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771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docx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1

前沿住宅的20个创新

 

变化多端的中空玻璃(赵鸿涛)

   玻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地变化花样搬弄玻璃,使简单的玻璃变化无穷,功能日益多样。

 

   普通的家用单层玻璃只有4厘米厚,在冬季和夏季,在所有散拨的热量中约有40%的热量和冷气被排入空气中,这是我们感觉夏季空调不冷,而冬季暖气不热的重要原因。

   中空玻璃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这一问题。

20世纪50年代。

美国的大兵发现冬季哨所的玻璃上大量结冰影响看守,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把一块玻璃加为两块,再把玻璃的四周密封起来,这就是中空玻璃。

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把它用来节能将减少40%浪费,欧盟因此立法要求所有建筑必须采用中空玻璃。

 

   中空玻璃两面约厚20厘米.两层的玻璃分别为6—9厘米.中间是9—12厘米的干燥空气。

双层玻璃把室内室外分割成两个部分,声音和热量无法可以直接传导进来.有效地隔断了声音和热量在室内外的传播,室内的温度被保大量留。

即使这样.人们还是不满足于它的功效。

为了让它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人们把它加到三层玻璃,厚达40厘米。

北京嘉寓公司的三层中空玻璃可以把声音减少39分贝。

即使紧邻喧闹无比大街,人们听到的只是低声耳语。

 

   然而,空气还是空气,它们是声音和热量极佳的传播介质,于是,人们玻璃里面的空气换成惰性气体。

惰性气体很懒惰,它甚至不愿意传播声音和热量,园此,隔音、隔热更佳了。

 

   当然,填充惰性气体还不是最好的方案。

北京新立基公司干脆把中间的气体完全抽掉使之成为真空。

由于真空条件下,热量和声音几乎完全不能传播。

因此,它可以把40分贝以上音量隔断。

北京天恒大厦由于采取了真空玻璃,虽处繁华街道办公却丝毫不受影响。

 

   最绝的还要数LOW—E玻璃.这种玻璃的两面都有镀银膜。

这层镀银膜像一面镜子把太阳光线中的热量反射去.却能把温度阻止在室内,透明度基本不受影响。

 

经过这样的一系列变化.玻璃就被赋予了神奇的功能,不但可以隔热、隔音、保温,使得人们获得在大都市中获得难得的安静.同时节约大量的电费和能耗,是都市人造求屠家的私密和办公环境的安静的必备佳品。

 

并不遥远奢华的恒温恒湿(周亚玲)

 

   欧洲人历来都有珍视大自然地传统。

很多个世纪以前,欧洲的农民就就知道按照月亮的盈亏来采摘果实,据说月圆之夜,采摘的果实最肥美多汁。

环保组织的大行其道,明星式人物地现场说法,有机食品,香薰美容,在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离不开推崇与自然融合协调。

当然建造房子也不例外。

 

恒温恒湿的奥秘

   绿色环保建筑最先起源于瑞士人对经历了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能源危机之后对人类需求和自然关系的反思。

这种绿色建筑希望更少地依赖于能源的消耗,而是能更好地利用用自然条件带来的和谐温暖的人居环境。

技术地成熟始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其中瑞士的凯乐公司就是这个领域内的翘楚。

   他们地设计师会对将要动工的建筑物先做最小能耗的设计,然后用外围护结构,天棚柔和辐射制冷技术,换置式新风等不同技术的组合搭配。

能耗设计出来之后,设计师会先给房子批上外衣——外围护结构,来抵御恶劣的气象条件。

建筑材料的选取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和材料条件。

 

   在建筑物的内部,供采暖制冷的水管均匀地埋设在混凝土楼板中,冬天供暖水温26度,夏天制冷水温控制在20度,由于住宅的外衣隔绝了外部环境,水的表面辐射温度就和房子的温度非常的接近。

这样很小功率的人工采暖和制冷就能保证屋内的温度均匀柔和,(热泵所需的电能仅仅为传统供暖时所需电能的1/5—1/7)。

这种技术就被称为“天棚柔和辐射制冷”。

据凯乐公司的常青博士介绍,由于供水的能耗低,这类物业在北京每平米仅收8—10元的采暖费用。

而房间的空气质量和湿度,主要就取决于换置式新风系统,经过处理的室外空气通过风道缓速从地面的新风口送入室内,空气一旦被人体等热源加热温度升高之后,会带着废气升至顶棚。

