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794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docx

学士学位论文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攀枝花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

能力的培养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系):

人文社科学院

年级专业:

2012级语文教育班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五年五月

摘要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贯穿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始终。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阅读技能则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更高一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ABSTRACT

PrimaryschoolChineseisthefoundationeducationstageofthecompulsorysubject,throughtheteachingofelementaryschooleducationhasalwaysbeen.With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socialdemandfortalentsisbecomingmoreandmorehigh,andreadingskillsisamustisoneofthemustmastertheskills,cultivatethestudents'readingabilityshouldnotbeignored.IntheprimaryschoolChineseteaching,readingteachingasakeycomponentofChineseteaching,occupytheimportantposition.Astheelementaryschoollanguageteacher,therefore,mustbeintheprimaryschoolChineseteachingtocultivatethestudents'readingability,promotestudentstodevelopgoodreadinghabits,asahigherleveloflanguagelearningtolayasolidfoundation.

KeywordsprimaryschoolChineseteaching,readingability,cultivat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一、重要性2

二、培养措施3

(一)激发阅读兴趣3

1、课堂中激发兴趣3

2、课后开展活动积极调动阅读兴趣3

(二)授予阅读方法4

1、朗读4

2、默读4

3、精读、略读相结合5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5

1、以读为本,学会理解5

2、善于提问,学会思考5

3、日积月累,循序渐进6

(四)创设良好阅读条件6

1、学校办好图书室6

2、班级办图书角7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7

4、指导选择好的课外书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绪论

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学生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文文字的理解,并且在新课标下也提出了当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非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教授知识。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

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

这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重要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

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能力的培养最容易体现效果的是语文课。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

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措施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

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在阅读时即便遇到了困难也会自然的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激发小学阅读兴趣中,我们可以从课堂、课后两方面入手:

1、课堂中激发兴趣

首先,教学内容具有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

所谓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某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

教师教学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感染学生,就要制造一定情境,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关注,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创造情境,在听觉视觉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

例如,在讲到《夏夜多美》一文时,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对夏夜的美有一种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感觉,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夏夜公园里的美景,并让学生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对小蚂蚁、睡莲、蜻蜓以及萤火虫的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进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乐趣。

其次,还可以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看书费劲,阅读兴趣不浓,此时,低年级的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培养他们从小爱读书的兴趣。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等故事,这会使同学在浅显动人的故事中无意识地获得美丑、是非的体验,爱上阅读。

例如,讲到《七颗钻石》的时候,教师可以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讲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其的重要。

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够有阅读的渴望。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在校园里摘一些叶子和它所谓的“脚”,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亲身感观,然后阅读课文,对比课文描述的爬山虎与自己所见到的是否一样。

2、课后开展活动积极调动阅读兴趣

课后拓展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真正含义,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进步。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对比,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然后在班里进行评讲。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开展激烈的讨论赛,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课文,也从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就引发学生争论:

“凡卡的爷爷真的能收到信吗?

如果凡卡又重新会到爷爷身边,情况会好吗?

”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信封的地址和爷爷的身份和职业进行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二)授予阅读方法

《老子》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朗读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是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

朗读有助于增进体验、感受和理解,诚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据心理学分析,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刺激,熟悉的语流变自然而然的从记忆中溢出。

因此,朗读能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良好的语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使的重要意义。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应在停顿、重音、节奏和语调上处理得当。

“有感情朗读”的这个“情”一方面来源于文本内在的情感,要在外显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情感;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内心视像,比如朗读《墨梅》,学生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想墨梅意象,仿佛自己真的闻到那淡淡的清香。

朗读时不是在读别人的话而是在说自己的话。

这一转变很重要,它可以是朗读者成为作者的代言,像作者一样,让作品的形象和场面激动起来,深沉的情感自然就会像喷泉一般涌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

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的培养。

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读到“金色的田野”,就感到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感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感到生机与希望。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要较多地给予扶持,较多地安排朗读时间。

2、默读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只用视觉扫描文字来理解内容。

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因而默读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

默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独立阅读的主要形式。

默读的要求是“三不”“三到”:

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眼到、心到、手到。

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因为他们习惯了朗读,开始默读时虽然没有出声,但嘴唇和舌头等发音器官仍跟着进行活动,依然制约着读的速度。

