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845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docx

在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定稿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沭阳

当好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排头兵

——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蒋建明

(2011年6月22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沭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今天胜利开幕了!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沭阳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沭阳而努力奋斗,当好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排头兵。

现在,我代表中共沭阳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沭阳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和干部群众始终以“自加压力、勇争第一”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奋力攻坚,全面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同心创造了沭阳历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狠抓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攀高跃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经济建设在高基数上实现了高增长、在大发展中取得了大跨越。

横向比位次,一般预算收入排名由2005年全省50县市第34位、苏北23县市第8位跃至2010年第15位和第1位,分别上升了19位和7位。

纵向比数字,主要经济指针实现“三个翻三番、两个翻两番、两个翻一番”:

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翻了近三番,2010年总量分别是2005年的7.6倍、7.5倍和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贷款余额翻了两番多,2010年总量分别是2005年的5.7倍和4.8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一番多,2010年总量分别是2005年的2.4倍和3.1倍,创造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沭阳速度”。

过去五年,我们强势推进结构调整,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夯实了质态良好的产业基础。

“工业强县”理念始终伴随着沭阳的发展,以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三来一加”项目为基础的工业格局筑牢了工业突破根基。

招商引资在观念创新中一路领跑,民营企业内培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499家,比2005年净增45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超10亿元企业先后实现零的突破,建成了9个全国销售“单打冠军”,沭阳软件产业园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高新电池、纺织纤维新材料两大产业园跻身省级特色产业园,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3:

35.8:

31.2调整为19.9:

44.8:

35.3,工业经济对GDP贡献率由2005年的32.1%上升到50.4%,实现了主体“从少到多”、质量“从弱到优”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五年,我们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筑牢了县域发展的优质平台。

坚持以城带乡,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83平方公里,比2005年翻了一番,集中居住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51万人。

城区共规划建设12层以上楼房643栋,其中100米以上高楼40栋,城区道路景观改造、路桥配套工程的深入实施进一步彰显了现代化城市内涵。

在全市率先推进集中居住区、工业集中区、商贸区“三区合一”,城镇综合配套、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化率五年净增24.7个百分点达47.4%。

城乡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花落沭阳。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五年净增等级公路848.7公里,总里程达2471.4公里,其中仅2010年启动实施重大交通基础性工程67个,总投资52.41亿元,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入总额均创沭阳交通发展史上之最。

过去五年,我们充分启动各类主体,镇村经济裂变扩张,开创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县乡村组户全面启动,形成多轮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动车组”。

2005年,财政收入超千万乡镇仅4个,2009年所有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超千万。

坚持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推动全民创业的突破口,全县474个村(居)成立489个实业公司,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2005年1380万元增到2010年9752.7万元,所有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平均超20万元,作为苏北地区唯一代表在全省“四有一责”工程建设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12大类创业主体全面启动全民创业热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分别达77051户、11400个,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2.5倍,年均增长30.5%和20.5%。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强化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谱写了共建共享的民生乐章。

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874元、7021元,年均增长14.8%、12.5%,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民生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五年建成安置房234.67万平方米,使1.2万户拆迁户喜迁新居,居民房产净增值46亿元。

坚持科教兴县,首次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平均每年建成一所现代化学校,教育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宿迁经贸学院的建成标志着我县成为全省第4个拥有自己大学的县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国家二级医院总数达5所,位居苏北县(市)之首,人民医院新院区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组织各单位“一把手”上网“晒太阳”,点击量820多万次,解决了群众身边一个又一个难题。

四度蝉联“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连续7年保持赴省进京上访“零登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严管队伍,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展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抓发展、谋民利的主动性,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作创先争优工作典型发言。

责任文化、副职干部考核、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等3项创新成果被评为全市2008年以来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奖。

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获全省市县组织工作十大创新创优成果奖。

“强基工程”扎实推进,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换届顺利完成,村支部书记和其它村干部“双强”率分别达100%和94.7%。

“两新”组织党群共建一体化加快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我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习近平、李源潮、梁保华、罗志军等中央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来沭调研,高度评价了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我县还多次作为苏北唯一县级代表在省级重要会议上发言,同时,先后接待来沭考察学习的省内外地级市党政考察团42批2300多人次,“沭阳速度”、“沭阳经验”已成为后发展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生动诠释。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也归功于历届县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向辛勤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广大客商和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实践启示我们: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

创新是发展之源、立足之本。

五年来,我们始终高举改革创新大旗,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创新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盘活存量用地开展“四五”竞赛、推行存贷款挂钩等工作,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胆突破勇往直前,就能够推动全盘、搞活全局,实现沭阳发展新跨越。

