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542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 国考逻辑判断详解.docx

9国考逻辑判断详解

逻辑推理详解

1、逻辑词之“有些”

2、逆否命题

3、三段论推理

4、直言命题

5、复言命题

5.1基础知识

5.2联言命题

5.3假言命题

+5.4选言命题

6、模态命题

7、典型题型

7.1最不利原则

7.2可能性推理

7.3识别“假面”三段论

7.4识别不同“真假话”

8、定义判断

9、类比推理

一、逻辑关系词之“有些”

(1)含义:

在逻辑中,“有些”只强调“有”(some)。

只要是“有”,只要是“存在”,就可以说是“有些”。

“有些”的三种情况:

所有、有些、某个,都可以统称为“至少有一个”。

(2)在生活中的差距

生活中:

“些”表示数量不多;

逻辑中:

“些”表示有,至少有一个。

逻辑中推理误区:

有些是≠有些非(恒不等于)

有些A是B=有些B是A(恒等于)

注:

“有些”没有逆否命题。

二、逆否命题

(1)命题含义:

是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

(2)命题的三种句式:

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不是命题)

(3)命题的四种形式

原命题:

p→q逆命题:

q→p

否命题:

┐p→┐q逆否命题:

┐q→┐p

(4)命题间关系

原命题↔逆否命题逆命题↔否命题

(5)逆否命题

A是B↔┐B是┐AA→B↔┐B→┐A

(所有)A是B↔(所有)不是B的不是A

3、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

由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命题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

其中两个前提中包含有三个不同的概念,且在前提和结论中,每个概念出现两次。

如:

所有鱼类都生活在水里,鲫鱼是鱼。

所以,鲫鱼生活在水里。

规则1:

一特得特。

即两个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命题,且只要一个前提为特称,则结论为特称。

特称命题:

在传统三段论逻辑中,"某些S是P"或"一些S不是P"的命题形式叫做特称命题。

第一种命题形式即特称肯定命题,用符号"I"(SIP)表示,第二种命题形式是特殊否定命题,用符号"O"(SOP)表示。

在谓词演算中,特称肯定命题被分析为:

"至少存在一个x,以致这个x是S并且x是P"。

特称命题一般被认为含有指称表达式,因此具有存在意义。

特称命题相对比于全称命题,后者的命题形式是"所有S是P"和"所有S不是P",它们一起构成传统逻辑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命题。

规则2:

一否得否。

即两个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题,且只要一个前提为否定,则结论为否定。

4、直言命题(集合推理)

1、两组推理:

所有是→某个是→有些是(知真求真)

所有非→某个非→有些非(知假求假)

2、矛盾关系:

所有是↔有些非(知真求假或知假求真)

有些是↔所有非(知真求假或知假求真)

一个命题前面加“并非”,等值于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即:

并非“所有A是B”=有的A不是B

并非(不是)所有是=有的不是

并非“所有A不是B”=有的A是B

并非(不是)所有不=有的是

3、具有对当关系的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有如下特点:

关系类型

真假特点

相关命题

矛盾关系

必有一真一假

“所有A是B”与“有的A不是B”

下反对关系

必有一真,可以同真

“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

反对关系

必有一假,可以同假

“所有A是B”与“所有A不是B”

从属关系

真的方面,特称从属于全称;假的方面,全称从属于特称。

“所有A是B”→“有的A是B”

“有的A是B”为假→“所有A是B”为假

4、三组换位(即直言命题的变形)

原命题→变形命题

所有A是B→有些B是A=A全包含于B=A

B

所有A不是B↔所有B不是A=A全异于B

有些A是B↔有些B是A=A相交于B

E.g.1某高校生命学院共有教师50人,其中

1)有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2)有的教师不具有博士学位;

3)张老师不具有博士学位。

上述三个条件中有一个条件为真,两个条件为假,则该学院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人。

A.不确定B.25C.0D.50

分析:

1)和2)为下反对关系,必有一真;再根据题干只有一个条件为真可知,3)为假,则推出:

张老师具有博士学位,则1)为真,2)为假。

由2)为假,推出:

所有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所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50人。

E.g.2女性不都爱化妆,但男性都不爱化妆。

如果上述判定第一个为真,第二个判定为假,则以下哪项可以据此确定真假?

