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37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和简牍,远在商代已然如此。

《尚书·多士》: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在甲骨文中“册”字就呈现为像若干支简编联成册的形状。

当时称呼史官就叫“作册”。

依质地分,简牍有竹、木两类。

与竹简的宽度相仿的木条则名札。

竹简和木札在用途上并无区别,所以木札也可以称为简。

不过竹简修治好了以后,还要烤干竹材中所含汁液,以防蠹并防止变形,叫“汗青”或“杀青”。

文字则写在篾黄的一面,是为简的正面。

篾青是简的背面,篇题有写在这一面的;因为卷起来之后,它反而露在外面。

木简则无须杀青,它的材质有松木,有柳木,其中用毛白杨木的也不少。

以多支竹木简写长文时,须先编联成册。

编绳多数为麻绳,它的专门名称叫“书绳”,讲究的简册用丝绳编联。

根据书写的内容不同,简的长度亦有别。

最长的三尺简是“书法律”用的,故汉人有“三尺律令”“三尺法”的说法。

书写儒家经典要用汉尺二尺四寸的简。

皇帝的策书长二尺。

策书以下的制书、诏书、诫敕等用的简短些,为汉尺一尺一寸,称“尺一诏”,或简称“尺一”。

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竹木可就地取材,供应充足,自有其方便之处,缺点是太笨重。

古人虽然也有用帛代替简牍的,但丝织物价昂。

东汉时当过济北相的崔瑗有一部书要送人,犹自称“贫不及素”,即用不起帛来抄写。

这些情况促使我国发明了纸。

我国西汉就有了纸。

它们以破旧的麻絮、麻布、绳头等为原料,已经过简单的切、舂、打浆和抄造,然而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大约只用作包装材料。

到了东汉前期,在蔡伦的主持下,造纸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

这时在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

用树皮造纸是一项新技术,它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

可是要把树皮制成纸浆,仅用类似沤麻的石灰发酵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反复舂捣、脱胶,并以强碱液蒸煮。

鱼网的网结硬,也必须施以强化的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而这一套新技术推广到麻纸生产上,又必然使后者的质量得到改进。

1974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的东汉晚期字纸,是一种单面涂布加工纸,厚约0.07毫米,涂层均匀,纸面平整。

它的纤维帚化度高,交结紧密,是已经发现的东汉最精工的纸张。

到了晋代,造纸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开始在纸外涂一层矿物质白粉,继而采用植物淀粉糊。

之后,又将淀粉糊直接掺到纸浆中,成为悬浮剂。

这样可使纸浆中的纤维均匀分散,便于抄造。

采用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堵塞纸面上纤维间细微的孔隙,使运笔时不致滃晕走墨。

此外,还先后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法对纸张进行加工。

其中染潢是以黄檗液染纸。

黄檗是芸香科的树木,其韧皮中含有小檗碱。

用黄檗液染过的纸呈淡黄色,防蛀。

由于纸是黄色,书帙(书套)随之也用黄色。

潢纸还可以用雌黄涂改误笔,雌黄与潢纸的颜色相近,误写处“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梦溪笔谈》)。

后来衍生出“信口雌黄”的成语,指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染潢后加蜡砑光的纸叫硬黄纸。

经过后来技术的不断改进,到了唐代,这种纸坚硬光滑,书写流利,抗蛀防水,是当时最高级的纸张品种。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人在商代就采用竹木和简牍作为书写材料,与竹简宽度相仿的木札之所以也可称为简,是因为它在用途上和竹简并无区别。

B.为了防止蠹虫蛀蚀和材料变形,竹简在修治好后还须烤干竹材中的水分,这叫“汗青”或“杀青”,木简则无须进行这样的工序。

C.如果书写长文,则须先把多支竹木简编联成册,甲骨文中的“册”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般的编绳为麻绳,更讲究的简册则用丝绳。

D.简的长短决定了书写内容的不同,最长的用来“书法律”,其次用于儒家经典,再次用于皇帝的策书,策书以下则用最短的材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丝织物价格昂贵,如果用它作为抄写材料,即使像当过济北相的崔瑗这样的人也难以承受,这样自然就促成了我国纸张的发明。

