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8302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1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docx

测量监理实施细则1211终稿一份

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工程

监理Ⅵ标段

监理实施细则

工程测量(含沉降观测)

 

专业监理工程师:

总监理工程师:

 

中铁济南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杭黄铁路监理

标项目部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1

二、编制依据1

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2

四、监理工作流程4

五、交桩及加密后复测技术标准6

六、施工测量技术、质量标准12

七、监理工作控制要点19

八、站前竣工测量质量标准20

九、铺轨测量及竣工测量质量标准22

十、监理工作方法及措施25

十一、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标准25

十二、测量组织机构框图33

十三、沉降观测技术标准33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监理Ⅵ标,位于建德市境内,起讫里程为(DK118+666.75〜DK147+038.415),正线长度28.301公里。

本标段共设桥梁10177.48延米/39座,其中特大桥3497.5延米/6座,大桥5517.58延长米/21座,中桥1162.4延米/12座;路基长3494.68m;隧道工程14628.84延长米/21座,其中L>4km的隧道4125m/1座,2km<L≤3km的隧道2570m/1座,1km<L≤2km的隧道1068m/1座,L≤1km的隧道6865.84m/18座。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

双线。

3、最大坡度:

杭州南至绩溪北20‰;绩溪北至黄山北12‰;

到发线有效长度:

650米。

4、设计速度:

250km/h。

6、正线线间距为4.6m;曲线地段不加宽;正线与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小于5.3m。

7、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一般4000m;困难地段3500m;最大曲线半径不大于12000m;推荐的曲线半径4500m~7000m。

二、编制依据

1、《新建杭州至黄山铁路工程监理规划》;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

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4、《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J721-2007)

8、设计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即技术标准,线路总平面图、纵断面图,GPS平面控制桩表、水准基点表。

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1、工作范围

(1)测量见证:

所有的控制测量均应在监理见证的情况下进行,并与相邻标段闭合。

对施工放样、变形沉降观测、竣工测量、轨道铺设测量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理见证或复测。

(2)平行测量:

对重要的控制桩,关键工程的放线测量及对有疑议的工程测量,监理应独立的进行平行测量。

并按规定的频率进行平行测量。

(3)资料审查:

对施工单位控制桩导线的复测资料,施工放线资料,隧道的平面控制测量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复查,对路基、桥梁、隧道坐标及高程放样数据进行全部验算,正确无误后方能签认,允许进行施工。

(4)重点监控:

对特大桥、大桥的平面和高程施工控制测量应严格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0101—2009)(J961—2009)执行;对长大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点每月至少进行洞内联测一次,监理工程师对联测资料复核签认。

(5)检验测量所用测量仪器的功能、精度必须满足相关计量规定要求,并在使用前进行检验校正。

监理应进行抽查确认。

(6)换手测量:

督促施工单位对所有的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测量,必须进行换手测量,对工程中的关键测量项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互换全部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一般测量项目应进行同级换手测量(互换测量和计算人员)。

(7)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应进行中线测量、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

竣工测量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测规》新线定测的规定,直线上每50米,曲线上每20米应设置加桩,道岔中心、变坡点、平交道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格台前及台尾、隧道出入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道砟厚度变化点、跨越线路的电力线、地下管线的中心处均应进行加桩。

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埋设,直线段每200~250米设一个,曲线段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小于1km的隧道应

至少一个。

永久中线及高程点应在隧道边墙上面绘出标志(标志见《测规》附录B)。

2、监控重点

施工准备—设计交桩的复测、加密及保护路基工程—中线测量、高程测量,特别是加强对曲线过渡段、线桥过渡段的测量。

桥涵工程—中心线位置,基础中心,支座中心平面位置及高程;截面中心,位置及平面尺寸。

隧道工程—横向、高程贯通及平面控制测量;洞外导线联测及洞外向洞内的引伸测量。

变形监测—对构造物的变形监测。

满足工后沉降变形要求的铺设条件。

四、监理工作流程

1、根据监理合同约定和工程项目的规模,配置测量设备和仪器,设备和仪器应能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