(1)女性都爱化妆,有的男性也爱化妆。

前句假,后句真。

(2)有的女性爱化妆,有的男性不爱化妆。

不能判断

(3)女性都不爱化妆,男性都爱化妆。

前句无法判定,后句假。

分析:

题干翻译为----“有的女性不爱化妆,有些男性爱化妆。

E.g.3行驶超过60万公里的汽车都应当报废处理;有些行驶超过60万公里的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在应当报废的汽车中有些不是T品牌汽车;所有T品牌汽车都不存在设计缺陷。

如果以上判断正确,则必定成立的是:

A.有些T品牌汽车应当报废B.有些T品牌汽车不应当报废

C.应当报废的汽车都行驶超过60万公里D.有些存在设计缺陷的汽车应当报废

分析:

Step1.确定题型,根据“有的...是...”“所有...都...”,确定为集合推理;

Step2.翻译题干:

1)行驶超过60万公里→报废

2)有些行驶超过60万公里→缺陷

3)有些报废的汽车→┐T品牌汽车

4)所有T品牌汽车→┐缺陷

Step3.分析选项:

A.翻译可得:

有些T品牌→报废;由3)换位可得:

有些┐T品牌汽车→报废,无法得到A内容。

B.选项同理。

C.翻译可得:

报废的汽车→行驶超过60万公里;由1)换位可得:

有些报废→行驶超过60万公里,无法得到C内容。

D.翻译可得:

有些缺陷的汽车→报废;由2)换位可得:

有些缺陷→行驶超过60万公里,结合1)可得:

有些缺陷→行驶超过60万公里→报废,可得到D内容。

五、复言命题

(一)基础知识

命题包含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

按照简单命题的满足关系:

共存、选择和条件的标准,复言命题分为三类:

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

复言命题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简单命题组成的命题。

(二)联言命题

1、含义:

表示若干判断同时存在的命题,即由表示并存关系的联结词联结而成的命题。

其肢命题成为联言肢。

2、代表词:

3、常见的关联词:

(1)并列关系:

和且既......又......

(2)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

(3)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4)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然而......

4、矛盾命题

A且B↔并非(A且B)=非A或B

5、推理规则:

A且B为真→A真B真A且B为假→若A真,则B假。

6、真值情况:

当且仅当A为真且B也为真的情况下A且B为真。

E.g.小王是足球明星并且小李不是网球明星。

(?

+真=假)

若上述为假,且小李确实不是网球明星,则以下哪项为真?

A、小王是足球明星

B、小王和小李都是足球明星

C、小王不是足球明星

D、不能确定小王是不是足球明星

(3)假言命题

1、含义:

陈述情况A是情况B的条件的命题。

条件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

有前面的条件就足够推出B;必要条件:

没有它不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叫做必要的条件。

E.g.A→BA为B的充分条件,反之,B为A的必要条件。

A、B互为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不分家。

懂英语→认识26个字母①

√→√

╳←╳

不懂英语←不认识26个字母②

非A←非B非A为非B的充分条件,反之,非B为非A的必要条件。

2、推理规则:

A→B↔┐B→┐A(等介于)

E.g.1)M的前提是N则M→N(N为必不可少的)

2)P是Q的基础则Q→P

3)C是D的充分条件则C→D

4)E是F必要条件则F→E

5)生命力依赖于影响力。

翻译为:

生命力→影响力

6)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翻译为:

人不知→己莫为

3、小结:

充分→必要

(足够)(没它不行)

e.g.某单位要选派人员参加对口扶贫工作。

已知:

如小李不参加,那么小马就参加;如小马不参加,那么小李也不参加;要么小马参加,要么小李参加。

符合的是()

A.小马参加对口扶贫B.小李参加对口扶贫

C.小马、小李都参加对口扶贫D.小马、小李都不参加对口扶贫

分析:

step1.找到“如果...那么...”,翻译推理;

Step2.翻译题干:

1)┐李→马

2)┐马→┐李

3)要么马,要么李

Step3.进行推理

将2)进行逆否推理,得到4)李→马,其中1)和4)根据“归谬推理”可得:

小马一定参加。

再结合3)可知:

小马参加,小李不参加。

(4)选言命题

1、逻辑词“or”

2、文字描述:

1AorB,A和B至少有一个;

2A和B至多有一个去↔至少有一个不去

①为相容选言命题“p或q”:

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②为不相容选言命题“要么p,要么q”:

有且只有一真才真。

3、真假判定

A

B

AorB

1)若条件给出A、B中任何一个命题为真,则AorB为真;

2)若条件给出AorB为真,则有三种可能,不能单独确定A、B的真假;

3)“and”的优先级高于“or”:

and>or。

4、选言命题推理规则:

1)相容选言命题:

肯定一部分肢命题,不能否定另一部分肢命题;否定一部分肢命题,可以肯定另一部分肢命题。

2)不相容选言命题:

肯定一个肢命题,就能否定其余的肢命题;否定一个肢命题以外的所有肢命题,就能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肢命题。

六、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务存在情况必然性或者可能性的命题。

辨别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的关键就是看这个命题是否包含模态词,如果包含模态词就是模态命题,反之,就是非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负命题的转化,遵循以下转化规则:

并非“必然P”=“可能非P”,即:

不必然=可能不;

并非“必然非P”=“可能P”,即:

不必然不=可能;

并非“可能P”=“必然非P”,即:

不可能=必然不;

并非“可能非P”=“必然P”,即:

不可能不=必然。

可简记为:

“必然”和“可能”互换,肯定和否定互换。

例如:

“不可能所有深圳人都很有钱。

以下哪项断定的涵义,与上述断定最为接近?

