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078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docx

哲学法专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考核练习题【之一】【讲解】

[单选题]

【第二章】1、“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作为定义的错误是(C)。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

C以比喻代定义D定义用否定联项”

【参看第二章定义的规则↑】

【第二章】2、“商品是劳动产品”这句话作为定义的错误是(A)。

A定义过宽B定义过窄

C以比喻代定义D同语反复”

【参看第二章定义的规则↑】

【第二章】3.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宪法”与“国家根本大法”之间是(D)。

A、属种关系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参看第二章概念间的关系,因为“宪法”与“国家根本大法”所指的事物的对象是相同的,所以两者是同一关系↑】

【第二章】4、“法律可分为实体法、程序法和民事诉讼法”作为划分的错误是(D)。

A、子项不全B、分解

C、多出子项D、子项相容

【参看第二章划分的规则↑】

【第二章】5、在“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这一判断中,“盗窃罪”与“侵犯财产罪”两个概念外延之间是(A)。

A、属种关系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参看第二章概念间的关系↑】

【第二章】6、“人民法院可以化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划分的错误是(A)。

A、子项不全B、多标准划分

C、分解D、多出子项

【参看第二章划分的规则↑】

【第二章】7、在“有些伤害罪是过失犯罪”中“伤害罪”与“过失犯罪”之间是(C)。

A、属种关系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参看第二章概念间的关系↑】

【第二章】8、犯罪行为可以概括为(A)

A、非法行为B合法行为

C有意识的行为D丧失理智的行为

【参看第二章概括与限制↑】

【第二章】9、自愿与胁迫这两个概念之间是(B)。

A、包含关系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参看第二章概念间的关系,↑】

【第二章】10、根据概念间的概括与限制的理论,律师可以限制为(B)。

A、青年人B、青年律师

C、老年人D、先进人物

【判断正误】

【第一章】1、“逻辑”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

【正确】

【第一章】2、逻辑学是一门有阶级性、民族性的科学。

【错误】

【第一章】3逻辑学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

【正确】

【第一章】4逻辑学为人们获得新知识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工具。

【正确】

【第一章】5、任何逻辑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组成的。

【正确】

【第二章】6、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正确】

【第二章】7、任何语词都能表达概念。

【错误】

【第二章】8、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之间是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

【错误】

【第二章】9、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正确】

【第二章】10、在“我们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中,“中国人”是非集合概念。

【错误】

法律逻辑学考核练习题【之二】【讲解】

[单选题]

1、在“有些伤害罪是过失犯罪”中,“伤害罪”与“过失犯罪”之间是(C)。

【第二章】

A、属种关系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D、同一关系

【参看第二章概念之间的关系↑】

2、“有的债权是超过诉讼时效的”是(C)。

【第三章】

A、全称肯定判断B、单称肯定判断

C、特称肯定判断D、单称否定判断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3、特称否定判断的符号表达形式是(D)。

【第三章】

A、SAPB、SEP

C、SIPD、SOP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4、“所有正当防卫都不是犯罪行为”是(B)。

【第三章】

A、全称肯定判断B、全称否定判断

C、特称肯定判断D、单称否定判断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5、全称肯定判断的表达形式是(A)。

【第三章】

A、SAPB、SEP

C、SIPD、SOP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6.判断“这个证据是虚假的”是(B)。

【第三章】

A、全称肯定判断B、单称肯定判断

C、特称肯定判断D、单称否定判断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7.全称否定判断的符号表达形式是(B)。

【第三章】

A、SAPB、SEP

C、SIPD、SOP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

8.“所有的证词都是可信的”与“所有的证词都不是可信的之间”是(A)关系。

【第三章】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下反对关系D、差等关系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P56至P70页↑】

9.“所有的证词都是可信的”与“有的证词不是可信的”(B)。

【第三章】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下反对关系D、差等关系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P56至P70页↑】

10.“A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与“A国不是一个经济大国之间”是(B)。

【第三章】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下反对关系D、差等关系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的种类P56至P70页↑】

