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98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docx

中外电影史考试复习知识点

电影叙事的发现

一、卢米埃尔兄弟

1、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

(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

如《工厂的大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

如《婴儿的午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

如《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2、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师。

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二、梅丽爱的创新(1896-1912)

1、使电影成为被策划的充满特技的戏剧表演,让观众首次看到了电影制造奇幻世界的魔力。

2、“停机再拍”产生叙事效果

3、“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于歪曲现实的方法。

4、局限:

终未跳出舞台框架

三、卢米埃尔和梅丽爱的对比

卢米埃尔

梅丽爱《月球旅行记》

电影是一种科学珍品

银幕即舞台

再现生活

改变生活

“当场抓住的自然”引起旁观者感受

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浪漫主义

现实生活的“写实”“记录”

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银幕戏剧”

再现主义(模拟现实)

表现主义(技术)

电影纪录片

电影故事片

《工厂大门》—创造纪实拍摄法

《婴儿喝汤》《火车到站》《出港的船》—日常生活的片段

《水浇园丁》《膝行的人》—展示喜剧情境

《拆墙》——最早使用的特技

《祖母的放大镜》

《望远镜中所见影像》

布莱顿学派的叙事突破(1902-1908)

1、代表人物:

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森出生并工作于布莱顿而得名

2、创新突破:

A、系列镜头的使用

B、蒙太奇的时空转换镜头的雏形,为后来的埃德温、鲍特、格里菲斯等大师级人物引领了方向

自觉的叙事

一、埃德温鲍特:

《火车大劫案》

1、剪辑组合解决电影叙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流畅”

2、在视觉上突破了日常视点

二、格里菲斯: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1、电影特色?

(1)电影的叙事方式:

明显的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

(2)电影的时空:

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大大超越了影片实际叙事时间,也形成了冲破故事空间束缚的空间观念。

(3)电影的语言:

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

实际上是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

4、格里菲斯对世界电影的主要贡献在哪儿?

(1)把电影从戏剧中分离出来,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

(2)着力于探求电影特技,尤其是摄影构图和蒙太奇。

(3)他的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再是场面,而是镜头,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首创。

重要作品:

《党同伐异》

剧情简介:

这第一个故事叫做“母与法”。

讲述20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州,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诬陷为杀人犯,被判处死刑。

而他的妻子则必须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凶,营救她的丈夫。

第二个故事“耶稣受难”发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

耶稣被门徒出卖,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个故事是“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国巴黎。

天主教徒发动了对新教徒的大屠杀。

一对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个故事是“巴比伦的陷落”:

公元前539年的中东,巴比伦大祭司因为与王子巴尔撒尔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军来攻之际打开城门,巴比伦古国从此灭亡。

1、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是他于1915年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年导演的《党同伐异》

2、《党同伐异》是由《巴比伦的陷落》、《基督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母与法》4个小故事组成。

3、影片创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发展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格里菲斯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系统使用蒙太奇的电影导演。

4、影片的主题是:

“排斥异己与仁爱的斗争。

”告诫人们,人们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互相残杀会造成仇恨。

5、在技巧表现上确实有新的独创性:

(1)它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第一次把时空相距甚远的故事组织在一起,这是交替蒙太奇理论的实践基础

(2)巧妙地运用了隐喻蒙太奇(3)丰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

6、电影语言上的历史贡献在于:

4段故事不是一个个单独展开,而是交替进行,十分大胆而又流畅地把时间相距甚远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平行交替叙述而造成逐渐紧张强烈的情绪而达到最高潮。

影片在影像结构、叙事结构以及镜头运动、剪辑节奏上的创新对世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极大,被认为是最早的经典影片之一。

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它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苏联蒙太奇学派

一、库里肖夫《母亲》

胶片的组接是影片产生意义的基础,产生影片意义核心不是胶片本身,而是观众的期待心理,此理论构成蒙太奇理论基础。

二、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1、自觉将蒙太奇理论创造运用到电影创造中,并形成一种风格化的创作原则。

2、蒙太奇冲突理论:

(1)通过非剧情的相关镜头的组合来创造理性和思想,甚至舍弃了叙事逻辑的连贯性和思想,完全以“冲突”为核心组织情节的推进与发展。

(2)强调“不同质的画面的组合”——对立。

3、爱森斯坦提出

(1)“杂耍蒙太奇”

(2)“情绪剧本”理论。

4、爱森斯坦的贡献:

