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9171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0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docx

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较全

语文复习学案

一、太史公自序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司:

掌管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

掌管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相:

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显:

显扬

⑤昌为秦主铁官主:

主管

⑥王卬於殷王:

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

掌管。

治:

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南:

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讲业:

研讨学问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仕为----出仕当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

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与:

参与。

从事:

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欲论著:

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论:

阐释。

歌:

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则:

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史记:

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论:

编辑。

次:

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石室金匮:

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朔旦:

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

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让:

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

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

嫉害。

壅:

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不用:

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行:

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是非:

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仪表:

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贬:

贬抑。

退:

斥责。

讨:

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达:

达成。

善善恶恶奖善惩恶。

贤贤贱不肖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故长於风风:

讽喻。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

要旨。

弑君三十六弑:

臣杀君、子杀父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

原因。

本:

根本。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

缘故。

渐:

渐进。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有国者:

君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宜:

合适。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

权宜。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

遭受。

空言:

指责。

辞:

辩解。

夫不通礼义之旨旨:

要旨。

夫君不君则犯犯:

被冒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行:

恶的品行。

过:

罪过。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以:

把。

予:

加在身上。

则受而弗敢辞辞:

推辞。

礼义之大宗也宗:

根本。

垂空文以断礼义垂:

流传。

空文:

著作。

夫子所论,欲以何明论:

撰述。

明:

阐述。

唯唯,否否,不然是是。

不不。

不对。

春秋采善贬恶采:

褒奖。

善:

好人。

恶:

坏人。

非独刺讥而已也非独:

不仅仅。

获符瑞符:

征兆。

瑞祥瑞。

改正朔正:

岁首。

朔,月首。

重译款塞款塞:

叩国门。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布闻:

广泛传扬。

有司之过也有司:

专管官吏。

堕先人所言堕:

“隳”,毁。

余所谓述故事故事:

旧事。

整齐其世传整齐:

整理归纳

(4)11段:

①幽于缧绁缧绁:

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用:

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惟:

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拘:

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厄:

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

⑦不韦迁蜀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

大多。

发愤:

抒发愤懑。

(5)12-13段:

①周道废道:

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古文:

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次:

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学彬彬:

文质兼备的儒生。

⑤公孙弘以儒显显:

显贵。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

“缵”继承。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主:

主管。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

搜集。

失:

“佚”散失。

⑨论考之行事论考:

讨论研究。

⑩既科条之矣科条:

按类别排列记录。

天人之际际:

关系。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

“弼”。

配:

相当。

厥协六经异传协:

协合。

异传:

解释经书的著作。

2.词类活用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

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

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

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

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

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科条:

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3.古今异义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

到今义:

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

参与其事今义:

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

谦词,我今义:

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

故事,旧事今义:

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

整齐,整理今义:

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

不断今义:

经常

4.通假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

5.“以“字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

6.文言虚词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2)显于唐虞,至于周。

(介词“在”)(介词“到”)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目的连词“来)

7.重点词句翻译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

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

《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

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高祖本纪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

古义:

“平民百姓”今义:

“一家人”

作业:

古义:

“劳苦的工作”今义:

“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

古义:

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

古义:

规约,规章今义:

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

古义:

渐渐今义:

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

古义:

没有出息今义:

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定都)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

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6.虚词积累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

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

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7.其它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积功曰“伐”)

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意豁如也(性情豁达的样子)

一、一词多义(实词)

1、相

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相与共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一起)

苟富贵,无相忘(互相)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辅助、帮助)

2、固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辄

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解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秦人憙,秦军解(同“懈”)

6、让

沛公又让不受——(推让)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谦让)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礼节)

7、易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轻视、看不起)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鲁周公世家》(和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改变)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更替)《愚公移山》

8、比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涉江》(比较)

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项羽本纪》(及,等到)

乃并复丰,比沛(和……一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朋比(勾结)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史记·汲黯列传》(靠着)

9、壁

汉王复入壁——《高祖本纪》(营垒)

项王军壁垓下——《项羽本纪》(驻扎)

10、属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zhǔ交付,委托)

徒属皆曰:

“敬受命”。

——《陈涉世家》(shǔ官属;部属)

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shǔ从属)

 

