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399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docx

广东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地理练习题专练二精讲精析

茂名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地理练习题专练【专练二】精讲精析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

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

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

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2.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3.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解析】该组题目在选取题目的素材方面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从知识内容方面题目涉及的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时间问题;第二从具体切人点的材料来说,题目则使用了多数考生和教师很容易忽视的一篇相关报道。

题目选用的是三年前关于一次日偏食的报道,所牵涉的地区是美国阿拉斯加州。

也就是说该组题目立意从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意料到的素材出发,考查考生对最基本的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理解程度,以及获取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第1题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获取题目中的信息。

具体地说就是能够从题目给出的材料中获取如下信息:

第一,越是向东看见日偏食的时间越晚(这里不考虑日期问题),日偏食持续的时间也越短——阿拉斯加某地比哈尔滨日偏食开始的时间晚约8个半小时,日偏食持续的时间则短了约半个小时。

第二,这次日偏食发生在10月中旬。

第三,材料明确告诉我们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下午5时55分,结束于下午6时46分。

结合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和第二项信息可以明确判断出,在10月中旬北半球的任何地方日落的时间按照地方时说都在18时之前,纬度越高的地方,日落得越早。

再结合第一、第三两项信息,就可以肯定地说,图中的甲地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这次日偏食的。

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只能是C。

第2题在上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明确的判断:

报道中的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使用的一定不是地方时,也不是理论区时。

因为如果使用的是地方时或者是理论区时,那里就不可能出现日偏食现象。

至此,还可以看出该组题目在排序方面也适当加大了考查的难度。

因为,如果把该题放在整组题目的最前面,会非常容易地得出阿拉斯加州某地使用的是西10区区时的结论。

当然接下来还是要明确在阿拉斯加的纬度10月中旬是不可能在下午6时左右看到太阳的,也就不可能看到日偏,即才能做出甲地不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的结论。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第3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等于是送分的题目,也就是从整组题目的角度说,前面两个题目解对了,该题一定可以得分。

如果在第9题不能正确判断甲地看不到日偏食,该题就非常容易选择地方时与区时之差为0的选项。

只有非常有把握地判定乙地是可以看到这次日偏食的考生,才能有把握地推断出地方时与所使用的区时之差约为2小时的结论。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C。

【答案】1.C   2.B   3.C

下图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

读图1,回答4~6题。

4.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④地位于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6.8月23日,②的昼长约为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解析】近些年地理考试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加强能力考查的力度,以求在最大程度地维持考试公平性的同时,保证试卷有符合高等学校招生需要的良好区分度。

维持考试公平性涉及试题取材、题目设计制作、命题及试卷管理三个主要环节。

保证试卷的良好区分度是试题取材、题目设计制作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下面仅就维持考试公 平性的前两个环节,以及如何同时保证试卷的良好区分度对该组题目加以简单分析。

仅就试题取材方面说,维持考试公平性一般有两种选择:

一是选取最基本的因此也是最公开的教材内容来设计制作题目;二是选取完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但是具体内容是教材上没有,在复习材料中也没有出现过的素材来加工制作试卷的题目。

该组题目就是选取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内容作为试题的基本素材,它属于前者。

这样的题材是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同时又是教学最基本的重点内容,以它来命题,保证了试题有最大限度的公平性。

即中学地理教师和所有考生都不会忽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复习,这就为考试搭建了一个非常公平的知识平台。

为了保证试题有良好的区分度,该组题目在呈现地理信息方面采用了比较严密的数学图像的形式:

题目给出了四个地方从春分到夏至期间日出时间的变化曲线。

读懂这幅图,从中准确提取、解读信息是解该组题的前提。

简洁地说,该组题目立意就是以最普通的重点内容为考查的基础,考查考生从题目中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调动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推理和判断完成题目要求的能力。

第4题要求考生提取出题目图中所给出的基本信息,然后再联系学习过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图中的4条曲线表明了4个地方日出时间在大约3个月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它们的共性就是4个地方春分日之后,日出时间都是越来越早,这表明该4个地方都位于北半球。

紧接着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还进一步提供的信息是:

前三个地方都出现了0时日出的现象。

调动已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立即就可以知道,哪个地方出现了0时日出的现象,就标志那个地方进入了极昼时期。

进入极昼越早的地方,纬度越高,极昼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由此就可以判断出①地距离北极比较近,②地在北极圈内,③地在北极圈上或者在非常靠近北极圈的地方,④地在北极圈外。