将蒙太奇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明确地归纳为两条

(1)“合乎逻辑,条理贯串的叙述”

(2)“充满情感”,“激动人心”。

三、普多夫金

产生影片意义的核心不是胶片本身,而是观众的期待心理

爱森斯坦强调“冲突”,普多希金重视“联系”,确立以叙事为主要出发点的蒙太奇形式。

四、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派——记录电影派

反对现实的实录,认为电影要表达“机器的诗意”

类型电影的观念及叙事模式

1、定义:

根据影片的叙事模式、题材内容而划分

2、叙事模式:

(1)公式化的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

3、种类:

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

4、制片制度:

(1)极度精细的组织分工

(2)制片人制度(3)明星制

重要作品:

《公民凯恩》

剧情简介:

  影片以20世纪初叶美国新闻业巨头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用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位报业大王的一生。

凯恩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后死去。

一位青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调查这几个字的含义。

  通过查阅有关回忆资料了解凯恩青年时代的经历及其母亲的艰难身世。

报社董事长伯恩施坦介绍了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的往事。

凯恩的生前好友利兰讲述了他与美国总统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他与第二个妻子、歌手苏珊的邂逅以及他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

苏珊则在夜总会中介绍了她和凯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变迁;她在凯恩的支持下想饮誉歌坛,失利后便与凯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园隐居。

直到最后焚烧凯恩旧家具时,才发现“玫瑰花蕾”原来是刻在他童年时代曾珍爱的雪撬上的字。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的成就

1、开放式叙事结构:

五段叙述,使电影摆脱了单一的线形叙事,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视听技巧:

创造性的使用了景深镜头与长镜头(服从于电影的叙事技巧)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巴赞

3、结构:

(1)一条叙述线(现在时态,正序):

从凯恩的死起,引起一系列调查访问。

用一个假悬念,玫瑰花蕾来引导。

(2)一条内容线(过去时态,基本正序):

先是纪录片式的总结和提出问题,然后由不同的受访人叙述出他从幼年、办报成功、第一次婚姻失败,到政治失败和第二次婚姻破裂的人生过程。

基本上是点状结构,但一生的脉络非常清晰。

4、电影技巧:

(一)长镜头(被巴赞称道)和景深镜头的使用。

本片有一个表现凯恩童年时代决定他人生转折的景深镜头:

前景是赛切尔同凯恩母亲在屋里商谈财产委托事宜,后景是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小凯恩在雪地上嬉雪撒野的情景。

这个著名的长镜头,即是一种客观的叙事,即对事实的描述,但前、后景中又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表现了财富对凯恩纯真心灵的侵蚀。

(二)隐喻是本片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

一方面来自情节手段,如凯恩对苏珊演义生涯的全力扶持,即隐喻着竞选失败后他对自己形象的重新塑造,另一方面又来源于镜头手段。

隐喻曾是苏联蒙太奇学派对电影艺术的重大贡献,如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运用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雕像,表现了人民的觉醒,但这种隐喻意义主要来自于镜头的组合,单个石狮并无这种含义

镜头内部传达隐喻:

奥逊威尔斯把白色看作是死亡的颜色,在影片中他始终运用白色,诸如飘着白雪图案的水晶球、小凯恩在雪地上玩耍、白色的雪橇、凯恩的两个妻子最初出现时穿着白衣裙等,以此来隐喻凯恩失去的爱、天真和所有他想得到的东西。

此外,那个时常在黑暗中隐现的仙境般的庄园,隐喻了凯恩即豪华又凄凉的生活世界。

特别是暮年的凯恩,在苏珊离开后独自走过大厅的镜头,从一重重镜子里叠映出他一重重身影,向深处延伸。

这是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景深镜头,隐喻着贯穿着他一生的倔强的自我意志,但又非常孤独。

同时,这个镜头还隐喻着凯恩的性格内涵,由一个凯恩折射出无数个凯恩,他对着镜子里的身影,自己似乎也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是痛苦。

其实,这里隐喻的乃是凯恩被极度扭曲的心灵。

(三)蒙太奇、剪辑(对于时间的巧妙设计)

(1)从圣诞快乐一下切出新年快乐,似乎是接连的,却一下子过了20年。

(2)用照片转场,将全部过程省略。

(3)早餐的几组对切和各组间的闪接,即交待了时间,也交待了两人关系的变化。

(其他叙事方式:

