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927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docx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考试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1.开元杂报:

1、属于进奏院状的古代报纸。

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加的称呼),无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3、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状报”为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2.唐代进奏院状:

1、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事政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2、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3、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早。

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

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3.敦煌进奏院状:

1、是两分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2、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证实了唐进奏院状的一些特点:

A、没有报头。

B、发报方式是由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的。

C、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

D、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在政事消息。

3、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4、宋代邸报

1、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2、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

它已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3、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士大夫和知识分子。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已有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5、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但是限制刊发灾情,军情,朝廷机事和未经批准公布的奏章。

5.小报:

1、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2、制造者为进奏官,政府的中下级官吏和书市主人。

3、小报内容为官报未成报道的内容,具有新闻性,但内容有真有假。

4、传播广,但是被禁止。

5、采访密秘,收藏简单。

6.《京报》:

1、16世纪中期(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同意发行报纸。

2、是官报翻版,扩大官报宣传。

3、内容为三部分:

一宫门钞,二皇帝谕旨,三臣僚章奏。

4、清朝后有“京报”报头名称,公开向社会发行,且内容形式固定,出现自采稿件。

7.“定本”制度:

1、古代的新闻检查制度。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审核制度。

2、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出现报纸定本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

3、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发送,不得擅自增减。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815—1872前后国人自办报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我国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

《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

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

《广州纪录报》。

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

《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19世纪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影响颇大;

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遐迩贯珍》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除《万国公报》外,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其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

《北华捷报》是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锐德创办的《德臣报》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业报纸。

《澳门新闻纸》,有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译报。

《沙架免度新录》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字林西报》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外文报纸。

(1850—1951年,101年)

《万国公报》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004年论述题)

1、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内也时有输入。

2、内容:

①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②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③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月食》。

3、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②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③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008年名词解释)

1、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创办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2、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

3、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4、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西方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3、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注意是中文报刊,以《察世俗》和《东西洋考》为代表)(粗体为重点,下同)

报刊名称

地位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

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

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年)

《依泾杂说》(1828年)

《天下新闻》(1828年)

4.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1815—1839年)(注意:

外文报刊)

报刊名称

性质

创办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地位

《蜜蜂华报》

葡文周刊

1822年9月12日,

葡萄牙立宪派

创刊于澳门

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

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广州纪录报》

(广东纪事报)

英文报刊

1827年,广州

商业性报纸。

双周刊-周刊。

货价行情,航运消息,

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影响很大。

有强烈政治色彩。

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

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1863年停刊。

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刊)

《中国丛报》

英文报刊

1832年,广州

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地理等

各方面的情况

这一批在华外文报刊中内容最丰富

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鲜明地鼓动列强侵华。

《广州周报》

英文报刊

1835年

中国第一张出版号外的报纸

综述: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

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5.鸦片战争后外报的扩张

1、地区变化。

出版地点以外围逐渐深入到中国内地,乃至清朝首都北京,并且逐渐形成了以香港和上海两地为中心的外报网络。

2、种类增加。

战前,外人所办中文报刊不过十几种,到战后外人先后在中国开办了170多种外文报刊。

约占同期报刊总数的95%。

3、商人政客办报。

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取代了传教士报刊的主导地位。

6.《字林西报》:

1、1864年由英文《北华捷报》的每周附刊改名而来,成为独立的报纸。

1951年停刊,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2、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3、新闻来源广泛,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但任通讯员。

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4、。

注重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目发表评论。

其言论总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仇视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运动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7.《万国公报》:

1、原名《教会新报》。

1868年创刊于上海,周刊。

1874年从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

创办人是美籍传教士林乐知。

1907年林乐知病逝而停刊。

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

2、宗教内容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占主工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

是一份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3、一方面极力介绍西方文明,另一方面非常注意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从此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4、当维新思潮兴起时,《万国公报》是积极提出各种革新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但最终目的是将中国人纳入受制于西方的殖民地轨道。

