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77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

目录

目录1

第一章概述1

1.1陶瓷行业的经济报告2

1.2尖晶石族矿物简介2

1.3钴蓝颜料简介3

1.4色料颜色的评价物理学原理3

1.4.1颜色的产生3

1.4.2颜色的物理学原理4

1.5评价方法5

1.5.1分光光度测定法及其颜色评价5

1.5.2CIE颜色系统5

1.5.3主要检验项目6

1.6钴蓝颜料的显色机理6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

2.1制备方法综述10

2.1.1固相法10

2.1.2湿化学法11

2.2.2溶胶凝胶法11

2.2.3反相微乳液法12

2.2.4水热合成法12

2.2.5化学气相沉积法13

2.2.6超声—共沉淀技术13

2.2.7共沉淀—水热技术14

2.2.8水热新技术14

2.2.9微乳液新技术15

2.2.10自蔓延燃烧新技术15

2.2颜料的应用现状15

2.3存在问题17

2.4研究目的17

第三章实验内容与安排19

3.1颜料制备与检测19

3.2具体安排19

第四章小结20

前期参考文献21

 

第一章概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的含义与其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高科技对陶瓷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沿袭传统的工艺方法已不能满足制备高性能和各种特殊用途的陶瓷颜料的需要,非传统工艺的创新与突破,已成为陶瓷颜料发展的关健。

非传统工艺技术如:

溶胶凝胶法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自艾延燃烧法,橄波加热法,机械化学合成法,声化学法等已有了快速发展借助这些新工艺,使得陶瓷颜料的制造技术和性能有了新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除了研究陶瓷颜料的新品种,新工艺外,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陶瓷浙料的徽观形貌结构与颜色性能的关系,这是陶瓷颜料的研究全新的方向,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将会开拓陶瓷颜料应用的新领城。

颜料的应用不仅取决于颜料的组成,也与颜料的晶体结构,颜料微观形貌,颗粒尺寸有密切的关系,尺寸处于纳米级的颜料粉体。

具有纳米粉体所特有的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此颜料颗粒达到纳米级后有更理想的显色和鲜艳度。

另外,纳米介孔结构粉体材料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和大量结构缺陷,往往会有特殊的颜色效果,因此,陶瓷颜料的颗粒微观形貌与颜色性能研究必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指标并大大拓展陶瓷颜料的应用范围。

目前,设计和可控构筑具有一定微观形貌结构的纳米粉体材料已经成为纳米材料与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目的大多为拓展这些材料的光电性能及其应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氧化物及其掺杂固溶体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陶瓷颜料的主要组成,而其丰富多彩的微观形貌结构势必影响陶瓷颜料的颜色性能。

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氧化物微观形貌结构与陶瓷颜料的颜色性能关系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除了研究陶瓷颜料的新品种新工艺外,开始更深入地研究陶瓷颜料的微观形貌结构与颜色性能的关系,这是陶瓷颜料的研究全新的方向,此项研究的深入进行,将会开拓陶瓷颜料应用的新领城。

1.1陶瓷行业的经济报告

据中国产业洞察网了解,2013年墨水国内产量从原来的10%增长到30%,2014年年底国产墨水达到50%,如果按每台喷墨花机平均每年使用墨水10吨计算,则2013年我国陶瓷墨水的市场是2万吨。

从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目前有1400多家瓷砖厂、3500条生产线,2013年整个行业收入是383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7.43%,利润同比增长24.55%,总产量96.90亿平方米,增长了7.8%。

这是自2004年以来,继2012年,再次告别两位数增长。

从中国2004年到2013年所有的年瓷砖产量,可以看到2004年到2011年八年的增长都是两位数,其中2004年和2006年超过了20%,2012年只有3.35%,2013年7.8%。

对于当前国内的陶瓷行业,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内部,用工难、成本上涨的同时,还需面临节能减排的重压;外部,各种反倾销围剿仍在眼前。

两头夹击之下,中国陶瓷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陶瓷业自身也在求变,市场逐步走向两极分化。

大品牌依靠研发、管理及品牌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小品牌则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日渐消亡。

打造品牌成为陶瓷企业征战市场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陶瓷行业中被淘汰的企业,90%以上都是因为节能减排问题被关停的。