由顶部设置的排风口排出,新风连续自下往上而来。

这样的新风系统都是各家独立供风,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出现。

 

当高科技成为高价行销的标签

   当开发商习惯将高科技作为高价行销的标签,采用该类设计的住宅往往就会成为昂贵的代名词。

担据介绍,这类设计并不会提升房屋造价。

常青博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房子能够节能70%,前期开发中对高能耗系统的简化以及后期供暖的系统运营的成本远低于传统的供暖方式带来的房屋造价的降低使得该类建筑并不比定位同等的住房造价提高多少,有的还能降低造价。

譬如,在传统的建筑物中,中央空调要达到能量均衡,送风系统每平米消耗60W,而柔和天棚采暖系统只需要10W。

 

   恒温恒湿的建筑在瑞士已经有2000多个了.大部分是办公大楼,图书馆等公用建筑。

到了大兴土木的中国,则更多地利用到住宅上来。

在北京有万国MOMA,锋尚国际公寓,上第MOMA等,外地的有南京的朗诗国际街区等。

   

 

   也许,恒温恒湿住宅的兴建提示人们,大自然有很多奇妙的法则,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巧妙地利用。

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技术对自然的尊重带来焕然一新的居住改变,而并不是少数人的奢华专利。

不是金汤,更胜金汤(陈文雅)

   如果你很想让自己的房子变得更聪明但预算有限,你会倾向于提高房子哪方面的“智商”呢?

让房子在有小偷入侵的时候做你强壮的保镖?

装上最豪华的影音和娱乐设备,让它随时陪你享受生活?

把房子布置得最舒服,以至于忘了有“舒服”这回事?

 

   几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表明,中国人更倾向于第一种选择。

于是,日立和松下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一场竞逐。

这边厢松下宣布在中国市场隆重推出虹膜识别系统,安装在可视门禁中,那边厢日立叉号称,自己已经开发出一套手指静脉认证系统,误识率比虹腰识别还低。

前一种拍摄的是人眼虹膜图案,然后提取数据存档,后一种提取的则是中指静脉血管图案。

   听起来“静脉认证”更富有厚重感。

测量静脉,一是检测手背上静脉的形状和走向,二是要每条静脉的宽度:

三是要血管内血流的速度。

这项技术目前在北京的两处已可以见到,一是今年女垒世锦赛,二是一直未抛面于世的位于使馆区的昆仑公寓,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舍北京赛区第一个测试赛,在丰台体育中心运用了此项技术。

 

   两种技术都克服了指纹系统容易变形沾水的情况,也更不容易仿造指纹膜之类的“假密码”。

日立的静脉认证系统甚至考虑到了邪恶的歹徒有可能把户主的中指切下来进行认证的情况,便在产品中设定另一项参数,只有温暖流动的血流才能通过验证。

不过,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静脉认证技术应用尚少,而虹膜识别用得较多,成熟度更好。

 

   识别仅仅是安防系统的一个环节而已。

户主在家、外出、睡眠时,启动的是不同的安防模式。

一旦户主通过门口验证,安装智能家居系统的小区电梯就会自动从高层下降至一层等候。

如果来人不是户主,安防系统会为来访者拍下照片,以便外出归来时查询。

电梯将允许他只能去往特定的楼层。

 

   户主用电话、手机、互联网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家里的安全状况、访客记录、灯光、空调、网络家电控制等。

一旦有非法入侵,系统会自动报告到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或者住户自己设定的其他电话号码上。

 

   尽管ic卡识别、指纹识别两大识别技术,以及普通的可视门禁系统依然牢牢地占据著民用住宅安防的高端市场,不过这些更前沿的新产品在国内展示时吸引来的大批观众,还是显示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强烈好奇心。

聪明的房子,“傻瓜”的生活(陈文雅)

   就像几年前的照相机、pc系统等产品的变化趋势一样.我们的房子也在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傻瓜”。

 

   在中国,天津赛顿中心和深圳红树西岸的住户们已经开始享受“傻瓜”房子带来的便利。

这两个当地的高档楼盘都安装了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智能家居系统。

每天只要在快下班的时候接个手机短信,温控系统就金将室内温度调整到最舒适,浴缸的水自动放满并维持在合适的温度:

微波炉里的饭菜自动加热——等住户进了家门的时候,香喷喷热腾腾的晚饭已经准备好,百叶窗随著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好角度,内层薄纱窗帘拉上而外层窗帘卷起,住户喜欢的音乐徐徐响起。

 

   第二天早上去上班,出门时只要在门口的液晶触摸屏上点击启动上班模式,家里所有房间的灯光都会熄灭,窗帘自动拉上,电器进入节电状态,煤气、水阀都自动关闭,红外防盗系统自动开启。

 

   家里的电器坏控了,你自己还没察觉,小区的物业服务网络就已经提醒你,并派人上门帮你维修了。

人动手拉窗帘与窗户的沟通,琢磨怎么摆弄好罢工的电器的苦思冥想,这些都不用着了,呛人的烟煤中带有的真正蔬菜味儿的饭菜,也被西式厨具的迅捷替代。

人的在家庭的劳作.正在随若机器的先进褪化。

 

   甚至网络可以发现家中什物的短缺,挥发“嘘寒阎暖”的功能。

日本、德国的智能家居中也有不少体贴周到的功能。

如,冰箱里的啤酒喝光了,冰箱自己就会向物业服务网络发送信号,不一会,就近购买的啤酒就会送到你的家门口;只需坐在马桶上,马桶能够自动测量你的体重、脉搏、血压和血格等指标,并自动将这些指标传送到个人电脑,据此判断你当天的健康状况。

如果综合一段时间的数据做成数据表,它还能帮助你轻而易举地掌握身体状况的变化。

人对于自己的所有短缺,都被数据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与目前市场上充斥的“智能家电”相比,这些智能家居显然是“升级版本”,一个重要表现是网络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可以提醒储存的食物变质或缺货的冰箱,也可能被冠以“智能”,但这依然属于冰箱单体的智能化;而一台能够向物业服务网络发送货信号的冰箱,则需要更高的配置——网络技术来支持。

参考pc机从单机工作到普及宽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预测,智能家居的网络化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步入寻常百姓家”。

冬天的绿树(周亚玲)

 

   很多年前的冬天,道路两边的小树周围会有个木头棚,东西北三个方向都用木桩搭上,独留下南方,留下暖和的日照。

低矮的女贞披着绿色帆布“被子”。

树木的根部包裹着厚厚的塑料膜。

这是传统的保护树木在北京过冬的办法。

但这些在被人们逐渐放弃,究其原因,除了科技的发展之外,EDSA园林设计师田中认为,全球变暖也是很多南方的树木现在可以在北京存活的原因。

 

   现在北京的冬天也并非一副索然,萧瑟的模样。

惟一的绿色也不再是柏树,松树的独霸天下。

当然要把成长环境迥异的一些特殊树种,譬如广玉兰,桂花,芭蕉等引到北京并非易事。

 

   树种的渐次移动一些很特殊生活在东北或者很南部的树种。

要在北京存活,星河湾采取了渐次移动的方式。

北方的树种就先种在苗圃过渡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南方的树种先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逐渐地适应地理位置变化带来的土壤,气候的改变。

运输途中,大树会带着“故土”,土球周围有木板围合并封底,像木制花盆,流动到北京。

为达到设计效果,他们选择了全冠移植,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通常一辆板车只能容下一棵大树。

在移植之前的准备也颇费心思。

先将树木切根,让它提早适应途中营养匮乏且陌生的环境。

切根的范围是按照树木胸径外放一定比例.然后先让它在原地修养一段时间,到了开春,深秋的时节就开始移植。

  

土壤改良试验

   首先配置出种植土,它由原土,有机肥料、陶粒、细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陶粒是为了减轻对地下车库顶板的负载:

土壤还掺沙,是为了让水分更好渗透到土层,减少冻土,防止冻伤树木的根系吸收不到土壤里的养分。

星河湾放弃了传统的包裹保护膜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树木到冬天坏死的原因并非受冻,而是缺乏营养。

17吨的大树

   将2棵6米高,胸径1米的400年的智利蜜棕连带根部泥土,重达17吨,装上轮船,飘洋过海,成功移植到北京。

在北京户外种植,据说是首例。

智利蜜棕故乡的纬度高度和北京相近,所以智利蜜棕基本能够适应北京的寒冷,但干燥、缺水对她来说是活下来的最大障碍。

移植后的数年内冬季要用阳光棚保护,除了加温且需要不断地加湿,小心伺候。

此后冬季可直接裸露在户外。

当然多了神秘的雨林景观的同时,工程的浩大和投入也让人为之感慨。

 

   尽管存在反对者对外地引种有“八百里荔枝”嫌疑的声音,但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更多的改变和选择。

多年前,简单的小区绿化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田中先生就曾回忆到,大概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和做开发商的大学同学聊天,问及小区绿化问题,同学坦率地回答“种什么树呀,房子盖了都不够卖的!

