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529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docx

最新精选dcs的发展及基本组成

一、过程控制系统发展的三条主线

1、对离散过程的控制

机械电磁原理的继电器

电子逻辑开关(开关电路)

PLC(数字技术和微处理器芯片)(直接控制系统)

2、SCADA

遥测遥感系统——SCADA

功能:

数据采集、监督控制

特点:

(1)控制地域宽

(2)远程通信

(3)不区分模拟过程和连续过程

3、连续过程控制系统(仪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仪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

(1)仪表控制系统的发展

(2)计算机控制系统

仪表控制系统

概念:

仪表控制系统:

指由模拟式仪表组成的控制系统。

功能:

回路控制

参数:

1-2个现场输入(测量值)

1个现场输出(控制量)

1个设定值

作用:

保证被控对象的一个最基本的运行单元能够按照预定的参数正常运行。

(1)基地式仪表控制系统

基地式仪表:

指控制系统(仪表)与被控对象在机械在机械机构上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仪表各个部分,包括检测、计算、执行及简单的人机界面等做成一个整体,就地安装在被控界面上。

特点:

(1)单回路控制

(2)简单实用

问题:

(1)针对不同的控制参数,成套设备分散安装在生产设备的控制点上。

——操作、观察上的困难;

(2)控制功能有限——难以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

(2)单元式组合仪表

特点1:

测量、控制计算、执行及显示、设定、记录等功能分别由不同的单元实现,单元之间采用某种标准的物理信号实现连接。

特点2:

单元可根据控制功能的需求进行灵活的组合,以实现更多的控制功能。

仪表类型:

气动单元组合仪表

(1)以经过干燥净化的压缩空气作为动力

(2)以气压传递现场信号,20-100Kpa

(3)QDE系列

(4)变送单元(B)给定值单元(G)调节单元(T)辅助单元(F)显示单元(X)转换单元(Z)计算单元(J)

(5)特点防爆直接驱动气动阀门抗干扰性好

(6)存在的问题防腐蚀、防泄露管道的铺设,管道材料、连接件技术要求.

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高

仪表类型:

电动单元组合仪表

(1)直流电源为运行动力

(2)以直流电信号(电压或电流)传递现场信号,

0-10mA;4-20mA

(3)DDZ-II;DDZ-III

(4)变送单元(B)给定值单元(G)

调节单元(T)辅助单元(F)

显示单元(X)转换单元(Z)

计算单元(J)执行单元(K)

(5)特点

轻便灵活功能齐全

(6)执行机构

采用电磁原理设计的设备或装置

电磁阀电动机继电器

现代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的现场安装部分

检测/变送单元

控制和执行单元

——一次仪表

2、人机部分

观测的仪表显示

操作的操作单元

——仪表盘/模拟盘

——二次仪表

3、传输部分

一次仪表——传输电缆——二次仪表

思考一

1、基地式仪表→单元式组合仪表

2、控制装置→控制系统

3、模拟式控制系统→数字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标准)

结论:

★信号传输的出现★

思考二

1、电动单元组合仪表

调节、计算单元都是采用模拟原理来实现的。

2、气动单元组合仪表

调节、计算单元都是利用射流原理来模拟各种控制规律

后果:

计算精度不高

控制精度不够

经典PID控制

结论:

★寻求更好的控制器或调节器★

微处理器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控制逐步

占据了控制系统的主导地位。

2、计算机控制系统

1946,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

1958年,计算机进入了控制领域;

(I)发电厂现场状态监视(1958.9)

现场检测仪表的数据进行采集;屏幕显示

——监视系统

说明:

代替检测控制仪表的显示部分,实现多台检测仪表的集中监视功能。

(II)炼油厂(1959.3)

现场状态监测;设定值给定或修订

——设定值系统(SPC)

——监督控制系统(最早)

(III)化工厂(1960.4)

完成检测数据的监视;设定值;实际完成控制计算并实际输出控制量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第一个)

DDC的特点

1、所有控制回路的计算、控制集中;

2、实现复杂控制功能;

3、安全性问题;

4、可靠性问题。

思考三:

★寻求更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控制系统的优势;

DDC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优势。

二、集散控制系统DCS

一、系统分析

计算机进入控制领域,带来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革命性的变化。

基地式仪表、单元组合式仪表,在每个单回路控制的单元中都是采用模拟技术,很难实现复杂的控制功能。

计算机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技术的灵活性,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复杂的控制功能。

1、计算机监视系统(Monitoring)

(1)检测和显示环节实现数字化;

(2)控制部分仍采用模拟仪表实现。

2、设定值系统/监督系统(SPC)

(1)检测和设定值实现数字化;