B.东汉前期,人们在造纸原料中增加了树皮和鱼网;用树皮造纸开辟了木浆纸的先河,而对鱼网处理的新技术又使麻纸的质量得到改进。

C.晋代的造纸技术主要体现在使用矿物质白粉,使淀粉糊成为悬浮剂,以及采用施胶、染潢、加蜡、砑光等法对纸张进行加工等方面。

D.因为黄檗中含有小檗碱,人们采用黄檗液染纸,这种染过的纸叫做潢纸;潢纸除了可以防蛀,还可以用雌黄涂改笔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西汉的纸因纤维交织状态差,纸面粗糙不平,只适合用作包装;而东汉因新技术的出现,出现了质量更高、更适合书写的纸张。

B.作者引用《尚书·多士》和《梦溪笔谈》中的言论,主要是为了分别说明我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出现时间和雌黄涂改笔误的作用。

C.文中“汗青”指的是对竹简的一种加工方法,而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是指代史册,两者意思不同。

D.我国古代书写材料不断得到发展,商代主要是竹简和木牍,西汉开始出现纸,东汉、晋代纸张不断获得改进,唐代则出现了高质量的纸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盯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都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很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几乎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蒲草依然葱郁滴翠,有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

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

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蛮香的。

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

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

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

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

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

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

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

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

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

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

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

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

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

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

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

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远澄明,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表明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E.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5.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5分)

答:

6.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

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

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

“此子必为王者师。

”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

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

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

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

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

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

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

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凡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

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

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

征为游击将军。

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

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

高祖诏曰: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

”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

及老,遂壁立无所资。

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

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范述曾传》,有删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引:

选拔。

B.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除:

任命,授职。

C.述曾下车,开示恩信下车:

从车上下来。

D.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阙:

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帝闻甚嘉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竟陵王深相器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乃轻舟出诣阙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天监八年卒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9.下列各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然亦弗之罪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库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C.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D.赋,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分)

⑴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5分)

⑵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5分)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分)

⑷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分)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1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粟米打比方,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6.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烬jìn颓圮qǐ曙光笔杆

B.戕害qiānɡ静谧mì雾霭慰藉

C.跫音qiónɡ彳亍chì镂刻蟮鱼

D.蓊郁wěnɡ蛰居zhí跬步跋涉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来这儿欣赏树洞画的市民不绝如缕,看着这些美丽的树洞画,大家无不啧啧赞叹,击掌叫绝。

C.香港蕞尔小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对大陆都表示出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B.这种快乐恐怕不下于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追溯某个王朝的兴衰史和自然界的演化史所得到的乐趣要多得多。

C.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在那风雨不蚀的记忆中,实在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风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最早的咖啡①。

非洲的土著把咖啡的果实磨碎,做成球状的咖啡丸,供保家卫国的战士食用。

后来,咖啡才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

世界上适宜咖啡树生长的区域多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②。

即使同处于咖啡带,不同产区的咖啡豆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

在众多咖啡与人体健康研究中,③。

对于咖啡对肝脏的影响到底是因为何种成分在起作用,也同样引起研究人员的好奇。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墙上挂着一张非常特别的画。

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黑渍。

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的妙笔,被画家挂在墙壁正当中最为显要的位置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是一片空白。

我向画家请教。

画家说:

“我的这幅画叫‘快乐’。

”“‘快乐’?

