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528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docx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信天游特点。

2.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3.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4.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星光大道中有一位唱陕北民歌的歌手--阿宝。

他的歌大多是采用信天游形式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信天游。

二、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

贺敬之:

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

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

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毛主席亲自题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三、文体介绍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

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

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

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五、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五节,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共五节:

第一部分:

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

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激动,喜悦,赞美。

3.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明确:

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六、作业

1.熟读诗歌。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并背诵。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到延安

延安生活

亲人团聚

延安新貌

延安历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组内交流喜欢的诗句,并阐述原因。

二、研读诗歌

(一)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

四层:

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

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

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

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2.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再来的?

明确:

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3.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

“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4.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

有什么作用?

明确:

通感、拟人。

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和激动。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

主要描写出什么?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

7.齐读第一部分

(二)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可分几层?

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

三层。

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

第2~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

第5、6节为第三层,收束。

2.第一层在诗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承上启下。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明确:

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4.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5.第三层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过渡自然,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完整,更有效地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挚感情。

6.齐读第二部分

(三)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可分几层?

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

三层:

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

3~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

第9节为第三层,收束。

2.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

明确:

从视觉描写:

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

从听觉描写:

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

3.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明确:

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4.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

5.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

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

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

体现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6.“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要如何理解?

明确:

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

7.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诗歌。

2.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到延安--喜悦、激动

延安生活--感激

亲人团聚--喜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竞读第一至第三部分,交流评价。

二、研读诗歌

(一)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

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

三层:

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

第2节2~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新貌。

第3节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次中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什么方法体现出来的?

明确:

反复,夸张。

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3.第二层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

明确:

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象征、排比

4.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5.齐读诗歌第四部分。

(二)第五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可分几层?

各写出了什么?

明确:

三层:

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

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

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明确:

排比,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一句要如何理解?

明确:

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夸张、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深情。

5.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三、品味语言特点

提问: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谈谈。

明确:

多用叠词。

分类可分四类:

(1)表事物的有:

树根根、羊羔羔等。

(2)表数量的有:

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

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

白生生等。

四、品味信天游的特点

明确:

直接生动地表现生活。

带有深厚的地方色彩。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夸张、排比、比兴、拟人。

五、拓展

1.优秀信天游语句积累: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石狮子张口不说话,想哥哥想得直哭下。

“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耳听见哥哥唱着歌儿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断头也不后悔。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

2.听歌《兰花花》,结课。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到延安--喜悦、激动

延安生活--感激

亲人团聚--喜悦

延安新貌--歌颂

延安历史--赞美

雷真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