独立调湿(周亚玲)

   微生物污染,巨大的能源浪费是传统空调的两大软肋。

常规的空调采用冷冻的办法降低空气温度从而使得空气中的水凝结析出达到除湿目的。

这样的方式导致空气处理设备表面潮湿.容易滋生霉菌,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

   在清华大学的超低能耗示范楼,我们看到,溶液调湿型空气处理机组的驱动来自一台发电机的废热——节能楼中美电机接电之余产生的热量(一般就直接排到大气中了)在驱动着机组运行。

当然,如果热驱动机组使用到电厂中去,这样的组合更加完美。

北京热力集团彀榆树供热厂的办公大楼就将这样的想象

变为了现实。

发电厂电热联产到冬天的时候30%热源用来发电,70%热源是用来供热,到了夏天,这70%热源在被利用到这机组之前.是白白地排放到大气中去的。

对于控电厂和所有关心节能的人士而言,这是个让人激动的技术信息。

对于仰仗着丰厚财力从未考虑过办公节能的超级公司和冬天可以用中央空调功率开大最大,将顾客的脸孔闷得活像只龙虾的大超市、大商场,整天却把“企业是社会公民”叫嚣在嘴边的是否会有些汗颜呢?

风力旋转公寓(周亚玲)

 

   美国洛杉矶建筑师迈克尔-伽特泽最近设计出一栋划时代的建筑:

风力旋转公寓,它共有7层,除了底部,其余的六层都可以随风转动,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大风车。

   “大风车”的设计师迈克尔-伽特泽是个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在世界上各大顶级杂志和报纸上,他本人更是各大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

他给出房子能够旋转的原因在于旋转公寓的外部结构的绝对匀称。

不同的风向可以改变房子的外部形状,让房子发生最大幅度的360度的转动。

所以,人们每时每刻看到的公寓都是不一样的。

 

   居住在公寓中的人们就好比拥有了超能好友机器猫的康夫,只有口中念念有词,“变变变”,心中默默祈祷,房屋旋转最后落定之时,视线正对的角落就会出现本街区最靓丽的小静同学。

因为这个房子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居住在这所公寓里的主人还可以随喜好自行操控房子,例如改变房子的朝向温度相景色等。

   除了可以在家天天享受旋转木马的感觉(只要你不担心头晕目眩的话),这栋由超轻材料制成的公寓,风吹动改变其外观的同时还可以用来发电为居民提供夜间照明。

 

   像这样奇思妙想的建筑在伽特泽的设计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他本人于2001年就成立了“人类住宅研究所——一个非赢利性质的.致力于改变人类居住的机构。

1999年,他设计了“M一房屋”,这是一处可移动的组台式家居,建造材料是矩形的框架结构,它们之间由铰链固定。

房屋里的温度还可以随环境改变。

他的另一款设计——概念人行桥当风吹动时,桥上的5个风力涡轮机便向不同的方向旋转,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速度,人从桥上通过所花的时间也会不一样。

这种桥还可通过转动储存电能,其原理跟风车一样。

 

   风力旋转公寓的构想源于一处用超轻材料制成的亭子,据说这亭子轻得可以像船一样在水上航行。

当然,超轻材料的质量能否过关也成为了设计师头痛的问题。

据说,他正在从几种备用材料中努力挑选出最适合的材料。

个性化新风(周亚玲)

   清华大学节能楼办公室,一个带着“尾巴”的小莲蓬圆头突然出现在我的视线。

它被安静地搁置在一张四方的会议桌上。

仔细一看,尾巴穿过桌子,连接到地面的送风口上。

   这是目前新风系统中最酷的装备个人新风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完全按照个人设计来提供新鲜空气。

