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98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docx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

宗教的现状与走向

周建忠

引子:

宗教的不可回避与历史地位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会想起雄伟壮观的寺庙、教堂、道观,虔诚的教徒们在烟雾燎烧的神龛香炉前叩头、祈祷的景象,或者教堂林立,赞美诗歌声飘扬,尤其是海外电视剧(如韩剧、印度剧)中常见的在教堂里举行的结婚仪式以及婚礼进行曲等等,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肃穆的遐想。

——这是一个浅表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意识、仪式的痕迹。

它的复杂性、历史性、特殊性,真是一言难尽,难以言表。

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论近代科学的起源: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至它的里程碑作用只有基督教的兴起才能与之相比。

在形成西方社会的价值方面,科学与基督教各自都扮演了卓越的角色,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第一部分宗教形成发展的历程引发的讨论:

宗教与科学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原始人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宗教观念。

1908年在法国的莫斯特山洞遗址发现了宗教遗迹,证明了20万年前原始人才有了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的观念。

从巫术的萌芽到宗教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渡。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指出: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巫术的出现早于宗教的产生……巫术信仰的单一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表明,巫术体现了人类更早历史时期的更为原始的思想状态,全人类各种族都曾经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这一状态而走向宗教与科学。

而从宗教到科学,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近代科学自16世纪从宗教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由于科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而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并取代宗教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力量。

对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指出“近两世纪以来,宗教一直处在防守地位,并且大有招架不迭之势。

这个时期是空前的知识进步的时期”。

在科学技术解决了大量人类原来无法解释和把握的事情之后,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认为人类能够处理和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对于宗教这种采用超自然、超人间力量解释现实的方式进行了消解与否定,这时,人们有理由感到,科学取代宗教的时间指日可待。

举例:

1.1766: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安装避雷针

2.达尔文进化论

一、对立论

当代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英国哲学主流——分析哲学创始人罗素: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实质上就是“观察或知识”跟“权威或教义”的冲突,整个一部自然科学发展史就是知识不断征服教义、科学不断战胜宗教的历史。

宗教教义都是从某一普遍原则演绎出来,基督教的普遍原则就是相信上帝和《圣经》的绝对权威。

科学活动是一种依靠观察或根据实验推理的过程,出发点不是普遍的原则而是特殊的事实。

宗教教义体系自称拥有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科学家历来只承认现有知识的暂时性,还需不断探索与发现,不断用新成果推动人类知识进步,科学精神就是抛弃“绝对真理”,追求有实践意义的“技术真理”。

罗素:

宗教是由于恐惧产生的病症,是人类灾难深重的渊源。

恐惧:

指人们对未来世界、神秘事物、艰难世事等的恐惧心理。

17到19世纪初相继兴起于欧洲各地的启蒙运动有两大目标,一是冲击宗教蒙昧主义,树立理性与科学的权威;二是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建立自由、民主、平等与法制的社会。

所以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相提并论,甚至放到首位。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一再宣告“宗教终结了”,他们盼望科学彻底取代宗教的那一天。

可今天看来,这只是一种设想或推测,不但没有得到证实,而且在方法论上盲目信赖科学或理性。

然而,上述预测的落空以及对科学与理性的怀疑,并不等于对宗教或上帝的证实。

二、相关论或和谐论

哲学家怀特海:

未来的历史进程将取决于他这一代人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恰当关系做何决定——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他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他们的环境,而这两者的力量又是如此的强大。

基督教的教会人士并非全都是蒙昧主义者,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曾公开宣称接受宗教信仰,即使他们的神学是可疑的。

牛顿自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声明讨论诸如上帝的属性以及上帝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是自然哲学的任务。

1940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的演讲中指出: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怀特海认为“除了各种感官的冲动以外,对人类具有影响的两种最强大的普遍力量,一种是宗教的直觉,另一种是精确观察和逻辑的推理。

”1994年,我国著名哲学家熊月之指出:

“科学没有宗教会导致人的自私和道德败坏;而宗教没有科学也常常会导致人的心胸狭窄和迷信。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宗教是互不排斥的,他们像一对孪生子——从天堂来的两个天使,充满光明、生命和欢乐来祝福人类。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曾经指出:

在所有的人类活动和人类文化中,我们所发现的是“多种功能的统一”。

艺术给予我们直观的统一,科学给予我们思维的统一,宗教和神话则给予我们情感的统一。

艺术为我们敞开了“生活形式”的世界,科学为我们揭示了规律与原则的世界,宗教和神话则起始于,人类意识到生命的普遍存在和根本同一。

因此,文学与宗教就象一棵树上长出的两个分支,它们同长于人类意识形态的大树上,而又绽开出不同色泽、不同形态的花朵。

三、分离论

蒂利希:

宗教信仰之所以不同于科学研究,二者所寻求的真理不属于“同一个意域”(thesamedimensionofmeaning)。

如关于进化论,神学家误把创世传说看成科学描述,而进化论者则把人类仅仅看作低等生命形式进化的产物,以致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人性。

对上帝的论说在实验室实践的情境下是不合适的,但在崇拜或自我检讨的情境中是合宜的。

四、复杂性与微妙性、多样性

[英]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剑桥科学史丛书之一

哲学家早就断言:

人是一种理智的或理性的动物,人能靠理智能力和理智知识辨别是非,权衡利害,支配行为等。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或文化传统,跟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着错综复杂的源流关系。

科学探究的每一个新分支都需要有它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论。

科学意味着经验研究和高度专业化的现代含义。

第二部分宗教的本质与定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

[德]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蒂利希(Tillich)指出:

“宗教,就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怀。

作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是赋予文化意义的本体,而文化则是宗教的基本关切表达自身的形式总和。

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英]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

宗教是根据人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或根据人对某种用于整合人们生活的超验“他者”(other)的承诺来定义的。

可以指组织化的制度,通过信条与礼仪,宣称对于人类命运问题给出了连贯一致的答案。

宗教可以指任何表现于道德命令中的执著的信念。

1、宗教与形而上学:

一种思想方式、一种信仰、一种独特的沉思世界的方式;

2、宗教与道德:

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独特的愿望与爱心、一种特殊的行为和品质。

3、宗教与情感:

即无限的、绝对的依存感,作为人生信念、生活方式,宗教显然包含情感的因素,宗教情感有时犹如一阵和缓的潮汐连绵而来,或许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灵状态,或许骤然爆发而使人欣喜若狂心醉神迷,它有野蛮的恶魔般的形式,沦落为近乎狰狞的恐怖与战栗;有原始的和早期表现形态,发展为某种美丽的纯洁的与辉煌的东西。

(德国)现代新教神学之父施莱尔马赫说: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直觉和感受。

它希望直观宇宙,它想虔诚地聆听宇宙自身的展现与行动之音,他渴望在孩子般的宁静与柔顺中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满。

4、宗教与心理:

一种价值重大的选择,一种有强制性的选择。

詹姆斯:

在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身上,每一种能量和忍耐,每一种对付人类罪恶的勇气和能力都得到了解放。

5、宗教与社会:

遍存于全人类社会的制度

6、宗教与文化:

宗教是文化的本体。

第三部分宗教的现状与走向

一、宗教的功能

生存的功能:

宗教的信仰弥补安慰人类在与自然奋斗以求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挫折与忧虑心理

整合的功能:

借宗教的信仰,人类社群生活得更为和谐圆满。

集群而居,宗教则发挥整合群体、巩固社会规范的功能

中东的黎巴嫩1989年内战结束达成《塔伊夫协议》实行配额性质的宗教民主:

基督徒与穆斯林议员比例为1:

1。

黎巴嫩54%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源于法国殖民地),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等。

今年6月7日国民议会选举,小哈里里代表“3.14”联盟获得71席,代表逊尼派、德鲁兹派穆斯林与部分基督派;“3.8”联盟获得57席,代表什叶派穆斯林与基督教马龙派。

印度、韩国的社会稳定与宗教因素

认知的功能:

宗教信仰维持人类认知过程的持续发展

二、宗教与高科技时代

1.高科技带给人们的负面作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人们发现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并没有为人类创造一个和平、幸福、和谐的现实社会。

3.现代科技并不能解决人生种种难题,比如战争并没有消失。

4.现代科技以及与之配合的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却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难题与困境。

5.而且现实生活中仍然有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或者暂时无法克服战胜的巨大空间,比如2008年遭遇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等。