2、检查施工单位测量人员的资格,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检定情况,审核施工单位的测量方案。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写测量监理实施细则。

4、测量监理应督促施工单位质量良好地完成施工前的线路复测及大中型桥的控制测量工作,施工中的控制测量、建筑物中线高程测设及施工后的竣工测量工作。

对施工单位施工测量的内、外业资料进行检查,对其内、外业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采取抽查或见证的方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检查和复测。

5、监理工程师应特别注意相邻合同段搭接处测量结果及资料的符合性,必要时应组织相邻合同标段进行贯通测量和跨标段联测。

6、督促施工单位在测量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级复核制,完成交桩复测、控制测量、施工放样测量、竣工测量以及导线网、导线点和水准点保护等工作。

 

工作流程图

五、交桩及加密后复测技术标准

1、开工前,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橛交接,并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一起签署交接桩文件记录,履行交接手续。

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桩的范围应包括:

(1)GPS点、导线点、水准点成果表及点之记。

(2)桩橛包括GPS点、导线点、水准点等。

(3)大型建筑物(如桥梁、隧道等)或复杂地段的平面控制桩及设计单位提供的测算和精度评定资料。

(4)测量技术报告。

2、按照招标文件和规范要求检查交桩数量、精度,签署纪要(各种数据应齐全)并报建设单位。

若重要桩位丢失,不能满足复测和施工测量需要时,应向建设单位和设计院报告。

施工单位应对测量成果进行全面复测,控制网复测应从施工标段外至少一个导线桩起测,逐一进行测量,直至到下一施工标段内至少一个导线桩。

水准点控制网复测应从施工标段外一个水准点起测,逐一进行复测,直至到下一个施工标段内至少一个水准点。

相邻监理合同段的控制导线网和水准点搭接测量应与建设单位联系解决。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1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mm)

备注

CPO

GPS

50km

20

CPI

GPS

二等

≦4km一对点

10

点间距≧800m

CPII

GPS

三等

600-800m

8

导线

三等

400-800m

8

附合导线网

CPIII

自由测站边角交汇

50-70m一对点

1

注:

CPII采用GPS测量时,CPI可按4km一个点布设;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为平面x、y在坐标分量中误差。

表2CPO、CPI、CPII控制网GPS测量的精度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控制网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O

1/2000000

CPI

≦1.3〞

1/180000

CPII

≦1.7〞

1/100000

表3CPII控制网导线测量的精度及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控制网

符合长度(km)

边长(m)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差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导线等级

CPII

≦5

400-800

5

1.8

8

1/55000

±3.6√n

三等

 

表4CPIII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控制网名称

测量方法

方向观测中误差

距离观测中误差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

CPIII平面网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

±1.8〞

±1.0mm

±1.0mm

表5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态测量

卫星截至高度角(°)

≥15

≥15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

≥4

≥4

≥4

≥4

≥4

有效时段长度

≥120

≥90

≥60

≥45

≥40

观测时段数

≥2

≥2

1-2

1-2

=1

数据采样间隔(s)

10~60

10~60

10~60

10~30

10~30

接收机类型

双频

双频

双频

单/双频

单/双频

PDOP或GDOP

≤6

≤6

≤8

≤10

≤10

快速静态测量

卫星截至高度角(°)

≥15

≥15

有效卫星总数

≥5

≥5

观测时间(min)

5~20

5~20

平均重复设站数

≥1.5

≥1.5

数据采样间隔(s)

5~20

5~20

PDOP(GDOP)

≤7(8)

≤7(8)

注:

平均重复设站数≧1.5是指至少有50﹪的点设站2次。

4、高程控制测量技术标准:

(1)高程控制测量应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宜使用水准仪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应进行测段往返观测,测站观测宜采用下列观测顺序:

