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853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 全国通用.docx

六年级下册奥数专题练习立体图形的计算含答案全国通用

立体图形的计算

  【表面积的计算】

  例1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1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小不等的长方体60块(如图5.69)。

那么,这60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平方米。

  (1988年北京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试题)

  讲析:

不管每次锯的长方体大小如何,横着锯2次一共增加了4个正方形面;前后竖直方向锯3次共增加了6个正方形面;左右竖直方向锯4次共增加了8个正方形面。

原来大正方体有6个正方形面,所以一共有24个正方形面。

  所以,60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

  (1×1)×24=24(平方米)。

  例2图5.70是由19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重叠而成的。

求这个立体图形的外表面积。

  (北京市第一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如果按每一层有多少个正方体,然后再数出每层共有多少个外表面正方形,则很麻烦。

于是,我们可采用按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的方法去计算。

  俯视,看到9个小正方形面;正视,看到10个小正方形面;侧视,看到8个小正方形面。

  所以,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2×2)×[(9+10+8)×2]=216(平方厘米)。

  【体积的计算】

  例1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中恰好能放入一个体积为628立方厘米的圆柱体,如图5.71,纸盒的容积有多大?

(π取3.14)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

因圆柱体的高、底面直径以及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

故可设正方

 

  

  

  即:

正方体纸盒的容积是800立方厘米。

  例2在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的上面、右面、前面这三个面的中心分别挖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小孔(如图5.72所示),并通过对面,求打孔后剩下部分的体积。

  (北京市第二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打完孔之后,在大正方体正中央就有一个1×1×1的空心小正方体。

  三个孔的体积是(1×1×4)×3-(1×1×1)×2=10(立方厘米)。

  所以,打孔后剩下部分的体积是4×4×4—10=54(立方厘米)。

  例3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1厘米、15厘米、12厘米的长方体,从它的上面尽可能大地切下一个正方体,然后从剩余部分中再尽可能大地切下一个正方体,最后再从第二次剩余部分尽可能大地切下一个正方体,剩下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北京市第八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要想到每次以哪个边长作棱长去切下正方体。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三个数轮换相减,即,在三个数21、15、12中,第一次取最小数12为棱长切下一个正方体;第二次取大数与

小数的差21—12=9为棱长切下一个正方体;第三次取15与9的差为棱长切下一个正方体(如图5.73)

  所以,剩下的体积是

  21×15×12-(123+93+63)=107(立方厘米)。

解一般题用得较多的技巧

  【巧换角度】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分析复合应用题,不仅可找到多种解题方法,而且还可找到比较巧妙的解法。

例如:

  “挖一段56米长的水沟,每天挖7米,已经挖了5天。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挖几天?

  按一般思考角度,可先求剩下的长度,再求要挖的天数。

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先求共要挖的天数,再求还要挖的天数,那么解答起来就既简便,又巧妙了:

  56÷7-5=8-5

  =3(天)

  

了多少名女队员?

  如按一般的思考角度,应抓住“女队员人数”去寻找解法和答案。

可是这在小学的知识范围内,显然有一定困难,题目似乎是无法可解的。

但是,只要转换一个角度,从“男队员人数”方面去思考、分析,前景就“柳暗花明了”:

  

所以男队员人数是

  

  

在有的男女队员总数便是

  

  于是,转进来的女队员人数便是

  250-240=10(名)

  【巧妙替换】有些应用题,已给的条件常出现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属性的量,并且在不同量之间存在有换算关系。

这时,暂用其中的一种量去替换另一种量,有时候往往会给题目的解答,带来不少方便。

例如

  “工地用5辆大车和4辆小车一次共运来水泥42.5吨,已知每辆大车比每辆小车多运4吨,每辆大车和每辆小车各运来水泥多少吨?

  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解答起来有一定困难。

但运用替换方法,把4辆小车换成大车,题目的解答就变得比较容易:

  设每辆小车都多运4吨,那么小车运的吨数就和大车同样多了(也就是将小车都转换为大车了)。

这时,4辆小车就会共增加运量

  4×4=16(吨)

  总共运的吨数就会增加到

  42.5+16=58.5(吨)。

  这58.5吨便是(5+4)辆大车运的水泥数,所以,每辆大车运来的水泥便是

  58.5÷(5+4)=58.5÷9

  =6.5(吨)

  每辆小车运来的水泥便是

  6.5-4=2.5(吨)

  显然,将大车转换为小车(即将小车去替换大车解题),也是可以的。

  又如,“买3千克奶糖的钱与买4.8千克水果糖的价钱相等。

买4千克巧克力的钱与买6千克奶糖的钱相等。

那么,买9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买水果糖多少千克?