二是必须理清发展思路,走切合沭阳实际的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理念的更新引领发展的率先,从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到坚持“全方位、全领域、全启动”发展理念,更高举起“工业强县”大旗,全面做活“投资拉动”文章,沭阳发展迈出的每一步,都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沿着这些既符合沭阳特色,又体现时代特征的路子走下去,并结合沭阳新的实际继续创新完善,就能够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实现更快更大的跨越。

三是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赶超。

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既要充分启动内生动力,还要善于捕捉机遇、创造机遇,抢得发展先机。

五年来,我们在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中,通过实施低房价战略、加快乡镇工业发展、加强策应扶持、做活投资拉动文章等工作,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沭阳的发展就能够在竞争中始终先人一步、胜人一筹。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首在于富民。

五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以为民服务为第一责任,以致富百姓为第一目标,通过推动创业富民、就业安民、保障为民等举措,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能够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沭阳的生动局面。

五是必须强化作风建设,着力提升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事业成败,核心在党,关键在人。

五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率、没有胆识就没有跨越”,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和100%执行力,自加压力、勇争第一已成为沭阳各级干部的一种工作常态。

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就能够担负起“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沭阳”的历史重任。

五年的成绩是显著的,五年的经验是宝贵的。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总量、均量、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如期达小康任务尤为艰巨;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现代代水平还需加快提升;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和谐社会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党的建设还有待提高,机关作风还需改进,等等。

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县将进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这是沭阳建设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期,也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我县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提升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全民创业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要求,正面临扩量提质的双重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与调整结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这些新趋势、新要求使沭阳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

从总体上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前不久,市委书记缪瑞林同志莅沭视察调研,对沭阳“十二五”发展提出了更高期望,要求我们“在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中当好排头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勇挑重担,在跨越发展、改革创新上走在前列”和一般预算收入“确保苏北第一、力争全省十强”。

围绕上述目标定位,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城市带动、强农富民、和谐构建、能力提升”五大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管理科学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五化”进程,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实现一般预算收入翻两番超百亿、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具体目标如下:

——县域经济更加繁荣。

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缩短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以上,确保苏北第一,力争全省十强。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到2015年,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提高到2%。

——城乡功能更加完善。

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83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80万人,城镇化率达55%以上,镇村空间布局、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到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环保、生态、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农村环境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900元和14000元以上,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8%以上,其中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40台以上。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到2015年,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实现全覆盖,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

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自加压力,狠抓落实,确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更大突破。

牢固树立“工业领先才是真正领先”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势推进工业经济新跨越,初步形成以集约、集群、集聚化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

一是在推进招商引资上体现新思维。

坚持招大引强选优不动摇,充分发挥全国500强企业招引、对台和日韩招商及10个产业发展工作指挥部牵头作用,不断扩大招商区域,做到国内与国外并重、内资与外资齐抓,力争“十二五”期间年均引进5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或6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全力突破50亿级、百亿级特大型项目。

加快转变招商方式,突出专业招商主力军作用,聘请和选拔优秀人才组建开发区专业招商队伍,实现开发区招商引资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

进一步完善招商考核体系,突出经济开发区承载重特大项目的主体地位,引导一般项目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实现县乡工业联动发展。

二是在提升产业质态上取得新进展。

加速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扩量升级步伐,不断更新传统工艺、技术、装备,力争2015年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推动新兴产业倍增,确保“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2个以上年产值500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支撑沭阳未来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按照“扶持一个大项目就是扶持一个大产业”的理念,在扶优培强上下功夫,确保“十二五”期间年新增销售超2000万元规模企业80家以上、拥有5家以上上市公司。

围绕创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目标,不断提升“江北最大软件基地”竞争力。

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兴产业”的理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保持市内第一,力争苏北领先,确保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成长为又一支柱产业。

三是在加快创新驱动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不断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其中年销售超5000万企业实现“全覆盖”。

积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申报省级以上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动已建成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统筹实施“155人才集聚工程”、“311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计划,使沭阳真正成为英才辈出、人才荟萃的苏北人才高地。

四是在优化平台建设上跃上新台阶。

坚持把园区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

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创建步伐,完善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的发展格局,实现重大项目集群集聚发展。

按照“集中清理、连片利用”的原则,加大开发区闲置土地盘活和非规模企业清理力度,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昆沭工业园围绕打造“南北合作样板区”目标,在吸纳和承接台资、韩资、日资等外资企业上有新作为,加快创建科技创新型园区。