6.现代科技的复杂性与专门性,也使社会不同的阶层在知识的获得上产生很大的差距,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贫富差别仍然存在。

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到,科学取代宗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目前还存在一个较长的甚至相当长的科学与宗教和谐共处的过程。

有时甚至还有宗教过度发展的趋势,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

寺庙9000多座,天主教堂1345座,基督教堂1700座。

信奉的类型、层次都有变化:

穷人抽签,富人烧香

内涵:

信奉的少,接受算命的增多

三、宗教中的确存在着诸多现代性因素

事实上,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存在,科学与宗教一直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还说过: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中的确存在着诸多现代性因素,如,伊斯兰教的安拉是超越于民族意识之上的上帝,于此,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民族、一切教徒都是平等的。

基督教中上帝的德性是仁爱,宽恕他人的罪恶,对人谦卑,劝慰人们忘掉世界一切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仇恨,将信徒个体消融于耶稣的精神人格之中,这颇类似于中国古代思想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也颇为相似。

基督教迄至近代,又汲取了希腊精神或日耳曼精神,由重宽恕、谦卑演变而更注重自我的尊严与个体意志,这也是基督教中具有近代思想的因子。

而佛教则从反面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故而要破除一切我执与法执,但佛教是以人的直接的神秘经验或戒、定、慧等修养工夫而获得解脱,其路径又是自主的,直接的,这一切多少也含有某些现代性的因子。

所以黑格尔认为:

“宗教所涉及的与其说是行动本身,毋宁说是人的心情,是心的天国。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合流的产物。

在欧美,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基督教,是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而基督教文化又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整合,成为当今盛行于欧美的文化系统。

天主教:

1.供奉耶稣、圣母玛利亚(耶稣之母)、圣徒;2.《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

3.组织严密,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信仰的权威在教会。

4.教职人员均为男性:

主教、神甫(神父)、修士、修女,必须独身。

5.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

6.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意大利电视连续剧《佐罗》的宗教背景就是天主教。

基督教:

1.供奉耶稣、基督;2.《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

3.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信仰的权威是《圣经》。

4.基督教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

5.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

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

6.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2、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别在于:

一个是大陆农业文化,一个是海洋商业文化。

如今,两种文化都变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共同面临着危机。

农业文化的特征为:

一是本土文化的封闭性,一是落后性。

西方文化也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一是宗教性,二是自由性。

3、中国文化考虑的顺序为:

首先是情感、仁义、道德、友善,然后是伦理、习惯、传统,最后才是规则、法律。

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只居小部分地位,寺庙道观往往在山水名胜之地,而不像西方一样支配了生活的全部,触目所见的教堂,位于交通要道的城市中心的各式各样的教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曾指出,中世纪欧洲人和一些近代欧洲国家的文化代表者,生来就具有一种“宗教本能”。

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投射,不能与中国社会结构调和的宗教不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中国人对不同的信仰是兼容并包的,中国从来不为宗教信仰引起战争。

比如,印度就是一个宗教多元而且常常发生冲突的国家。

1947年独立,巴基斯坦分出(要求穆斯林到巴基斯坦,印度教到印度,双方发生驱赶杀戮,死亡60万人);1971年,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出,均与宗教冲突有关。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只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

西方学者说,印度教已经吸收了佛教的主要教义。

关于禅宗: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相传中国禅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达摩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动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后来来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习禅定,倡二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后世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并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

达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为再传。

璨弟子为道信。

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

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

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

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

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

神秀作偈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忍以为未见本性。

惠能也作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

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

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胡适博士曾发挥说:

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铃木大拙博士曾说:

“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作顿悟,是一种创见,他说:

“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汤姆士默顿(ThomasMerton)先生曾极有见地说:

“唐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

我们也可以说,禅师们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

至于禅和庄子的关系,铃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说:

“禅师的最明显的特质是在于强调内心的自证。

这种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是如出一辙的。

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

唯一的不同,是庄子仍然停留在纯粹的悟力中,而禅则发展为一种导致开悟的训练;这种训练也是今天日本禅的特殊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联络专员爱莉斯·布斯姬翁-德让丽斯夫人来通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范氏世家诗文”,其中一个主要考察点就是:

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狼山的“法乳堂”。

范曾询问:

贵国及你本人对佛教持什么看法?

