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616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docx

庆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

庆阳市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4262.4元增长16%

作者:

 稿源:

 中国庆阳网  2013-01-3015:

20

 

  庆阳调查队安家宁

  2012年以来,庆阳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及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强基固本、强农富民为目标,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入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和促农增收“十大行动”,扎实开展“项目突破年”、“政策落实年”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保证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据农村住户调查年报数据显示,庆阳市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62.4元,比上年增加588.9元,增长16﹪;人均现金支出4890元,增加982.4元,同比增长25.1﹪。

  一、农民收入增长稳定,工资与家庭经营贡献最大

  

(一)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837.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7元,增长14.4﹪,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39﹪。

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一是我市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劳务培训,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农民外出务工,使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二是人社局、劳动监察等部门为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既加强了制度落实,又加大了执法力度,通过抽查与接收举报等办法,从源头上减少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三是随着全国工资水平的提高,乡村干部、教师及农民工的工资也随之提高,对总收入的提高贡献较大。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185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4.4元,增长14.4﹪,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40﹪。

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544.7元,增长15﹪,主要表现在出售农业产品收入的增加上。

一是围绕“七个百万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市“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逐渐凸显,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二是今年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措施得当,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较大。

第二产业收入74.8元,增长58.8﹪,主要得益于工业及建筑业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238.4元,增长2.15﹪,全年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三)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1.4元,同比增长24.5﹪,对总收入贡献率为4﹪;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45.4元,同比增长28.5﹪,对总收入贡献率为17﹪。

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到城镇发展的人数逐渐增多,理财意识增强,加之投资渠道日渐多元化,农民在利息、红利、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方面的收入逐渐提高。

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一是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惠农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深入推进“惠农政策落实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了资金发放管理、监督检查、跟踪问效等办法,全市已有29项普惠政策补贴资金实现了“一折通”管理;二是国家对农民的扶持帮扶措施逐年加强,农民领取的养老保险、生活补助、农业惠农补贴等逐步增加,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增长2.1﹪,各项补贴收入增长88﹪;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敬老意识的提高,在外人员向农村亲友支付的赡养费逐渐增加;四是我们加强了各项惠农补贴的统计工作,做到了应统尽统,不遗不漏,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国家惠农工作的成效。

  二、农民支出继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受物价、农资价格、工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年农民人均现金支出4889.6元,比上年增加982.4元,同比增长25.1﹪。

农民生产及生活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同时,随着农民素质和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及品味也逐步提升,用于娱乐、保健、旅游等方面的费用正在逐渐加大。

  

(一)人均生产费用支出102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7元,增长29.2﹪,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935.6元,同比增长32.3﹪。

近年来,随着各类惠农助农政策的出台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年提高,加上本年气象条件适宜,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加大,促进了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

  

(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462.8元,净增713元,增长25.9﹪,扣除价格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23.3﹪。

八大类支出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这其中既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也体现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食品消费支出1025.9元,增长15.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0﹪,属生活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其中肉、禽、蛋奶及其制品、食用油、水产品及其制品、茶叶、饮料等增幅靠前。

  2、衣着消费288.25元,增长15.3﹪。

其中以服装、鞋类和衣着加工费增幅最大。

可见,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正在提高,消费习惯也在逐渐改变,衣着消费已基本偏向于成衣制品,品牌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3、居住消费721.3元,增长63.8﹪,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1﹪。

伴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增强,翻修、新建房屋的家庭不断增多,造成维修、装修住房材料的支出逐渐加大。

但同时,农民购买生活用房的支出增幅明显,可以看出在全国楼价居高不下的大行情下,农民为子女结婚购置新房的压力也在加大。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254.3元,增长28﹪;农民用于室内装饰品、家俱、机电设备等方面的支出增幅明显,同时,家政服务费增长15.3﹪,表明家政服务行业在农村已经有了市场。

  5、交通和通讯消费471.8元,增长7.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4﹪。

其中购买交通工具支出增长3.3﹪,购买通讯工具支出增长11﹪,同时,交通和通讯服务费用支出增幅明显,交通客运费增长19.6﹪,过路过桥费等增长49.5%。

可见,农民外出频率及距离均在增加,从通讯工具的花费增加来看,农民的生活品味及质量也在提高。

  6、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179元,增长44.4﹪,用于此类用品的支出增长42.9﹪,其中书报、杂志、娱乐用品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同时,农民在旅游、休闲娱乐、上网等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加大,这表明农民的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文化需求正在日益增长,新一代农民的思想意识与上一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7、医疗保健消费419.5元,增长29.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2﹪。