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园等4个专业园区建设,力争3—5年内成为百亿级特色园区。

提升乡镇工业发展质态,积极做好“收缩、盘活、提高”文章,为镇村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真正实现县乡工业“比翼齐飞”。

二、深入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更大突破。

按照“一心多点、一核多极”的思路,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核心、重点中心镇为纽带、特色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一是做大做强城市品牌。

深入实施“城市扩张、人口集聚及内涵提升战略”,在不断完善东部城区功能配套、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持续开展“南部新城建设年”活动,尽快形成老城区、东部城区、南部新城三大片区互动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低房价战略”,发挥房地产业对工业化、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加快人气、商气向城市集聚。

坚持以商贸促流通、促繁荣,加快形成中央商务区、区域性商业中心、小区商业网点等层级分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

大力开展职能招商,推进中介、评估、设计、监理、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树立“文化立市”理念,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着力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品牌。

二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

坚持镇当城建,加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较强服务力和辐射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建立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储备制度,推进小城镇规范、有序建设,加快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遵循“三区合一”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和便利生活。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超前建设”理念,加快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和网架建设,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电力保障。

加快推进县乡道路和农村路桥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硬件支撑。

加快推进国省干道建设,做好铁路、航道工程规划和对上争取工作,着力打造宿迁东向战略“桥头堡”,进一步凸显沭阳在徐宿淮连接壤地区的交通枢纽作用,实现由“带动县域”到“带动区域”的重大转变。

四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决清理“十五小”企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

拓宽环保投入管道,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大力推进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深入实施强农富民战略,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更大突破。

坚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任务,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沭阳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目标,加快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按照“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强带动”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利农惠农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推动苏北花卉上市,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面推进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省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壮大花木、食用菌、设施蔬菜、生态畜禽等优势产业,提高沭阳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让农民从流通环节得到更多利润。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在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千方百计拓宽增收管道。

充分发挥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共产党员等12大类主体的引领作用,全面激发全民创业激情,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扎实推进489个村居实业公司发展代建经济、房东经济等“六型经济”,推动村级经济由资源(资产)收益型向经营收益型转变,由守土经营型向“走出去”异地发展型转变。

积极引导、扶持各村居大力发展和引进“三来一加”等不占用增量土地、厂房需求少、用工多、无污染的项目,深入开展“三来一加”专业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确保“十二五”末实现专业村全覆盖、50%以上村居达到示范村标准,为“405060”人员广辟“家门口”就业致富路。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城镇保障住房的“双置换”试点,鼓励农民进城入镇,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市民。

加大农村金融改革,继续做好存贷款挂钩和小额贷款投放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乡镇施政能力。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四、深入实施和谐构建战略,着力在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上实现更大突破。

发展是生产力,社会管理也是生产力。

要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的总目标,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把发展经济和善待百姓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进一步健全城镇三大保险体系,巩固完善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对城乡低保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以发展适度普惠型福利事业为方向,加快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红十字”、“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让一切有劳动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走上工作岗位。

二是切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围绕创建“省级教育现代化县(区)”的目标,大力引进县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实现精明增长。

立足“打造苏北职教龙头”定位,加快教育园区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职教机构50所、在校生5万人。

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加强小区卫生服务,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监督体系。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推进文化事业繁荣。

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县体育中心的引领作用,争创“国家体育强县”。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由防控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到既让99%的群众满意,也让1%的群众满意。

加强源头治理,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大调解、大防控、大接访体系,落实“七抓”维稳工作措施,切实筑牢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积极推进各单位“一把手”上网“晒太阳”,畅通社情民意反映管道,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

深入推进“平安沭阳”、“法治沭阳”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思想建设和组织保障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

要深入实施能力提升战略,把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始终,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新沭阳提供坚强保证。

一、围绕打造沭阳干部鲜明特质,大力弘扬责任文化。

继续大力弘扬责任文化,使之成为沭阳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和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把全部的热情、精力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沭阳的伟大实践中去。

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强势心态,自我加压、勇争第一,使高目标、勇争先、创一流成为自觉追求。

坚持务实高效,视效率为生命,只争朝夕抓发展,分秒必争抓落实,努力走出一条超常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二、围绕发扬敢试敢闯的沭阳精神,深入推进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全面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快发展。

始终把学习作为增强本领、增长才干的自我追求和长期任务,大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通过学习不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长才干。

坚持“法无禁止即自由”,大胆地试、大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