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96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_精品文档.doc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一、镇静镇痛目的和意义

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消除或减轻病人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二)、帮助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消除病人对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三)、减轻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阻止病人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四)、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五)、减少各种应激对组织器官系统损害。

二、镇静镇痛的原则

镇静镇痛不仅仅是用药,还要遵循Master原则!

M经常观察用药反应

A考虑可供选择的药物

S用药谨慎、缓慢(剂量方面)

T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E要有受过培训的医生护士

R评价脏器功能和用药方案

三、镇静镇痛治疗的指征

(一)、疼痛

疼痛是因损伤刺激致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觉。

诱因:

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睡眠不足代谢改变等应激反应,全身肌肉僵直痉挛等致功能障碍。

(二)、焦虑

焦虑是强烈的忧郁。

不确定或恐惧状态是其主要特征,有躯体症状紧张感。

诱因:

环境的光、音、温刺激,本身疾病,高强度医源刺激,各种疼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等等。

(三)、躁动

躁动是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

诱因:

疼痛、失眠、各种有创操作、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等。

(四)、谵妄

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的状态,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

是其主要特征。

诱因:

焦虑、麻醉、缺氧、代谢异常、循环不稳定、神经系统病变。

(五)、睡眠障碍

失眠:

睡眠质量或者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

诱因:

光刺激、医用设备的使用、医源性刺激等。

四、镇静镇痛疗效观察与评价

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着重强调“适度”,忌“过度”或“不足”,需对疼痛及意识状态镇静镇痛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价,病人的自述是观察评价的可靠指标。

(一)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估指标是患者的自我描述。

使用各种评分方法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反应,应该定期进行、完整记录。

常用评分方法有:

1.语言评分法(verbalratingscale,VRS):

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顺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由患者自己选择不同分值来量化疼痛程度。

2.视觉模拟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

用一条100mm的水平直线,两端分别定为不痛和最痛。

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画垂线标记,以此量化其疼痛强度。

VAS已被证实是一种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和可靠方法(图l)。

图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数字评分法(numericratingscale,NRS):

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就,0代表不痛,10代表疼痛难忍,由患者从上面选一个数字描述疼痛(图2)。

其在评价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

图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面部表情评分法:

(facespainscale,FPS):

由6种面部表情及0~10分(或0~5分)构成,程度从不痛到疼痛难忍。

由患者选择图像或数字来反映最接近其疼痛的程度(图3)。

FPS与VAS、NRS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重复性也较好。

0246810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

图3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

5.术后疼痛评分法(Prince-Henry评分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胸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测量。

从0分到4分共分为5级,评分方法见表1。

表1术后疼痛评分法

分值

描述

0

咳嗽时无疼痛

1

咳嗽时有疼痛

2

安静时无疼痛,深呼吸时有疼痛

3

安静状态下有较轻疼痛,可以忍受

4

安静状态下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对于术后因气管切开或保留气管导管不能说话的患者,可在术前训练患者用5个手指来表达自己从0~4的选择。

疼痛评估可以采用上述多种方法来进行,但最可靠的方法是患者的方法是患者的主诉。

VAS或NRS评分依赖于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能力。

当患者在较深镇静、麻醉或接受肌松弛药物情况下,常常不能主观表达疼痛的强度。

在此情况下,患者的疼痛相关行为(运动、面部表情和姿势)与生理指标(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也可反映疼痛的程度,需定时仔细观察来判断疼痛的程度及变化。

但是,这些非特异性的指标容易被曲解或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五、实施方案

(一)、去除矫正可调整因素

(二)、应用非药物治疗,优化环境,舒缓紧张恐惧情绪。

(三)、药物治疗

1、镇静药物。

镇静药物的应用可减轻应激反应,辅助治疗患者的紧张焦虑及躁动,提高患者对机械通气、各种日常诊疗操作的耐受能力,使患者获得良好睡眠等。

机制:

选择性阻断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拟似或促进GABA作用,加强大脑皮质抑制过程。

理想的镇静药应具备以下特点:

起效快,剂量-效应可预测;半衰期短,无蓄积;对呼吸循环抑制最小;代谢方式不依赖肝肾功能;抗焦虑与遗忘作用同样可预测;停药后能迅速恢复;价格低廉等。

但目前尚无药物能符合以上所有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和丙泊酚。

2、镇痛药物。

机制: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痛觉,通过与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结合,模拟脑啡肽而发挥作用。

(1)阿片类镇痛药:

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应具有以下优点:

起效快、易调控、用量少、代谢产物蓄积较少及费用低廉等。

临床中应用的阿片类药物多为μ受体激动药。

所有阿片受体激动药的镇痛作用机制相同,但某些作用,如组织胺释放,用药后峰值效应时间,作用持续时间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特点、药理学特性及不良反应考虑选择药物。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和胃肠蠕动减弱;在老年人尤其明显。