  题目的条件中没有具体的钱数,可用替换方法去解。

但巧克力与水果糖不能直接替换,需要通过奶糖这一中间的“媒介”去进行替换。

  解题方法可以是:

  

(1)6千克奶糖是3千克奶糖的多少倍?

  6÷3=2(倍)

  

(2)6千克奶糖可换多少水果糖?

  4.8×2=9.6(千克)

  (3)1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买多少水果糖?

  9.6÷4=2.4(千克)

  (4)9千克巧克力的钱可以买多少水果糖?

  2.4×9=21.6(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便是

  4.8×(6÷3)÷4×9=4.8×2÷4×9

  =9.6÷4×9

  =21.6(千克)(答略)

  【巧用等量关系】有些应用题已知条件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但是,如果能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找到一种合适的等量关系,则常常可使问题较简捷地解答出来。

这是一种力求寻找和巧用最佳等量关系的解题方法。

例如

  “甲乙二人需要做同样多的零件数,甲比乙每天多做5个,乙因病中途休息了3天,所以8天后甲做的零件数刚好是乙做的零件数的2倍。

求这时甲乙二人各做的零件个数。

  由题中的条件,可以得到两组等量关系:

  甲每天做的个数-乙每天做的个数=5………①

  甲8在做的个数=乙8天后做的个数×2………②

  设甲每天做x个,则乙每天做(x-5)个;

  设乙每天做x个,则甲每天做(x+5)个。

  设元列方程以后,若使用等量关系①,很明显,方程的解答是比较繁琐的,因为分数需要通分。

于是,我们便选择等量关系②来列方程解题:

  设乙每天做零件x个,则甲每天做零件(x+5)个。

于是,有方程

  (x+5)×8=2×(8-3)x

  

  进而可知,甲每天做的是20+5=25(个)

  8天后甲做的是25×8=200(个),

  8天后乙做的是20×(8-3)=100(个)

  (答略)

    

36名学生到乙校学习,则甲乙两校学生人数相等。

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

  在题目中,可以找到三组等量关系:

  甲校原来人数-乙校后来人数=36…………①

  甲校原来人数-36=乙校原来人数+36…………②

  

  经过比较,利用等量关系①列方程解题,显然比较简便:

  设两校共有x人,可得方程为

  

 

  

  

  乙校原有720-396=324(人)(答略)

  在利用等量关系解题时,有时候通过“单位1”,可以找到最巧妙的解法。

比方下面的这一道工程问题:

  “一项工程,甲独做24天完成,丙独做40天完成,甲、乙、丙三人合做,10天可以完成。

这项工程如果由乙来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在题目条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两组等量关系:

  乙工效=三人工效和-(甲+乙)的工效…………①

  乙工效×工时=工作总量…………………………②

  然后,通过巧用“单位1”,还可找到更好的办法:

  设乙独做,x天可以完成。

若把整个工程看作“单位1”,那么乙每天

 

  

 

 

  

  所以,其解答就比较简便、快速而巧妙了:

  设乙单独做,x天可以完成,则有

  

  

  即乙独做30天可以完成。

(答略)

【巧用直觉思维】有些题目的条件和结构比较特殊,常常不需要把全部条件用于计算解题,而只要根据其特殊性,经过一次或两次计算,就能将题目解答出来。

这是“巧用直觉思维”的解法。

例如

  “从同一个地点步行到火车站,甲要40分钟,乙要30分钟。

甲比乙先走5分钟,乙出发后,要走多少分钟才能追上甲?

  

 

  

  若巧用直觉思维解答,可以这样去思考、解答:

  甲先走5分钟,他比乙会晚到火车站5分钟。

那么,追及时,应是乙在路程的中心点追上,故可直接用30÷2=15(分钟),求得题目的答案。

(答略)

  又如,“工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12天。

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节约0.6吨,实际上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

  巧用直觉思维,可以这样思考:

实际每天节约煤0.6吨,相当于实际每

 

  

  再如,“有一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桶中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

当钢材从水桶中取出时,桶里的水下降了5厘米。

这段钢材有多长?

  按一般方法解,必须先求钢材的体积(即下降的水的体积),再求钢材底面积,然后求钢材的长。

这是很麻烦、很费时的。

若用直觉思维思考、解答,可以设想一下钢材底面积同水面积的关系,再找出钢材长与水面下降部分的关系,便可不用求积,而直接求出钢材的长度:

  根据水面半径30厘米和钢材底面半径10厘米,可知它们的关系是:

 

妙的解答方法:

  5×9=45(厘米)(答略)

【巧妙放缩】有些应用题,由于条件和问题的特殊情况,从直接给出的已知条件中不容易找到简捷的解题途径。

这时,我们不妨把某一个已知条件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促使其他条件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此往往能找到简单的解法。

例如

  “5千克大米的价钱相当于0.8千克食油的价钱,如果2元钱可买2.5千克大米,那么8元钱可买多少千克食油?

