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789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 116套.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116套

2016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尸骸(hái)莴苣(jù)剥花生(bō)一哄而散(hòng)

B.徘徊(huái)赁屋(lìn)潜水艇(qián)一塌糊涂(tā)

C.纤细(xiān)浸渍(zì)紫荆花(jīng)开花结果(jié)

D.锭壳(dìng)籼米(xiān)水门汀(tīng)嗷嗷待哺(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和蔼寥落一摊血绿草如茵

B.桀骜绯红打瞌睡火山暴发

C.褴缕蹒跚催化剂休养生息

D.酝酿皮辊拷绸衫真知卓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长物,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真是一片“神境”。

B.如今,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富二代”“官二代”频频打人的现象。

C.“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D.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今天好热啊!

——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陈杰对刚刚走进办公室李娜说。

“我明天早上六点上车。

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吗?

”李娜总是那么热情。

C.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这样描写道: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D.如果生命真是租来的,你还会埋怨条件不好吗?

还会指责别人吗?

对于租来的生命而言,风天、雨天,哪一天不好,天天都好。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

B.目前,短信息发送特别活跃,运营商正努力将现在短信息发送系统升级为多媒体信息发送系统,这样发送的信息将不仅是图片,还可以是文字,甚至是简单的动画。

C.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了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

D.2月27日下午,来自北京的人大代表孙长生进行了一次在线“微博访谈”,由于网友提问的热情十分高涨,原本安排提问的一个小时时间不得不再延长50分钟。

6、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而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孔子很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C.科波菲尔对朵拉一往情深,但不谙世事的朵拉只是一支“娇嫩的小花”,是“一件精致的供人玩赏的玩具”,是没有任何一点实际的生活观念的“孩子妻”,精神气质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在这对夫妻之间投下阴影。

D.幼年时期的科波菲尔被迫离家,能够尽力干活,自食其力,为寻求前途和希望,他竟然以百折不回的坚毅,历尽千辛万苦,去投奔从未谋面的姨婆。

少年时期的科波菲尔有机会重新开始学习,虽然学业久已荒疏,却能以不懈的努力,赶上和超过班上的同学。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饮食的文化美学

焦雨虹

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

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餐风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

先秦诸子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例,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

孔子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

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

“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

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革命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

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芙蓉镇》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

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7.下列对文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它并不是一种生理活动。

B.饮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哲理、思想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C.饮食历来被人们用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等。

D.饮食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众多的有关吃的成语可以说明这一点。

8.下列对“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一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占据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饮食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B.“滋味”“余味”“趣味”等一些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需要仔细体验,才能辨析其中的意义。

C.中国美学的前提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D.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文人笔下,饮食体现了一种细节之美、生活之美。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B.在建国后,文学与美食的传统一度断裂,美食常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对立物。

C.《创业史》中关于梁生宝就凉水吃馒头的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D.作家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对感官享受的描写,是对人性的肯定,是文学人性化的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每小题3分)

无锡有奇士,曰华豫原。

乙未岁,张公抚吴,坐事逮。

部使者偕制府即讯于润州,而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

门生故吏,无敢向迩者。

豫原闻难,自无锡疾驰,一昼夜逾三百里,至京口唁焉。

既抵庙门,不得入。

而顾见有官人来,骑而从者数人,至门,门者皆却立,官人下马入,从者皆入,豫原则闯然随之入,数折而达,张公请室门外,即又不得入。

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

然卒不得入。

门者曰:

“客何为者?

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

不去且得罪,制府怒不可犯也。

”豫原大笑应曰:

“若乃以制府吓我耶!

向令吾惴制府者,吾安得至此?

且天下事不可知,往者张公尝与噶礼讼矣,部使者按事至再,无直张公者。

赖天子明对,张公抚吴自如,而噶礼卒抵罪。

今张公虽就逮,万一上复有旨欲全公,若等何面目复见张公?

”言已,索笔大书其爵里姓名,付门者达张公所,曰:

“可达,达之;不可,则以此纸上制府言状,惟制府死生。

当是时,日渐西夕。

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而守者亦颇闻语色动,为言于张公。

张公命之入,豫原乃入,慰劝若平生欢,良久乃去。

越数日,部使者之祠报毁矣。

初,部使者视学江左有声,吴中人士为祠于江阴,歌舞之。

当张公之与噶礼交讼也,部使者按事至吴,吴中自士大夫下,遮马首以千万数,愿无夺张公。

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

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罪且当诛,吴中人咸涕泣不知所为,而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

豫原遂言曰:

“狄梁公之有祠魏州也,其子景晖弗类其父,魏州人毁之,不复祠。

今日之事,得复有香火耶?

”于是众数千人奔部使者祠下,争撤屋瓦投之,榱栋尽折,或焚烧其余,呼声动天。

明日,制府闻状,大骇,阴使人廉问主名,然竟无如何也。

当是时,豫原几不免,亦以此名闻江淮间。

豫原名希闵,著有《广事类赋》等书行世。

其为人敛退,粥粥若无能者,而遇公发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命以白衣领仓场职。

曲园居士曰:

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曾以兵部侍郎视江苏学政。

文端亦一代名臣,而此事不能无非议也。

(选自葛存虚《清代名人轶事》,有删节)

[注]①粥粥:

柔弱无能的样子。

②白衣:

受处分官员的身份。

仓场:

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公抚吴,坐事逮坐:

定罪

B.既已无可奈何,则入白守者白:

禀告;报告

C.及是事也,部使者与制府劾张公欺谩劾:

弹劾

D.上卒不用部使者议,而召张公卒:

突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部使者颇不直张公,吴中人固怒甚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徘徊往来,所以属其门者方故万端②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①所言部使者,乃张文端也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①若乃以制府吓我耶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公在吴中担任巡抚时因犯事被逮捕,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接近他,华豫原听说后很气愤,从无锡骑快马,一昼夜跑了三百多里赶到了京口。

B.张文端的祠庙被毁,华豫原不仅逃脱了责罚,还因此出了名。

张文端虽为一代名臣,但在张公这件事上有失公道人心,不能不让人非议。

C.太阳快要下山时,华豫原混进一个大官的随从队进入了城隍庙,顺利见到了张公,就像他们平素是交好的朋友一样,很久才离开。

D.张公曾经与噶礼打官司,部使者张文端为查究这件事两次来到吴中,但并没有为张公主持公道,吴中的人非常愤怒,就毁掉了张文端的祠庙。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羁公城隍庙中,甲而守之,生狞如虎,非部使者令,不得擅出入。

(4分)

(2)客何为者?

始吾以客为从官人来,故不谁何客,乃今知妄男子耳。

(4分)

(3)会豫原自京口来,具言张公就逮良苦,则益汹汹然,顾无所发怒。

(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元词,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4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分)

15.名句默写(8分,任选四题)

⑴惨象,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

⑵书生意气,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

⑶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⑸三人行,_________。

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

忆韦素园君(节选)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

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

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

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

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

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

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

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

“你不许再吐了!

”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

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

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

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

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

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

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

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

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

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

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16、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分)

  

 17、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5分)

  

 18、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6分)

19、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6分) 

六、(15分)

20:

请以“校园的早晨静悄悄”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不少于200字,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的手法,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七、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遇上你是我的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6届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答题卡

一、二、三选择题(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四、(28分)

13.翻译

⑴(4分)

⑵(4分)

⑶(4分)

14.⑴(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写(8分,任选四题)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

17.(5分)

18.(6分)

19.(6分)

20.(15分)(200字左右)

200

21、大作文(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