节能减排将关系到陶瓷行业的兴衰以及企业的存亡。

1.2尖晶石族矿物简介

尖晶石族矿物,其化学式通常为AB2O4.通常A为Mo2+,Fe2+,Zn2+,Mn2+,Co2+,Ni2+等二价正离子,B一般为三价的Al3+,Fe3+,Cr3+。

尖晶石中的氧离子都是一样的。

共同形成最紧密的尖晶石型结构。

该结构具有两种间隙,即四面体间隙和八面体间隙,其中,三价离子一般填充在八面体间隙中,二价离子一般填充在四面体间隙中,金属离子与氧离子的键合都是通过离子键完成,结合力强,静电键强度相等,各向受力均匀,因而其结构牢固,不易被破坏。

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材料可应用在多个领域,介电材料,敏感材料,催化材料,磁性材料,耐火材料等。

这种结构的颜料还具有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

1.3钴蓝颜料简介

.蓝色系钴蓝颜料是一种是一种高性能的环保无毒无机颜料。

属于双金属复合氧化物,也称为铝酸钴,钴蓝颜料的优异性能主要表现在高热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两个方面,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耐候,耐光照,耐热,耐化学品的蓝色颜料,适用于其他蓝色颜料所不能满足要求的苛刻用途,主要用作着色剂。

并且由于其具有极好的遮盖力、较强的着色力和分散性,并且具有无渗性,无迁移性;且与大多数热塑性、热固性塑料具有良好相容性;还具有反红外功能,因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中国超耐久性涂料和工程塑料制品工业的发展,现代高科技对陶瓷颜料的性能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传统的工艺方法已不能满足制备高性能和各种特殊用途的陶瓷颜料的需要,所以非传统工艺的创新与突破,已成为陶瓷颜料发展的关健。

因此,有必要研究颜料的制备方法,呈色机理和应用前景。

1.4色料颜色的评价物理学原理

物体的显色是因为它对可见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所致。

只要是能使陶瓷坯,秞具有对可见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质均可制成色料。

这些物质分为两大类,即能形成胶体的微粒着色的少数过度金属,以及形成分子着色和晶体着色的过渡金属和稀土。

金属的化合物。

1.4.1颜色的产生

物质世界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后所形成的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象感觉:

一类是颜色感觉。

根据国标GB5698-85,颜色定义为“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

颜色以及色感是光波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效果。

从物理意义意义上讲,颜色意味着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辐射,当这种电磁辐射刺激人的视神经时,就产生了颜色的感觉。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不同颜色就不同。

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长介于400nm-700nm之间。

通常所讲的物体的颜色,都是指物体在白光照射下所显示的颜色。

当一束白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所吸收。

如果物体对白光中各种波长的色光是同等程度的吸收的话,则根据吸收程度,物体将表现黑色或者不同浓度的灰色,吸收程度大,呈色越深;弱基本上全不吸收,则表现无色或者白色。

但是,当物体从白光终止时选择吸收特定波长范围的色光时,物体即呈现出颜色,其色重取决于投射或者被反射的光的波长,相当于这些波长色光的混合色。

其中透射或者被反射所呈现的颜色,也就是被吸收的波长的补色。

物质颜色与吸收的吸收波长有关。

1.4.2颜色的物理学原理

颜色是陶瓷色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陶瓷色料的颜色性能将决定最后陶瓷装饰的色彩效果。

另外,颜色是非常敏感的性能指标,极易被人们区别和察觉出来。

它是否符合标准,最终将影响产品的质量。

所以,控制色料的颜色质量指标与颜色的一致性,对取得好的涨势效果尤为重要。

颜色的三个评价标准为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也称彩色三要素。

对于陶瓷色料的颜色质量也应该从颜色的三属性来综合评价。

色调又称为色相,表示颜色的基本相貌特征,是颜色与颜色的主要区别,使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感受。

按照国家标准,色调是表示红、黄、绿、蓝、紫。

等颜色特性的,是颜色的三属性之一。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辐射是在视觉上表现出的各自色调,以各自的三色的色别名称表示。