目前,它还未能普及。

这样的设备在这栋大楼中只有3个,也是中国的仅有的3个。

 

   这个系统大概由连接软管,末端布风器(风口),配套调节设备组成。

送风速度,送风温度,风感大小,这些完全实现个人化,调节设备的参数就非常复杂。

就不能简单地以为就从屋子的总送风口拉个管线到个人呼吸区就可实现个性化新风。

要在一个装满30位员工的大型办公室装这样的系统,就要安装30套不同的调节设备。

和原来统一的大风口送风相比,不仅要占用很大的空间位置,管理上也颇为复杂。

使用成本也会成倍地增长。

 

   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李晓锋老师介绍,目前在日本的几个建筑设计公司的员工办公室个性新风系统已经有了一些实现上的新突破。

每个职员座位下的地板上有4个送风口,通过软管上的调节装置,您可以选择一个风口到4个风口等4各级的风力大小。

但这种实现和完全个人化的新风系统还相距甚远。

 

   科学家目前对个人新风系统的投入研究,更多着眼于它的未来前景。

个性化送风只用考虑个人局部热湿环境的调节。

而目前的新风系统,个人都是从从大屋中漫无边际的感知新鲜空气。

这样的“按需送风”,个人的风感更舒适,同时降低能耗。

个性化送风将新鲜空气更直接地送到人员呼吸区.品质自然更有保障。

 

   个性化送风完全改变了传统地对整个空间湿度进行调节的局限,改变了送风经过室内空气混合后进入工作区的传统方式。

当然纯个性化的突破也意味著奢华的代价。

好比量体裁衣的高级定制时装,价格也自然昂贵。

 

   过了很多年.在您办公室的顶部突然掉下根管子,或者从地扳的缝隙间冒出个喽哧冒气的玩样。

您可千万别和我一样“老冒”,以为这是个话筒或者新式台灯。

数控照明系统(姜洪桥)

   乌云遮日时灯光骤亮,云开雾散时又暗淡下去。

科技部节能示范楼灯光总是以阳光的替代者形象展示它的应变性。

这个由英国索恩照明公司制造的数控照明系统不仅是为了节约人工操控的麻烦,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示范楼称号贡献了力量。

科技部专家声称,建筑内照明消耗了整个建筑40%的能源,节能必须在照明系统上做文章。

 

   与示范项目不同的是,数控照明已经开始在中国的实际项目中投入使用,规模最大的案例是北京的世纪财富中心。

这个位于北京CBD核心区,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米的高级写字楼将全部采用ABB智能型照明系统。

据称,作为北京乃至亚洲首家在美国获得USGBC(美国联邦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TM绿色建筑认证的大厦。

北京世纪财富中心遵循LEEDTM标推建设,可使能耗成本减低30—50%。

 

   通常情况下照明只有开、关两种调节方式,即便是改为遥控,它也只能节省反复触摸开关的体力。

数字化照明的好处在于它永远只是满足于向你提供你需要的照明程度,绝不超越。

自然采光强时它便暗淡,自然采光不足它便尽力发光。

向这个系统传达命令的是两个感应器。

室外的光源感应器负责确认自然光照强度是否足够,室内的红外感应器则负责确定屋内是否有人,有人进入,灯光便自动打开。

 

   与普通照明相比这套系统相当昂贵,单是灯管,每只价格达到300元。

不过最贵的还不是灯管,而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一一镇流器。

当人们在五金店购买十元左右的普通镇流器时候大概很难想象,如果这玩意更复杂一点价格要翻几十倍。

科技部示范楼使用的索恩公司数字化镇流器价格超过600元。

也就是说一只能够进行数字化控制的灯管价格约千元。

当然,,它的节电能力也不容小觑。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要误以为这是世界顶尖的科技,中国人无法制造。

欧洲人之所以擅长此道不仅是因为他们科技发达,而且足够有钱买千元以上的灯具,而是他们的政府总是强迫照明公司干点什么。

比如说,欧洲立法要求从2005年开始增加效率和停用两种最低效率的镇流器。

雨水综合处理(周亚玲)

   雨水收集不是个新鲜玩意,尤其是在缺水的北方地区。

在我国西北,人们很早就学会挖一些池子来蓄水,以备旱时所需。

被当地人称为“雨池”。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在地面采用铺倒梯形吉砖和设置地下排水廊道来积雨水.灌古树的做法,就反映了古人的节水意识。

