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30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docx

《道德经》讲读课程作业读后感

《老子讲读》期末作业

(很多地方是个人理解,可能很不成熟,请老师多多指点~)

李博2012310196金融12-2班

1.本学期所学课程的简单梳理。

答:

第一讲:

老子是一个很长寿的人,有说法是活了160多岁,还有说他活了二百多岁的。

据说是因为修道所以吃了更多年的饭(开玩笑),我比较诧异的是,不是有好多说法说老子是道祖嘛,怎么活的还不如彭祖久呢。

当然也许二百多年之后其实老子是羽化登仙了,我等凡人不懂。

废话好像有点多,拽回来。

老子还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和孔子的一段对话。

老子说了一番有机会就大干一场,没机会就隐退顺势而为的言论,孔子惊为天人,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另一段故事就是《道德经》的由来了。

话说老子看出来周王朝大厦将倾,为了防止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惨结局,骑着牛就走了。

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就说,哎呀我是你的粉丝呀,你要走了写点什么东西留给我吧!

于是老子就写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飘然而去。

而老子的自述(在《道德经》第二十章)我觉得有点晦涩,当然我古文技能已经还给高中老师了可能是主要原因。

我的理解是有一种遗世而独立却又泯然众人的矛盾感觉,就是说不平凡又甘于平凡,随性自然而又从中悟出了“道”的真谛。

然后老师又概括的讲了一下《老子》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句话,这本书讲了五千字的大实话。

然而这些大实话并不是好实现的。

老子自己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第二讲:

第二讲的时候老师有一段故事,也不能说是故事,应该是一段祭祀的发展演变史吧,真真切切地吓了我一大跳。

远古时候的人们呢,认为人的能量都储存在脑袋里,所以在播种之前,要把俘虏来的敌方人员的头砍下来,然后把脑子拌到种子里搅一搅,将“能量”释放进去。

我估计如果没有俘虏,那大概难道也许可能……还要杀自己人吧……把这样的种子种下去……想想都不想吃饭了……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祭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用兽头代替人头来进行。

听到这里我终于好受点了……然而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兽头后来变成了……馒头!

这让我怎么直视馒头这种食物……啃馒头时想起来总会想哎呀妈呀这是人头变来的~~

言归正传,这一讲老师主要讲了“道”和“德”两个字,并且是从甲骨文讲起的。

“道”和“德”是两个概念,老师讲“道”和“德”是“能”和“式”的统一。

“道”和“德”都是绝对的本真,只是“道”是万物的规则,是隐着的,而万物之运作合道即为“德”。

合道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对于“人类”这种复杂的生物来说。

李贽曾在《童心说》中写过: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可见在这个充斥着“假”的世界,“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第三讲:

这一讲讲的是“有”和“无”。

《道德经》一开始就写道,“……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这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断句方式,意思是可以以“无”的态度,来观察世间万物的奥妙与深意,也可以以“有”的态度来追寻事物的万千变化。

另外一种解释要这样断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因此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够揣摩出它的奥妙;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寻它的踪迹。

前面说到,“道”是隐着的,而“德”是显着的,“合道”称之为“德”。

那么,无,可对应于“道”;有,则可对应于“德”。

道与德,无与有,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人们一般认为“有”才有用,而“无”则比较虚无缥缈。

然而,老子说了,“无”也是很有用的!

并且举例为证: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特别喜欢这段。

朗朗上口例证充分关键是还很好理解。

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这种“无”的思想,比如老师又举了一个“斗鸡”的例子,“学道退然,望之若木鸡”,然而偏偏这木鸡才能无往而不胜。

另外我觉得空城计也有点“无”与“有”的关系的意思。

第四讲:

道家的平衡论。

“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反是道的作用,“道”作为自然万物的规则,一直都有着一种循环往复的动态感,比如月盈则缺,水满则溢,否极泰来,盛极而衰……当一种状态到达极致时就会反向运动。

“物极必反”是一种平衡。

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种说法很像《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剑那一段——

“只听张丰问道:

‘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

’张无忌道:

‘看清楚了。

’张三丰道:

‘都记得了没有?

’张无忌道:

‘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

‘好,那也难为你了。

你自己去想想吧。

’张无忌低头默想。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

‘现下怎样了?

’张无忌道:

‘已忘了一大半了。

……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

‘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张三丰道:

‘不坏!

不坏!