阿片类药物诱导的意识抑制可干扰对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在一些患者还可引起幻觉、加重烦躁。

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血容量正常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一般无明显影响。

低血容量患者则容易发生低血压,在肝、肾功能不全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造成延时镇静及不良反应加重。

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静脉注射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的抑制较吗啡轻。

但重复用药后可导致明显的蓄积和延时效应。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肉僵硬而影响通气。

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μ受体激动剂,可用于短时间镇痛的患者,多采用持续输注。

瑞芬太尼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醋酶迅速水解。

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清除率不依赖于肝肾功能。

在部分肾功不全患者的持续输注中,没有发生蓄积作用。

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但停药后3~5min恢复自主呼吸。

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两倍。

一项与瑞芬太尼的比较研究证实,舒芬太尼在持续输注过程中随时间剂量减少,但唤醒时间延长。

派替啶(杜冷丁)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1/l0,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如欣快、谵妄、震颤、抽搐),肾功能障碍者发生率高,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有关。

哌替啶禁忌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两药联合使用,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所以在ICU不推荐重复使用哌替啶。

(2)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

阿片类药物间断肌内注射是一种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但临床上需反复注射给药、患者的退缩心理以及药物起效所需时间等综合因素使镇痛效果不尽人意。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消除患者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尤其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肌内注射。

持续静脉用药常比肌肉用药量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稳定,对一些短效镇痛药更符合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但需根据镇痛效果的评估不断调整用药剂量,以达到满意镇痛的目的。

(3)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近年来合成的镇痛药曲马多属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曲马多可与阿片受体结合,但亲和力很弱,对μ受体的亲和力相当于吗啡的1/6000,对k和δ受体的亲和力则仅为对μ受体的1/25。

临床上此药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

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大剂量则可使呼吸频率减慢,但程度较吗啡轻,可用于老年人。

主要用于术后轻度和中度急性疼痛的治疗。

(4)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

NSAID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非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环氧化酶(COX),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代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它和阿片类联合使用时有协同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该药可用于缓解长期卧床的轻度疼痛和不适。

该药对肝功能衰竭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谷胱甘肽储备枯竭的患者易产生肝毒性,应予警惕。

对于那些有明显饮酒史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应<2g/d,其他情况<4g/d。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用于急性疼痛治疗已有多年历史。

虽然有不同的新型NSAIDs问世,但其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并无明显改善。

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血小板抑制后继发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在低血容量或低灌注患者、老年人和既往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引发肾功能损害。

(5)局麻药物:

局麻药物主要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其优点是药物剂量小、镇痛时间长及镇痛效果好。

目前常用药物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的镇痛时间比利多卡因长2~3倍,比丁卡因长25%。

但其浓度过高会导致肌肉无力、麻痹,从而延迟运动恢复。

降低布比卡因的浓度可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

罗哌卡因对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安全性比布比卡因高。

小剂量时,对痛觉神经纤维具有选择性,对痛觉神经纤维的阻断优于运动神经纤维。

大量资料证实,局麻药加阿片类药物用于硬膜外镇痛,不但降低了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镇痛效果也得到增强,同时镇痛时间延长。

但应注意吗啡和芬太尼在脑脊液中的长时间停留可能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

除此之外,临床上还应关注硬膜外镇痛带来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血压下降及可能发生的神经并发症。

合理选择药物、适时调整剂量及加强监测,是降低并发症的保证。

(四)谵妄的治疗

对谵妄状态必须及时治疗。

一般少用镇静药物,以免加重意识障碍。

但对于躁动或有其他精神症状的患者则必须给药予以控制,防止意外发生。

镇静镇痛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谵妄症状。

氟哌啶醇(haloperidol)是治疗谵妄常用的药物。

其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EPS),还可引起剂量相关的QT间期延长,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应用过程中须监测ECG。

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此类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氟哌啶醇的方式通常是间断静脉注射。

氟哌啶醇半衰期长,对急性发作谵妄的患者需给予负荷剂量,以快速起效。

六、监测与记录

镇痛和镇静治疗对患者各器官功能的影响是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在实施镇痛和镇静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以达到最好的个体化治疗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佳的效价比。

对进行镇静镇痛的患者监测评价定期实施并做好完整记录。

(一)呼吸功能

1.镇痛和镇静治疗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多种镇痛和镇静药物都可产生呼吸抑制。

阿片类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由延髓片μ-2受体介导产生,通常是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不变。

阿片类镇痛药的组胺释放作用可能使敏感患者发生支气管痉挛,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宜避免应用阿片类镇痛药。

苯二氮卓类可产生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作用,通常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呼吸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