如红黄绿蓝等。

物体的色调主要取决于广元的光谱组成和物体的所反射的各各波长可见光的辐射比例对人眼所产生的感觉。

通常认为红橙黄绿蓝紫为标准色相。

明度又称为色值表明颜色感知的一个属性。

它是表示颜色深浅明暗的特征量,是人眼对颜色明亮程度的视觉反应。

表面或光源的亮度越高,人感觉的明亮度越高。

色料表面的光反射率越高,它的明度越高。

饱和度又称为色度,是颜色的纯洁性,也成为纯度,时表示颜色强弱程度的特征量。

饱和度是在色调质的基础上表现出的颜色纯度。

单色的可见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即饱和度最大,掺入的白光程度越多,就越不饱和。

在色料方面,严格的说,饱和度是指某色彩与灰色的距离,含灰色越少纯度越低。

因此,可以说色料中的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橙黄紫等色是在色料中纯度高的色相,蓝绿色是在色料中属于纯度最低的色相。

1.5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陶瓷的色料质量情况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密度,颗粒细度,熔点,分散性,PH值,水分,耐光性,耐化学腐蚀性等客观物理量指标。

而对色料的最主要质量因素颜色来说,却大多数以传统的主观评价方式进行检测评价,这种主观评价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评价对象的色彩状况,但是由于这种评价是由人眼视觉进行的,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因而近年来发展了陶瓷颜料的定量测定,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和CIE色度测量与评价。

1.5.1分光光度测定法及其颜色评价

分光光度计法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待测定的颜色料颜色样品,得到其在不同波长(380-780nm)的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反射率。

光谱反射率曲线是以波长为横轴,以光谱反射率为纵轴得到的曲线。

从曲线上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出该色料的颜色属性,即色相,明度,饱和度,以达到描述和评价颜色的目的。

分光反射率曲线表征物质颜色主要由以下特点:

第一,曲线的反射率峰值所对应的波长色光的颜色即为该色料的色相。

第二,曲线反射率的高低表明色料的明度不同。

第三,曲线反射峰的宽窄表现为颜色饱和度的高低。

宽度越窄则颜色的饱和度越高,即颜色越鲜艳。

1.5.2CIE颜色系统

CIE颜色系统即L*a*b*色空间。

全称是CommissionInternational

DeI,Eclairage.这是国际照明委员会的法国名称。

CIE负责对光源,光学仪器和色度学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

L*a*b*色度空间是当前最通用的测量物体颜色的色空间之一,是由CIE在1976年指定的。

在这一色度空间中,L*是明度,a*和b*是色度坐标,L*值越大,明度越高,L*=0为全黑,L*=100位全白:

当a*---表示红色,-a*---表示绿色:

+b*----表示黄色,-b*-----表示蓝色。

1.5.3主要检验项目

1,颜料的主色:

是指颜料的色相,与标准样品颜色比较,颜色的色相与配方及工艺有关,也可以用其它不同色相的颜料进行调配,与标准色差小,使用方便。

2,颜料的着色力:

又称为着色强度。

着色力高的颜料,在使用时可以减少用量从而提高经济价值。

颜料的着色力测定一般与通品种的标样比较。

3,颜料的遮盖力,是指颜料分散于介质后被涂于物体表面,遮盖物体底色的能力。

根据用途不同,对其要求不同。

4,吸油量,颜料的吸油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

5,颜料的耐光性和耐候性:

耐光性是指颜料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暗,褪色的程度并给予一定级别。

耐候性是指颜料经受光热,二氧化硫的综合能力。

6,颜料的易分散性。

还包括密度,填装体积,表观密度,颜料的水溶物,筛余物等的性能测试等。

1.6钴蓝颜料的显色机理

钴蓝颜料的颜色产生是因为晶格中着色离子的掺入,Al,O无色,用来平衡化合价,Co粒子是发色粒子,颜色的色调和着色主要取决于钴离子的含量和在不同配位场中的d轨道的电子状态。

由晶体场理论可知,过渡元素都含有未填满的d电子层。

当然镧系锕系元素含有f层,在配位体场不存在的时候,这些电子可以等同的占据5个简并轨道,即(dxy,dyz,dxz,dz2,dx2-y2.)中的任意一个,当钴离子位于四面体配位的晶体场时,轨道不再是简并状态,也就是能级高低不再等同。

钴离子的dz2和dx2-y2.轨道与阴离子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为54o44,。