往测:

奇数站采用“后-前-前-后”,偶数站采用“前-后-后-前”。

返测:

奇数站采用“前-后-后-前”,偶数站采用“后-前-

前-后。

由往测转向反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2)水准点可与平面控制点共桩,也可单独设置,新建线路单独设置的水准点据线路中线距离宜在50~150M之间。

(3)重点工程(大桥、长隧及特殊路基结构)地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

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表6各等级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

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限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6√L

4√L

4√L

三等水准

《3.0

《6.0

20√L

12√L

12√L

8√L

四等水准

《5.0

《10.0

30√L

20√L

20√L

14√L

注:

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

(4)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满足表7的要求。

表7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精度要求

序号

仪器名称

最低型号

备注

1

水准仪

DS3

用于水准测量

2

水准尺

木质区格水准尺

用于水准测量

条码式水准尺

用于数字水准测量

3

全站仪

1″2㎜+2PPm

用于三等跨河水准测量

2″2㎜+2PPm

用于四等三角高程测量

(5)水准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技术标准:

水准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与平面导线测量合并进行。

导线点应作为高程转点,转点间的距离和竖直角必须往返观测,并宜在同一条件下完成。

计算时应加入气象改正、地球曲率改正,采用往返观测平均值。

当竖直角大于20°或边长短于200M时,应提高观测值的精度。

当往返测高差较差大于60√D时,必须往返重测一组,两组高差之差小于30√D时,取两组高差的中数。

高程测量视线离地面或障碍的距离不宜小于1.3M。

表8水准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距离测回数

竖直角

指标差互差(″)

往返测高程较差(mm)

边长范围(m)

测回数中丝法

测回数三丝法

最大角值(°)

测回间较差(″)

往返各一测回

往返各二测回

往返各三测回

20

10

10

60√D

200~600

表9加桩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类别

距离测回数

竖直角

半测回或两次间高差较差(mm)

最大竖直角(°)

测回数

半测回间较差(″)

高程转点

往返各一测回

30

中丝法往返各一测回

12

 

加桩

单向一测回

40

单向两次

 

100

单向一测回

30

(6)加桩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加桩测量采用单程水准测量,水准路线应起闭与水准点,导线点作为转点。

仪器应使用精度不低与原S⒑级的水准仪。

在困难地段加桩高程测量亦可采用一般三角高程测量,其三角高程路线应分段起闭于具有水准高程的导线点,每段长度不宜大于2KM.

采用一般三角高程测量时,转点间的竖直角应正倒镜往返观测一测回,其较差在限差以内时取平均值。

表10一般三角高程测量观测要求

仪器型号

竖直角两半测回间角值较差的限差

往返观测高差、较差的限差(m)

竖直角角值取位

DJ2

30″

0.02S

1″

DJ6

1′

0.04S

1′

六、施工测量技术、质量标准

按照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检查施工单位的测量结果,并签署意见,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施工放样结果禁止施工。

1.桩基础放样

桩位应按设计桩位与墩台中心十字线相对位置设放。

在控制点上置镜根据设计图纸、线路的曲线转角要素表计算出设计桩位坐标。

将计算好的设计桩位坐标到现场实地进行放样。

桩中心放样完毕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监理检查。

桩中心放样误差≤10mm。

挖护筒前应在桩中心小钉上拴上十字线,将桩中心引测到护桩上,护桩最好离桩中心2m以上,以便防止在挖、埋设护筒过程中护桩发生移动。

护筒埋设好后应检查平面位置的偏差,护筒埋设顶面位置允许偏差≤50mm,并将护桩十字线投影到护筒顶四周用油漆标注并挂十字线(如图一)及测量护筒顶高程作为丈量桩长的依据,量取OA、OB、OC、OD的距离并记录。

