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90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领域课件稿1.docx

社会领域课件稿1

让孩子快乐、自信的成长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部分: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幼儿社会性教育是由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性及道德品质六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要了解三个问题: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要解决的是“教或学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活动设计中的关键。

因为,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在号称“信息激增时代”的今天,孩子“应该学”的东西总是比“能够学”的东西要多得多.正因为这样,活动内容的选择问题始终被视为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考虑:

什么内容最适合幼儿学习?

学习哪些内容最有利于实现活动目标,使幼儿达到预期的发展?

活动目标的确立对活动内容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了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

《纲要》是进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依据。

因此,在了解幼儿社会教育内容之前,必须把握《纲要》对于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相关规定。

《纲要》在社会领域明确提出了如下内容和要求:

第一,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

第二,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他们必要的交往技能,使其学会和睦相处;

第三,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第五,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第六,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用完收拾;

第七,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第八,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根据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我们把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相应地分成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和多元文化。

链接:

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

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参观

参观法是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学前儿童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学前儿童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1、参观前的准备

(1)确定参观对象;

(2)确定行走路线;(3)制订参观计划(含参观目的和步骤等);(4)作好物质方面准备,如水、纸等。

2、参观的组织

(1)出发前的组织:

整队集中检查行装,组织简短谈话。

(2)出发途中的组织:

保证儿童的安全,如步行时教师走在马路外侧,坐车时提醒儿童不要将手脚伸出窗外。

(3)到达时的组织:

重新整队,简短谈话,但方式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4)参观过程中的组织:

教师与参观地的工作人员合作,组织学前儿童有秩序的参观,介绍时避免用行话。

(5)结束时的组织:

选用适当的方法。

如参观邮局,考虑到工作人员忙,可自然结束;若不忙,可用联欢和实践的方式体验和结束。

参观时间最好选上午;组织人员适当增加;参观回来后,可组织谈话;可开设相应的活动区域(延伸活动)。

如参观邮局的延伸活动可以是“邮票展”“与邮局有关物品展”“寄信”。

案例:

参观食品店

(二)谈话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教育中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环境。

教师借助于恰当的问题,帮助学前儿童分析、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或明确化,谈话法也可使学前儿童获得社会性规范性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1、谈话准备

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能引起学前儿童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例:

谈谈“适合小朋友穿的衣服”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但若要谈谈“衣服上有机器猫的图案好看还是奥特曼的图案好看”就无法实现本领域的目标。

2、谈话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谈话兴趣。

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老师的导语设计:

“咱们班的孩子个个是能干的孩子,今天就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样的能干?

你帮助过别人吗?

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2)引导谈话,步步深入。

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有幼儿说,“我帮奶奶找针。

”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奶奶需要你帮忙?

”“你帮奶奶找到针后,奶奶说了什么?

教师在与学前儿童谈话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符合谈话主题的,问题应是清楚明了使学前儿童易懂的,问题的排序应是由浅入深的,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问题,让更多的儿童发表不同的见解。

(3)谈话结束后要小结。

允许答案多样性,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谈话方式可以多变等。

链接:

我的家人(中班)

(三)讲述

讲述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前儿童描述事物的特征,解释事物间的关系,向学前儿童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

讲述法可以拓宽学前儿童的眼界,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懂得处世之理。

1、讲述前的准备

(1)选择恰当的讲述内容。

应该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2)选择教具或情境进行辅助。

讲述活动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只有配合教具或情境,学前儿童才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2、讲述活动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教师扮演成学前儿童喜欢的角色进行讲述,利用学前儿童对角色的喜爱激发他们对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2)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述。

如用图片、模型、音乐、影象等配合讲述,通过情境表演进行讲述等。

(3)讲述活动开展中或讲述活动后要有学前儿童的参与。

如在讲述活动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提问,请学前儿童参与情境表演;讲述活动后要请学前儿童进行总结。

讲述时需要注意:

(1)讲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学前儿童早已熟知的内容就不用再进行讲述了,幼儿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也不用进行讲述。

(2)讲述时要具有直观形象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

单一的讲述不便于幼儿的理解,且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兴趣。

(3)讲述的语音、语态要有变化。

学前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为了让他们听清楚且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述,教师的讲述要清晰,明白易懂,避免不必要的口头语。

