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959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docx

是字用法研究汇总

摘要:

在汉语中,“是”字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用法也很复杂。

它最基本、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

本文以“是”字的性质为着眼点,总结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是”字的语法功能、特殊用法以及基本句式的分析。

关键词:

“是”功能用法分析

 

一、词类的界定

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

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四、“是”字句的性质和范围

五、“是+谓词性词语”的结构分析

六、总结

 

“是”字用法研究

古代汉语以字为词,到现代汉语中,字词区别开来。

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程,除字形的由繁到简、字义的多样化、字音的明朗化外,词类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点更大程度上归功于语言学家的全方位深入化、细致化得研究。

一、词类的界定

1、“是”主要作为代词。

从汉语语法丛书的几部著作,如《马氏文通》、陈泽国的《国文法草创》等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将它称为“指名代词”“指示代字”“指示代名字”“指示词”等,虽名称各异,但实质相同,在文献中作指示代词的频率很高,主要用于近指。

2、“是”也有作为形容词的情况。

3、“是”作为系词,也称为判断词,贯通古今汉语。

4、“是”作为兼词。

主要原因是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身原因是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5、从历时的角度看,“是”字不论语法意义还是词汇意义都有从“虚”到“实”的跳跃,不过,它也有更加虚化的可能。

“是”字如果进一步虚化就会变为词内成分,或称“词尾”,例如在“若是”“真是”“无论是”“已经是”等中的“是”。

以上就是关于“是”的词类研究的一些观点。

二、“是”在文言文中的主要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三种表现:

一是词在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务,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和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上;二是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三是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一)用作指示代词

1、用来复指前文

例:

求!

无乃尔是与过?

(《论语·季氏》)“是”复指前置宾语。

小国将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左转·襄公二十八年》)“是”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君”“命”。

君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僖公十五年》)“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

2、作宾语

①.作动词的宾语。

例: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左传·伯克段于焉》)“是”作动词“谓”的前置宾语。

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鹿鸣》)“是”分别作动词“则”和“效”的宾语。

推是言之。

(《韩非子·五》)“是”作动词“推”的宾语。

②.作介词的宾语。

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是”作介词“用”的宾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柳宗元《捕蛇者说》)“是”作介词“于”的宾语。

吾尝疑乎是。

(柳宗元《捕蛇者说》)“是”作介词“乎”的宾语。

3、作定语

例:

是日也,天郎气清,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是”作名词“日”的定语。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史记·项羽本记》)“是”作名词“时”的定语。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是”作名词“蛇”的定语。

4、作主语

例:

今之老者,是谓能养。

(《论语·为政》)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左传·哀十五年》)

5、作判断句的谓语

例: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孙子兵法·势》)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睢不辱使命》)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说文解字叙》)

(二)用作形容词。

词义是“对的”“正确的”;用作意动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

例:

主爵都尉是魏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吾是所言,以戒真人,不失之也。

(《太平经》)

(三)用作判断动词。

动词“是”的用法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逐渐发展出来的。

判断词也叫系词,用于断定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

“是”作判断词与其他用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联系主项和谓项,并对他们有所断定。

例:

此是何种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

万物须雨而生,是其饮食也。

(《太平经》)

子今乐知天地之常法、阴阳之明证,此即是也。

(《太平经》)

(四)用作兼词。

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即作主语又作谓语,不可拆分。

例:

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蠧》)

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

(《原谤》)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同是天下沦落人。

(《琵琶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五)用作连词。

这种用法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

例:

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理财。

(《管子·君臣上》)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

(《荀子·哀公》)

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是”的词性不单单是充当判断动词,他的词性很丰富,主要表现在:

1、“是”作动词

“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是作动词。

⑴.表示判断。

是“是”最基本的用法,这种情况下“是”的后面带宾语。

我是小明的姐姐。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⑵.动词“是”还经常与“的”构成“是……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里,“是”具有分析的作用。

例如:

他是开汽车来的。

⑶.动词“是”还有一种修辞上的比喻用法,用来构成暗喻。

此时“是”可以用“象”、“好像”之类的比喻词来替换。

例如: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懒惰是魔鬼,会消磨人的意志。

2、“是”作副词

⑴.在现代汉语里,“是”也可以作副词。

其用法主要有两种:

副词“是”用在形容词性谓语前面,表示强调。

例如:

她长得是美。

⑵.副词“是”在动词性谓语前面,带有解释、申辩的意味。

例如:

我是忘记了,不是故意的。

3、“是”作连词

在现代汉语中,“是”还有作连词的用法。

“是”作连词主要表现在它单用或连用具有关联词语的功能。

例如:

我去是去,但是不能在那吃饭。

4、“是”作形容词

“是”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作形容词。

例如:

你说的极是。

5、“是”作代词。

现代汉语中仍有“是”作代词的用法,这是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的。

例如:

如是而已。

是日天气晴朗。

四、“是”字句的性质和范围

“是”是一个特殊动词,在句中主要起判断、联系,或肯定、强调作用。

“是”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广泛,可构成多种有特点的句式。

用“是”充当述语或述语中心语的句子叫作“是”字句,例如:

①艰苦是美德。

(吴伯萧《春秋多佳日》)

②最干净的能源还是绿色植物。

(陈宗泽《绿色,生命的颜色》)

可见“是”字句这种特殊句式是以句中有充当述语或述语中心语的“是”这个特殊标志而定名的。

(例①中“是”在句中充当述语。

例②中“是”在句中充当述语中心语。

)因而并非句中有“是”的句子都是“是”字句。

例如下边的句子就不是“是”字句:

①是啊。

②是,我一定照办。

③人们称他是活雷锋。

④是他叫你。

⑤a你说的是。

b你说得是。

⑥你不再理他就是了。

⑦是书他都看。

⑧是工人就应该好好干活儿。

⑨人有的是。

⑩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新来的老师。

例①为用“是”加语气词构成的非主谓句,表示应对。

例②句首的“是”为表应对的独立词,全句是动词性主谓句。

例③为兼语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充当兼语词组的第二个动词。

例④为用兼语词组构成的非主谓句,“是”充当兼语词组的第一个动词。

例⑤a为“的”字词组作主语,“是”作谓语。

b为“你”作主语,后补词组“说得是”作谓语,“是”充当补语。

这两句的“是”相当于形容词“正确、对”。

例⑥“你不再理他”为主谓词组,作全句主语。

“就是了”作全句谓语,意思相当于“就得了”。

例⑦为主谓谓语句。

“是书”意为“凡是书”,作全句主语,“他都看”为主谓词组作全句谓语。

例⑧为紧缩句,含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例⑨“人”为主语,“有的是”为“是”的习惯用法,表示多的意思,作谓语。

例⑩为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

“我”是主语,“不知道”是谓语,“他是不是新来的老师”是“不知道”所支配的宾语。

“是”字句,有的语法书也称“判断句”。

判断句和“是”字句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句式。

判断句是判断主语是什么的句子,判断句的动词,除“是”外还可以用“为、即、像、如、当”等词。

可见判断句的范围较大,“是”字句只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范围较小。

五、“是+谓词性词语”的结构分析

(一)是+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句子和“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句子。

例如:

甲:

①他是走了。

(孙淑新《往事》)

②信是早收到了。

(鲁迅《故乡》)

③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在全球性智力竞赛中高速发展生产力。

④大王,这是诬陷。

(郭沫若《屈原》)

⑤他是知道的。

⑥他是刚到的。

⑦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杨朔《茶花赋》)

乙:

⑧茶花是美啊。

⑨阳光是如此的好。

⑩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美。

⑾他的话是对的。

⑿两手还是空空的。

⒀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

⒁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上面这些例句语法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

分歧的焦点在于动词、形容词前的“是“的词性认识不一致,导致对”是“字句和非”是“字句的界限也认识不一致。

持副词说的主要根据下述几种方法来鉴别判断句和非判断句:

1、看能否去掉“是”或“是……的”。

能去掉,即去掉后句子仍能成立的,则不是判断句,“是”为副词作状语,“的”为语气词。

如上例甲组的①②⑤⑥句,乙组的⑧⑨⑾⒀⒁句。

不能去掉“是”或“是……的”的,是判断句,“是”为判断动词,“的”为结构组词。

如上例甲组的③④⑦句,乙组的⑩句。

2、用否定形式来鉴别,即否定副词“不”能放在“是”前面的,是判断句,“是”为动词,“的”为结构组词。

如上例甲组的③④⑥句,乙组的⑩⒀句。

否定副词“不”只能放在“是”之后的,“是”为语气副词,“的”为语气词。

如上例甲组的①⑤句,乙组的⑧⑾句。

3、看“是”字前后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

能互换位置的是判断句,“是”为动词。

如上例甲组的③⑥⑦句,乙组的⑩⒁句。

不能互换位置的不是判断句,“是”为语气副词。

如上例甲组的①⑤句,乙组的⑧⑨⑾⑿⒀句。

上述这几种方法虽能不同程度地找出“‘是’+名词性词语”和“‘是’+谓词性词语”这两种句式结构上的差别,但都没能提出有力的论据和科学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谓词性词语前的“是”不是动词,而是语气副词。

何况上述几种方法又都有局限性。

比如运用去掉“是”或“是……的”的方法,往往会改变原句的性质,像上例甲组的①②⑤⑥句会由判断句变成叙述句,上例乙组的⑧⑨⑾⒀⒁句会由判断句变成描写句。

又如运用否定形式来证明的方式局限性也不少。

首先有些“是+谓词性词语”的句子,否定副词“不”既可放在“是”前,也可放在“是”后。

例如:

“他是知情的”。

否定形式既可说成“这种药不是坏的”,也可说成“这种药是不坏的”。

其次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是”前“是”后都可以加“不”。

如“他是知道的”可说成“他不是不知道的”;“这个地方是清静”可以说成“这个地方不是不清静”。

再如运用看“是”字前后的词语能否互换位置来鉴别是否判断句的方法局限性更大,因为能互换位置的“是”字句仅限于主语和宾语具有全同关系的一类。

可见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很小。

长期以来,由于对动词、形容词前“是”的词性的认识不一致,既导致对“是”字句和非“是”字句界限认识的不一致,也导致对“是+谓词性词语”句式分析的不一致。

如上例甲组①句和乙组⑧句均有两种不同的分析:

①他║是│走了。

主述宾

他║是走了。

主状谓语中心

⑧茶花║是│美啊。

主述宾

茶花║是美啊。

主状谓语中心

(二)由于“是”字句是一种常用的句式,上述种种分歧自然给语法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麻烦。

由于分歧的焦点是对动词、形容词前的“是”的词性的认识不一致,所以要消除分歧还得从分析“是”的词性入手。

有人说过“要决定一个词或一类词的性质和名称,最好能够全面地照顾到三点:

⑴要根据它的特点;⑵要能够解释较多的现象;⑶应该照顾本语言的历史传统”。

前边我们曾分析过“是”的语法功能,知道它既有同一般动词相同的语法功能,又有同一般动词不同的语法功能,而前者是主要的,“是”当然也可以带宾语,由于它不表示具体动作,主要起判断作用,因而称“判断动词”。

“是”的判断作用,既可以判断事物,也可以判断动作和性状,因而它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带动词性宾语和形容词性宾语。

硬要把带谓词性宾语的“是”逐出动词大门,赶入副词行列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理由是:

1、“是”不具备副词的特点。

例如在“书又是他拿走的”“茶花真是美”中,如将“是”当作副词,那么“又”就成了修饰副词的副词,“真”就成了修饰副词的形容词了。

这就违反了副词一般不修饰副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副词的原则。

又如在“他不是不知道”“他不是不勇敢”中“是”能用在“不X不”的格式中,这是动词具有的语法功能。

这里的“是”更不是什么副词。

2、有人说名词前边的“是”表示判断、“是”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前边的“是”表示强调,“是”为副词。

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的。

吕淑湘先生说:

“是字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肯定:

联系,判断,强调,都无非是肯定,不过轻点儿重点儿罢了。

……这样看来,完全有可能氢是字的用法统一起来。

这个统一的是字,它的后头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语。

”②这些论述是很有见地的,只是吕先生提议把这个统一的“是”字叫做“前谓语”,这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还是叫作判断动词为好。

六、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初步了解了“是”字在文言文中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总结和归纳。

但随着材料的不断丰富,研究的不断深入,成果的不断涌现,我们只有在学习中做有心人,更加细致深入地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高级汉语大词典[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98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4、马建通.马氏文通[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