【判断正误题】【以下都是第四章】

1.由“所有抢夺罪都是故意犯罪”可以推出:

并非有的抢夺罪不是故意犯罪。

【正确】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第四节↑】

2.由“并非有的贪污罪不是故意犯罪”可以推出:

所有的贪污罪是故意犯罪。

【正确】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第四节↑】

3.由“所有的贪污罪都是故意犯罪,甲的行为不是贪污罪”可以推出:

甲的行为不是故意犯罪。

【错误】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第四节↑】

4.由“紧急避险是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可以推出:

紧急避险不是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正确】

【参看第三章性质判断第四节↑】

5.由“诈骗犯罪是不道德的行为,诈骗犯罪是犯罪行为。

”可以推出:

犯罪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错误】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的规则↑】

6.由“和尚是剃了光头的,小张是剃了光头的。

”可以推出:

小张是和尚。

【错误】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的规则↑】

7.由“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是成年人,小李不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可以推出:

小李不是成年人。

【错误】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的规则↑】

8.由“放火罪是故意犯罪,王某的行为不是故意犯罪。

”可以推出:

王某的行为不是放火罪。

【正确】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

9.由“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以推出:

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正确】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这是一个省略的三段论↑】

10.由“有的合同不是有效的合同,有的合同是经济合同。

”可以推出:

有的经济合同不是有效合同。

【错误】

【参看第四章性质判断第一节三段论的规则↑】

法律逻辑学考核练习题[之三]【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青年犯罪,或有社会原因、或有家庭原因、或有自身原因”是一个(B)。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D、规范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二节↑】

2、“并非如果甲在现场,则乙不在现场”这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B)。

【六章】

A、甲在现场而且乙不在现场

B、甲在现场而且乙在现场

C、甲不在现场而且乙不在现场

D、甲不在现场而且乙在现场

【参看第六章第五节↑】

3、“只有主观有过错才能构成犯罪。

”是一个(C)。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D、直言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三节↑】

4、“并非这孩子又打人又骂人”这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A)。

【六章】

A、这个孩子或不打人或不骂人

B、这个孩子或打人或骂人

C、这个孩子不打人又不骂人

D、这个孩子不打人或者骂人

【参看第六章第五节↑】

5.“并非这个城市的人口过多或者水资源不足”这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C)。

【五章】

A、这个城市的人口不多或者水资源充足

B、这个城市的人口多或者水资源不足

C、这个城市人口不多并且水资源充足

D、这个城市人口不多并且水资源不足

6.“只要天下雨,地就湿”是一个(A)。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充分条件假言判断D、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四节↑】

7.“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那么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处罚”是一个(C)。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充分条件假言判断D、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四节↑】

8.“你说错了或者我听错了”是一个(B)。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充分条件假言判断D、规范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二节↑】

9.“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是一个(B)。

【五章】

A、联言判断B、相容选言判断

C、充分条件假言判断D、不相容选言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二节↑】

10.“他不但口才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是一个(A)。

【五章】

A、联言判断B、选言判断

C、假言判断D、规范判断

【参看第五章第一节↑】

【判断正误题】

1.“祖父母和孙子女都是属于近亲属”是一个联言判断【正确】【五章】

【参看第五章第一节↑】

2.“只有触犯刑律,才构成犯罪”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正确】【五章】

【参看第五章第三节↑】

3.“一个青年人失足,或有社会原因,或有家庭原因,或有自身原因”是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

【错误】【五章】

【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参看第五章第二节↑】

4.“并非所有证据都是确凿的”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错误】【五章】

【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的负判断,参看第五章第三节和【参看第六章第五节↑】

5.由“并非甲某既犯了贪污罪又犯了受贿罪。

”可以推出:

甲某或者没有犯贪污罪或者没有犯受贿罪。

【正确】【六章】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

6.由“如果死者是煤气中毒致死的,那么,尸斑应呈鲜红色。

这个死者的尸斑呈鲜红色。

”可以推出:

这个死者是煤气中毒致死的。

【错误】【六章】

【讲解】该推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

推理形式为:

如果p则q,q;所以,p。

推理形式无效。

因为违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要理解好141页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7.由“如果甲是凶手那么案发时甲在现场,现在已知甲不是凶手。

”可以推出:

案发时甲不在现场。

【错误】【六章】

【讲解】

该推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

推理形式为:

如果p则q,非p;所以,非q。

推理形式无效。

因为违反(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前件”。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要理解好141页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8.由“如果某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则某甲的行为有社会危害性。

某甲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

”可以推出:

某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六章】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要理解好141页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9.由“只有深入实际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老张没有写出好的作品。

”可以推出:

老张没有深入实际生活。

【错误】【六章】

【讲解】

该推理为(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

推理形式为:

只有p才q,非q;所以,非p。

推理形式无效。

因为违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的规则。

参看第六章第一节,要理解好143页的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

10.由“甲某的死亡或者是自杀或者是他杀或者是自然死亡。

已知甲某的死亡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

”可以推出:

甲某是自然死亡。

【正确】【六章】

【参看第五章第二节,要理解好125页的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

法律逻辑学考核练习题【之四】

【单选题】

1、“今天必然下雨”是(A)。

【第七章】

A、必然肯定判断B、必然否定判断

C、可能肯定判断D、可能否定判断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一、

(二)简单真值判断的种类↑】

2、“甲某可能不是盗窃犯”是(D)【第七章】

A、必然肯定判断B、必然否定判断

C、可能肯定判断D、可能否定判断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一、

(二)简单真值判断的种类↑】

3、“张三必须参加会议”与“允许张三不参加会议”之间是(B)。

【第七章】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一、(三)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4、“禁止到河里去游泳”与“必须到河里去游泳”之间是(A)。

【第七章】

A、反对关系B、矛盾关系

C、差等关系D、下反对关系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一、(三)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5、根据模态推理,由“张三可能会作案”可以推出(C).。

【第七章】

A、张三必然会作案B、张三必然不会作案

C、并非张三必然不会作案D、张三可能不会作案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一、(三)简单真值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6、根据模态推理,由“允许中午休息时打牌”可以推出(D).。

【第七章】

A、并非必须中午休息时打牌B、并非允许中午休息时打牌

C、允许中午休息时不打牌D、并非必须中午休息时不打牌

【参看第七章第二节一、(三)简单规范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7、下列哪些不是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C).。

【第八章】

A、求同法B、求异法

C、求真法D、共变法

【参看第八章第四节,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8、完全归纳推理具有如下特点(A).。

【第八章】

A、属于必然性推理B、属于或然性推理

C、前提真则结论假D、前提并不蕴涵结论

【参看第八章第二节,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9、、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A).。

【第九章】

A、具有或然性B、具有必然性

C、具有真实性D、具有可靠性

【参看第八章第三节,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0.从结果出发推测结果发生的原因或条件的非演绎推理属于(B)。

【第九章】

A、归纳推理B、回溯推理

C、类比推理D、三段论推理

【参看第九章第二节,会溯推理↑】

【判断正误】

1、“月球上可能有水”属于可能判断。

【正确】【第七章】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

2、“禁止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属于真值模态判断。

【错误】【第七章】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和【参看第八章第一节】

3、“并非贾某不可能犯罪”等值于“贾某必然犯罪”。

【正确】【第七章】

【参看第七章第一节】

4、归纳推理为演绎推理提供前提。

【正确】【第八章】

【参看第八章第一节】

5、“瑞雪兆丰年”等谚语的产生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

【错误】【第八章】

【参看第八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6、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是在前提中对某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对象都逐一进行考察。

【正确】

【第八章】

【参看第八章第二节】

7、不完全归纳推理可以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和三段论推理。

【错误】

【第八章】

【参看第八章第三节】

8、类比推理的两个对象,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对象。

【正确】【第九章】

【参看第九章第一节】

9、假说不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

【错误】【第九章】

【参看第九章第三节】

10、假说的验证不可能是绝对的、完全的、因为人类的实践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正确】