A.可能有的深圳人不是很有钱B.可能有的深圳人很有钱

B.必然有的深圳人不是很有钱D.必然大部分深圳人都很有钱

分析:

本题除了使用模态命题的转化关系,还需要使用到直言命题的转化关系。

根据“不可能”=“必然不”,“并非(不是)所有”=“有的不是”,则“不可能所有深圳人都很有钱”=“必然不是所有深圳人都很有钱”=“必然有得深圳人不是很有钱”,选择D。

7、逻辑判断典型题型

(一)最不利原则

有“至少……才能保证”的表述,那这样的题目就是我们说的最不利原则。

例如“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几张牌,才能保证有两张的花色相同。

”首先从题目特征中间,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至少第二个是要保证。

至少要求的是最少的情况,保证要求的是一种必然性。

所以在要保证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找到最差的情况,那至少就给最差的情况再加一个,所以,最不利题型的解题原则就是,找到最差情况,再加一。

例1:

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几张才能保证有两张的花色相同。

【分析】:

首先判断题型,这里面出现了至少……才能保证,接着回忆最不利原则的核心解题原则最差情况加一。

这里要保证有两张花色相同的最差情况就是,不到两张那就给每个花色分配一张。

每个花色一张,总共是四个花色,那就是四张,再加上大小王两张,那就是我们说的最差情况,在最差情况之后再加一,就是我们要求的扑克牌数。

即1*4+2+1=7张

(二)可能性推理--回归“本真”看削弱

1、考情介绍

逻辑判断涉及两大块,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其中,可能性推理的考查始终都是逻辑判断中的考查重点,可能性推理的考查题量始终控制在5-8题之间,知识点的考查也是始终把重点放在了加强型和削弱型上。

2、知识点详解

(1)论证基础

可能性推理变化的题型中,不变的就是论证的三要素:

前提、结论和论证。

例: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之一,所以,在那一天卖玫瑰花将会有好的销量。

结论是“在元宵节卖玫瑰花将会有好的销量”,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知道了一个事实前提“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之一”,而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就是它的论证过程。

所以,在可能性推理中,前提--既定的事实,包括调查数据、调查结果等相关事实,结论---由该前提进行的趋向判断、结果判定、原因推测、相关对策提出etc。

分析思路:

先找结论,再看前提。

结论通常出现在首尾句中,其次结论会有一些标志词:

因此、所以、由此推测、可见、建议、认为等等。

(2)削弱角度

例:

茶叶是中国人喜爱的健康饮品。

一般人将茶叶冲泡饮用几次之后,就将喝剩的茶叶倒掉。

某专家对此指出,其实茶叶中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是有限的,大量有营养的物质仍然保留在茶叶中,白白倒掉实在可惜,人们应该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够反驳专家的观点?

A.茶叶中许多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

B.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和微量元素,可以提神醒脑

C.茶叶中多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吃下去会被人体吸收

D.很多人将喝剩的茶叶留下来做茶饼、茶叶蛋等

根据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例题的整体论证过程中是已知前提“茶叶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很多人喝茶的时候会把茶叶倒掉”,就得出结论“喝茶时应该把喝剩的茶叶吃掉”。

找到了前提和结论,明确了整个论证过程后,各位考生其实就会发现在这个论证中是有漏洞存在的,那就是有用的一定是必须要吃的吗?

找到了这个漏洞,结合题干所提出的反驳要求,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证明有用的东西不必要去吃,也就是我们要切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

当然,除此之外,各位考生现在心里应该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就是找事实来证明不能吃喝剩的茶叶,如此一来也可以进行反驳。

结合我们的两种削弱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快锁定答案就是C选项,它告诉我们茶叶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吃了之后会被人体吸收,也就意味着茶叶虽然有用,也吃不得,切断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

而A选项和D选项和“要不要吃喝剩的茶叶”这个话题无关,B选项则是附和前提,告诉我们茶叶确实对人体有用。

在反驳削弱材料论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第一,切断前提和结论的联系,反驳论证;第二,提出与结论相悖的事实,反驳结论。

(三)识别假面“三段论”

提到“三段论”,大家可能不陌生,在一些题目上,我们又会被迷惑到,那就是说明我们很多推理中的漏洞都没有抓到,这层推理的面纱我们需要去揭开,看到推理的本质才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A是B+B是C推出A是C,那么这样的推理是否一定是正确的呢?