,处于低能态,而dxy,dyz,dxz与阴阳离子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5o16,处于高能态,即d轨道发生了能级分裂,电子在不同d轨道之间跃迁,跃迁时所需的配位场分裂能在1-4eV数量级范围内,对应的波长正好在1240-310nm之间,对应于可见光区。

所以,决定钴蓝颜料的色相性能的就是配位场分裂能,分裂能不同,所吸收的波长也不同,颜料就会呈现一系列的颜色。

所以,在制备钴蓝颜料的时候可以掺杂半径相似的其他金属离子,改变Co2+的配位状态,使得钴蓝颜料色相发生变化,这样子可以形成一系列的改性钴蓝颜料,改善了钴蓝颜料的应用范围,扩大了钴蓝颜料的应用领域。

影响色料呈色效果及其稳定性的因素[7]有很多,除了受其自身结构、电价、离子半径等内因及合成方法不同的影响外,还受到所添加的矿化剂、分散剂、陈化剂和所施基础釉的影响。

例如Cr—Sn红陶瓷颜料属于固溶体型的硅酸盐类色剂,其玛瑙红的形成是由于在锡榍石晶格中固溶Cr、Pb着色粒子,从而引起晶格结构发生畸变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尤其颜色发生变化。

使用Cr作着色剂时,形成较理想的玛瑙红,色剂的引入量为外加2~4mol%,使用PbCrO4作着色剂,即Pb2+、Cr6+同时固溶于锡榍石晶格中,较理想的组成范围是在锡榍石中外加工2.5~5mol%的PbCrO4。

对于Cr—Sn红颜料的呈色及稳定性而言,选用作着色剂与用Cr作着色剂比,其色彩亮丽、着色能力强、呈色稳定。

在湿化学法制备色料的沉淀反应中加入适宜的分散剂,由大分子的吸附与空间位阻作用对沉淀反应及形成的粒子起到控制、分隔和包裹作用,使沉淀颗粒更细小,不团聚,形成均匀球形。

在陈化时,加入非离子复合表面活性剂,可有效防止陈化过程颗粒凝聚,使刚生成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沉淀颗粒,在陈化中慢慢脱去吸附的OH-或酸根阴离子。

同时,粒子表面凸面物在陈化时溶解(曲率半径r>0,溶解度大),粒子表面凹面物(曲率半径r<0,溶解度小)不断生成结晶。

这样粒子表面孔洞狭窄处在陈化过程中得以充满,表面积减小,沉淀晶体颗粒表面结构更完整和紧密,表面趋向光滑和平整。

陈化剂的双亲分子将亲油性附在颗粒表面,亲水端伸向水相,降低了颗粒的界面能,并脱除粒子表面吸附的水,有效防止颗粒在烘干、煅烧时颗粒间强烈的团聚现象。

陈化剂和陈化过程可以说是防止颗粒在煅烧时发生硬团的主要方法。

如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铬铝锌红陶瓷颜料时,加入分散剂聚乙二醇和陈化剂表面活性剂A、B,沉淀更细且成凝胶状,煅烧后产物松散、不团聚,呈色更鲜艳、更稳定。

高温固相反应对外来成份总是很敏感的,这里所谓外来成份,即指除反应物和产物外的其它成份,当反应系统中外来成份的浓度有微小改变而引起反应速度发生剧变,这种效应称为矿化作用,能起矿化作用的外来成份称为矿化剂。

陶瓷色料合成中,如何正确地选择矿化剂并确定它们的加入量,直接影响到色料的合成温度、反应的完全程度和色料的呈色性能(包括颜色指标和着色强度等)。

它是色料合成中的关键,合成方法不同,对矿化剂的选择也不同。

如在固相烧结Cr—Sn红陶瓷颜料时,选用硼酸H3BO3作为矿化剂最理想。

在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铬锡红色料时,用NaF作为矿化剂优于硼酸H3BO3和硼砂Na2B4O7•10H2O。