农民购买医疗卫生用品的费用及花费的医疗、保健费用均有增加。

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医保制度的全面覆盖和医改方案的逐步落实,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8、其他商品和服务性支出消费102.9元,增长29.1﹪,其中首饰、化妆品、住宿及美容美发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明显。

  三、全市促农增收的有效措施

  一是抓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着眼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各县(区)普遍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发展资金3197.8万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二是抓投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投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发展资金较上年有明显增长。

本年全市共安排农业发展资金12.05亿元,其中:

市级财政4.5亿元,县(区)级财政7.55亿元。

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新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16个,累计达到30个。

同时,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三农”新途径,构建金融服务新环境,引导各级金融机构不断强化服务支持,拓宽服务渠道,创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果,据统计,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共发放支持“三农”贷款55亿元,同比增长24﹪。

  三是抓培育,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县、乡、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同比提升。

宁县大力实施20万亩苹果、100万只肉绒羊、2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建成瓜果、果菜、果药等千亩套种示范点17个,果菜等作物套种面积达到6.4万亩;新建千只以上规模羊场18个,新增养羊12.8万只。

庆城县赤城、合水县何家畔、西峰区什社乡、正宁县榆林子果园建设坚持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持续扩大。

全市八县(区)区域设施瓜菜面积不断扩大,效益同步提升。

  四是抓帮联,惠农效果不断显现。

全市各级全面贯彻执行省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双联”行动作为“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有效落实省委提出的六大任务和市上确定的八项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市通过帮联行动,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及政策宣讲会1897场(次);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2个,投资规模达26750万元;组织开展“情系农家”捐书活动,捐赠图书资料11.2万册;组织开展“送物资送温暖”活动,配送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57616吨,资助贫困学生1179名,帮办实事4836件。

各级帮联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但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在产业培育,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一是种植结构调整遇到瓶颈。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庆阳市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但由于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高效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尤其以务工为主业的家庭更是无暇顾及,他们更愿意多种小麦,虽然效益不好,但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还能解决全家一年的口粮问题。

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一些区域成为“副业”,这一现象在城郊区更为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据2011年农业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市目前约有乡村劳动力117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2.4万人,仅占19.1﹪。

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农村从事农林牧业生产的劳动力仅有70万人,且半数以上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近年来,我市各级普遍关注农民素质提升,把普遍教育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务技能培训相结合,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和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农民还普遍存在受教育年限短,思想文化、职业技能、经营管理等素质普遍偏低,市场风险意识差,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

  三是农民增收途径有限,空间不大。

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但是其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就农业内部增收情况看,全市以果品、瓜菜、草畜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虽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业链条短,仅限于初加工,品牌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农产品附加值还很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受到很大限制。

就农业外部增收情况看,全市虽然每年向外输转农村劳动力多达60万人以上,但受培训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劳动力素质提升慢,真正通过培训输转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劳动力尽管能走出去,但不一定能谋到好的职业、挣到多的钱;加之受市场波动冲击,农民工出不去或即出即退的问题时有发生,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工资性收入难免受到影响。

  四是农村婚丧嫁娶攀比之风盛行,“情钱”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后,虽然在国家各项扶贫致富政策的带动下,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情钱、礼钱、压岁钱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从年报数据来看,农民用于迷信,宗教用品的支出同比增长28.3%,殡殓费同比增长81.9%。

从目前行情看,一户普通农村家庭平均每次行情花费50元,按一年行情15次计算,加上过年送出的压岁钱,花费至少在1000元左右。

婚嫁礼金在不断上涨,越是偏远的地方,礼金越昂贵,以西峰区为例,平均礼金在30000元以上。

若自家遇到婚丧嫁娶,花费就在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农村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与农民的收入比例严重失调,这给农民造成的压力不容小视。

  五、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要积极宣传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消息,解放农民思想,引导他们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区域农业,利用我市日照充足,草场丰富的独特条件,鼓励支持规模养殖,根据不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种养模式。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促进特色产业标准化、品牌化,提高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由单一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积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着眼农业内部增收,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着眼农业外部增收,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形式,进一步加大分级培训力度;通过积极拓展输转渠道、开辟劳务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分层次、大批量、有组织输转农村劳动力,确保当年劳务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指导。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农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四)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崇尚节俭。

一种社会风气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成,需要党政机关、文化部门、新闻媒体的合力作为。

应本着为民着想的态度,对转变风气进行旗帜鲜明地宣传,必要时可以建立移风易俗管理机构,引导农民树立勤俭持家的思想,给他们灌输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思想,树立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