看起来,好像进行了一个毫无漏洞的推理,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这里面的B所包含的数量是否是一样的呢?

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推理的漏洞。

李明是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李明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推理是否正确呢?

如果光看题干的形式,好像跟我们刚才的案例是一样的;但是,仔细看推理,就会发现这里面的“老师”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老师”实际上是非集合概念,是一个个体,而第二个“老师”则是集合性质的概念,是老师这个整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其中每一个个体。

所以,这个推理中在本质上是错误的,是错误的一种推理。

例题:

我国的佛教寺庙分布于全国各地,普济寺是我国的佛教寺庙,所以分布于我国各地.

下列选项中所犯的逻辑错误与上述推理最为相似的是()

A.父母酗酒的孩子爱冒险,小华爱冒险,所以小华的父母酗酒

B.文明公民都是遵纪守法的,有些大学生遵纪守法,所以有些大学生是文明公民

C.寒门学子上大学机会减少,大学生小飞不是寒门学子,所以小飞上大学的机会不会减少

D.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何况他还是三代单传的独苗呢

答案:

D

解析:

此题的出题规律就是利用了一个假性的三段论来进行迷惑。

题干一共有三句话,所以也一定选一个有3句话的推理,就排除掉了D。

正常分析题干则会发现题干的推理刚好就是我们题干中所提到的错误推理,在推理中第一个“我国的佛教寺庙”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整体性的;而第二个“我国的佛教寺庙”则是非集合概念,是个体的,所以题干的推理是错误的。

(四)识别不同的“真假话”

1、有真有假—矛盾法

例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被传讯。

四人口供如下:

甲:

我们四个人都没有作案

乙:

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

乙和丁至少有一个人没有作案

丁:

我没有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个选项判断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B.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C.说真话的是乙和丁D.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总结:

题干的话语中有真话有假话且比较确定,并且在语句中发现矛盾关系,此时利用矛盾可以快速解题。

2、永真永假—假设法

例2.从前有个奇怪的岛屿,岛上只住着M族人和N族人。

M族人从不说真话,N族人总是说真话。

有一天,小张来到这个岛屿,碰到该岛上的三个人。

小张问甲:

“你是M族人吗?

”甲作了回答。

乙根据甲的回答说:

“甲不是M族人。

”丙说:

“甲确实是M族人。

根据以上陈述,可推出小张碰到的个人中,有几个M族人?

A.0B.1C.2D.3

【解析】对于甲的身份无非两种情况,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进行假设。

假设的原理是假设条件为真或为假,并依照这个条件进行推理,如果最后推出的结果与题干矛盾,则假设不成立。

反之,假设成立。

假设1:

甲是M族人,要说假话,所以此时他的回答是“我不是M族人”;假设2:

甲是N族人,要说真话,所以他此时的回答还是“我不是M族人”。

我们发现无论甲是什么身份,他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只有一个答案。

再来看乙是根据甲的回答的说“甲不是M族人”这觉话等同于在复制甲的话,也就是说乙没做任何改动,所以乙说的是真话,故乙是N族人。

丙没有根据甲的话,而是就是对甲的身份进行了一次判定,他的回答是“甲是M族人”,这一说法与甲的回答“甲不是M族人”互为矛盾,矛盾中必定一真一假,也就是这两人一人是M族,一人是N族。

故本题答案为B。

总结:

当题干中出现永远说真话或假话且条件相对而言都不确定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假设法解题。

 

8、定义判断

1、识别有效信息

主客体不符合的一定错误;

引导内容:

方式--通过/利用......目的--以/已达到......

原因--应为/由于......结果--导致/从而/使得......

前提条件--当...时/在...情况下

2、原理效应类:

重点看总结和实际应用。

3、概念所在句优先看,关注补充说明。

4、多定义:

问啥看啥,对比不出答案可参考其他定义。

5、意义、结构相似的选项考虑直接排除。

6、定义名称看得懂时,可以拆词:

情感广告。

9、类比推理

语法关系:

主谓关系、主宾关系、动宾关系、技巧:

造句子。

逻辑关系(集合概念):

全同A=B

并列1)矛盾关系:

非此即彼;2)反对关系:

有两者之外存在。

包容1)种属;2)组成;3)真包含关系。

交叉A

B

对应1)出现行为动作,优先考虑时间顺序;2)动作行为的二级分析:

看主体是否一致。

对应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