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197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docx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

二年级语文上21古诗二首夜雪梅花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讶、枕、窗、户、折、墙、数、凌、寒、独、遥、暗”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户、数、暗、独、窗、夜”等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夜雪》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一个雪花飞舞的世界。

二、学习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读识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并用铅笔圈出认识的新字朋友。

3.教师领读生字卡片,并进行正音练习。

4.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出示课件2)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5.理解诗句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出示课件3)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6.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7.同桌互相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试说诗句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共同交流本课会认字记忆方法和结果。

(出示课件4)

3.指导书写。

(1)课件展示本课会写字,(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窗”和“夜”的写法。

(出示课件6)

窗:

上下结构,注意上边不是宝盖儿,而是穴宝盖儿。

夜:

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在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打上“√”

惊讶(yàyá)枕头(zěnzhěn)窗户(cuāngchuāng)

折断(shézhé)

二、根据课文填空。

1.《夜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2.已讶衾枕,复见。

三、诗人写了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表现什么的?

参考答案:

一、惊讶(yà)枕头(zhěn)窗户(chuāng)折断(zhé)

二、1.白居易2.冷窗户明

三、雪下的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梅花》。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论梅花,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

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梅花》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注意停顿和重音。

(出示课件8)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

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9)

(诗句大意: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出示课件10/11)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出示课件12)

4.共同交流记忆方法和结果。

数:

多音字,这里读shù

凌:

读líng,不要读成lín

5.指导书写。

(1)强调写法(出示课件13)

墙:

左右结构,注意右边部分上边不是“土”,下边不是“口”

凌:

是两点水,不是三点水。

独:

反犬旁,不要写成提手旁。

遥:

要后写走之旁。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

要注意端正。

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在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打上“√”

冰凌(línlíng)寒冷(hánhēi)遥望(yáotiào)

黑暗(yīnàn)

二、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三、下面用斜线标出的停顿,正确的是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参考答案:

一、冰凌(líng)寒冷(hán)遥望(yáo)黑暗(àn)

二、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三、2

板书设计21.古诗二首

梅花夜雪

凌寒不畏严寒讶冷

不是雪洁白如雪见明

暗香幽香远飘知重

闻声

【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写的都是寒冬季节的景色。

《夜雪》通过对雪夜情景和诗人感受的描写,可感不可见的特点。

《梅花》通过“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刻画出梅花的洁白、傲雪的品性。

1、课的设计能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重视背诵朗读的基础上,把识字的要求在课堂上落实的比较好。

3、重视听说读写,还能让学生把对诗歌的感知通过绘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能较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资源包

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

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讶、枕、窗、户、折、墙、数、凌、寒、独、遥、暗”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户、数、暗、独、窗、夜”等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说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写的都是寒冬季节的景色。

“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点,刻画出梅花的洁白、傲雪的品性。

《夜雪》通过对雪夜情景和诗人感受的描写,可感不可见的特点。

说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12个汉字,会写“户、数、暗、独、窗、夜”6个生字。

难点: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说学生分析

古代诗歌,读起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孩子们学习启蒙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让孩子们背诵一定的古代诗词,又可以学习汉字、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对落实新课标很有意义。

说设计思路

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融读诗、看景、想象、品味为一体,使学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课件或图片)

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梅花?

你还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雪花飞舞、梅花盛开的情景。

3.板书课题。

教师边画梅花,边背诵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注意停顿和重音。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

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景物特点。

9.师小结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景物特点,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四、引导背诵

1.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背诵。

2.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3.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背诵。

说教学效果

整堂课学生情绪很好,都在认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思考积极,发言主动。

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精彩片段

《古诗二首》教学片段

师:

请跟着老师一起写一首诗,老师在黑板上写这首诗,同学们跟着老师把这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明白吗?

(明白)老师怎么写,你们就怎么写。

看清楚,字应该写得端端正正。

师:

板书: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抄写)

师:

(两分钟后)抄好的请举手,看一看每个字都写正确了吗?