有溶胶-胶法制备Fe-ZrSiO4颜料最佳矿化剂为LiCl,而固相法合成Fe-ZrSiO4颜料用NaF作矿化剂效果最好。

由于烧釉大多数都在高温下进行,在较高温度下,色料成份易受釉中的成份影响,如果基础釉选择不对,将会导致色料的呈色性能改变,如果选择恰当,将会加强其呈色效果。

铬锡红色剂因其特殊的晶体构造和着色机理,基础釉对其影响较大。

Cr—Sn红色剂适合于钙釉中呈色,基础釉中的CaO能提高榍石的结构稳定性,但它不适用于含MgO或ZnO的基础釉中,因Mg2+或Zn2+离子会使色剂载体榍石分解,生成透辉石CaO•MgO•2SiO2或者Zn2+分解榍石后生成SnO2使釉面产生白斑失透。

铬铝锌红色剂为尖晶石型颜料,一般是由Cr2O3、ZnO、Al2O3形成固溶体,适用于ZnO、MgO的基础釉,提高基础釉中的ZnO和Al2O3的含量,可提高该色剂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使呈色能力增加。

但高硅高钙的基础釉组成则不利于呈色。

色料则不适用于ZnO的基础釉中,由于ZnO会与色剂作用。

使硒镉红固溶体分解产生针孔。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上,陶瓷颜料的合成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固相法,湿化学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湿化学法又分为,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复合醇盐水解法,反相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

近年来,也有一些铝酸钴其他合成方法的报道,比如共沉淀—水热技术,超声—共沉淀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法、粒子置换法、微乳液法、喷雾热解法。

目前,色料主要有无机色料和有机色料两个大类,应用较多的无机颜料里面,蓝色系主要有铁蓝,群青蓝和钴蓝,相比于有机颜料,能够承受高温的无机钴蓝颜料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高温色料而被广泛应用与生活各个领域。

钴蓝颜料可用作陶瓷秞上,秞中,秞下彩色色料及坯用色料。

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良好的耐候性,耐酸碱性,耐腐蚀,在透明度,饱和度,色相,折射率等方面都优于其他蓝色系颜料。

属于尖晶石族矿化物。

由于钴矿在自然界分布很少,制备钴蓝价格昂贵,长期以来钴蓝颜料仅用于做回话颜料,随着超耐久涂料,工程塑料和荧光涂覆颜料制品的发展,市场对顾蓝颜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通过掺杂其他金属离子等改变钴蓝颜料,使钴蓝颜料用途更加广泛。

国外制备的公司主要有美国的ShepherdColor公司。

德国拜耳公司,日本的大日精化公司英国的BlytheColours等公司。

2.1制备方法综述

2.1.1固相法

固相法是将金属盐、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研磨后的混合粉料在高温下煅烧,再经粉碎得到色料成品。

固相合成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

但是焙烧温度高、时间长,耗能高。

容易导致晶粒长大而使得色料颗粒粗大,并且高的煅烧温度会导致某些组分挥发,从而造成化学计量比的偏高。

随着陶瓷颜料的细度要求越来越高,靠机械力粉碎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且混料以及烧结后长时间粉碎过程容易引入球磨介质等污染。

M.Llusar等用固相法于1300-1400度合成了橄榄石型,等色料。

研究表明,高温使得所合成的三种颜料均与秞熔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橄榄石型和硅锌矿型比尖晶石型反应程度大,使得Co离子从色料晶格中溶出,在玻璃基质中倾向于形成四配位结构。

因此,色料在秞中的呈色是色料晶体以及溶在玻璃基质中的Co+离子共同沉淀的结果。

2.1.2湿化学法

(1)共沉淀法

制备陶瓷颜料采用可溶性金属盐与氢氧化物作用生成沉淀的水和络合物或者形成复杂的多核络合物,然后将沉淀进行焙烧得到结晶产物。

采用可溶性金属盐类与氢氧化物作用生成沉淀的水合络合物或形成复杂的多核络合物,然后将沉淀物进行焙烧得到的结晶产物,采用此法可以通过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反应直接得到化学成分均一的超微粉体,使得各种成分的混合程度达到分子、原子级水平。

此方法已在陶瓷颜料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已用此法制备出着色力强、颗粒分布范围窄的一系列陶瓷颜料。

如:

钻铝尖晶石颜料、铬铝锌红颜料、硫硒化锅颜料、硫硒化锌基颜料及透明氧化铁黄颜料等。

2.2.2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以金属醇盐或者无机盐为前驱体物,经过水解,缩聚反应,形成金属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的溶胶,溶胶逐渐胶凝化成透明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热处理后得到纳米粉体。

