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微型课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微型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微型课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微型课教案
3蜡烛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
:
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a.故事发生在二战,文中不乏对枪林炮火的描写,哪些地方对环境进行描写?
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B.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
(心理?
语言?
肖像?
神态?
动作?
)
外貌描写:
“她太衰老了”:
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动作描写:
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
(掩埋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
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
年老、行动不便、艰难
⏹心理活动:
(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
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
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
●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小结: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五)全文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
板书设计
蜡烛
蜡烛的深意:
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跨国母子之情
(感人至深)
•1、环境炮火连天(衬托)
•2、人南斯拉夫妈妈
掩埋烈士:
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
充满敬意
•3、物喜烛、黑围巾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体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难点:
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三、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两大部分。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四)合作探究,品味文章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重点研读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1.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
请你概括举出。
(五)品味语言
细细品来,你觉得雨果先生高超的语言表达,表现在那些地方呢?
找出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六)拓展延伸
1、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七)布置作业
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圆明园[文明]
征求意见
给予赞誉两个强盗洗劫[野蛮][谴责]
全部赞誉【反语】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教学目标
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用意。
学习如何欣赏句子、词语的方法
体会“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记住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二)、整体感知文章
请同学们留意下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
两种记忆是否矛盾?
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
●悼念活动的气氛怎样?
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
●这部分写悼念活动的所见多闻,那么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在开头,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从两人不同的态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们的原谅(握手)日本——忘记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历史,自私,令人鄙视。
人,要正视历史
●作者为什么要摘录遗言,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遗言,你读出了什么?
)
(三)、总结
整体感知全文后,有谁能告诉我,前面我们提到的“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是否矛盾呢?
或者说,为什么屠杀给人们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并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8台阶
一、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及人物分析的方法。
理解“父亲”这个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难点:
理解“父亲”这个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共有九亿农民。
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农民,了解农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台阶》,这里通过一位儿子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介绍作者
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三)感知全文
1.检查预习2.介绍小说的常识
★梳理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开端: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
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
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
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文眼”是什么?
(四)仔细研读★分析人物形象
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它体现了父亲的什么特点?
2、在此基础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3、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七)总结: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中心)
板书设计
人物父亲理想而不懈努力
台阶情节造新屋主题
(线索)环境经济落后的农村
10信客
一、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文中语言特点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的一些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
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三)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认识信客形象。
做信客的缘起——是怎么做信客的——又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1.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
①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
②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
③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④信客的为人: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
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五)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六)总结
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
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七)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摘抄五句你喜欢的句子,简要写下理由。
板书设计:
信客的品质:
善良厚道任劳任怨城市无私恪尽职守——“信”
12桥之美
一、教学目标
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难点: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寻找桥之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
(三)发现桥之美
1.探究桥之美。
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
(1)桥与环境构成的密疏之美。
(2)桥与环境构成的柔刚之美。
(3)桥与环境构成的单调与丰富之美。
(4)桥与环境构成的对比之美。
(5)桥与环境构成形象的重叠与交错之美。
(6)桥与环境构成富有生命的线之美。
2.探究桥不美之因。
在画家眼中,不是所有的桥都是美的,你们知道什么样的桥在画家眼中不美么?
举出具体例子作分析。
(四)概括桥之美
(五)比较桥之美
画家和桥梁专家眼中的桥都是美的,但《桥之美》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请比较阅读两篇文章,分析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六)全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课我们不仅知道在不同人眼中桥具有的不同美感,同时也知道了说明文因语言特点不同的两种分类,即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也就是科学小品文。
板书设计
15说“屏”
一、教学目标
积累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清文中古诗的含义。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浓浓的事宜,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清文中古诗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
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
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把握特征,体悟感情
精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分类:
◆屏的设置:
3.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4.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读“tuī”“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多媒体显示相关语句及其作用)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四)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设计
请写一个片段描述你所在的城市广场的雕塑,要求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语言简洁、生动。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屏的分类:
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巧
屏的设置:
需因地制宜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
你怎么认为?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
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
(3)两文都表明: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19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
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师板书课题)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b.班上交流:
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摆出现象《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揭示态度。
采取措施:
——(段)
■写法探究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
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
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
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如果发
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仑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以课文为引,能够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
用自圆其说的阐释支持你因这篇文章而产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诗意引入,在创设情境与引发思绪中构建
同学带领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夕阳世界,自古以来,夕阳,总是为悲壮的故事涂抹着悲情的色彩,总是让诗人谱写出凄美动人的诗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此美丽的夕阳,竟然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幻觉。
下面,我们就走进《科学与生活》,揭秘《落日的幻觉》。
二、检查预习情况
文章内容的概括:
作者对落日的幻觉做了科学的解释。
三、学习思考
第一步:
初步感知:
1、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文章哪几个段落是讲幻觉的,哪些是做的科学的解释 的?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写了落日给人的哪些幻觉,这些幻觉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步: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后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第三步:
探究与创新
(1)文章的末段说: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可是文章并没有象前几段那样进行科学的解释。
你能否借助适合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解释。
(2)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认识和思考呢?
有哪些感悟和体会么?
(3)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四、推荐阅读
语文课外读本《追梦人生》之:
邓皓《独对夕阳美好》,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五、【附录】:
1、积累赏析有关落日的古代诗词名句,列举积累得越多越好,能够把作者与整首诗歌写出最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李 白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三国演义》开篇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刘禹锡
2、学科整合学习:
语文物理一家亲
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有许多语句蕴含了物理知识。
请在表格中填写所列语句涉及的物理知识,或者根据提供的物理知识填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