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8227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9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docx

专题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原卷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1.从考点重点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从命题形式看,全国课标地区、海南等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3.从命题角度看,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1)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

(2)近年全国课标卷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

4.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2017年高考

(2017年高考未涉及)

2016年高考

(2016年高考未涉及)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重庆文综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02.(2014年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分)

2013年高考

01.(2013年福建卷文综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考点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2017年高考

(2017年高考未涉及)

2016年高考

(2016年高考未涉及)

2015年高考

01.(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

02.(2015年山东卷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

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

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02.(2014年四川文综0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03.(2014年重庆文综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04.(2014年浙江卷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而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5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5分)

2013年高考

(2013年福建卷文综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考点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2016年高考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

02.(2014年上海单科0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

03.(2014年海南单科0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2013年高考

01.(2013年江苏卷历史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

考点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2017年高考

没有涉及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2015年高考

01.(2015年福建卷文综第41题A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10分)

2014年高考

01.(2014年上海单科0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02.(2014年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

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

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2013年高考

01.(2013年大纲全国卷文综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02.(2013年山东卷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03.(2013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9分)

考点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的宗教改革

2017年高考

没有涉及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2015年高考

01.(2015年上海卷历史31)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

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

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014年高考

(2014年高考未涉及)

2013年高考

(2013年浙江卷自选模块0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

“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依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的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3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4分)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局限性。

(3分)

考点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阿里改革

2017年高考

(2017年高考未涉及)

2016年高考

(2016年高考未涉及)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北京文综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3年高考

(2013年高考未涉及)

考点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7年高考

(2017年高考未涉及)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图11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3分)

2015年高考

(2015年高考未涉及)

2014年高考

01.(2014年上海单科17)“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在法律确定的期限内将被授予自由耕种者的一切权利”,此法令的颁布者是

A.林肯      B.明治天皇C.威廉一世    D.亚历山大二世

02.(2014年福建文综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10分)

2013年高考

01.(2013年北京卷文综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