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86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串讲.docx

语言学概论串讲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

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

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

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

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

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

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

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

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

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3、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

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

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

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

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

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

“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

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

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

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

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答:

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根本原因是:

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5、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

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存在形式,书面语是语言的书面存在形式。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许多语言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情况。

3.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严重的“言文脱节”现象在现代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

4.书面语是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并可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综·如何理解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2.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许多语言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的情况。

3.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言语活动”-“言语”,是指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具有规律可寻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有内在一致的规律。

2.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具有个人特色,很难找到内在一致的规律。

综·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1.对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的语言学是必需的。

只有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严格限制在一个内部一致的均质的系统的范围内,才能建立科学的语言学体系。

2.对研究具体语言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3.对语言研究也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根据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理论,两者应该分开研究。

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研究时,可以先搞清语言本体,建立语言体系,再研究言语及相关的问题。

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符号即是使用声音这种物质实体来表达语言意义内容的一种符号系统。

(故只有表达语言意义的声音,才是语言符号,即语音。

象人感冒时发出的咳嗽声、或者几个人相互约定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咳嗽声,都不能算是语音。

因为前者没有代表什么语言意义,后者所代表的意义没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

)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指)及其所代表意义(所指)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声音(物质实体)“所指”→意义(意义内容)“能指”语言符号。

①语言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②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

e.g不同语言和方言用不同的声音符号来表示同一意思。

③强制性和可变性:

细微偏离的漫长时间累积,是语言演变产生的主要原因,甚至完全演变成为另一种“话”。

④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可以重新组合,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重大意义。

综·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其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语言符号也具有“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的结合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的意义,或者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都可以说明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任意的。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是就绝大多数的语言符号的特性而言的。

极少数的语言符号如拟声词、另外还有复合符号则都是有理据的。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人人可以任意给事物或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语言符号,或任何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或每个人可以任意改变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关系,而是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

语言系统

①系统性:

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每个子系统又由不同层次的更小系统组成。

系统性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和自主性。

②层次性:

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

语素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相应的语义内容。

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说,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不能再分,但从语音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来说,还可以进行分解。

聚合关系/联想关系

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聚合类是句法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功能类如词类。

组合关系/句段关系/句法功能

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1.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或曰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

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原则。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好像几何学中的横轴和纵轴,如图:

①②③三个句子中的每个词依次出现,各自形成横向的组合关系;④⑤⑥三栏内的词分别可以在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上互相替换,各自形成纵向的聚合关系。

如:

④我们⑤爱⑥祖国①我们爱祖国

大家讲卫生②大家讲卫生

他学英语③他学英语

重点思考内容

1、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就成了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民族又突破了语言作为标志的现象,这样看来,尽管“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但事实上还不是最可靠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2、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答:

1)“相互理解程度”是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所采用的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即他们认为:

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的语言。

同时主张:

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

其实,这种通过识别“语言”和“方言”,从而识别“民族”的惯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单凭“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依据语言结构差异的程度,来确定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不同的“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即可能会把本属于同一民族但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所使用的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当作不同的“语言”,从而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

2)客观上,在有些地区,分属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差别很小,甚至是一模一样的“话”,按照“相互理解程度”的理论,这些居民说的“话”应为一种语言,因而他们也应属于一个民族。

这样推论与客观事实是不相符的。

3)实际上,按照“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并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语言”和“方言”才是正确和可行的处理方式。

3、为什么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学说和观点。

答:

1)对语言的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依据的理论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素材不同等因素会造成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

2)即使以上都相同,但由于时代的不同,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等等主观因素不同,结论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3)客观语言是浑然一体的,并和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等是分不开的。

语言学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现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

4)作为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永远处于发展演变中。

第二章语音

1.解释“语音”。

答: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解释“音高”。

答: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3.解释“音强”。

答: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4.解释“音长”。

答: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5.解释“音质”。

答:

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

6.简答语音中最基本的要素。

答:

从物理学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

音质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影响音质的三个因素有:

(1)发音体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语音中的音质也取决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即

(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方面的因素。

(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方面的因素。

(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7.简答语音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

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

语音与语义的结合由社会约定俗成,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

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8.简答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

答:

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标号。

它的制定原则是:

“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9.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

答:

(1)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分为舌面元音与舌尖元音两大类。

(2)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依舌位前后分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3)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

(4)元音内部又可根据软腭升降的情况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

10.解释“音位”

答: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11.论述音位的性质(特征)。

答:

(1)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总是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

12.音位的划分。

答:

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

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和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13.解释“音位变体”。

答: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4.简答“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

答:

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

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

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15.简答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答:

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

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

16.解释“音位的区别特征”。

答:

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1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

答:

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表现在:

(1)划分角度不同。

音素是从人类语音的音质上着眼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两个音若音质不同,就是两个不同的音素。

(2)划分范围不同。

音素是从人类的语言所能用到的全部语音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则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18.解释“音节”。

答:

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19.简答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

答:

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

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解释“复辅音”。

答:

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解释“语流音变”。

答: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

(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和它相同或相近。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

(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

(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

22.解释“韵律特征”。

答:

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

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

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

(1)他们永远都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

(2)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23.解释“音渡”

答:

人们在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24.解释“二合元音”

答:

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

25.解释“三合元音”。

答:

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

三合元音一般都是中间响两头弱,因而又叫“中响复元音”。

26.简答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

答:

(1)汉语普通话具备V、C-V、V-C、C-V-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但是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

(2)普通话的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只能是鼻音。

(3)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超过四个。

27.解释“时位”。

答:

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作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元音指由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使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所发出来的声音。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

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口腔、鼻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辅音辅音是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

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辅音的发音过程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最主要区别:

发音时声道内是否形成阻碍。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气流较强。

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

口元音指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包括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

舌面元音指由舌面起作用发出的元音。

其音质差别由口腔不同形状决定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嘴唇圆展。

高元音舌位最高的元音

半高元音舌位略高于自然状态位置时发出的元音

半低元音舌位略低于自然状态位置时发出的元音

低元音舌位最低的元音

前元音舌位靠前的元音

央元音发音时舌位不前不后、位置居中的元音

后元音舌位靠后的元音

圆唇元音发音时嘴唇收圆的元音

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嘴唇平展的元音

舌尖元音指由舌尖起主要作用发出的元音。

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卷舌元音发舌面元音的同时舌尖向硬腭翘起,这样发出的音叫卷舌元音。

它是由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发出的元音。

如“儿”“二”等。

鼻化元音指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

鼻化元音的标写方法是在元音符号上面加一个表示鼻化的符号“~”,如ê等。

定位元音/标准元音指舌面元音中在分析和描写其它元音的舌位时可以作为定位基准和参照的元音。

共八个,分别是ieεаuo α。

辅音的发音方法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发音特征。

阻碍声带送气

塞音/闭塞音/爆发音/破裂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塞气流通道,除阻时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塞音。

如[p,t,k,p‘,t‘,k‘,b,d,g]

擦音/摩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靠近而不完全闭塞,留出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中摩擦而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擦音。

[f,v,x,h]

塞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在成阻阶段按塞音方式完全闭塞,气流无法通过,进入持阻阶段后,按擦音方式放松阻碍,形成缝隙,让气流摩擦而出,这样发出的辅音就是塞擦音。

如汉语z,c,zh,ch,j,q等。

鼻音指气流完全从鼻腔呼出时发出的音。

如汉语m,n,ng等。

边音舌头的某部位和齿龈或硬腭接触,使口腔中部或一边闭塞起来,气流从舌头两边或一边的空隙中流出而产生的辅音就是边音。

[l]

颤音指当气流通过时,双唇、舌尖或小舌发出连续的颤动而产生的辅音。

闪音/单颤音当气流通过时,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只颤动一次而产生的辅音就是闪音。

半元音/无摩擦音发音的成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就是半元音。

清辅音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如[p,t,k]

浊辅音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如[b,d,g]

送气音指有送气的辅音。

不送气音指没有送气的辅音。

国际音标标写送气音的方式是在辅音符号后加“h”,或者在辅音符号的右上角加“‘”或小“h”。

如[p,t,k]的送气音可分别标写为:

[ph,th,kh]、[p‘,t‘,k‘]、[ph,th,kh]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形成阻碍部位分11个

双唇音指下唇和上唇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如b,p,m[p,p‘,m]

唇齿音指下唇和上齿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齿间音指舌尖置于上下齿之间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尖前音指舌尖和上齿龈或上齿背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如d,t,n,l,z,c,s[d,t,n,l,ts,ts’,s]舌尖后音又叫卷舌音或翘舌音。

指舌尖翘起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如zh,ch,sh

舌叶音指舌叶和上齿龈后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面前音指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j,q,x

舌面中音指舌面中部和硬腭后部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舌面后音/舌根音指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如g,k,h,ng。

小舌音指舌根和小舌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喉音又叫声门音。

指在喉部声门处形成阻碍发出的辅音

1.解释“语汇”。

答:

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

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它只能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

2.简答语汇的性质和特点。

答:

(1)语言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

任意性是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

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

语汇的普遍性使得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而民族性则使得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

(3)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是统一的:

活跃性使得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这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变化的需要;但稳定性又使得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固定和平衡。

3.简答语汇的作用。

答:

就语汇在每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我们平时说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