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569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docx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

本学期我通过环境保护这门课程了解了很多有关当代自然发展的知识,特别是对可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它号召人们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明确提出要变革人类沿袭已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调整现行的国际要按照可持续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运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传统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工业应当是高产低耗,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粮食需要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应当保持相对平衡等许多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

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

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可持续发展"一词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到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治理“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前5年下降10%,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

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

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可持续发展"一词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反映了人类对自己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摈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尽管尚有若干模糊)。

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的这一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取得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到2010年,全国人口数量控制在14亿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左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

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治理“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地3300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前5年下降10%,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

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其内涵为: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正在形成。

但由于研究中重实证而轻规范,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且理论提升不够,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应进一步强化一般理论的研究,并使之系统化。

此外,可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和要素对外贸易指标体系的设计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一个应用范围非常广的概念,不仅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运用,而且教育、生活、艺术等方面也经常运用。

为适应这种变化,其含义也需作重新表述。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基本确切,但将其定位于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却有些偏狭,因在“当代人”、“后代人”之内也存在着可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非仅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存在该问题,而这一定义显然不能涵盖“当代人”、“后代人”之内的利益处理问题。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只要是持续而不停顿的发展皆可叫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上解决的是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以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重新表述为:

“既顾及当前利益、近期利益,又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近期的发展不仅不损害未来、长远的发展,而且为其提供有利条件的发展”。

这一定义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所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使人明白只要实施了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类只顾当前利益、近期利益而不顾及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皆可看作与可持续发展对立的“非可持续发展”,不见得非得对后代人造成损害的才是“非可持续发展”,而仅仅损害当代人未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便不是“非可持续发展”,消除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易给人造成的这种误解。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突出,因此,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非常重视。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议程》共20章,可归纳为总体可持续发展、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5个组成部分,70多个行动方案领域。

该《议程》是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它的编制成功,不但反映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国际承诺、率先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做贡献的姿态与决心。

1994年7月,来自20多个国家、13个联合国机构、20多个外国有影响企业的170多位代表在北京聚会,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用实际行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江泽民在该全会闭幕式的讲话中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提了出来。

此后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肯定,使之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2000年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共有5点,分别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以上则是我所总结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概述,谢谢老师的辛苦教导。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0级综合绘画

杨阳

201011410500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概述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0级综合绘画

杨阳

20101141050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