  按一般方法解答,需要先求出5千克大米的价钱是多少,再求出0.8千克食油的价钱,然后求出每千克食油的价钱,进而才可求出8元钱可买的食油的数量。

  若采用“放缩方法”,可把其中一个条件放大几倍来思考:

将2元钱买2.5千克大米这一条件放大4倍,可知8元钱可买10千克大米。

因为5千克大米的价钱相当于0.8千克食油的价钱,所以,10千克大米的价钱可买食油0.8×2=1.6(千克),即8元钱可买食油1.6千克。

(答略)

  有些典型应用题,也可以用“放缩方法”去解答,从而较快、较巧妙地找出它的答案。

例如

  “鸡兔同笼,共头48个,共足114只。

问:

鸡兔各有多少只?

  如果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则鸡的足数和头数相等,兔的足数为头数的2倍。

这时,鸡和兔的总足数与总头数(总只数)的差数,就是兔子的只数,故可这样解答:

  114÷2-48=9(只)……………兔数

  48-9=39(只)…………………鸡数(答略)

  上面两例,是单纯用放大,或单纯用缩小的办法解答的。

但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就既要用“放大法”,又需用“缩小法”,才能使问题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出来。

  例如

  “甲乙两个商店去年平均每月的利润,甲店比乙店多5万元。

已知甲店

元?

  

 

    

  根据这一新条件解题,还难很快发现其数量关系,这时不妨把这个条件再缩小2倍,于是得到

  

  这样得到的新条件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甲店比乙店每月多的5万元,也就是甲店比乙店多的那个

  

  于是,甲店每月的利润数便是

  

  乙店每月的利润数便是

  6.25-5=1.25(万元)(答略)

  还有比这更复杂一些的问题,可结合其他解法来运用“放缩方法”,使问题得到解答。

例如下面的这道英国名题——“第三牧场的牛数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牛顿问题)”:

  “有三个牧场,场上的牧草长得同样的茂盛和同样的快,它的面积分别

  

  二牧场饲养21头牛,可维持9个星期。

假若第三牧场饲养的牛,在该场要维持18个星期,那么,这牧场应养牛多少头?

”(注:

草料是边吃边生长的。

  按照“牛顿问题”的解法来死套,是很难找到解法的。

不过,当我们运用“放缩法”,假定三个牧场面积同样大,这一道在三个牧场牧牛群的复杂题目,就会变成在同一牧场牧牛群的简单题目了。

这是因为题目中已交代:

三牧场牧草同样的茂盛,并且长得同样的快。

  

倍数),则

  第一牧场可以有牛

  

  第二牧场可以有牛

  21×(120÷10)=252(头)(仍是9个星期可以吃完)

  那么,第三牧场是多少头牛18个星期可以吃完呢?

  这一道用放大了的假定数据编成的题目,还可以改编成一道与它同解的应用题:

  “有一个牧场,养牛432头,4个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

若养牛252头,则9个星期可以吃完全部草料。

如果要在18个星期内吃完这牧场里的全部草料,那么,它应该养牛多少头呢?

(草料是边吃边生长的)”

  这是一道简单点的“牛顿问题”,可用“牛顿问题”的解法解答如下:

  因为432头牛4星期吃的草料,等于432×4=172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252头牛9星期吃的草料,等于

  252×9=226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而4星期吃完与9星期吃完,要相差

  2268-1728=540(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显然,这多出的草料,是

  9-4=5(个星期)

  之内新长出的草料。

所以,牧场一个星期长出的草料是

  540÷5=108(头牛一星期吃的草料)

  因此,这牧场最初有的草料是

  (432-108)×4=1296(头牛吃一星期的草料)

  现在,这1296头牛吃一星期的草料,要求能维持18个月,则能饲养的牛数就只能是

  1296÷18=72(头)

  但这牧场的草料是不断生长的,还必须用108头牛来吃掉每个星期新长出的草料,所以,能饲养的牛数总共是

  72+108=180(头)

  不过,这还只是假定这牧场为120英亩所得的结果。

实际上第三牧场面积只有24英亩,比假定数缩小了

  120÷24=5(倍)

  故第三牧场饲养的牛数,也应比这180头缩小5倍。

于是可知,第三牧场饲养的牛数便是

  180÷5=36(头)(答略)

  这道题的解答,显然是得益于“放缩方法”,将复杂题转化为基本题以后,才找到其解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