(2)控制计算、输出环节仍采用模拟仪表实现。

3、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

检测、计算、控制输出等全部环节实现数字化。

数字技术特点

优点

(1)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智能化的处理;

(2)人机界面的优化

(3)形成控制网络(最大优势)

缺点

(1)容错性较差

(2)软件程序:

程序“跑飞”,分时回路控制

控制功能实现方面

仪表:

控制回路完全分开;每个回路有自己的测量单元、变送单元、控制计算单元等等。

DDC:

控制回路联系

所有回路的控制计算由DDC的计算机全部集中完成;每个回路的输入输出都连接在计算机充当的控制器/调节器上。

二、DCS(集散控制系统)

DCS→1975年

特点:

结合了仪表控制系统和DDC的优势

特征:

DCS是网络进入控制领域后出现的新型控制系统

体系:

DDC的数字技术——计算机局域网——单元式组合仪表的分布式体系结构

1、概念

1983定义:

某一类仪器仪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设备和操作员接口设备),不仅可以完成指定的控制功能,还允许将控制、测量和运行信息在具有通信链路的、可由用户指定的一个或多个地点之间相互传递。

解释

DCS——具有数字通信能力的仪表系统

(1)现场端仍采用模拟仪表的变送单元和执行单元

(2)主控制室采用计算单元、显示、记录和给定单元等单元,处理基于数字技术

(3)计算单元连接多个控制回路

(4)分布性(功能划分、范围划分等)

综合定义

以回路控制为主要功能的系统;

除变送和执行单元外,各种控制功能及通信、人机界面均采用数字技术;

以计算机的CRT、键盘、鼠标/轨迹球代替仪表盘形成系统人机界面;

回路控制功能由现场控制站完成,系统可有多台现场控制站,每台控制一部分回路;

人机界面由操作员站实现,系统可有多台操作员站;

系统中所有的现场控制站、操作员站均通过数字通信网络实现连接。

2、发展历程

第一代DCS(初创期)1975-1980

(1)Honeywell的TDC-2000系统

(2)重控制功能(现场控制站),轻人机界面功能(操作员站)

第二代DCS(成熟期)1980-1985

(1)Honeywell的TDC-3000系统

(2)引入局域网

(3)控制功能更加完善

第三代DCS(扩展期)

(1)1987,Foxboro的I/ASeries

(2)三层体系结构——管理层

(3)ISO标准MAP(制造自动化规约)网络

(4)功能扩展

新一代DCS的出现

特点:

全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

3、DCS的体系结构

集散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特征

●纵向分层●横向分散●设备分级●网络分层

按照功能,集散控制系统设备分为四级

●现场控制级●过程控制级●过程管理级●经营管理级

与四级设备对应的四层网络

●现场网络cnet●控制网络cnei●监控网络(snet)●管理网络

按照功能,集散控制系统设备分为四级

(1)现场控制级

➢典型的现场控制级设备(工业现场控制系统相关设备)

●各类传感器●各类变送器●各类执行器

➢现场控制级设备的主要任务

●完成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

●直接输出操作命令、实现分散控制。

●完成与上级设备的数据通信,实现网络数据库共享。

(2)过程控制级

➢过程控制级主要设备:

过程控制站、数据采集站和现场总线服务器(逻辑站)等。

➢过程控制站

●产生控制作用。

●可以实现反馈控制、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和批量控制等功能。

➢数据采集站

●接收大量的非控制过程信息;(开关量和模拟量)

●不直接完成控制功能。

(基本监视任务)

➢现场总线服务器

●一台安装了现场总线接口卡与DCS监控网络接口卡的计算机。

➢过程控制级设备的主要功能

●采集过程数据,进行数据转换与处理;

●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

●现场设备及I/O卡件的自诊断;

●与过程管理级进行数据通信。

(3)过程管理级

➢过程管理级的主要设备:

操作站、工程师站和监控计算机、(数据站)等。

➢操作站

●操作人员与DCS相互交换信息的人机接口设备;

●DCS的核心显示、监视、操作和管理装置。

➢工程师站●对DCS进行配置、组态、调试、维护。

➢监控计算机

●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

●机组运行优化和性能计算,先进控制策略的实现等。

➢数据站●是用于数据处理的,目前系统保留,尚未使用

➢过程管理级设备的主要功能

●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

●对DCS进行配置、组态、调试、维护;

●对各种设计文件进行归类和管理。

●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督控制,故障检测和数据存档。

(4)经营管理级

➢经营管理级的设备可能是厂级管理计算机,也可能是若干个生产装置的管理计算机。

➢厂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视企业各部门的运行情况。

➢管理计算机的要求是具有能够对控制系统做出高速反应的实时操作系统。

➢经营管理级设备的主要功能

●监视企业各部门的运行情况;

