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415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章语言基础知识考点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033141

第一章 语言基础知识

考点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内容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1.考查重点:

常见实词、成语的辨析和使用

考查形式稳中有变。

2012-2013年采用单纯的成语辨析形式,2014-2016年则采用词语混合辨析形式

1.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将保持稳定

2.今后复习备考在重点关注成语辨析的基础上兼顾实词和虚词的辨析

2.设误类型:

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不合语境、谦敬错位、顾此失彼等

1.(2016·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B [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跟大家不一样”。

“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现行为,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的意思是“机警灵敏”,多用于形容人的反应能力。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感觉、目光、洞察力等,此处强调“感觉敏锐”,应选用后者。

“焦躁”的意思是“着急而烦躁”,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

“浮躁”的意思是“轻浮急躁”,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

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侧重点不同。

此处宜用后者。

]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5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的选项中仍是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或成语。

语境仍是一个完整的语段,侧面考查考生的语境义的把握。

如“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应结合语境中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来推断,语境意是说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标榜新异,所以应该用“与众不同”。

2.(2015·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

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

B [徘徊:

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踟蹰:

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徘徊”。

积聚:

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

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此处应用“积淀”。

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该用“废寝忘食”。

]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4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的选项中仍是同义或近义的词语和成语。

语境是一个完整的语段,侧面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能力。

选项的设置科学合理,命题者不单是考查词语和成语的含义,更是考查对词语和成语的语境义的把握。

如“宵衣旰食”和“废寝忘食”,应结合语境中的“读书”来推断,语境强调读书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故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2014·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

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

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C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用心:

①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②怀着的某种念头。

“匠心”是指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的色彩。

结合语境,此处意思是强调“构思巧妙”,所以第一组应该选用“匠心”。

“别树一帜”,是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是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显然,第二组应该选“别有洞天”。

至此,已经可以选出答案。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意为“自然”。

此处强调的是“景物的自然,没有刻意修饰”,所以应该选“浑成”。

]

【真题点评】 该题虽在题干上与2013年第2题相同,依然是“选词填空”,不过所选的“词语”不只是成语,还有两个实词。

如果说江苏卷2014年语言文字题“大变脸”了,那么,近几年来首考实词,则属于“大变脸”中的“小变脸”了。

好在难度并不大,考生对三个词语并不陌生,只要调动语感,审读全句,代入后再读读看看,应该没什么问题。

4.(2013·江苏卷)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

(1)南辕北辙: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的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

(2)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途同归”。

(3)如临深渊:

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面临危险,感到恐惧。

如履薄冰:

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谨慎小心。

语境是有“危机感”,应该谨慎小心,故选“如履薄冰”。

]

【真题点评】 该题继续沿用2012年的命题形式,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不过,所给语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是前两句,但第③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均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两个都可。

但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

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

因此,该题不仅考查成语知识,还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考生解题不懂得“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思维过程,而死抠第③句两个成语的区别,定会吃大亏的。

江苏卷连续两年都使用“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尽管有人诟病它,但它比传统题型所提供的语境更完整,更清晰,更能考查出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2012·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

C [本题从语境不合、褒贬误用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

从“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可知第一空是“改名换姓”而非“移花接木”(暗中更换人或事物,贬义)。

从笔名比原名“来得响亮”可知第二空是“如雷贯耳”(名声大)而非“大名鼎鼎”(很出名)。

从“真假难辨”可知第三空是与之照应的“弄假成真”而非“弄巧成拙”(想耍手段而坏了事,贬义)。

]

【真题点评】 这是江苏卷首次用“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的方式考查。

这种题型姑且叫“成语选用填空”题型,它更强调真实语境中成语的运用。

2012年的成语题实际上是“近义成语比较选用”。

经过多年的题型稳定后,江苏卷成语题终于在题型上有了变化。

尽管这种题型不是新题型,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了突破。

无论哪种题型,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一根本要求不会变。

(2016·江苏卷)(真题见“真题体验”T1)。

(3分)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A

该生不明近义实词的侧重点。

“机敏”意为机警灵敏,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或形容动作敏捷,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敏锐”意为(感觉)灵敏,(眼光)尖锐,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