忘的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

“忘”并不是真忘了,而是归于自然,在对战时就自然而然地将招式运用了出来;“为道日损”并不是真的越学懂得越少,而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者都是在“意”而不在“形”。

第五讲:

第五讲说的是一种道家的怀疑精神。

我觉得这其实体现了老子思想中最广为人知的“相对论”精神——当然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关于事物的两面性和相反的两种情形或者相对的两种事物之间的可转换性。

《道德经》第二章中就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关于这句话我记得也是不只有一种解释。

王蒙在《老子十八讲》里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是,如果大家都知道美是美丽的,这就太糟糕了;如果大家都知道善是善,这反倒不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蒙说:

“当你有了一种提倡、一种追求的时候,首先一个美字就破除了人与人之间生来平等的这种观念。

……第二,大家都追求这个美,我要美我怎么办,我就要美容,结果很多美容不成反倒成了毁容。

……第三,它还会有虚假。

……这说明什么呢?

就是提倡任何一种对价值的追求都有它自己的反面,都可能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这种观点就又跟第四讲的“反者道之动”联系起来了。

第二种解释则是比较常见和广为接受的一种。

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么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我觉得这种解释联系上下文来看更有可能一点。

因为后文紧接着就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以例证表明相反的事物都是相生的。

第三种解释,也就是老师上课所讲的解释则是:

自发的美与善,是最本然的、最真实的美与善。

而这种自发的美、善,是不计其美耶善耶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当其时、适其情而矣。

一自觉,则易假。

而当天下自觉地共逐于美与善时。

则往往追逐的是人们事先赋予的“美”与“善”的“名”。

天下若只为此名相上的“美”与“善”生活,则如生活在被遮蔽的世界里,生活在假象的世界里。

则“美”是假美,“善”是伪善,则“恶”矣,则“不善”矣。

这种解释从翻译的角度其实和王蒙的差不多,但是解释的角度却很有不同。

一个是从追求美的角度,另一个则是从“真美”和“假美”、“真善”和“伪善”的角度。

第六讲:

功遂身退。

关于“功成身退”的思想在《道德经》中提到过跟多次。

比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而弗居”,“功成不名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等等。

功成身退的例子在历史中有很多,最为传奇的要数范蠡。

我觉得范蠡这个人简直是人才。

司马迁曾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岂止是荣名啊,简直是妖孽。

急流勇退是有见识和放得下,而每次“勇退”之后白手起家都能富甲一方就是智商和眼界太惊人了,搁现在分分钟世界首富啊。

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呢?

首先肯定是防止“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什么也不如自己的小命重要。

文仲没听从范蠡的告诫离开越国,结果不得善终,典型的反面教材。

第二则是继续保持有所作为的可能。

为什么你不能做到急流勇退?

是因为你对于自己所做的贡献抱有一种希望得到赏识和奖励的心态。

说白了就有点类似于“施恩望报”。

一旦心思偏移到这个角度,那就会整天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利益,就很难再有继续作为的心力了。

第七讲:

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都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但是任何事却都是由它所为。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怎样“无为”又“无不为”呢?

比如说李广射石和张旭草书。

就是说自然状态下反而发挥出超常水平,当刻意为之时反倒射不进去写不出来了。

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

“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事都不干。

道家之圣人能够无为无不为的关键,不是不做事,就什么事都做了。

而是顺应万物自然发展,创造万物自然发展的条件,万物有了好的发展条件,能够健康发展,就自然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此外,“无为”的统治者还可以唤起百姓自发的“为”。

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还有一种解释是把“无”看做动词。

就是“为”了,但是不居功,做了伟大的事而不自以为伟大(好拗口),老子在形容“道”的时候曾经有过这种说法,他说: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八讲:

这一讲说的是关于“宠辱若惊”的修养。

一般来说,我们说“宠辱不惊”才是应该有的修养,为什么这里要“宠辱若惊”呢?

在第十三章,老子一开头就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惊”,可以理解为警觉。

面对纷然世事,“宠”(好事)也好;“辱”(坏事)也好,时刻要有警觉;不要为之所牵累。

因此要“宠辱若惊”。

不过关于“宠辱若惊”的理解,还有另一种,这种解释是“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吓,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所以我们要“宠辱不惊”。

说到这里我必须吐一句槽,看《道德经》太心累了,大部分句子都有不止一种解释,关键是每种解释还都挺有道理……

老师这一讲还讲了老子关于修身的主要几个观点:

1.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重内容胜于重形式;3.强调“自知”与“自胜”;4.强调归根、守静。

2.你认为在这个学期中比较重要的1~2个专题。

答:

一、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一个人的所得,包括功名、财势、权利、地位,达到满溢的时候,继续追求不如停止追求。

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又说,“持”是指“不失德”,“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

关于王弼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一个人能够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而又功劳卓著位高权重,那他就很危险了。

为什么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会嫉妒他,上位者会疑忌他,而他则因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可能就不会使用某些比较低劣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他可能会觉得“清者自清”,那完了,流言啊诬陷啊很多事情就一个三人成虎,而恰恰能够掌握他生杀大权的上位者正怀疑他呢,甚至不怀疑他但是觉得他功高震主,顺水推舟地就把他给收拾了。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不得善终的原因。

接着王弼又说了一句,“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就是说这样下去,他不仅不如及时停止追求的人,还不如那些没啥底线又没功劳的人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把兵器什么之类的打磨得及其锋利,这种锋芒保持不了多久。

这事儿可以参见三国祢衡。

祢衡是真·锋芒毕露,狂得可以,跟谁说话都是丝毫不留情面。

据说有人问祢衡说:

“为什么你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

”祢衡回答说:

“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

”好不容易有两个才华能入了他祢衡的眼的,你猜祢衡说什么?

他说: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一提。

”结果呢,他骂曹操,曹操把他送刘表了,他骂刘表,刘表把他送黄祖,黄祖可不是曹操刘表这样还比较爱惜名声不愿意杀名士的人,一言不合黄祖就把他咔嚓了,才活了26岁,大好年华,让人不知是悲是叹。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两句也很好理解,就是说钱财富贵,不能长久地守住;因富贵而生骄,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自寻灾祸。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可见富贵一事真的是“莫能守之”,而到了“富贵而骄”的程度的话,那就不是财富守不住的事儿了,可能搞不好小命都没了。

比如说韩信吧,韩信这一生绝对可以说是一部传奇,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三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一串一串地讲出来。

简单的说,胯下之辱、漂母寄食、萧何月下追韩信、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以出本成语故事集了。

但是韩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富贵而骄”,当然这个“富贵”就不是有钱了,广义的富贵,对于有钱人来说,是富甲天下;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学富五车了。

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什么是“富贵”?

当然就是有军功在身,越多越好。

韩信那是军功第一啊,骄傲了,权利欲大了,也想当个王爷了,好几次以出兵为由要挟刘邦,非要刘邦封他为王。

这样的人那刘邦天下一统之后哪儿敢留他啊?

留着他干吗,哪天他王爷不想当了相当皇帝咋办?

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央宫一把竹刀,一代名将死于妇人之手(我是说吕后不是说萧何是妇人……),并且祸及家人,“夷信三族”。

前面说了这么多反面教材,终于本章最后一句点题——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也很好理解,就是功成名就之后便归隐离去,这才是符合“道”的做法。

关于“功遂身退”,前面第一题的时候已经提到了范蠡的例子,这里就不赘述了。

道理很简单,大家也都懂,但是做到太难。

有点像炒股,入了局就难出来。

大部分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点“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行为习惯,贪官总想着再贪一点就好,权臣总想着再往上爬一点就好,一点一点一点……就回不了头了。

当然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怎么恰当,毕竟贪恋金钱和权力都不是什么“功”。

反面教材好像还是用那些功高震主最后被“主”各种花式虐的例子比较合适。

除了韩信,还有三国时候的陆逊也算比较惨的,功太高导致荆州“只知陆伯言,不知孙仲谋”,这哪儿成啊,结果最后据说是他生生被孙权气死了。

所以,凡事过犹不及,即使是建功立业,也要在“金玉满堂”之前赶紧“功遂身退”啊。

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其实第七讲老师给我们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内容非常多,我这里就仅仅就“无为”说一下我的看法。

只要学过初中历史的人就知道老子崇尚“无为而治”,那什么是无为而治呢?

难道说什么都不做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感觉不太对劲儿啊。

其实“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

《道德经》在第二章的时候说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那看这里圣人是怎么做的呢?

他尽力去做到“无为”,是弱化自己的存在感,让天地万物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

可是他是什么都不做吗?