回答:

感觉很好,这些人很了不起。

佛教宣传的境界有普世意义,对我们的宗教(基督教)有互补作用。

范曾说,佛教之学和中国本土的老庄之学,有相通之处。

因此,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世祖达摩来到东土以后,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禅宗遍布中国。

为什么禅宗在中国得到大的发展?

中国文人的介入极关重要。

只要中国文人介入的领域,立刻就会呈现“月满中天,花开满树”的胜景,所以禅宗在中国得到最大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传递时间很长,教派很多,律宗、天台宗、禅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等,为什么禅宗在中国得到发展?

因为中国有先秦之学奠基。

围绕文怀沙提出的正清和,范曾认为“正、清、和”三字不属于同一大的范畴。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儒家是“仁”,“仁慈”的“仁”。

因为孔子在《论语》里,大概出现了109次“仁”字,概括了社会的伦理、道德、信仰,包含了为人、处世、哲学等方面。

《论语》里讲“仲弓问仁”,孔子答“仁者爱仁”;“樊迟问仁”,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子问仁”,答“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佛家是“空”。

“六根清净”中“六根”是什么?

就是你能感应宇宙万物的官能、器官。

这些是影响你真正理解佛法的一些外在干扰,不清净你无以入门。

入门以后,四大皆空。

四大是什么?

风、土、水、火。

不要相信这些实相,这都是风土水火暂时地合拢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具体的存在。

五、宗教的延续方式与态度演变

1.信仰与仪式

对超自然存在以至于宇宙存在的信念假设部分,那就是信仰。

表达甚而实践这些信念的行动,就是仪式。

仪式是用以表达、实践,以至肯定信仰的行动,但信仰反过来加强仪式,使行动更富意义,所以李亦园提出:

信仰与仪式是宗教的一事两面之表现。

2.仪式与迷信

意识形态不会随着上层建筑的消逝而迅速消逝,历史的延续与继承是顽固而强烈久远的。

宗教仪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强的持续力,前一代的仪式行为即使到了科技知识大为发展的后一代里,仍然常常持续而残存着,或者以旧形式而发挥新作用,或作某些适时性改进,与新生活相融合,如婚丧之礼

凡是经验技术与知识所能解决的事而不以之为解决的手段,转而征之于神灵或超自然的,即为迷信。

3.态度:

A.虔诚、敬畏、庄严、崇拜B.功利、游戏、从众、附加

4.信徒

有人认为,佛教之于国人,真正信仰者甚微,愿意终身献身者亦甚少,态度上有天壤之别,也无法严格统计出信徒。

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宗教。

但中国又是一个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高度发达、代代传承的文化:

寺庙遍地林立,城隍庙遍布城市,乡村土地庙不厌简陋,触目可见

杭州灵隐寺地宫展出: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珍贵文物震撼人心

佛教文化还能融入现代商业社会:

雷峰塔、梵宫

与流行、时尚同行

——民族历史的侧影、佛教文化的展示、经济繁荣的标志,和谐社会的窗口,商业旅游的圣地、心理的调适、心灵的慰藉

古人云:

“盛世修史”,其实盛世兴文,盛世兴教,盛世和谐,盛世多元

中医与西医之辩,对立、矛盾、并存

肿瘤治疗:

1、各有特长;2、各有不足,马王堆汉墓墓主长沙王夫人利仓44岁突发肠炎而亡(肚子里有六颗瓜子),但身上有许多肿瘤,生前并没有发作。

西医:

过度治疗3、各有使用者之弊

4、流行文化

并存:

医药、学校、教堂或寺庙,往往连在一起

如福建漳州林语堂故居(旁边是基督教教堂、医院)、通中、紫琅中学(对面就是狼广教寺)

即使在当下生活之中,宗教题材或宗教背景的作品还是不胜枚举,如央视八套播出的印度电视剧《奇迹》以及正在热播的《四女奇缘》,韩剧《大长今》、《玫瑰人生》、《乞丐王子》、《人鱼小姐》、《青青草》等,对于人的心灵的净化,社会关系的平衡,扬善惩恶的道德力量,都有强烈的现代意义。

所以,宗教问题,仍然是我们当今必须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国家安全与统一,甚至于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