离确定后,调焦物平面处的被摄主体所成影像将随着镜头焦距的缩短而明显缩小,此外,所用镜头的焦距越短,则物距相对加大,像距相对减小,从而使同一物点的成像光束的圆锥角下降。

镜头的焦距越短,同一前(或后)景物体的成像光束在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模糊圈直径也就越小,该影像的相对清晰度也就越高,此时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焦距越短,那么所摄画面景深越大。

如图13-10所示:

  由图13-10可知,当先后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在同一调焦距离处拍摄同一无限远景物时,胶片平面将分别位于两镜头的各自像方焦平面处,此时有限远处的物点B所发出的成像光束,将会聚于各自像方焦平面后方的像点B′点处,即物点B在胶片平面上所结成的并非是像点,而是一模糊圈。

摄影镜头的焦距越短,那么同一物点B在胶片平面上所结成的模糊圈直径就越小,因此,所摄画面的景深就越大。

当镜头的光圈和被摄体的影像放大率不变时,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景深从理论上讲,比长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景深稍大。

但实际中,当影像放大率较小时,上述差异还明显,而当影像放大率较大时,该差异将不明显。

当光圈值和影像放大率都不变时,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前景深将比长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前景深稍小,而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后景深却明显比长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前景深大。

  总之,用短焦距镜头需要靠近被摄主体,而用长焦距镜头又需远离被摄主体,以至此拍摄距离的差异使长、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景深差异相应缩小了,但这时短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景深仍将比用长焦距镜头所摄画面的景深稍大,也就是镜头的焦距越短,则景深就相对大一些,焦距越长景深就相对小一些。

而且拍摄距离越远,则上述不同焦距镜头的景深差异越明显,反之,近摄时则上述差异就会很小。

  变焦距镜头在变焦范围内的任一焦距位置上,都具有与相应定焦距镜头相同的景深。

当镜头变焦时,其景深与将跟着相应变化。

如果被摄主体与摄影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时,那么在变焦时上述景深的变化基本不影响该被摄主体的清晰度。

如果镜头与被摄主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则必然在变焦的同时采用跟焦点技术,否则在变焦过程中被摄体很可能会超出景深范围而模糊不清。

  当摄影镜头的光圈和焦距不变时,调焦距离越远,所摄画面的景深越大,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调焦距离越近,景深则越小,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越小。

如图13-11所示:

由于摄影者离被摄主体越近(即调焦距离越近)则景深越小,所以摄影人员在拍摄特写,近景画面时,调焦工作也应特别认真,否则稍有疏忽就会使所摄景物超出景深范围,甚至会使影像造成模糊不清。

当拍摄景深范围大而广的场面时,摄影人员适当地退后一段距离,在较远处拍摄,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上述影响景深大小的三个因素中,也可以彼此协同调节。

若将三个因素协同调节,就可以在不同的拍摄场合获得最大或最小的景深范围。

  在摄影时,由于景物至曝光窗平面之间的距离比物距更便于精确度量,因此,镜头调焦环上刻印的是调焦距离而非物距。

同样道理,在摄影中为了更精确地控制景深,摄影人员都希望了解景深近界和景深远界各自至曝光窗平面的距离,而不是二者的物距。

(二)超焦距

  摄影中的超焦距,是景深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系数确定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最大景深时的物距,称为在该焦距和该光圈系数下的超焦距。

超焦距一般用H表示。

物距为超焦距的物平面称为超焦距物平面。

  摄影界又将超焦距近似定义为:

当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系数确定之后,将镜头对无限远处调焦,可使无限远处的景物在胶片平面上结成最清晰的影像,同时使景深近界处的景物在胶片平面上结成基本清晰的影像,而比景深近界在近的物体的影像就模糊不精。

此时,由景深近界至镜头物方主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此镜头在该焦距和该光圈系数下的超焦距H。

如图所示:

超焦距的大小,受可容许模糊圈直径、光圈系数和镜头焦距(f)的影响,具体关系是:

超焦距H与可容许模糊圈直径成反比;与光圈系数成反比;与镜头焦距的平方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f为焦距,C为可容许模糊圈直径,F为光圈系数,H为超焦距。

  总之,一个摄影镜头的超焦距值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超焦距的大小将根据该照相机或摄影机的可容许模糊圈直径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系数的大小的改变,而呈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数值;当可容许模糊圈直径确定后,镜头的焦距越短,光圈系数越大,则该镜头的超焦距越近,反之,则超焦距越远。