戏剧、文学,都不可能这样简洁、形象、具体。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定义:

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2、主题:

关注底层民众精神:

哀伤与绝望

3、贡献:

(1)更新“现实”概念。

该流派的“现实”,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他们的电影仅仅保留现实中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

(3)发挥文学在电影中的力量。

3、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代表作有《托尼》、《大幻灭》、《游戏规则》。

4、精神: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先锋主义电影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兴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2、意义:

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改变了世界电影走向与审美发展的方向。

3、核心理念:

积极、博大的,寄托了对社会和人民新生的期望,本质上基于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4、创作特色:

(1)道德立场:

应该看到表现形式背后所寄于的愤怒与反抗,是一种心灵绝望之后的呐喊。

(2)叙事创新:

创作一种非戏剧化的叙事风格——取消人为臆造的情节,舍弃专业演员,直接在街头巷尾摄取影片题材,以此来反映当前的社会观。

5、影响:

(1)电影史有新现实主义之前与新现实主义之后之分——其叙事风格与美学风格深刻地改变了电影发展。

(2)其所表现的基于偶然性为事物发生、发展逻辑的表述方式根本性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观看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电影叙事方式的出现。

(3)不仅影响了法国新浪潮运动,也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电影的发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二、实景拍摄——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

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

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

“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

”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

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 ,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

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

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

 

五、结构形式——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

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

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

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

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德国表现主义

——以一种极端风格反现实主义,影片表现的一切都与日常生活真实相对立。

1、电影史上第一个风格独特的电影流派

2、电影风格的核心:

强调单镜头的平面构图,突出画面的视觉性,减弱情节性。

3、影响:

德国电影舞台化和心理化倾向。

这两大倾向直接催生了室内剧、街头电影。

4、代表作品:

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代表作家的哲学沉思:

英格玛伯格曼

——“终其一生质疑上帝的存在”

一、瑞典电影的杰出代表,是作者电影最典型的代表

1、代表作品:

《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

2、早期其作品主要描述少年的危机感和初恋的脆弱性,倾向于探索精神的缺陷,涉及了孤独、分离、生存困境等叙事母题,思索电影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主要受诗意自然主义的影响,充满忧郁的情调。

二、现实主义转型期

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特征:

关注女性的心理,意识渴望与述求。

60年代,其创作形式主要受室内剧的影响,通过封闭的空间探视人类内心的脆弱面。

70年代,迟滞期:

《呼喊与细语》关注女性——具有德国表现主义特征:

关注女性。

代表作:

《第七封印》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作品,1957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作品探索了死亡及宗教的奥秘。

剧情由下棋延伸到对宗教和上帝的讨论,并巧妙地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层面的生活环境。

有评论称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

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

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作为独立影片样式的纪录片

——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之父”

1、《漂网渔船》标志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电影样式。

2、确立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美学思想——在理论上提出了纪实的纪录电影美学,在实践上让人们见识了纪实美学的魅力,纪实作为纪录片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从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开始被确立。

3、建立了纪录片的基本运作模式:

开创了一个流派——英国纪录片学派。

法国新浪潮

20世纪50年代的后几年,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年轻导演拍摄的低成本电影在欧洲重要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记者弗朗索瓦兹克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形容电影界出现的这一现象。

一、新浪潮运动的两个部分:

作者电影——新浪潮;作家电影——左岸派

(一)作者电影——新浪潮

1、口号:

“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制作者。

2、制作方法:

靠很少的经费,靠选择非职业演员,靠以导演个人风格为主的制片方式,大量的采用实景拍摄,靠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为基础的戏剧观念,影片制作周期短等。

3、表现方法:

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4、美学观念:

1、纪实主义,逼近现实,少有人工雕凿痕迹。

内容作者化。

2、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存在主义化,反传统化。

3、叙事的非流畅化倾向。

4、内容表现的不流畅,镜头连接上的不流畅。

5、《电影手册》《精疲力尽》让吕尔戈达尔

反传统和锐意创新的先锋。

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在形式上开创史无前例的“跳接”,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气氛。

(二)作家电影——左岸派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

1、1905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即南岸)拉丁区的文艺活动而得名。

“左岸派”是概念最早有《正片》杂志的罗燕泰耶尔提出。

虽然左岸派电影精神上和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倾向,但因其作品讲究个人风格,不据守传统的电影语法特色,常常被归入“新浪潮”电影。