这个字念“zhěn”,(手指“枕”字,板书拼音)。

好,写好的把笔放下。

师: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就象一朵百花园中的小花一样,题目叫《夜雪》。

诗一定要吟诵的,听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完:

好,自己轻声地吟诵一下。

生轻声吟诵。

师插话:

对,就这样轻轻地吟,要读到自己的心里。

指名一生读。

师:

恩,声音清脆悦耳。

如果对这首诗的情感再有一点体会就更美了。

我请几个女同学来读读看。

指名一女生读。

师:

清幽幽的,你这首诗别有一番情趣,不错。

她不但对这首诗有了体会,而且有了表情。

读诗的时候有表情的同学对诗是有自己的真切体会的。

这首诗会读吗?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

好,这首诗里面有6个生字。

考考大家,这个“枕”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

这个“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枕头”。

师:

是吗?

好,“枕”就是“枕头”。

那猜猜看,这个“衾”什么意思?

生:

也许就是棉被。

师:

好,那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

你能不能自己读得懂呢?

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明白吗?

轻轻地读一读,然后想一想,你就会读明白了。

好,开始。

生同桌间交流。

师:

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

读得懂的请举手。

我来看看。

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

读得懂吗?

好,手放下。

师:

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

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师问第一个问题:

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

(生:

懂)那我问你:

晚上外面下雪,诗人也就是作者,诗人在哪里?

(生:

家里。

)在哪里?

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师读诗,提示:

外面在下雪,诗人在哪里呢?

在干什么呢?

一定要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生思考。

师:

你先说。

生:

那个时候他正在睡觉。

生:

他抬头看到窗户上一片明亮,知道这是因为雪下得很大,大到他可以时不时听到竹子被雪打断的声音。

师:

好,这首诗的意思大体懂了。

现在问你一下:

你凭什么说他正在睡觉?

生:

因为“衾”和“枕”的意思是“棉被”与“枕头”。

他为什么感到棉被和枕头冷了,是因为他在睡觉。

第一句说到了被子和枕头,听见了折竹的声音。

师:

好,她是从“已讶衾枕冷”“衾枕冷”三个字说明他在睡觉,有道理吗?

有道理。

还有补充吗?

生:

那如果睡在床上的话,睡了很长时间就会变得很热了,那枕头和被子就会变得很热了。

生:

我觉得他正在铺棉被。

所以觉得那个棉被和枕头非常地冷。

师(笑):

啊,他不睡觉就在铺棉被?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

他在哪里?

好,你说。

生:

他刚刚在床上,刚刚盖上被子。

师:

他刚刚盖棉被,发现棉被是冷的对吗?

好的,同学们,老师提醒一个词:

“已讶”,猜猜他在哪里?

他肯定在床上,有没有睡的?

生: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

“已”,这是“已经”的“已”,不是“己”啊。

对呀,“已经”,忽然之间,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

刚才这位同学说睡了一会被窝是暖和的,现在忽然之间发现被窝冷了,被子和枕头都冷了,在不在睡觉?

在睡觉。

睡到半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被子和枕头冷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在自己的被窝里睡觉。

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第二个问题。

他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

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

一行一行地读读看,轻轻地读,每一行里面有没有依据?

你能不能看出来?

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

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不要盯着我看,不要盯着老师看,你自己要读、要想。

好,那位女同学。

生:

我是从“复见窗户明”这句诗里看出来的。

因为雪一般都是白颜色的,“窗户明”,雪一般都是很耀眼的,从窗户望过去一片白茫茫的感觉。

师:

这是什么?

(手指“见”字)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

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

“见”,看到了对吗?

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

这是第一处,读得好。

还有吗?

生:

我找到最后一句的这个“闻”,“闻”就是他的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

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

师:

有道理吗?

生:

有道理。

师:

“闻”就是“听到”,一听就知道。

好的,还有根据吗?

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生:

我从“讶”看出来。

这个“讶”说明之前没有下雪。

虽然现在可能不是冬天,但是这个棉被和枕头突然冷了,只有这个雪的冷才会让它们变冷。

师:

他讲得很有道理。

他说的是“讶”,“讶”的是什么呢?

是冷。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

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

这个“冷”是什么?