钻机就位应根据护筒十字线中心来调整钻机钻杆中心的位置,直至钻机钻杆中心与护筒中心重合。

还可以控制钻机的二次就位来检查桩位放样的偏位。

即钻机就位后在钻机钻盘上的钻杆孔(如图二)将棱镜支架支在钻杆孔中心,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观测,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相比不得大于10mm即为合格。

2.承台施工放样

首先用全站仪定出承台开挖范围,用水准仪检查挖掘深度,再打垫层。

由于承台施工放样都在基坑底部进行,一般情况下全站仪架设在控制点上看不见承台底部不能直接进行放样,需要从控制点上转个临时支点到承台边,再在临时支点上架设仪器放样出承台四个角点坐标或轴线坐标位置,并测出标高检查平整度、高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用钢卷尺丈量承台底四边尺寸,校核放样精度。

用全站仪在基础桩上放样桩中心位置,用钢尺量桩中心到四个垂直方向钢筋的距离,检查成桩后桩的中心位置偏差。

成桩后桩位中心允许偏差群桩≤100mm,单排桩≤50mm。

承台底面垫层施工达到要求后,在上面绑扎钢筋、立模板,在承台四周定轴线控制平面位置,检查承台四角位置模板标高,调整至设计标高,承台施工完成后测量顶面标高、尺寸,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承台允许偏差:

顶面高程±20mm(测量5点)

轴线偏位15mm(测量纵横各2点)

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50mm

如下图:

3.墩台身施工放样

墩身可以直接在控制点上放样,根据墩身尺寸计算出相应的设计坐标,用全站仪进行施测。

在承台顶面上放出1、2、5、6、7、8点,根据放出来的点来立墩身模板。

由于墩身混凝土不是一次浇注成的,而是分节浇注的,每一节墩身模板立好后都要进行检查,检查1、2、3、4点,根据实测数据进行调整,直至符合设计要求。

墩身高程用钢尺进行传递。

表11墩台模板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前后、左右距中心线尺寸

±10

测量检查每边不少于2处

2

表面平整度

3

2m靠尺检查不少于5处

3

相邻模板错台

1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4

空心墩壁厚

±3

尺量检查不少于5处

5

同一梁端两垫石高差

2

测量检查

6

预埋铁件和预留孔位置

5

纵横两向尺量检查

7

墩台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客运专线)

0

-5

经纬仪测量

混凝土墩台允许偏差:

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20mm

墩台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15mm,客运专线0~-10mm

墩台支承垫石顶面中心位置15mm

简支混凝土梁:

每片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3mm

每孔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5mm

每孔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差4mm(客运专线)

无支座垫石顶面高差5mm

简支钢梁:

同一墩顶支承垫石顶面高差5mm

2、架梁前放样复核

架梁前应精密测定墩台中心,并设出纵横十字线及梁中心线交点(曲线桥工作线交点)。

跨距可用经检定的钢卷尺直接丈量,亦可用光电测距仪组合测定,但应顾及最佳测程精度,亦可间接求算。

实测或求算跨距与设计跨距的差值超过±2cm时,应根据墩设计允许偏差逐墩调整跨距。

以墩台中心十字线或梁中心线交点(曲线桥)为准,在墩顶上用钢卷尺按设计尺寸放出支座十字线及梁端轮廓线,并用墨线标出。

架梁前应检查垫石面的高程,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不大于4mm,砼墩台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允许偏差0~-10mm。

桥梁竣工测量项目一般有:

测定桥梁中线,丈量跨距;

丈量墩台各部尺寸;

检查顶帽及支承垫石的高程;

检查支座位置及底板高程。

3、隧道施工放样

(1)隧道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单位做好隧道控制测量工作(洞外控制测量、洞内控制测量,对于采用竖井开挖的隧道,还应考虑洞外和洞内的联系测量),以保证隧道中线和高程能按规定精度要求贯通,并使隧道内平、纵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及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

