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998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案

专题0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世界被发现与新航路开辟的关系。

2、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3、荷兰、英国等大国崛起的历程以及经验。

4、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5、站在世界文明史和全球的高度来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本专题主要讲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西欧殖民扩张特点、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评价,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一、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背景: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14、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使得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

商路不畅引起的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另一原因。

传播基督教是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影响,则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思想动力。

过程:

航海家亨利王子开创了欧洲航海探险的伟大时代;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以后又三次西航;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影响:

经济方面:

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政治方面:

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思想文化方面:

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特别提醒】

如果说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宗教根源说明欧洲人有开辟新航路的强烈需求的话,那么商业危机则使欧洲人不得不去做这件事,“强烈需求”和“不得不”便构成了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但光有强烈的动机和动力并不足以成大事还需要具备可能性,即客观、主观条件。

二、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特征、影响

概况:

国家

区域

特点

结果及影响

荷兰

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新大陆”的贸易

1、建立大型商业公司

2、发展银行信贷业

3、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4、抢占殖民地

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英国

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占殖民地和建立贸易公司

1、政府支持下的海盗掠夺

2、一系列的商业战争

3、商业活动和殖民掠夺

4、黑奴贸易

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

特征:

较多地表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

主要表现:

一是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二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三是进行奴隶贸易。

影响:

一方面,欧洲国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是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也促进、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此后一段时间的长期落后。

2、荷兰、英国等国家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特别提醒】

正确认识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2)资本:

殖民掠夺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3)市场:

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4)劳动力:

英国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

主要成就:

蒸汽机的改良及其广泛应用。

工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影响: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方式(变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

欧美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

(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其市场条件。

(3)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更高。

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其标志;内燃机、机械制造、石油开采等。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影响: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垄断资本家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的信条;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特别提醒】

(1)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后来也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重工业和电力业为主要领域,对带动和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作用。

(2)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标志.

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资本所具有的扩张本性。

形成的途径:

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等。

形成的过程:

(1)开始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3)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重大作用:

第一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第二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壮大。

第三是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特别提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15分)

【答案】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

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

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水平2:

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与材料

水平1: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

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水平1:

叙述成结构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主要是将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进行了对比,材料一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规模上的差别。

从材料中分析可以得出郑和船队的规模比哥伦布船队的规模要大很多,这种规模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有船只数目上的差异、也有人数上的差异,也有航行范围上的差别。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的不同,概括出这种不同的深层含义。

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用材料加以辅证,把文化差异的原因挖掘出来。

最终得出的结论要停留在物质和文化层面,这样才具有概括性。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 17世纪60年代,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贸易的开展,东西方交流不断加强,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输出到欧洲的茶叶数量增多,盛产于东方的茶叶逐渐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故选D。

等级观念与茶叶的消费无关,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

答案 D

【变式探究】(2015·天津文综,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 C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例2.(2016年北京卷历史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资本,英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资本,①正确;荷兰和英国是早期殖民扩张的代表国家,通过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④正确;所以本题选D项。

②错误,英国是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③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考点定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

考点三 工业革命

例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1760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33)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

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单科,23)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

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 

(1)原因: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

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

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略。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15分)

【答案】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

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

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水平2:

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与材料

水平1: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

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水平1:

叙述成结构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材料二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目的和方式上的差别。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行事方式,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经常地强调。

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就是宣扬国威,但哥伦布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行事方式上,郑和是和平的贸易往来,注重形式和文化交流,哥伦布则是掠夺性的侵占,重视的是财富。

(3)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的不同,概括出这种不同的深层含义。

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用材料加以辅证,把文化差异的原因挖掘出来。

最终得出的结论要停留在物质和文化层面,这样才具有概括性。

2.(2016年北京卷历史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荷兰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资本,英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资本,①正确;荷兰和英国是早期殖民扩张的代表国家,通过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霸主,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④正确;所以本题选D项。

②错误,英国是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③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

;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4.(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1760年到1850年”说明这一时期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前,故A项错误;工场手工业时期也是在工业革命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生产,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原棉数量的增加,这说明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5.(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6.(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