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

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生:

我从“夜深知雪重”看出来:

他知道在下雪。

师:

这个就是“知”。

人都有知觉,对吧?

“夜深知雪重”,一个“知”对不对?

你看,每一行当中他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

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

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

(生:

没有)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

(生:

没有)他是怎么写的?

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生:

从床上写到窗户再写到外面听到竹子的声音。

师:

好,他不直接写,是从侧面写。

生:

他是从一种事物上来感到外面下雪的。

第一个是从“衾”和“枕”,第二个是从窗户上亮了,然后最后是从竹子发出的声音。

师:

这叫侧面对吧?

他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

他是通过自己对这些事物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好,再读,“夜雪”,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

大致意思懂了吗?

生:

懂了。

师:

问第三个问题。

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

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这次发现的同学多。

好,我先请后面的同学说。

生:

从“时闻折竹声“能看出来是大雪。

因为只有雪重了才会把竹子压断。

师:

压断一根算不算大雪?

生(七嘴八舌):

不算,不算。

师:

一共才压断一根算不算大雪?

这里有个关键的词。

生(七嘴八舌):

“时”,时常听见。

师:

所以这里面是“时闻”,就是不时地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如果不是“时闻”,那也不一定是大雪,对不对?

有道理。

还有没有依据?

生:

“复见窗户明”。

如果是小雪的话落在窗户上它就变成水了。

只有大雪下在窗户上,才能让窗户看上去很亮。

师:

问题是那雪是不是下在窗户上的呢?

这个“明”是不是雪粘在窗户上它才“明”的?

生:

看过去一片白茫茫的。

师:

也就是外面都积满了皑皑的白雪,映照在窗户上它才会——

生:

才会这个“明亮”。

师:

对呀,所以这里是个什么字呢看得出大雪?

生:

“明”。

师:

对呀,这个“明”看出是大雪,不是小雪。

下一会小雪是感觉不到的,窗户还是黑乎乎的。

还有吗?

还有更重要的地方吗?

生:

我觉得应该是“夜深知雪重”的那个“重”可以体现出雪的大。

师:

给个理由呢。

生:

夜深了,“重”就是说雪是大的

师:

哦,那我问一下:

一般我们说“一片一片雪花”是轻的还是重的?

生:

轻的。

师:

你说一片雪花很重吗?

雪花飘飘。

那他为什么说雪是重的?

生七嘴八舌。

师:

一个个说,为什么他说雪是重的而不是轻的?

“夜深知雪飘”,多美啊。

他为什么不说“夜深知雪大”,而偏偏要说“夜深知雪重”?

你知道他为什么要用这个“重”字啊?

生:

因为雪大,积雪都堆在一起,所以很重。

师:

积雪堆在一起就显得重了。

对这个“重”有了一层体会,还不够。

生:

我觉得他写这个“重”是为了体现后面的这个“时闻折竹声”。

因为光说“大”的话,可能不会折断,只能是“重”的话,雪全盖在那边才会把竹子折断。

师:

哦,这个“重”和后面的一个什么联系在一起呢?

“折”。

和它联系在一起,有了“重”才会“折”,不“重”它不会“折”。

对这个“重”有了第二层体会,但是还不够。

这个“重”说明什么?

生:

如果“大”的话,不一定“重”;但是“重”的话肯定是“大”的。

师(笑):

哦,你这样推断。

你想像一下什么时候这个地上的雪下得多啊?

下的时间长,时间很长很长,然后呢?

雪下得很大很大。

如果下的小雪,雪一到了地上就融化掉了。

因为下的时间长,下的雪花大,所以才有这个“重”字。

好,这说明是大雪,还有吗?

还有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大雪的?

生:

“已讶”,忽然感觉到这个棉被和枕头冷了。

如果是小雪的话应该是一点点变冷的。

师:

对,这里有一个字。

冷到什么程度?

生:

感到非常惊讶。

师:

这个“讶”是有“惊讶”的意思。

半夜里他——

生:

惊醒了。

师:

不是“惊醒”的,是怎么醒的?

生:

冷醒的。

师:

他不能说冷醒的,他是

生:

冻醒的。

师:

对呀,是冻醒的。

冻坏了,冻到自己感到很惊讶,怎么会这么冷呢?