(2)对于直线隧道长度大于1000m,曲线隧道长度大于500m,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单位根据横向贯通精度要求进行隧道平面控制测量设计;洞外两开挖洞口(包括横洞口、斜井口)间水准路线长度大于5000m,应根据设计高程贯通精度要求进行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3)洞外施工测量控制要点:

①检查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②洞外控制测量应在每个洞口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包括洞口投点及其相联系的三角点或导线点)和两个水准点,作为洞内测量的起测依据。

如施工被破坏或移设应按原测精度进行补设,同时对原有三角点、导线点进行检测。

③洞外控制测量的水平角观测,以水平方向观测法为主。

④隧道水准点的高程应利用一端洞口线路定测水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高程进行测量,并传算至隧道另一端洞口与定测高程闭合。

表12洞外平面控制测量适用长度见下表。

测角精度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测量精度(″)

适用长度(km)

边长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

起始边

基线

三角测量

1.0

8—20

6—8

1/50000

1/100000

l/200000

1.8

4—6

1/25000

1/50000

1/100000

2.5

2-4

l/15000

1/25000

1/50000

4.0

1.5-2

1/10000

1/25000

1/50000

导线测量

1.0

8-20

1/20000

1.8

6-8

1/20000

2.5

4-6

1/20000

4.0

2-4

1/20000

GPS测量

B

-

>6

C

-

<6

(4)洞内施工测量控制要点:

①布设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组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

②洞内水准路线应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向洞内布设,结合洞内施工特点,每隔200m至500m设立一对高程控制点,并应定期复核。

4、路基施工放样

(1)、路基测量包括路堤、路堑施工放样测量、地基加固工程施工放样、路基定测横断面测量、桩板结构路基施工放样。

(2)、路基横断面施测宽度和密度,应根据地形及地质情况和设计需要确定。

路基定测横断面间距一般为20m,不同线下基础之间过渡段范围应加密为5~10m,在曲线控制桩、百米桩和线路纵、横向地形明显变化以及大中桥头、隧道洞口、路基支档及承载结构物讫点等处,也应测设横断面,横断面测量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时,测量限差应满足:

高差±(L/1000+h/100+0.2)m;

距离±(L/100+0.1)m;

式中h-检测点至线路中桩的高差(m);

L-检测点至线路中桩的水平距离(m)。

(3)、地基加固工程中各类群桩基础的桩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已测设的地基加固范围内布置,一般采用横断面法测设。

为有效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要求相邻桩位距离限差不大于50mm。

(4)、桩板结构路基是一种特殊的路基结构,由下部钢筋混凝土桩基、上部钢筋混凝土承载板与地基共同组成,钢筋混凝土承载板直接与轨道结构相连接。

桩板结构路基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要求桩位及承载板平面控制点的线路纵、横向中误差不大于10mm;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桩顶及承载板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5mm。

(5)、地基加固范围施工放样和路堤、路堑施工放样测量可在恢复中线的基础上采用横断面法、极坐标法或GPSRTK施测。

七、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1、中线控制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10㎜。

中线控制桩包括曲线五大桩和长曲线上、直线上每200M一个的中线控制桩。

中桩和加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30㎜。

2、涵洞、200m以下中小桥、1000m以下短隧道施工定位测量应满足涵洞中心、墩台中心、隧道洞口中线控制桩放样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之差不得大于10㎜。

放样测量完成后应进行检核测量,涵洞中心、墩台中心应与相邻中线控制桩闭合,闭合差不应超过20㎜,隧道进出口中线控制点间应沿线路中线敷设导线闭合,闭合差不应超过40㎜。

3、路基开挖边桩、挡土墙的定位,可在中桩或加桩上按设计位

置直接放样。

4、墩台施工前应设置墩台中心护桩。

护桩数量及其设置、保护措施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并应满足正确定位和施工放样的要求。

小桥、涵洞位置可根据线路转点或曲线控制点测设。

涵洞护桩应沿其轴线设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