二、一词多义(虚词)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连词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连词如果)

(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介词趁机)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介词凭借)

因家沛焉/因与俱攻秦军(副词于是)

(3)以

乃以秦王属吏(介词把)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介词因为)

啖以利(介词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连词而,表承接)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连词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代词这样)

喟然太息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之

杨雄走之荥阳/驱之鸿门(动词去、到)

(6)为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介词,汉击楚军,大破之(代词代楚军)

对、向)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动词,做)

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正确)

三、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桀”通“杰”)

4、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坐”通“座”,座位;“诎”通“屈”,)

5、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6、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7、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8、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9、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10、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11、高祖奉玉卮(“奉”通“捧”)

12、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张”通“帐”,扎营)

四、古今异义

1、隆准古:

鼻子

2、龙颜古:

上额

3、常有大度古:

远大的抱负(度,器度,抱负)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

平民百姓

5、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古:

谋生职业

6、纵观古:

任人自由观看

7、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古:

交好

8、素易诸吏古:

看不起

9、高祖竟酒,后古:

留下不走

10、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古:

妇女小子

11、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古:

德行忠厚的人

12、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古:

坐具,像板凳一类的东西

13、诽谤者族古:

非议国政

14、所过无不残破古:

毁坏

15、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古:

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16、至固陵,不会古:

没有来会合

17、大王起微细古:

平民

18、起为太上皇寿古:

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19、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古:

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此处指没有出息

20、慷慨伤怀古:

感慨,叹息

21、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古:

规约

22、至固陵,不会古:

没有会合

23、吾所以有天下者古:

…的原因

24、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古:

免除赋税徭役

25、有功者害之古:

嫉恨

26、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古:

渐渐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使……坐)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至阳夏南止军(使…停止)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高祖常繇咸阳(服徭役)

沛公引兵西(向西行进)

吾当王关中(做王)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灭族)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建都)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素车白马)

不如仲力(勤奋)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睛)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向北)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天天)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项羽妒贤嫉能(贤能的人)

诛暴逆(暴逆的秦朝)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高祖曰:

“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决胜于千里之外。

沛公兵遂先(于)诸侯至霸上 

降(于)轵道旁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

大败(于)垓下     

啖以利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

(何以:

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

(何以:

以何)

6.省略句

(高祖)仁而爱人(高祖)好酒及色

(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代(之)为上将军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

与(之)偕攻开封。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己)与沛公俱西入关。

7.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所以:

……的原因)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表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

是以兵大败(是以:

因此)

七、难句翻译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从事一般老百姓所谋生的职业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被。

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被他戏弄耍笑的。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没有不安的样子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公始常欲奇此女

你起初总是想使这个女儿与众不同

·诸将过之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定语后置

经过这个地方的各路将领很多了。

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提起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二世使使者斩(之)以徇-----省略句

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用来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凭借张良终于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武关,破之。

于是采用张良的计谋,派郦生,陆贾前去说服秦将,用利益利诱他们,乘机袭击武关,攻克城池。

·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卤,秦人熹,秦军解,因大破之。

更加设置用来迷惑敌兵的旗帜,各士兵所到之处不得掳掠,秦国人高兴,秦军松懈,乘机大败秦军。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玉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住脖子,封存皇帝的玉玺和兵符,在轵道旁投降。

·乃以秦王属吏

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非议国政的灭族,相聚而语的处死刑。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各官吏都一切照常。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今如果诸侯军来,恐怕沛公不能够占有关中。

·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不要接纳诸侯军,逐渐在关中征兵来增强自己的兵力,抵抗诸侯军。

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在夜里前去见张良,于是用道理明示项羽,项羽于是打消计划。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沛公使上百骑兵跟从,赶马到鸿门,面见向项羽谢罪。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至)此

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种地步。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

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宾语前置

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于是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离开时就全部烧掉陡壁上架起的栈道,用来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

部队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东望,盼着回归故乡。

·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假设

(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之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不可能再用上他们了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汉王又逃回营垒,深挖壕堑固守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

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会战,不利,向后退却。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有名无实的人,是不应该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人总是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会疑虑不安。

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自己的意见)。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

“既然诸位一定认为这样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于国事上来考虑吧”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隐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嫉恨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被动句

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