所以这是个什么字呢?

“讶”。

哦,你还有一个啊。

生:

就是那个“复见窗户明”的“复”。

刚才他已经说了,窗户不是直接靠在地上的,要稍微上来一点。

雪下得很大就不容易融化掉,所以才会经常看到它。

师:

你这个“复”怎么解释?

生:

“复”就是经常。

师:

是不是?

就是反复?

一次又一次啊?

老师纠正一下,这个“复”不是一次又一次,不是反复,而是“又”的意思。

他一开始被冰冷的枕头和被子惊醒了,惊醒了以后他怎么样?

“又看到”,不是“经常看到”,而是“又”的意思。

“已”和“复”对应起来才能理解正确,懂了吗?

师:

好,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

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自己读,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

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深情)

师:

这时候的读你要对这组画面有种感觉,感觉到这个夜雪啊给你的感觉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

随便你先来读,然后你说“我读出那个夜雪的意境、情境、感觉是什么样子了。

生:

我读出了雪冷。

师:

夜雪一个字——冷,但是你读得还不够冷。

你笑眯眯的。

你要读出天的冷,该怎么读?

谁来读出这个“冷“字?

师:

你能想像着壮观的情景,是不是啊?

会想像。

生说:

我想读出

师(打断):

你先读,让我们猜猜看。

生读:

我觉得那个雪非常多,不停地下。

师:

纷纷扬扬,那种情景能在脑子当中闪现出来。

然后能不时听到竹子被折断的声音。

师:

竹子折断的声音响不响?

生:

响。

师:

“哗啦哗啦”的?

竹子折断的声音是很轻微的,连这么轻微的声音都听到,这就反衬出外面——

生:

很静

师:

对呀,这叫反衬。

我们说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

生七嘴八舌:

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

师:

对呀,一根针掉到地上声音轻吗?

轻。

这个声音你都听得见,说明教室怎么样?

静。

现在夜雪静不静呢?

静,静到那细小的竹枝折断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突出了一个“静”字,多好啊。

当然他还联想到是不是贬官,这个你可以去查一下啊,看看他有没有被贬。

好,还有同学愿意读吗?

有“大的”,有“壮观的”,有那个“静”的……你先读。

一生读:

读了这首《夜雪》,我感觉到鹅毛大雪都纷纷扬扬地压下来了。

师:

那感觉到一个什么字呢?

生:

“重”。

师:

还是“重”还是“大”,美吗?

(一生插:

壮观)

师;壮观也是一种美,壮美,对吗?

你读。

生读:

读了这首《夜雪》,我感觉到诗人很厉害,“重”啊“冷”啊都描写进去了。

师(笑):

你觉得诗人很厉害,有你厉害吗?

师:

好,同学们,这个情景通过这二十个字,你都能感觉得出来。

个人读了这首诗,联想到的感受到的可能都不一样,但夜雪留给你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对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

(集体读)

师:

现在想像把自己当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盖着被子,突然之间睡到半夜冻醒了。

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

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

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生齐声吟诵。

师:

会背的举手。

能背的一起背一下好吗?

背的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会背的集体背。

师: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不要读在嘴里,要读在心里。

师:

这首诗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

生集体读全诗。

师:

你看,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吗?

好,课后把这首诗背一背。

备课资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拼音,填空组词。

chuānghushùmǎhēiàndāndú

码黑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太阳花》,完成练习。

你见过太阳花吗?

这是一种很美丽的小花,小小的花瓣,粉红的,鲜艳极了,叶子呢?

也是细细的,像含着一包绿汁,很嫩。

早晨,太阳一露出笑脸,太阳花就兴冲冲地开放了。

太阳越晒花越红。

它仰着脸蛋,好像在跟太阳说:

“太阳,谢谢你把我照得这样漂亮。

傍晚,太阳下山了,太阳花就慢慢合拢花瓣,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太阳花还有黄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的太阳花开起来,那才好看呢!

1、短文共有段话,用序号标出来。

2、太阳花是一种很的小花,的花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