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只要知道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著名的北极圈内的不冻港口,该题就迎刃而解了。

即表示摩尔曼斯克日出状况的是曲线②,正确选项是B。

第5题要求考生在完成上面的题目后,进一步依据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做出推理判断。

已经掌握的地理基础知 识就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地球上除了赤道以外的其他 地方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越低的地方,一年之内昼夜长短变化幅 度越小。

在④地位于北极圈外的判断基础上,根据图中提供的具体日 出变化信息和常识,可以排除④地在南半球、在北半球低纬地区以及在 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三个选项。

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第6题则要求考生在完成两个基本判断之后,进行粗略的估算完成选择。

这两个基本判断是:

其一,任何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与当地 正午的时刻的差值相等,即上午有几个小时,下午也一定是几个小时;其二,赤道以外的任何地方除了夏至和冬至两天外,一年之内总会至少有两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相同,这样的两天与夏至(冬至)日的时间间距相等。

就是说夏至前第10天和夏至后第10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相同,以此类推。

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该题就基本解决了,即所问的地点夏至后约2个月的日出时间与该地夏至前两个月的日出时间相同,从图上可以读出,日出时间约为2时,即白昼时间约为20小时。

正确选项为C。

【答案】4.B   5.D   6.C

我国“神舟六号”飞始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

据此回答7~9题。

7.上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半球图,若用阴影部分表示飞船发射时刻区时为10月12日的范围,其中最接近的是(  )

A.a           B.b        C.c           D.d

8.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9.飞船返回时,下图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日期的划分,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日出方位的判读及昼夜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地球上有两条日界线,一是人为规定的大致为180°经线(日界线),另一条是自然存在的0时经线。

当“神六”飞船发射时,北京时间为10月12日9时,此时0时经线为120°-15°×9=-15°,即西经15°。

然后从该题四幅图中找出符合西经15°经线地方时为0时的条件的图幅,只有d图符合。

飞船飞行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加快,太阳直射点正在南移,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到12月22日才能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此时太阳从赤道偏南的东方升起,故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的影子朝西偏北。

飞船于10月17日凌晨返回,此时南极点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点附近有极夜现象,从上图分析,符合此条件的只有④线。

解答第7题的关键在于从四幅图中准确找出0时经线及180°经线,然后再分析哪一幅符合20°W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第8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日出方位。

解答第9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形所给信息,及此时各地昼长的分布规律。

【答案】7.D   8.C   9.D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

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

据此回答10~12题。

10.此时北京时间为(  )

A.4月18日1时50分B.4月18日18时50分 C.4月19日1时50分 D.4月19日2时50分

11.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

A.20°W向东到2°30′E                       B.20°W向东到9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12、访问期间(  )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考生计算和判断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10题,北京时间=18日10时50分+[(8+8)-1]小时=19日1时50分。

第11题,东半球的范围是从西经20°W向东到160°E;赤道上白昼范围从日出(6点)到日落(18点);当西雅图为4月18日10时50分(夏令时),在赤道上日出经线为177°30′W,日落经线为2°30′E,故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200W向东到2°30′E。

第12题,访问期间,太阳直射点大约在80N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高雄、夏威夷、西雅图正午日影由长变短,曾母暗沙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答案】10.C  11.A  12.B

“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解析】主要是由于充足的水热和肥沃的土壤。

【答案】A

下列与我国西南地区相关的正确说法是(  )

A.西双版纳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冬无寒潮,夏无台风

B.垂直地域分异明显,自然带谱自西向东复杂程度增大

C.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水土流失较严重

D.位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地形起伏大,平原丘陵规模大

【解析】考生必须熟悉西南地区的区域特征方能正确判断。

【答案】AC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M省可能是(  )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解析】第1题,吉林省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江西省以水稻种植为主,河南省的小麦、玉米产量均高。

第2题,安徽省水稻、小麦均高。

【答案】1C 2B

读表1,据此回答1~3题。

                 表1: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解析】第1题,四地纬度位置相近,降水差异主要是由于海陆位置造成。

第2题,从降水量可看出,①、④位于非季风区;.②、③位于季风区。

第3题,①位于内陆干旱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1.B   2.C  3.A

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析】第1题从图中风向来看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而形成,所以为南半球,因此a处为南半球的中纬西风所以是西北风。