讲述速度适中,音量合适,声音抑扬顿挫、随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讲述时配合适当的动作,使讲述变得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链接:

认识少数民族

(四)行为练习法

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前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的方法,行为练习法是形成和巩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

行为练习法的形式多样,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前儿童进行行为练习,如当学前儿童掌握了几种分享玩具的具体方法,教师就创设情境让学前儿童选择一种或几种分享的办法,进行“分享”行为练习;有教师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劳动;还有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师组织的学前儿童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用餐前后的行为练习等。

1、行为练习前的准备

(1)选择恰当的内容。

学前儿童生活中常接触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的。

例:

洗手绢、剥豆、擦桌椅、收拾玩具、整理生活用品等。

(2)物质准备。

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准备。

由于行为的练习是针对每一个儿童的,所以物质准备的数量应该充足,做到人手一份或每小组一份。

2、行为练习过程的组织

(1)开始。

引发愉快的情绪、激起行为练习的愿望。

例:

放一首歌曲《洗手帕》或简单表演小动物洗手绢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示范(仔细示范)。

示范动作要慢,每个步骤都要示范清楚,让学前儿童看到,示范时配合语言讲解,语言浅显易懂。

(3)学前儿童行为练习。

学前儿童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发现有问题或进行不下去,教师要作出指导(不一定要把答案告诉学前儿童,引导他们步步引出答案)。

行为练习时教师参与,一方面做无形的指导,一方面也鼓励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学前儿童进行鼓励,提高行为练习的积极性。

(4)享受行为练习的成果。

例:

将洗好的手帕带回家给父母欣赏;吃自己剥的豆子等。

行为练习的要求应该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学前儿童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链接:

我们学剥豆(中班)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学前儿童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学前儿童的情绪性强,容易融入情境,在情境中自然地受到教师的影响,最后,教师将学前儿童在情境中受到的教育转化到现实生活中。

链接:

节约用水(大班)

(六)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活动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地综合起来,在多种形式、多种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

链接:

我的名片(大班)

第二种:

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指活动的本来目的不是要向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但是在活动中可以顺便进行社会教育的活动。

如吃饭本来目的是填饱肚子,但同时是学习良好用餐习惯和礼貌的好机会。

(一)生活活动

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

1、早晨来园(礼貌教育)

2、晨间劳动(爱劳动、做事认真)

3、晨间洗手(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

4、值日生劳动(做事公正、服务他人意识)

5、进餐(爱惜粮食,文明进餐)

6、入厕(生活自理能力,文明如厕)

7、午睡(穿脱衣服正确姿势,正确睡姿)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社会规则,提高交往的技能,产生恰当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个性等。

对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

1、区角游戏。

在区角游戏中,儿童自主选择,自发地活动。

区角游戏主要靠投放活动材料来实现教育功能。

幼儿园中的区域有娃娃家、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自然角、益智区等。

娃娃家游戏规则(小班)

(1)进入游戏区先来后到。

(培养幼儿轮流意识)

(2)能自定角色,学习角色行为。

(提高幼儿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3)不独占、不争抢玩具,能共享玩具材料。

(培养幼儿谦让能力与共享行为)

(4)爱护玩具,不乱扔乱丢。

(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5)会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用语言与伙伴交流,商量主题情节。

(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的正确表达方式与协商能力。

(6)活动中不大声吵嚷,会有礼貌地接待“客人”。

(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7)游戏结束时,能收放和整理玩具,按类放回原处。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户外集体游戏。

幼儿园的户外集体游戏一般是指由教师组织的、在户外进行的、以发展幼儿体能为目的的集体游戏。

这些游戏在发展幼儿体能的同时,也有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合作等方面。

例1:

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活动规则]由一个小朋友扮演老狼,其余小朋友扮演小羊,小羊围着老狼问:

“老狼老狼几点钟?