现代人对雨水的利用已经从简单的收集到了更深入的应用处理和回用系统。

雨水作为一种转为安全用水造价相对不高昂的瓷源,永远都需要人类不断地加强对它的保护和充分利用。

雨水中生活的金鱼

   在清华节能大楼的项部有个雨水收集池,通过管道运送到地面水池中,池水和旁边一块人工湿地形成不间断循环。

池子中的水到了湿地之中,被植物根系和土壤双重过滤之后又返回池中。

所以湿地植物中选取的也是根系较长的植物。

有趣的是,水池之中还养了很多金鱼,从2005年大楼落成到今天,没有一条金鱼死亡。

深秋的时候.记者还看见鲜红的鱼儿自在地在水中畅游。

湿地里的花草很葱郁。

这个被称为“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水体中,雨水不仅可以做到可资源化利用.而且还营造了多种自然环境。

成本低廉,可贵的是没有采用任何化学方法。

在这里,雨水单借助自然得力量获得了再生。

雨水缓解全球一半人口缺乏健康饮用水状况的希望。

   如若只是简单地将雨水集中,不注意水处理和循环,雨水中台有的大量的氟,磷和有机污染,会引起池中的水质恶化,甚至形成新的污染源。

同时也是对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26个国家严重缺水,有40%的遭受缺水之苦,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死亡。

联合国曾经定过一个指标——在2015年使无法持续获得廉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

目前在一些落后的国家,相对廉价的办法是用氯或碘来净化雨水。

但要转变成符合健康应用标准的用水,很多国家还在努力地探索。

据报道,在墨西哥,建设了一个有过滤,软化,臭氧杀菌等诸多工序的雨水净化厂投资了约150万比索(约合12.5万美元),而它的处理能力大慨是一次200万升雨水,墨西哥饮用水缺乏地区的300万人口从将因此受益。

蕴藏无限宝藏的太阳能屋顶(赵鸿涛)

   11月18日,记者在北京天普太阳能公司大楼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景:

洗澡、洗手的热水、游泳池里的热水.甚至饮用的热水是从屋顶产生的:

室内暖气片儿散发的热量也是屋项提供的,更奇妙的是.就连屋里的电灯、电视、洗衣机的电都有部分是屋顶提供的。

   如果在屋顶上铺设光电板.就能把太阳照射出来的光转化的热能收集起来供热水、采暖使用,而如果铺设光热板,就能把光转化成的电.这就是太阳能屋顶。

   太阳能真空管可以把86%的光转化热能,因此,在北京只要在l.4平米大小的屋面铺上集热器每天就可以产生100公斤的热水,而且水温可以达42度以上。

如此大的热水量用语家庭洗澡、洗菜未免显得浪费。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热水通入在墙体内、地板中铺设的管道暖气中.40多度的高温水在房间不断循环使室温升高。

据测算,在100平米的屋顶铺设集热器,就可以供可以供500平米范围的居民全部的采暖和生活用水。

如果配上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空调还把热水转化为20度的冷水,使得导夏季家庭清凉。

   太阳能屋顶还可以发电。

在屋顶上铺设太阳能光电板,在天气晴明中午,太阳能就可以发电1000瓦。

每个光电池虽然只有几伏电压.但将它们并联就可用于照明的220V的电压。

“通上电灯就能照明.放上收音机就能哇哇地响”天普总工程师罗赞继说。

如果90平米的家庭的屋顶铺设了太阳能光电板,每月就可发电200度,足够电灯、洗衣机、电视等的使用(空调除外)。

当然.这项技术需要的投入是较大.一个家大约需要3万多元的购置成本。

然而.看到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使用价值,山东德州新城市花园和东方嘉园两个小区的业主们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有人也许会问.太阳能屋顶在楼顶在3楼或高层建筑,外面没有屋顶怎么用.室内没有放置水箱的地方怎么用?

天普、皇明的设计方案是把阳台上,外墙贴上光热转换设备,甚至直接挂起来使用。

而把收集热水的水箱可以摆在洗浴室、楼梯间,甚至千脆埋入地下,不占室内用空间。

而且太阳能屋顶通常要设计成是斜面状,这是由于北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