要让他们学会默读,必须训练他们克服“默朗读”的习惯。

同时,还要让他们改掉“以手指读”的毛病。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而课堂上不能过多的集中安排默读,特别是低中学段。

一般说,默读和朗读可以交替进行,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高,适时增加默读的次数,要求学生在看课外书时多默读,以巩固默读效果。

3、精读、略读相结合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略读就是粗略的、不作深究的阅读,是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中习得的方法,使之通过较快的阅读来粗知课文大意。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略读法的意义是,用最经济的时间,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有时是为选书,有时为博览。

(三)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以读为本,学会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是其功志伟。

”这就是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

读书是语文的第一要务,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喜欢读书、善于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因而引导学生读书的主渠道便是以学生读书为本。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

学生充分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进行理解,再度培养出了语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用不同的心态去进行阅读。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以里面其中一个角色定位进行品读时,又能体会到情境中的感受,等等。

无论是哪种都能收到不同的效果及领会。

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从作品分析、讲述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享受阅读。

2、善于提问,学会思考

中国人讲“作学问”。

好学,才会好问;好问才会不断地学习。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鼓励学生善于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在此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进行探究性阅读,并进行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对于一些不会提问或是提出来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甚至是幼稚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正确对待,并积极解答。

因为这也是思维的火花,从而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反感阅读,甚至是厌恶学习的心理。

陶行知说:

“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

”关键在教什么,怎么学。

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

学习态度是个学习心态问题,即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学习的问题。

会学习首先要有“爱”学习的心态。

教学就要教学生会学习,改变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重责任激励重要,但好奇心的驱动更为重要,对好奇心的驱动更应激励。

入心入脑入行为,把乐教形成自觉的行为,关于学习能力问题,学会思维即学习能力,学习就要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思考。

3、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语言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性问题,那就是语言材料的丰富。

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随着思想的丰富,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

不论思想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起来。

思想和语言的积累都是终身的事,积累的途径也是各式各样的。

阅读优秀的作品,无疑是思想与语言同步积累的最好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进了积累。

然而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表达自己独到见解,提升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

(四)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

人们常把图书馆比喻为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学校,图书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地。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学生文化的熏陶,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有了图书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4、指导选择好的课外书

书的种类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读书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

这时候就要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

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

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刊物。

如《语文报》、《读书》,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

另外,应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名著。

巴金说: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教师要从文学宝库中撷取能够使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的那些名著,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可以由浅入深,先推荐一些儿童文学优美的小册子,如《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淘气包马小跳》、《皮皮鲁传》等,进而鼓励学生读一些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结论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涉猎。

除此之外,还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育人者先自育,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认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

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

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

作为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总之,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最佳方式,需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因此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2]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

[4]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0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乌兰.关于阅读能力阶段性思考[A].国家教师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7]罗小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A].国家教师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2010

[8]尹莉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1.08

[9]薛瑞萍.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阅读引导[M].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3

[10]乐连珠.小学快速阅读教学[M].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1]蔡春玲.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期刊,2010

[12]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1.08

[13]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

中国传媒出版社,2011

[14]钟为勇.语文教育通论[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5]龙协涛.文学阅读[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9

.

 

致谢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

蓦然回首,已是在攀大的第三个年头。

依稀记得当年的懵懂,初来攀大时的情景。

木棉又到一年艳红之际,忽觉今年的花愈发之红愈发之烈。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田茂东老师,本论文在田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完成。

这篇论文倾注了她的大量心血。

从论文选题到技术细节处理无不凝结着田老师的谆谆教导与殷切期望。

田老师敏锐的思维,严谨、勤奋、质朴、谦逊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初稿到定稿,田老师不厌其烦,一审再审,大到篇章布局的偏颇,小到语句格式的瑕疵,都一一予以指出。

通过论文的完成过程,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培养了我的功底。

感谢大学三年来,悉心教育我的各位老师,衷心的谢谢您们。

其次,感谢让我我依依不舍的各位同学和室友。

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各位学友伸出温暖的双手,鼎力相助。

能和他们相遇、相交、相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再次,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殷殷希望,激发我不断前行。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的点滴成就都来自他们。

最后,还要感谢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评审本论文的各位老师。

本论文的完成远非终点,文中的不足和浅显之处则是我新的征程上一个个新的起点。

我将继续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