连载了林乐知的《印隶英十二益说》。

8、《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报刊名称

性质

创办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地位

《申报》

中文商业日报

1872年英国人美查创办与上海

见《申报》专题

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

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

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或称《消闲录》),

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新闻报》

1893年,丹福士创办

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

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

《申报》

1、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2、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3、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

4、注中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

5、主义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

6、第一个刊登新闻画的中国近代报刊。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

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9、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2006年论述题)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

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

①报刊观念方面:

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②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以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我国近代报刊格局;

③物质技术方面:

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生产设备和技术是通过外国人办报活动引进到中国的。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1873-1907)

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国人早期办报主张体现的著作:

洪仁轩的《资政新篇》;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日报》;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陈炽的《庸书·报馆》;林则徐《澳门新闻纸》。

1、关于报刊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工具”,传播新知,开民智;把报刊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并主张禁止外人办中文报刊。

2、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

3、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4、在关于新闻文体,文风方面,反对“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不良时尚,提倡自抒胸臆,辞达而已的报刊文风;认为报人应有较高的常识和操守。

2.《循环日报》:

1、1874年1月创刊于香港,其创办者是我国近代著名报人王韬。

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共四版:

第一版行情,第二版新闻,三、四版为航运信息及广告。

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

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

3、创办《循环日报》后,王韬在论说中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

对洋务运动存大的一些弊端也有批评,他的言论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

4、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

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政论家。

后来他将自己撰写的部分论说汇编成《弓园文录外编》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5、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该报思想日渐保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1896年8月9日,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这一时期宣传维新以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担任主笔。

2、梁启超是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时务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梁启超等人撰写的论说。

梁启超思想活跃,他的政论言论新颖,文字畅达,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共鸣,声名大噪。

《时务报》也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著名政论文章有:

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撰写的第一篇论说。

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有“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②《变法通议》是《时务报》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

由梁启超撰写,全文7万多字,连载21期,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3、《时务报》的主要内容与职责为:

①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②宣传“开学校”“变科举”是当务之急。

③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

④初步宣传了君主立宪制度,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⑤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和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表示了强烈愤慨。

⑥创办了“时务文体”。

5、封建顽固势力对《时务报》极为恼怒。

当时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一再压制、干涉,并支持《时务报》总经理汪康年将梁启超排挤出了《时务报》。

梁启超离开后,《时务报》有意不再对维新派的活动作任何报道,而是大量发表洋务译文。

时务文体:

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称“时务文体”。

特点: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即不受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羁绊,又兼收散文、骈文所长。

②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大量使用新鲜俗语和外来语。

③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4.国人办报高潮出现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各自办报刊在各地大量涌现,形成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主要中在1897和1898这两年,以上海居多。

1、这次高潮与维新运动相始终,维新报刊的开办者大都为维新运动骨干分子,他们在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的同时,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开启民智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2、这次高潮突破了早期国人办报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局限。

内地城市,乃至一些内地小城市均出现国人所办的较重要的报刊。

3、这次办报高潮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涌现了一批专业性报刊。

5.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首先,他们认为报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维新派的报刊均为政治性报刊。

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2、其次,他们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认为报刊可以通外情,通下情;开民智;开风气。

3、在文风方面,历数了一些流弊,主张制定报律。

4、它的局限性在于:

感性认识成份较多,缺乏依据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论性阐述,还习惯于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寻找依据。

6.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1.《中国日报》

1、1900年由孙中山领导创刊于香港,由陈少白任主编,是兴中会的机关报,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之所以称《中国日报》,是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

2、同时推出日刊和旬刊两种,辟有“论说”一栏,每日载有编者自撰的论说一篇。

它的宣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呼吁反帝救亡,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抨击清政府腐败卖国行为。

②宣传反满和反对民族压迫,这是该报相当突出的内容。

③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抨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④广泛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活动,颂扬起义者的革命精神。

⑤与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1902年,《中国日报》和保皇派在广州创办的《岭南报》展开笔战,这是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第一次交锋。