  摄影中可以利用镜头上的景深标尺或调焦距离标尺,可迅速查出实用超焦距;把摄影镜头调焦至无限远,这时景深标尺中与所使用光圈系数值相同的那一刻线所指示的景深近界的调焦距离值,即为该镜头在该焦距、该光圈系数下的实用超焦距。

  超焦距的主要特性是:

当摄影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系数选定后,对超焦距物平面调焦可获得最大的景深。

当对准超焦距处的物平面调焦时,景深近界的物距将刚好为二分之一超焦距值。

也就是当摄影镜头对超焦距处调焦时,由二分之一超焦距处至无限远之间的景物,都会在胶片平面上结成相对清晰的影像。

  摄影人员在摄影中适当运用超焦距,有很多优势。

如,拍摄时对超焦距物平面调焦,可以获得相当大的景深。

如果是缩小光圈或减小焦距的同时对超焦距物平面调焦,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景深,因而在风光摄影中常常利用超焦距,以便加大画面的景深。

  超焦距还常用于抓拍、抢拍等一些紧急情况下摄影。

有些场合需要摄影迅速拍摄下来,当来不及迅速调焦时,可以预选将镜头的光圈收小,拍摄时对超焦物平面调焦,这样就可以不失时机的把景物在画面中都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应用超焦距需要注意的是:

被摄主体如果不在超焦距物平面处,则在所摄画面中该被摄主体的影像就不是最清晰的,它只具有在可容许模糊圈直径范围内的相对清晰度而已,而且该被摄主体离超焦距物平面越远,其相对清晰度就越低。

因此,超焦距的使用,只适于要求能清晰成像的被摄体有一部分在无限远,有一部分在有限远处。

另外,应用超焦距时应使景深近界适当留有余地,以保证被摄景物有足够的清晰度。

第十二章 摄影镜头的性能与调节

第四节  调焦与跟焦点

调焦是调整焦点的简称,又称为"对焦"、"聚焦"、"对距离"等。

它是通过调节镜头上的环使影像落在焦点平面上,形成清晰影像的过程。

调焦是摄影时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是保证成像清晰的一个重要环节。

  摄影镜头的调焦环上,一般刻有调焦距离标尺,其单位一般为米(m),也有的同时刻有以米和英尺(ft)为单位的。

在摄影中,为了迅速获得清晰的影像,提高调焦的准确性,在取景时,应将镜头的光圈口径开到最大,以提高影像的明亮程度,从而有利于快速、及时的调整到最佳位置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常用的调焦方法有两种,即时调焦和预调焦。

即时调焦方法是根据被摄主体所处位置的具体距离远近,利用手动或自动当场直接针对被摄主体进行调焦。

而预调焦方法则是根据被摄主体将要运动到的位置上或运动的纵深范围,预先把调焦环调节到相应的距离标尺上。

这种调焦常常利用景深和超焦距来完成,这种调焦经常适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的主体物。

这样既可以保证运动主体在画面上清晰,也有利于抓取到最佳的瞬间,以免造成拍摄现场手忙脚乱使画面焦点不实,影响被摄主体的表现。

当使用变焦距镜头进行拍摄时,由于变焦距镜头可以一头多用,如把变焦距镜头看成是不同定焦镜头的组合,拍摄时只要不改变镜头的焦距,使用时与固定焦镜头基本相同,如果用变焦距镜头来拍摄模拟的"推镜头,拉镜头"效果时,调焦又采用先将变焦距环变焦至最大焦距处,以景物的局部进行调焦。

使"推镜头"的落幅画面上景物成像清晰,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上的影像清晰。

采用这种调焦,可以使"推拉镜头"拍摄的全过程被摄主体影像清晰。

这是利用焦距的长短对景深范围的影响来实现的。

但是,这种调整方法与不同的定焦镜头进行精确调整对比,影像的清晰度会受到巨大影响。

因此,为获得被摄主体的最佳效果,如能不采用变焦镜头处理的场景尽量不用或少用,应更多的采用定焦镜头或变焦距镜头不用"变焦",而当作定焦镜头来用,以保证画面的成像质量。

跟焦点是摄影中一种特殊调焦方式。

拍摄中当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采用跟焦点拍摄。

  在实际拍摄中,常常由于被摄体的运动或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造成景物与摄影镜头之间的距离发生明显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