第2题从b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回归线穿过的澳大利亚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所以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答案】1.B 2.A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4.与图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        B.宜昌         C.太原        D.合肥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甲图降水量稀少(注意纵坐标的数值),可能蒸发量较大,而实际蒸发量较小,说明气温高,气候干旱;因此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图降水量很少,且有些月份无蒸发,说明气温极低,因此可能为极地气候,这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第4题图中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只有太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长沙、宜昌、合肥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3.A    4.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5~7题。

5.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

6.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位置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7.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

【解析】第5题甲、乙两地均为陆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地区,所以影响因素是山地地形的影响。

第6题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陆地上应该考虑地形的影响,另外本区东部临海,从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可以看出来临海气温较低,所以海陆位置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第7题注意应该先求出各选项中的两地年较差,然后再进行比较。

【答案】5.B 6.B 7.B

读某日某时海平面天气图(单位:

百帕),回答8~9题。

8.图4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地区是(  )

A.山东半岛    B.长江三角洲       C.云贵高原       D.台湾岛

9.下列城市中,月平均气温和相应月降水量符合图中所示季节的是(  )

A.巴 黎——3℃,35mm                      B.旧金山——14℃,51mm

C.莫斯科——20℃,75mm                   D.孟 买——28℃,6mm

【解析】第8题从图中看山东半岛位于冷锋的锋后,可能出现出降水,长江三角洲、云贵高原位于冷锋的锋前,因此无降水天气,台湾岛远离锋面,受单一气团控制,无降水天气。

第9题在亚洲的大陆东部出现锋面气旋,锋面雨带在北方,因此表示的季节是北半球的夏季,因此巴黎、旧金山的气温都不符合此季节,面孟买夏季降水应多,因此只有C正确。

【答案】8.A 9.C

1.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当地地貌 B.可以加速水土流失C.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D.增加了灾害危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地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冰川加速融化会导致水量增大,增加了灾害危险;同时因水流量加大,可以加速水土流失;随着冰川的减少,侵蚀作用发生了变化,可以改变当地的地貌。

从表面上看.冰川的加速融化,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但随着冰川数量的减少,从长远看,当地的灌溉条件会越来越差。

【答案】1.C

2.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

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             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能力。

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类是伴随着对自然的征服而发展的,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征服自然而不考虑自然规律,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因此说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但对于建设自然保护区等活动而言,则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2.D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即如何因地制宜对土壤进行治理。

东北平原开荒易造成水土流失;焚烧秸秆,有机物不能还田,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A

知识智囊荒漠、沙漠及荒漠化

荒漠和沙漠是两个含义相似,实质不同的概念。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巨大、植被稀疏贫乏的地区都称为荒漠,意为荒凉之地。

根据地面组成物质的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以及在高纬或高山地带由于低温引起的生理性干旱而致植物贫乏的寒漠。

前两者即岩漠和砾漠,在我国习惯称为戈壁。

知识智囊而沙漠即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

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

它既包括移动沙丘,也包括固定、半固定的草原沙地。

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利的人类影响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引起生物能力的下降,使植物生物量、土地载畜量、作物产量和人类健康状况下降。

4.下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子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海水中汞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大,人类生产活动排放含汞的废水进入海洋,在洋流的作用下从一个海区带到另一个海区,又从海水中到海洋生物,又到海豹、企鹅体内,不仅造成了海洋污染,而且还造成了生成破坏。

【答案】4.AD

5.结合全球变暖趋势,如果只考虑洋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未来可能出现(  )

A.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加强

C.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暖                         D.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增加,则北上的北大西洋暖势力减弱,南下的沿岸寒流加强,导致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答案】5.AD

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消失了lO00多个。

据此回答6-7题。

6.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A.加剧长江洪涝灾害      B.生物物种增加    C.加剧土壤盐渍化   D.湖泊环境容量减小

7.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  )

A.扩大水田面积    B.退耕还湖    C.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    D.禁止在长江采沙

【解析】本组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答本组题时要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湖泊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湖泊面积减少采取的措施这条主线去分析。

第6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原因;①围湖造田;②长江中上游地区植物破坏和工程建设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面积缩小。

湖泊面积减少造成的后果;①调节长江水量的能力减弱,加剧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展;②调节气候作用减少;③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等。

第7题,为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退耕还湖,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答案】6.AD7.BC

8.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2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3、图4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2、图3、图4,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

(3)说明图2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3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4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

【解析】该题以我国沙尘暴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示意图及月份、年份统计图为材料,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回顾我国的地形分布、沙尘暴的成因等地理知识,然后结合图5,沙尘暴西路经过的地形区。

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最大特点是干旱少雨,地表裸露且有充足的沙源。

有这样的沙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