我不明白。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个画家能画出快乐来。

画家说:

“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

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

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

”我说:

“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

”画家说:

“没有痛苦,我们更见不到快乐。

”我明白了,我们的眼里,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视了的那一部分。

读了上述材料,你一定有所感悟,请你以“痛苦与快乐”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根据书写的内容不同,简的长度亦有别”,简的长短应该是由书写内容决定的,选项曲解原意)

2.A(根据原文第三段“这些情况促使我国发明了纸”可知,纸的发明,除了价格昂贵,还有使用简牍太笨重等原因,选项表述以偏概全)

3.A(根据原文第四段“大约只用作包装材料”可知,选项“只适合用作包装”说法太绝对)

4.【答案】B、E(答出一项给2分)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A.“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

C.“吃菱角”不能说是查干湖特有的场景。

D.没有“靓丽的身影”。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森然列阵,(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2分)

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风景美。

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

(1分)②人美。

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2分)③生态美。

原生态的渔猎文化。

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1分)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2分)

7.【答案】C(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8.【答案】D(A项第一句是代词,他;第二句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项第一句相当于代词,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他;第二句是副词,互相。

C项第一句是副词,于是,就;第二句是副词,竟然。

D项都是介词,在。

9.【答案】B(B项一句是省略句,一句是定语后置句;A项都是判断句;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都是被动句)

10.【答案】C

11.【答案】A(五经始称于汉武帝时,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2.【答案】

(1)因为父母年老,(范述曾)请求返回家乡赡养父母,于是(朝廷)授任范述曾为中散大夫。

(给分点:

以、就养、拜。

以:

因为。

就养:

奉养。

拜:

授予官职。

(2)(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吏员(依然行李简单)没有谁的行李需要用担子挑的。

(给分点:

之、将、荷。

之:

到。

将:

携带,带领。

荷:

扛,担。

(3)给分点:

假、水、绝。

假:

凭借。

水:

名词作动词,游泳。

绝:

横渡。

(4)给分点:

众人、下、耻。

众人:

古今异义,一般人。

下:

不及,比不上。

耻:

意动用法,以……为耻。

(5)给分点:

渔樵、侣友、于江诸之上(句式)。

参考译文:

范述曾字子玄,是吴郡钱唐人。

(他)从幼年开始就爱好学习,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精通《五经》的经义解说。

吕道惠的学生曾经有数百人,但他唯独称赞范述曾说:

“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帝王的老师。

”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年幼时,齐高帝选拔范述曾任他们的师友。

范述曾初出仕任宋晋熙王国侍郎。

齐代初年,范述曾出任南郡王国郎中令,迁任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兼任开阳县令。

范述曾为人正直敢言,在宫中对很多事都敢于直言规劝,太子虽然不能全都采用,但也不怪罪他。

竟陵王非常器重范述曾,称他为“周舍”。

当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也拿范述曾和汉代的汲黯相提并论。

因为父母年老,(范述曾)请求返回家乡赡养父母,于是(朝廷)授任范述曾为中散大夫。

明帝登上帝位,范述曾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出京任永嘉太守。

(范述曾)治政清廉公正,不崇尚用威严凶猛的办法治理百姓,百姓感到安适。

永嘉所属的横阳县,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罪人聚集的地方,前两任太守采用征讨的办法都没能平定这地方。

范述曾初一上任,就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那些凶恶之徒,拖儿带女从深山中出来,被编入户籍成为良民百姓的共有二百余家。

从此之后,这地方商人往来通行无阻,百姓安居乐业。

范述曾在永嘉郡任职时,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听说(范述曾的事迹),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范述曾)又被征调为游击将军。

范述曾离开永嘉郡的时候,郡中按旧例送给离任太守故旧钱二十余万,他全都没有接受。

(范述曾)刚到郡中上任的时候,不带家属,到离郡回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吏员(依然行李简单)没有谁的行李需要用担子挑的。

百姓无论老少,都出来拜辞(范述曾),挽留太守的哭声在数十里外都能听到。

高祖登上帝位,(范述曾)就乘坐小船离开家乡,到京城拜见高祖,接着辞别高祖东归。

高祖下诏说:

“中散大夫范述曾,从前在齐代,忠实耿直事奉主上,他担任永嘉太守时,清廉简约,坚守高洁,应当加赐爵禄,用以激励有高洁操守的人。

应当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赏赐绢二十匹。

”范述曾一生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

到他年老之时,已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范述曾在天监八年去世,死时七十九岁。

范述曾为《易·文言》作注,著有杂诗赋数十篇。

13.【答案】A(并非“哀景写哀情”,而是以乐景衬哀情。

14.【答案】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