句中是说“生活”能迅速判断你对它的态度,眼光尖锐,应选“敏锐”。

“焦躁”意为着急而烦躁,重在焦急,多形容人的心理;“浮躁”意为轻浮急躁,重在浮浅,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情。

根据语境特别是后文“默默耕耘”的提示,应选“浮躁”。

抽样2:

C

该生不明语境及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与众不同”指跟大家不一样,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而“标新立异”则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重在标榜“新”和“异”,重在主观行为。

语境义是说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标榜新异,故应该用“与众不同”。

增分指导:

紧扣语境,辨析区别

一些成语的使用一般具有自身的特点或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中与语境不符,将会出现错误。

在解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

要注意从意思、使用对象、程度、褒贬、侧重点等方面加以认真揣摩。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中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侧重客观上的不同,“标新立异”侧重主观上的标榜新异。

2.准确理解语境所表达的意思。

词语的语境,就是上下文。

成语正确与否往往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成语使用是否符合语境,就要抓住具体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语境义是人期望自己与别人不同,而不是标榜自己。

3.探寻语境意与成语意思的契合之处。

在明确了语境意之后,将语境意与两个成语进行比较,探究哪个成语更适合语境意,即可得出答案。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54012000】

庄子与这个世界作了长久的厮守,故而有了最绵缈的缠绵。

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________。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________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

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________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

A.不可理喻 体察 踩踏

B.捉摸不透体谅踩踏

C.捉摸不透体察作践

D.不可理喻体谅作践

C [捉摸不透:

猜测不清楚。

不可理喻:

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不通情理。

根据语境,第一空只能填入“捉摸不透”。

体察:

体验和观察。

体谅: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谅解。

第二空用“细致的”来形容,根据语境,应填入“体察”。

作践:

糟蹋;作弄,侮辱。

踩踏:

践踏。

根据句意,庄子是故意地摧残给人看,故第三空应填入“作践”。

]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巴黎恐怖袭击让人们认识到,现时恐怖主义虽是针对某国具体实施行动,但本质上并不以国家为________。

因此,任何________的想法,甚至站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框架下对暴恐采取________政策,到头来将被证明不过是在恐怖名单上的排序比较靠后而已。

A.界限 隔岸观火 妥协

B.界限隔岸观火绥靖

C.界线置身事外绥靖

D.界线置身事外妥协

B [界限:

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

界线:

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边缘。

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

隔岸观火:

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

置身事外: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

绥靖:

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

妥协:

为了避免冲突或争执而让步。

“绥靖”常与“政策”一词搭配。

故选B项。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54012001】

恽寿平的花鸟画________北宋徐崇嗣,________了明代花鸟画中的写意法,笔触洒脱飘逸,以清秀柔丽代替了以往浓艳富丽的画风,饶有机趣,画作________。

A.取法 融汇 精妙绝伦

B.效法融汇美轮美奂

C.效法融会美轮美奂

D.取法融会精妙绝伦

D [近义词语和成语辨析重在结合语言环境,辨别词语的适用对象和情感色彩。

取法:

取以为法则。

效法:

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学习(别人的长处)。

由于语句中说“以清秀柔丽代替了以往浓艳富丽的画风”,故不能用“效法”,排除B、C两项。

融汇:

融合汇聚。

在语义上侧重于“汇集”“汇聚”。

融会:

融合。

侧重于把几种不同的事物聚集起来有机地合成一体。

句中有“代替”就不能用“融汇”,文中也没有体现“汇聚”,故可排除A项。

精妙绝伦:

精致巧妙到了极点。

美轮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据此应选D项。

]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于美国入侵伊拉克,利比亚内乱,再加上叙利亚内战和极端恐怖组织________,2015年夏天,超过100万的中东、非洲难民前往欧洲,________了难民危机。

欧洲各国在协调难民收容政策、共同抵御区域性危机等方面遭遇了一系列难题。

由此可见,地区国家间充分合作、坦诚________十分必要。

A.无事生非 爆发 勾通

B.兴风作浪暴发勾通

C.无事生非暴发沟通

D.兴风作浪爆发沟通

D [兴风作浪:

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

无事生非:

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制造纠纷。

此处应用“兴风作浪”。

爆发:

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

多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情绪、力量等。

暴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难民危机”应用“爆发”。

沟通:

使两方能通连。

勾通:

暗中串通;勾结。

“地区国家间”应用“沟通”。

]

技法1__如何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一、从三方面辨析近义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请辨析下列三组近义词的侧重点。

①安置 安排

【辨析】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后者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陡峭 峻峭

【辨析】 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③扩大 扩充

【辨析】 前者重在“由小到大”,后者重在“增长充实”。

精要点拨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

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

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2)把握词义的轻重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词义轻重。

①妨碍 妨害

【辨析】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②诬蔑 诬陷

【辨析】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义较重。

精要点拨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

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3)看其适用范围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范围大小。

①边疆 边境 边界

【辨析】 这三个词表示的范围越来越小,“边疆”指比较边远的靠近国界的区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线,范围最小。

②年龄 年纪

【辨析】 “年龄”指人或动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精要点拨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还有的是事物的集合体,有的是事物的个体,如“河流”与“河”。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2.从色彩方面辨析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色彩。

(1)成果 结果 后果

【辨析】 这三个词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等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等感情);“结果”无褒贬的意义,为中性词。

(2)见面 会见

【辨析】 “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

精要点拨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

例如:

“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

例如:

“诞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

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

3.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其搭配对象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搭配对象有何不同。

①发扬 发挥

【辨析】 “发扬”后跟优点、作风、传统等,“发挥”后跟才干、作用、创造性等。

②交流 交换

【辨析】 “交流”后跟思想、经验、物资等,“交换”后跟意见、礼物、资料等。

精要点拨

词语的搭配习惯有所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如“改进”后跟的是工作、方法、技术等,“改善”后跟的是生活、条件、关系等。

(2)看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①精彩 精华

【辨析】 “精彩”是形容词,可作定语、补语、谓语;“精华”是名词,可作主语、宾语。

②偶尔 偶然

【辨析】 “偶尔”常作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

精要点拨

词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有的词是动词,有的词是名词,词性不同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自然不同,如“阻碍”与“障碍”,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3)看其适用对象

请辨析下列两组近义词的适用对象。

①敬赠 惠赠

【辨析】 “敬赠”用于自己对他人的赠送,“惠赠”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赠送。

②赡养 扶养

【辨析】 “赡养”用于老人,“扶养”用于同辈或晚辈。

精要点拨

词语的适用对象不同。

主要看它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特定对象,是用于自己表谦称还是用于他人表敬称。

如“爱护”一词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辈之间,“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二、从三个角度辨析近义虚词

4.请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虚词。

(1)但是 不过

【辨析】 “但是”转折语气重,“不过”转折语气轻。

(2)况且 何况

【辨析】 “况且”与“还”相搭配,“何况”可用于反问。

(3)因为 由于

【辨析】 “因为”常与“所以”相搭配,“由于”不能;“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而“因为”前后分句皆可用。

精要点拨

虚词是指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和副词在动态语境中使用情况的辨析,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近义虚词的辨析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

1.从词性、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2.从词语使用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意思相同;“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和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

表并列关系的“也……也……”“既……又……”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连……也……”等,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倘若……便……”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

词语1 如何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近义词

1.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

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但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

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在“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

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2.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

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

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

因而应选“化装”。

3.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

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

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

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