”老狼可任意回答时间,当老狼说到“12点钟”时,狼就要抓小羊,小羊可以跑到“家里”,被抓住的小羊即退出游戏。

[活动评析]

在该游戏中社会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大部分幼儿在游戏时,除了只顾自己快速奔跑外,还要站在老狼的角度,考虑老狼会往哪个方向追,老狼跑步的速度等。

例2:

游戏“拉网捕鱼”

[活动规则]

由一名幼儿先扮演网,其他幼儿扮演鱼,网可以抓任意的鱼,鱼被抓住后,也成为网,扮演网的小朋友要手拉手共同捕鱼,网若“破”了,捕到了鱼也不算数。

[活动评析]

该游戏的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上。

幼儿组成的网为了抓到更多的鱼,既要牵住同伴的手不放,又要和同伴把前进的方向统一好。

幼儿在游戏中就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合作的方法。

(三)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

1、要根据本班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可盲目选用。

2、要考虑本班儿童的特点

3、作品的难度、水平与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例如:

《小猫钓鱼》(做事一心一意,有毅力);《狐狸与乌鸦》(不轻信他人,学会识别善恶);《龟兔赛跑》(要谦虚,不要骄傲);《李小多分果果》(学会谦让)。

第二个问题:

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与程序

一、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备课和撰写教案,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体现,更是教师教育行为的蓝图。

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是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诠释及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展开,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所谓目标性原则是指教育活动设计首先必须符合培养的目标,并且在每种活动中必须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要使幼儿

“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这就规定了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标,换言之,幼儿园就是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这些社会品质的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自然要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并将这些目标逐一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以教育活动来承载完成这些目标。

(二)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一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应针对社会教育的内容;二是要针对幼儿的实际。

1.教育活动的设计应针对社会教育的内容

社会教育内容既有一般认知的内容,也有许多主观体验性的内容,比如自信、开朗、宽容、与人交往、遵守规则、人物意识等等,既是观念,又是品质。

显然,它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教育内容,需要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予以重视。

2.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针对幼儿的现实

设计中要针对幼儿的年龄、地域、班级的实际情况。

比如,对刚人园的小班幼儿一般要进行“熟悉幼儿园、消除陌生感”的教育,但对于一些从小就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托班的幼儿而言,经过了上述的集体生活后再升人小班,绝大多数幼儿没有对幼儿园的陌生感以及离开父母的恐惧感。

显然’幼儿的这一实际决定了教师必须调整教育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否则就会无的放矢。

因此,教育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必须依据幼儿的实际。

概括起来有:

(1)幼儿的生存环境。

主要指幼儿的生活区域、家庭状况、成员结构等。

教师要留心分析幼儿的生存环境、否则势必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爱父母”的情感,设计“夸夸我的爸爸妈妈”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对幼儿的家庭情况心中有数,尤其对单亲家庭的幼儿要格外关注。

(2)幼儿已有的社会知识、行为习惯。

幼儿在人园之前,其社会性发展并非空白,幼儿已有的社会知识和行为习惯都是设计教育活动时要考虑的,比如,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教师就必须了解幼儿对做事的态度、情绪倾向、会做哪些事、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在此基础上把幼儿的经验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设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不然,太容易了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太难了会使幼儿望而生畏。

(3)幼儿的个体差异。

(4)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实状况。

教师要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坚持性差,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等。

(三)活动性原则

所谓活动性原则是指社会性教育活动必须使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动手、接触、体验、观察、思考、表现,主动地发展社会性行为。

社会教育的活动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幼儿的生活中体现活动性

幼儿真实的社会生活就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载体,虽然幼儿的社会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社会生活,但却是活生生的、能让幼儿陶醉的。

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必须能使幼儿动起来,活起来。

2.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无论教师设计什么样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必须保证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教师控制、导演的附属和配角。

社会性教育活动不是教师告诉幼儿“你该怎么做”,而是幼儿要“怎么样”,教师只是对幼儿的选择和行动起引导和帮助作用。

社会品质的形成是主体选择,接纳和实践的结果,因此,教师的活动设计不应立足于“告知”幼儿,而必须给幼儿主动体验、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其自主、自觉地获得社会认知;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的活动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不同、价值不同。