2、导演们只把专门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

3、阿伦雷乃《广岛之恋》

主要强调其反传统意义,其画面为现实风格,且有大量的纪录片片段穿插其中。

新浪潮作者电影

左岸派作家电影

各自组成

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

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

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

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

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影片主题和手法

(1)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2)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

(3)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1)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2)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

(3)真实诚恳的风格。

美学追求

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

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

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代表人物: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代表作:

《教父》《现代启示录》

1、以编剧身份进入好莱坞,凭《教父》(1972)成命。

《教父》被誉为《公民凯恩》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

2、《现代启示录》是其思想与艺术均达顶峰的作品。

主题上的相似;关于灵魂的转变与扭曲;致力于追求电影的艺术性。

日本电影的主要代表

(一)黑泽明

1、评价:

①黑泽明是日本著名电影大师,被誉为“黑泽天皇”,也被成为电影艺术家。

电影影像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像感,深刻的道德的观念与哲理。

②黑泽明的影片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像感,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

③他善于将简洁明快的道德性主题融入曲折多变的情节中。

他的作风与传统创作过程相反,是由哲理观念出发进行构思,而后再去收集素材,建构人物和情节。

2、代表作品:

《罗生门》

《罗生门》是1951年日本第一部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为日本电影世界影坛开启了先锋之路。

①运用多视角的方法叙述一个惊人的故事。

从强盗、妻子、武士、卖柴人的供词,来讲述故事,用多视角叙述故事的创伤技巧。

②运用了快速摄影法。

③成功地运用了一个移动镜头切入另一个移动镜头的独特技巧。

3、特色:

手法简练,视觉形象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

黑泽明最出名导演手段就是对现场的调度,以其命名的“黑泽明式调度”,影响至今。

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

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

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

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

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

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

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小津安二郎

1、评价:

使日本电影走向最纯和最高形式的一位艺术家,早在无声电影时代就确立了自己的叙事风格。

排斥叠化、淡入淡出技巧,作品全部运用明确的剪切来连贯画面,坚持日本艺术传统中的简洁和纯朴。

2、拍摄风格:

①仰拍②固定的机位③人物的拟态式布局④回避剧烈的动作⑤人物说话时正面观众⑥稳定的景别⑦镜头的组接⑧“窗帘”式的空镜头转场⑨间隔⑩指导演员。

窗帘镜头:

“窗帘”一词,意指在影片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替代淡进淡出的手法而插入几个没有主要人物出现的景物描写镜头。

这种镜头既有交代下一场戏环境的作用,同时由于他的构图常常是由滨河街的大煤气罐,酒馆前的灯笼以及住宅区附近山区的曲线等组成的近似于抽象画的极为精美的画面,因此,这种画面一经出现,观众就会对将要发生的时间产生联想,从而起到一种引起思考的效果。

不过,这种乍一看似乎是“多余”的部分,在构成小津作品的整个基调中却是不可或缺的。

3、物哀:

“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

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的观念,也同样地被体现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中。

4、代表作《东京物语》

1953年这是小津战后感人至深的代表作。

  故事讲的是乡间父母远道到东京探望儿女,满心以为儿女成才,来时才发觉他们不外如是。

更惨的是儿女各忙各的冷落了两老,反而阵亡次子的遗孀殷勤照料。

母亲旅途劳累,回家后一病不起,子女回乡奔丧,匆匆便打道回府。

老人经历的失落,也是小津对逝去往昔的追忆,城乡对比与两代矛盾都在静谧的画面中一一呈现。

  最后,孤零零的父亲在片末长叹:

一个人生活日子特别长。

话音未散,镜头落在缓缓驶过的渡船。

画面无言,无声胜有声,看着更叫人酸楚难耐。

韩国电影

SereenQuota:

即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度。

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所进行的政府行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本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

光头运动:

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电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头在汉城国厅、光华门等地静坐抗议。

韩国政府在极大压力下,决定继续SereenQuota发展的一个契机。

中国电影史

(一)《定军山》意义与影响

1、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唤醒了中国独立拍片的意识。

2、将最新的艺术样式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体现了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欣赏趣味,

3、奠定了中国电影在叙事方式上戏剧化线状发展的基础,形成了电影的风格和特色。

(二)张石川:

第一代导演,为中国电影作出过贡献的电影前辈。

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

1913年与郑正秋合导《难夫难妻》。

1916创办幻仙公司拍摄名片《黑籍冤魂》,192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