【第九章】

【参看第九章第三节】

法律逻辑学考核练习题【之五】

【单选题】

1.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

“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

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

”这句话{A}【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经验主义与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不是一个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所以违反同一律。

2.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

“我不认为到会的都是好律师,也不认为到会的有些不是好律师。

”这句话{C}【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到会的都是好律师”与“到会的有些不是好律师”是两个矛盾关系的直言命题,“我”同时予以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甲说:

“根据该被告犯罪的情况,不应从重处罚。

乙说:

“那就应从轻处罚。

甲说:

“也不应从轻处罚。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D}【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该被告应从重处罚”与“该被告应从轻处罚”是两个反对关系命题,甲同时予以否定,不违反逻辑规律。

4.在一个工厂召集的车间主任产品质量会上,张主任说:

“质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村过去有个打铁的老人,手艺很高明,但思想保守,不愿把技术传给别人,惟独只教给他的儿子。

后来,他和他的儿子都死了,手艺也就绝了,很可惜……”。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张主任说的话{D}【第十章】

A、混淆概念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转移论题

【“质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与其所举打铁老人的例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论题,因而违反同一律要求,犯“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5.某甲说:

“要说必然会胜诉是不对的,谁能担保必然会胜诉呢?

要说可能不会胜诉也是不对的,怎么可能不会胜诉呢?

”。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某甲说的话{C}【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必然会胜诉”与“可能不会胜诉”是两个矛盾关系的模态命题;甲同时予以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6.张三说:

“根据该被告犯罪的情况,不应从重处罚。

”乙说:

“那就应从轻处罚。

”甲说:

“也不应从轻处罚。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D}【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该被告应从重处罚”与“该被告应从轻处罚”是两个反对关系命题,甲同时予以否定,不违反逻辑规律。

7..甲说:

“请问,这个罪犯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呢?

乙说:

“这个罪犯既不是故意犯罪,也不是过失犯罪。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乙说的话{C}【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这个罪犯是故意犯罪”与“这个罪犯是过失犯罪”是两个矛盾关系的单称直言命题,甲同时予以否定,违反排中律要求,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8.甲说:

“说并非所有证人都说真话是成立的,说并非所有证人都不说真话也是成立的。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D}【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所有证人都说真话”与“所有的证人都不说真话”是两个反对关系的判断。

甲对这两个判断都给予否定,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

9、甲:

“说所有证人都说真话是成立的,说有的证人不说真话也是成立的。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甲说的话{B}【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所有证人都说真话”与“有的证人不说真话”是两个矛盾关系的判断。

甲对这两个判断都给予肯定,违反了矛盾律。

10、“在那次空难中,飞机上的人员全部遇难身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从逻辑基本规律分析,上述这段话{B}【第十章】

A、违反同一律B、违反不矛盾律

C、违反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规律

[“飞机上的人员全部遇难身亡。

”与“飞机上的人员没有全部遇难身亡(因为有一个幸存者)之间是两个矛盾关系的思想。

对这两个思想都给予肯定,违反了矛盾律。

]

【判断正误题】

1、同一律的的基本内容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错误】

【第十章】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是矛盾律的内容,不是同一律的内容。

2、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错误】【第十章】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

】.

3、不矛盾律的公式是:

A不是非A。

【正确】【第十章】

4、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

【正确】【第十一章】

5、根据论题与论据之间联系方法不同,论证方式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正确】

【第十一章】

6、反证法是一种直接论证。

【错误】【第十一章】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论证。

参看十一章第二节,二,

(二)间接论证。

7、在论证中如果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就违反了“论题必须明确”的规则。

【错误】

【第十一章】

【应当是“论题必须保持同一”的规则,参看十一章第三节】

8、违反“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的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包括:

“虚假论据”和“预期理由”。

【正确】【第十一章】

9、根据反驳中所采取的推理的形式不同,反驳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错误】【第十一章】

【根据反驳中所采取的推理的形式不同,反驳的方式可以分为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

10、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申出两个相矛盾的判断,这是归谬法的一种具体形式。

【正确】

【第十一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