不是。

他在“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他不会去啰里啰嗦地说哎哎哎你那样不行,你得顺应自然你得这样这样,他是以身教代替言教(说句题外话,家长们都应该这样),实施“不言”的教化。

他具体怎么身教的呢?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就是说,他任由世间万物振兴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之后也从不居功自傲,甚至根本就不居功(我觉得这一句的主语虽然还是“圣人”,但其实是在说“道”)。

当然也有人理解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御注道德真经》中说“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的时候,批的就是“无为之事,无事也。

寄以事名,故云处也。

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关于《道德经》的理解确实是见仁见智,如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的理解,才使得它有更神秘的魅力。

3.结合《老子》一书,说一下对某类现实问题的看法。

答:

我比较喜欢看小说,就想结合《老子》说一说我对于现在很多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首先是修真小说乱引用《老子》的问题,本次出场的必须得是已经被各种升级流网络小说用烂了的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五章,原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什么意思呢?

直译的话就是: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世间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由作息生死。

其中一个重点是“刍狗”是什么意思。

刍狗是用稻草扎成的狗,是用来祭祀神灵的。

人们在祭祀之前要对刍狗精心装扮并且侍奉它们。

因此老子把万物和百姓比喻成刍狗并没有轻视和侮辱的意思。

因此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平等,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是众生平等,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众人平等。

天地不管你是人是狗还是树,圣人也不管你是位高权重还是穷困潦倒。

而在这些修真小说里,这句话的意思完全被扭曲了。

先说一句什么是修真小说。

所谓修真,就是去伪存真、证得真我,说白了就是描写修道的小说。

举个例子比如明代吴元泰所著《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

当然现代网络小说都是快餐文学,其中大部分连快餐也算不上,很多小说情节三观相当不正,大概算“毒品文学”?

我看过的绝大部分修真小说(包括快餐也包括糟粕,毕竟看之前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糟粕…不幸的是糟粕比较多…)都提到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而且几乎没有哪一本里是正确使用的。

在这些小说中,每次主角要杀人或者要杀很多人或者要杀人夺宝或者因为有人对他不公平而准备报复全社会的时候(这种情况尤其多一点)……就会跟自己的小弟(马仔)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既然他怎么怎么样,那我们就%*…*&%¥…@¥#”……老子要被气哭了好吗?

因为道家一般是尊老子为道祖的,所以很多修真小说的作者为了体现自己写得多真实多有文化多深刻,一般都要把《道德经》拎出来虐一遍,但是很多时候引用的是乱七八糟。

我觉得这里面主要体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国学的衰落,很难想象十几年后还会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尺素、什么是雁足,什么是桑梓、什么是乡关。

更别提更为遥远的诸子百家。

其次是现在的网络小说基本上都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写,没有推敲、用典不求甚解,一本几百万字的小说也就用时不到一年,简直像是工业化生产。

这应该算是文学的衰落吧。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网络穿越小说中的三观问题。

这一点主要是指男频文(指读者主要是男性的小说)。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穿越到三国时代一统天下的男频小说。

看主角从一个小角色一点一点逐渐变强,看我最喜欢的郭嘉不再英年早逝,看最帅的白马银枪赵子龙不再难受重用,总之,看那些真正历史中的遗憾被一一填补。

然!

而!

事实总是残酷的……简单说一个男频小说的通病。

那就是主角各种王霸之气大开!

十一二岁的小孩王霸之气我也忍了,六岁的小孩还是个孤儿一身王霸之气是怎么回事?

还有,说好的当主公一统天下呢?

天天开着王霸之气的外挂跟别人争勇斗狠算怎么回事?

争勇斗狠就算了,动不动就怒发冲冠还特么是为了跟别人抢美女真的合适吗?

最后你是怎么一统天下的?

各种谋士都眼瞎,曹操刘备孙权都蠢得掉渣,最后剩下主角不知道开了多少外挂……

《道德经》中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作为一个穿越人士,就算你不是真正的武士、做不到不逞勇武,你不善征战、做不到不轻易动怒,你也做不到战无不胜,那至少,你能会礼贤下士吧?

善于用人是一个上位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吧?

然而一无是处然后还能统一天下作者也是蛮拼的。

太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了。

另外穿越到三国的男频小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主角不仅要三妻四妾还要把比较出了名的漂亮的妹纸都娶回家,比如貂蝉,比如大小乔,比如甄宓……作为一个女生我表示这一点非常让人不能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当然我们不是圣人,偶尔看看绚丽的色彩、听听动听的音乐、吃吃美味的食物无可厚非,然而娶9个老婆真的不太合适啊!

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虽然我在前面写的时候语气比较轻松,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看看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比如“一年级小学生被虐殴”事件,真的很让人难受。

正确的三观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立身之本,而孩子的正确的三观建立更加重要。

现在网民逐渐趋于低龄化,网络小说的受众也同样逐渐向孩子扩展。

在充满糟粕的网络文学中,如何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个非常应该被重视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