比如,集体活动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幼儿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有着特殊的影响作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促进幼儿交流、合作,以商讨的方式完成规定的任务,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个别活动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方式应多样化,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四)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是指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幼儿,使全体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面向全体是教育平等观念的体现,它坚信每个幼儿的发展潜能,尊重每个幼儿受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性教育活动必须针对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品质的整体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性教育活动不能只指向幼儿园的活动课堂,也应指向幼儿行为表现的各个方面,如活动课堂外的生活表现、游戏表现、家庭表现等,将幼儿的行为表现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一个侧面或时段。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程序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游戏和劳动、生活活动等等。

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

(一)以集体活动为主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

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等几个部分。

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过程进行文字化,即写成教案。

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五个部分。

1.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是指教育活动的名字,一般是对活动内容、活动目标的反映;此外,在活动名称的前面或后面要附上班次,如: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小班)”、“中班活动:

不该说时我不说”、“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大班)’’等。

对活动名称的定位最好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并且富有趣味性,这样幼儿才感兴趣。

2.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酌。

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

一般它要考虑以下几点:

(1)社会教育目标主要由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几方面构成,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的、隐性的。

如,大班活动,“我长大了”活动目标的表述:

“感受自己的成长;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懂得要尊敬老师;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更能干、更勇敢。

”此目标着重从社会认知和情感角度进行表述,而社会行为技能是隐性的目标。

在大班活动“关心老人”目标的表述中则侧重了社会行为技能方面目标的表述,即:

能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2)目标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尽量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

如,“初步了解自己是班里的一员”要比“让幼儿初步了解自已是班里的一员”要简洁、明了,同时也尊重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可操作性体现在目标要具体化,如“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一目标就显得太大,无从下手,而“知道使用‘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这一目标就比较具体,适合操作。

(3)由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所以各领域间的目标和内容应是整合的,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需要,适当体现各领域的教育目标。

例如,大班活动“中国丝绸”,活动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了解丝绸的特点,知道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增强民族自豪感.(科学和社会领域目标)

(2)感受丝绸的柔软、滑爽、漂亮,体验服装表演的乐趣。

(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目标)

3.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主要包括环境准备(环境创设)、物质准备(材料教具)和知识准备等几方面,具体在教案书写时,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物质方面的准备:

许多活动需要物质方面的准备,如有的活动需要录音机、磁带;有的活动需要幻灯机、幻灯片、电脑;有的活动需要图片、卡片;还有的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实物等。

(2)知识准备:

有的活动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认识、知识方面的基础,如“我的妈妈多辛苦”这一活动,需要幼儿在活动之前在家里观察妈妈的劳动情况;“广告大赛”这一活动,需要幼儿活动前在家看电视的时候,注意广告词一般是怎么编的,有什么特点,做广告的人表情、动作是怎样的等。

以上两方面准备,在书写的时候,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如,“大班社会教育活动——中国丝绸”活动准备是这样写的:

(1)材料准备:

丝绸产品,如丝巾、裙子、各种丝绸衣服、旗袍裙、被面等等;儿童服饰、布料若干。

(2)知识经验准备:

搜集有关“中国丝绸”的资料信息。

4.活动过程的设计

在活动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

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和具体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活动的开始部分。

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

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境表演等。

如果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要告诉幼儿参观何处’并提出参观要求等。

大多情况下,课堂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时间在3—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就会影响基本部分的教学效果。

如,中班活动“好玩的玩具大家玩”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一件新颖的电动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讨论:

只有一件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

再如,在大班活动“我长大了”这一活动中,活动的开始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请幼儿结合照片说说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

(2)活动的基本部分。

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一部分。

在进行这一部分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是考以下几点:

①这个活动大体分哪几个步骤?

②每个步骤必须完成哪些内容?

采用什么方式方法?

③哪一个步骤是重点?

哪一个步骤是难点?

应如何突破?

④每个步骤的时间大体应怎样分配?

⑤每个步骤如何进行应做清楚的陈述。

在具体表述的时候,注意教师的陈述语、提问句、操作过程的说

明,对幼儿的要求、小结语、简明的转换语等都应清晰地写明。

如,“中班社会活动——好玩的玩具大家玩”在活动展开的设计中,考虑到了三个环节:

讨论大家面对一个玩具时该怎么玩一讨论分享的具体方法一创设情境,分享玩具和食品。

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分享”问题上,通过提问、讨论、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