●实时监控承担全厂性能监视、运行优化、全厂负荷分配和日常运行管理等任务;

●日常管理承担全厂的管理决策、计划管理、行政管理等任务。

基本DCS应包括四大组成部分:

1、一台现场控制站;(至少)

2、一台操作员站;(至少)

3、一台工程师站(至少)

4、一条系统网络(至少)

还包括:

完成特殊功能站;

扩充上层管理和信息处理功能的信息网络;

以及实现现场仪表、执行结构数字化的现场总线网络

(1)操作站

☞操作站:

是操作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显示、监视、操作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设备。

操作站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用以实现集中监视、操作和信息管理等功能。

☞在有的小DCS中,操作站兼有工程师站的功能,在操作站上也可以进行系统组态和维护的部分或全部工作。

(2)工程师站

☞工程师站:

用于对DCS进行离线的组态工作和在线的系统监督、控制与维护。

☞工程师能够借助于组态软件对系统进行离线组态,并在DCS在线运行时,可以实时地监视通信网络上各工作站的运行情况。

(3)监控计算机

☞监控计算机通过网络收集系统中各单元的数据信息,根据数学模型和优化控制指标进行后台计算、优化控制等,它还用于全系统信息的综合管理。

(4)现场控制站

现场控制站通过现场仪表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连接,采集过程变量信息,并进行转换和运算等处理,产生控制信号以驱动现场的执行机构,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

现场控制站可控制多个回路,具有极强的运算和控制功能,能够自主地完成回路控制任务,实现反馈控制、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和批量控制等功能。

(5)数据采集站

数据采集站通过现场仪表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连接,对过程非控制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并对实时数据进一步加工。

为操作站提供数据,实现对过程的监视和信息存储;为控制回路的运算提供辅助数据和信息。

(6)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连接DCS的各操作站、工程师站、监控计算机、控制站、数据采集站等部分,传递各工作站之间的数据、指令及其他信息,使整个系统协调一致地工作,从而实现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操作站、工程师站和监控计算机构成了DCS的人机接口,用以完成集中监视、操作、组态和信息综合管理等任务。

现场控制站和数据采集站构成DCS的过程接口,用以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和分散控制任务。

通信系统是连接DCS各部分的纽带,是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目标的关键。

☞DCS操作站一般分为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两种(数据站)。

●工程师站主要是技术人员与控制系统的人机接口,可以对应用系统进行监视。

●工程师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功能齐全的工作平台,通过组态软件来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各种控制策略。

●有些小型DCS的工程师站可以用一个操作员站代替。

操作站设备

●操作台

●微处理机系统

●外部存储设备

●图形显示设备

●操作键盘和鼠标

●打印输出设备

Y现场控制站

☞主要设备:

现场控制单元。

☞主要任务:

进行数据采集及处理,对被控对象实施闭环反馈控制、顺序控制和批量控制。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配置不同的现场控制单元以构成现场控制站。

●以面向连续生产的过程控制为主,顺序逻辑控制为辅,构成一个可以实现多种复杂控制方案的现场控制站;

●以顺序控制、联锁控制功能为主的现场控制站;

●构成对大批量过程信号进行总体信息采集的现场控制站。

(1)机柜

有了现场控制站,生产过程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很容易得到保证

(2)电源

➢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措施

●每一个现场控制站均采用双电源供电,互为冗余。

●采用超级隔离变压器,将其初级、次级线圈间的屏蔽层可靠接地,以克服共模干扰的影响。

●采用交流电子调压器,快速稳定供电电压。

●配有不间断供电电源UPS,以保证供电的连续性。

➢现场控制站内➢增加直流电源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给主机供电与给现场设备供电的电源要在电气上隔离,以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采用冗余的双电源方式给各功能模块供电。

●一般由统一的主电源单元将交流电变为24V直流电供给柜内的直流母线,然后通过DC-DC转换方式将24V直流电源变换为子电源所需的电压。

●主电源一般采用1:

1冗余配置,而子电源一般采用N:

1冗余配置。

各功能模块所需直流电源一般为±5V、±15V(或±12V)、以及+24V。

(3)控制计算机

➢控制计算机一般是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通道等基本部分组成。

(1)CPU

●用以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可以执行复杂的先进控制算法,如自动整定、预测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2)存储器

●控制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RAM和ROM。

●在控制计算机中ROM占有较大的比例。

●由于控制计算机在正常工作时运行的是一套固定的程序,DCS中大都采用了程序固化的办法。

●在冗余控制计算机系统中,还特别设有双端口随机存储器RAM,其中存放有过程输入输出数据、设定值和PID参数等。

(3)总线

●总线是将现场控制站内部各单元连接起来的通信介质。

(4)输入/输出通道

●模拟量输入/输出(AI/AO)