3、《中国日报》在报纸版式上也有重要创新。

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形式,字体横排,短行分栏。

4、到1913年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派报刊。

2.《苏报》和“苏报案”

1、《苏报》因大量桃色案件的报道和借论说敲诈,名声扫地。

1900年卖给了退职官员陈范。

2、1902年以后,爱国运动日益活路《苏报》热情地进行报道与革命知识青年建立了密切联系。

报纸影响渐大,陈范也开始同情革命。

3、1902年《苏报》与一个革命性学校---爱国学合作,由学社师生为《苏报》撰写论说。

从此《苏报》成为一份革命报纸。

1903年,爱国学社章士钊被聘为主笔,此后《苏报》连续发表多篇章太炎,章士钊等人撰写的昌言革命的文章。

后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出版。

《苏报》连续发文盛赞,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4、《苏报》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极为惶恐,请租界当局查封了《苏报》,并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5、这次官司历时10个多月,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苏报》被查封后,革命党人又在上海创办了多家革命报刊。

3.《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东京创刊。

它是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它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2、该报由胡汉民,章太炎,汪精卫等先后主编是辛亥革命时期最主要的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该报采用多种业务手段,以政论为主,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领导中心,受到海内外进步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他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简称为“三民主义”。

3、内容:

①最重视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②宣传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③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④对亚洲其它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广泛报道,对西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了介绍。

4、缺点: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正视反帝问题。

②因过多强调排满而带有封建种族主义色彩。

③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不一致等。

4.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二十世纪初期,主张改良的《新民丛报》和主张改革的《民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论战,涉及问题目之多,为中国近代史上所少见,结局是不得人心的《新民丛报》最后停刊。

论战的内容主要有:

1、革命,还是改良?

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

2、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著人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除《民报》和《新民丛报》进行激烈论战外,双方在海内外出版的20多家报刊也同时投入论战,成为这场论战的分会场。

如:

香港,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檀香山,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

5.章太炎

1、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2、曾经担任过《时务报》等多家报刊的撰述和主笔。

为《苏报》撰稿,为《革命军》作序,在“苏报案”中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家和革命宣传家。

3、它的写作特点有:

①有很好的古典文学素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②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激情充沛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是他因好用古字奇字,文章常常难于通晓,限制了读者范围。

内容方面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6.“竖三民”

辛亥革命前著名报刊活动家于右任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革命报纸,由于一脉相承,又以“民”字打头,故合称“竖三民”。

《民呼日报》:

1909年创刊,当年停刊。

①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报道清政府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制造清王朝气数已尽的舆论。

②特别集中揭批了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情况及大小官吏匿灾不报、横征暴敛的恶行。

③发起了救助西北灾民的捐款活动。

《民吁日报》:

1909年创刊,当年停刊。

①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行动,猛烈谴责日本的侵华行为。

②日本前首相、侵华元凶伊滕博文被朝鲜爱国志士刺死,该报连续报道和评述,盛赞此爱国壮举。

日本当局极为恼怒。

该报被查封。

《民立报》:

1910年创刊。

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

①大力声援全国各地的保路运动,大篇幅报道黄花岗起义。

②痛斥清政府伪立宪的阴谋。

③宋教仁为该报撰写了大量豪健的政论。

7.《大清报律》

1、1908年作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措施之一而颁布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大清报律》中处处是办报人“不得怎样”,“应该怎样”,否则将受到什么惩罚等种种限禁,其中有些条文相当含混和苛刻。

又规定刊物在发行前一日必须送审等。

3、这个苛刻的报律颁布后,不仅革命派报刊,就连立宪派报刊也普遍表示强烈反对。

4、在包括《大清报律》在内的清政府淫威下,许多报刊和报人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迫害。

8.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首先,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2、十分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性。

此外,革命派报人还对言论自由,报刊“开民智”的作用,记者的学识,素养等提出过一些观点与主张。

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1、清政府被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