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且能在较低温度下制备纯度高的粉体,具有反应周期短,反应过程容易控制等特点。

周永强等以仲丁醇铝和硝酸钴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钴蓝颜料前驱体在1000摄氏度下煅烧2h,可以得到颜色鲜亮,平均粒径16nm的钴蓝粉体。

杨水斌等将硝酸铝硝酸钴加入到熔融硬脂酸中,形成硬脂酸铝钴的凝胶,由于硬脂酸具有较长的碳链,可起到机械隔离的作用,有利于超细粒子的形成,结果表明在700摄氏度煅烧3小时便得到颗粒接近球形,直径为17-33nm的铝酸钴纳米晶。

该工艺的煅烧温度比传统方法降低了400-500摄氏度。

ZayatM以C12H2703Al和Co(No3)26H2o为原料,二丁醇为溶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粒度均匀,分散性好,粒径25nm左右的钴蓝颜料。

此外,罗红玉等以钴铝硝酸盐和柠檬酸盐为原料,采用柠檬酸盐凝胶法制备钴蓝粉体。

其中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钴蓝颜料的影响,结果得出,在800摄氏度下煅烧就可以得到粒径为60nm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钴蓝颜料。

2.2.3反相微乳液法

反相微乳液法是由油连续相,水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水核被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单分子层所包围,形成单一均匀的纳米级空间,相当于纳米尺寸反应器,在此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合成出单一的复合纳米微粒。

曹丽云等采用Span80-Tween60/正己醇/120#汽油的微乳体系,通过微乳液法制备出粒径为20nm的CoAl2O4颜料,研究表明,前驱液中钴铝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会对颜料的明度,饱和度,颜色产生影响。

ChenJ等采用油酸与钠离子反应生成的油酸钠为表面活性剂成功制备出了钴蓝云母复合颜料,是将油酸,正丁醇和NaC2O3溶液混合制得微乳液A,用油酸,正丁醇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得微乳液B,将氯化钴和硫酸铝分别增溶到两种微乳液中,再将增溶后的微乳体系与云母共混合,对混合溶液酸碱度研究发现,溶液PH=8-12范围内变化,钴蓝云母珠光颜料颜色由淡蓝逐渐变到灰黑色。

2.2.4水热合成法

水热法也是一种合成颜料的很好的方法。

它是利用水作为活媒体并在高温高压下制备,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

水热合成法常用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为前驱体,在高压釜内加热过程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最终导致溶液饱和,冷却使逐步形成更稳定的新相。

黄剑锋等人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掺杂稀土氧化镧的棕红色颜料,发现合成了掺杂稀土氧化镧的棕红色陶瓷颜料,发现合成的颜料粒度较小,在50-200nm之间,该颗粒可以在1320度的高温秞中稳定着色。

卢彩凤等人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Cd颜料,并发现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配比等对颜料有影响,反应温度200摄氏度,反应时间4h,前驱物配比m(Cd)m(S)m(Se)=1:

0.74:

0.26可制备出结晶良好的纳米大红颜料。

2.2.5化学气相沉积法

化学气相沉积是利用还原剂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利用化学镀法制备钴蓝颜料的过程是在粗化过的Al2O3粉体表面包裹上Co金属,再将包裹的粉体清洗烘干后得到Co/Al2O3复合粉体,将此粉体在高温下煅烧,促使Co和Al离子分别向内和向外扩散而形成CoAl2O3粉体。

由于化学镀法制备的钴蓝粉体的内核是Al2O3颗粒,即是用便宜的铝源代替昂贵的钴源,有利于降低钴蓝粉体的成本。

姚继蓬等采用化学镀法制备了超细钴蓝粉体,并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钴蓝粉体相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钴蓝尖晶石合成温度,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粉体中的各元素化学计量比与理论值一致,而化学镀法合成的钴蓝颜料铝元素过量,后者制备的粉体粒度更小,更为均匀,比表面积大。

还有朱流等人以Al2O3粉体为核心,Co(NO3)2为钴源,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

柠檬酸三钠为络合剂,硼酸为缓冲剂,采用碱性镀液,超声波辅助施镀先制备的Co/Al2O3粉体,经过1200度煅烧1.5小时,获得球形颗粒,大小较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