●开关量输入/输出(SI/SO)

●数字量输入/输出(DI/DO)

●脉冲量输入通道(PI)

①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AI/AO)

●模拟量输入通道(AI)

➢模拟量输入通道(AI)将来自在线检测仪表和变送器的连续性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给CPU进行处理。

●模拟量输出通道(AO)

➢模拟量输出通道(AO)一般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4~20mADC(或1~5VDC)的连续直流信号,用于控制各种执行机构。

②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SI/SO)

●开关量输入通道(SI)主要用来采集各种限位开关、继电器或电磁阀连动触点的开、关状态,并输入至计算机。

●开关量输出通道(SO)主要用于控制电磁阀、继电器、指示灯、声光报警器等只具有开、关两种状态的设备。

③脉冲输入通道(PI)

脉冲输入通道(PI)将现场仪表(如涡轮流量计等)输出的脉冲信号处理后送入计算机。

冗余技术

(1)冗余方式

冗余技术多重化自动备用(同步运转,待机运转,后退运转)

简易的手动备用

➢同步运转方式

●让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或部件同步运行,进行相同的处理,并将其输出进行核对。

●两台设备同步运行,只有当它们的输出一致时,才作为正确的输出,这种系统称为“双重化系统”(DualSystem)。

●三台设备同步运行,将三台设备的输出信号进行比较,取两个相等的输出作为正确的输出值,这就是设备的三重化设置,

➢待机运转方式

●同时配备两台设备,使一台设备处于待机备用状态。

●当工作设备发生故障时,启动待机设备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这种方式称为1:

1的备用方式。

●对于N台同样设备,采用一台待机设备的备用方式就称为N:

1备用。

●待机运行方式是DCS中主要采用的冗余技术。

➢后退运转方式

●使用多台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各自分担各种功能运行。

●当其中之一发生故障时,其他设备放弃其中一些不重要的功能,进行互相备用。

➢简易的手动备用方式

●采用手动操作方式实现对自动控制方式的备用。

●当自动方式发生故障时,通过切换成手动工作方式,来保持系统的控制功能。

(2)冗余措施

●通信网络的冗余:

采用一备一用的配置。

●操作站的冗余:

采用工作冗余的方式。

●现场控制站的冗余:

有的采用1:

1冗余,也有的采用N:

1冗余。

采用无中断自动切换方式。

●电源的冗余:

除了220V交流供电外,还采用了镍镉电池、铅钙电池以及干电池等多级掉电保护措施。

●输入/输出模块的冗余:

部分重要卡件采用1:

1冗余。

●DCS软件还采用了信息冗余技术。

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

☞系统软件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

●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

●通信管理软件

●组态生成软件

●诊断软件

☞集散控制系统的系统软件

●一组支持开发、生成、测试、运行和维护程序的工具软件。

➢操作系统

●用来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用户程序的执行顺序。

●为用户程序与系统硬件提供接口软件。

●允许这些程序(包括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之间交换信息。

☞在实时工业计算机系统中,应用程序用来完成功能规范中所规定的功能。

☞DCS组态(或组态设计)

●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控制的需要,预先将DCS所提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功能模块组织起来,以完成特定的任务。

DCS组态分为硬件组态和软件组态

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

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

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

(一)核准对象。

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

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

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

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挂图作业。

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

乡里将根据各村情况对每年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三、精准施策

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清类别,分类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

在抓好贫困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贫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一)推进基础设施扶贫

1.对“十三五”扶持贫困村25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由规划所牵头负责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2.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交通、电力、水利、就医就学等方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到2015年完成2个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底新一轮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在调查摸底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保到2016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的改造任务;灌溉渠系建设和小山塘除险加固改造主要倾向贫困村,提高灌溉能力,到2017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每年安排贫困村至少一个“一事一议”项目,以帮助解决路、桥、水等问题。

(二)推进产业扶贫

1.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

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白莲、等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贫困户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

为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优先立项和优先提供苗木和种苗。

每年通过产业扶持贫困户50户以上,到2020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主业。

乡财政筹集资金,重点打造空坑——XX扶贫产业带,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2.筹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

县乡筹集精准帮扶到户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

县财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半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了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户获得一次性扶持资金5000元,按规划分批实施,5年内全覆盖;另外切除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贷款贴息。

3.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指导贫困村选择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安排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合作商业银行按1:

8放贷;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蔬菜局等相关部门在贫困村产业选择、合作社组建、技术培训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

4.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县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

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黄卡、红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推进搬迁扶贫

1.正确引导。

对地处边远、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户,坚持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